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大肚圓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肚圓融

阿蓮

朋友從日本回來問我:「日本最受歡迎的菩薩是誰你知道?」

我想說應該是觀世音吧!

朋友笑笑說:「不對,很多人家裡供的是彌勒菩薩。」

我問:「為什麼要供彌勒菩薩?」

他說:「彌勒菩薩發自內心的笑,看了讓人心生歡喜。」

朋友的話讓我深思,的確,彌勒菩薩終其一生只做了這樣一件事──笑,並以這笑,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滋養、淨化,也可以從他的笑容裡感受到至善至真的美。

禅宗有個故事:老禅師新收一位弟子,這個弟子有個習慣,凡事愛抱怨。不是嫌床太硬睡不好,就是嫌天氣不好,讓他無法外出游玩。有一天老禅師叫這位弟子去拿三袋鹽,分別倒入盛滿水的玻璃杯、塑膠盆和水缸裡。

弟子照老禅師的話做好後,老禅師讓他先端起玻璃杯喝一口。

弟子喝了一口後皺著眉頭說:「鹹得發苦。」

老禅師又讓他嘗盛在塑膠盆裡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後,皺著眉頭說:「還是很鹹!」

老禅師又讓他嘗嘗水缸裡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後,對老禅師說:「這裡的水已經不那麼鹹了。」

最後老禅師帶著一袋鹽,和弟子到寺院外的一個大湖邊,老禅師讓弟子把鹽撒進湖裡,然後說:「你再嘗一口湖水的味道。」弟子彎腰捧起清澈的湖水嘗了一口說:「嘗不到鹹的味道。」

老禅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你的生命就是一個容器,痛苦是鹽,而你人生的鹹淡就取決於你用什麼種的容器來盛取你的生命。你願意做玻璃杯、塑膠盆、水缸還是這片湖?」

弟子瞬間徹悟:自己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如同把一袋鹽放進了玻璃杯中,那有限的水分稀釋不了鹽的濃度,所以就覺得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並為此而心煩意亂。如果打開心胸,以湖的胸懷來容納一切,生活中就不會有這麼多「鹹」的感覺!那浩瀚湖水肯定會把痛苦都稀釋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活在塵世中,擁有寬大的肚量是何等的重要!而彌勒菩薩從形體上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樂天的大肚漢,這大肚顯示了一種寬闊的胸懷,也順應了民間這句:「宰相肚裡能撐船。」

一個大肚的人,首先具有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惡劣環境下,都能找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美好一面。樂觀,絕不僅僅是遇事想得開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面對同樣一件事,樂觀者自然會比別人多一份自信和勇氣,就能夠堅持下去,直到成功。所以,樂觀的人比一般人多了一種堅忍不拔、不服輸的精神。樂觀的人明白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一成不變的人生。

雖然不能扭轉既成的事實,但可以事事盡力;

雖然不能控制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

雖然不能改變容貌,但是可以展現笑容;

雖然不能左右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

如果命運掌控生命的長度,我們可以豐富生命的寬度。他也始終堅信:好日子會過去,壞日子也會過去,一切都會過去!而太陽還是每天照常升起!

一個大肚的人,常懷有一顆愉悅的心,他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與他人的差別,既不會自大也不會自輕;他能夠及時調整自己與周圍的人際關系,也能及時適應周圍環境;他不因別人的權力、財富、地位而憤憤不平,也不會因競爭對手失敗而落井下石、幸災樂禍;他不會計較每件事情的公平與否,只願自己的內心過得安穩踏實。

一個大肚的人,還會以「恕道」行於世,所謂「恕道」是將心比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規范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諒解。如果人人都懂得這個「恕道」的價值並實踐它,就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化解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矛盾,人際關系就可以變得更和諧。所以,孔子說:「恕道是可終身行之的一種道德規范」。

如果自己心中沒有「恕道」,卻要求別人實行「恕道」,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恕道」也有個原則,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原諒。曾經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說明孔子不是一味地、無原則地用愛心去寬恕一切人。而是要人們公正地對待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不快,如果事情本身是錯誤,是違法的,我們就要糾正它,或給予應當的懲罰,也就是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結束它。而對於美好的,則要報以美好,使之錦上添花。

一個大肚的人,能夠坦然面對生命中經歷的一切,不論工作學習和生活,也不管發生了什麼。一件事情或結果,既然發生或形成了,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智者都會勇敢地承擔起這種責任,直接面對這種人生。無論是好事或壞事,總歸會有個結果,好的自然人人喜歡,但是不好的呢?也要接受,要學會吸取教訓,把事態盡量向好的一面引導,使傷害降到最低,損失減到最少。這中間少不了一個自省的精神,反省究竟是什麼導致今天發生錯誤,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還有那些地方需要學習。

春秋時,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爭奪王位而戰。鮑叔助小白,管仲助糾。雙方交戰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險遭喪命。後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執政後,任鮑叔為宰相。鮑叔是心胸寬廣,有智人之明,堅持把管仲推薦給桓公。他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益,我不如他;講究忠信,團結好百姓,我趕不上他;制訂禮儀,使四方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齊桓公也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私仇,采納了鮑叔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後,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齊恆公也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霸業。

齊恆公的成功取決於他的寬大胸懷和善用人才,鮑叔的明智取決於他的自知之明和反省的精神,如果鮑叔不反省,就不會知道管仲優於自己的種種長處;如果不反省,也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正是他的讓賢舉薦和齊恆公的不計私仇,才給了管仲施展才華的一個大舞台。

我的女兒曾經問我:「為什麼我看到的彌勒菩薩都在笑呢?他在笑什麼?」這個問題竟然讓我一時無法作答,彌勒菩薩為什麼有一張永恆的笑臉?是什麼讓他這般開懷大笑?

佛教說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是不是說,要對一切眾生平等、歡喜,唯有這樣,才有資格進入大乘之門?而這平等心和喜悅相,又契合了佛教的慈悲之說,因為佛對眾生的愛是永恆不變的,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這種愛是一種自然流露,是清淨真誠的。

彌勒菩薩的笑,使人想起「圓融」二字。「圓」代表中庸,指人際關系,「融」代表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中庸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天人合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分裂開來。「圓融」,據《辭源》解釋:「圓融,佛教語。破除偏執,圓滿融通。」

因此可以說,彌勒菩薩的笑代表了佛教的一種圓融思想,是佛陀說法的基本精神,與中國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具有許多契合之處,有其深刻蘊含。

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調和,使各方沖突能相容共存並處,相互調劑。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佛教的四攝,持守這四攝,人與人、集團與集團、國與國之間,可以化解矛盾或沖突,能夠互相協調,互諒互讓。站在人類共同利益和願望的立場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完全能做到彼此友好相處,圓融無礙。

彌勒菩薩的圓融在於,不論對什麼種族的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不論他是君或盜,都能以一張笑臉相迎,他不去品評你我對錯,認為來到佛前的都是有緣人,既有緣又怎能不相親相近,怎能不滿腔歡喜?他也曉喻眾生,世間雖然盡多是難耐之事,但也須有自作的因才會有自受的果,此正所謂「命由己作,福由心生」。

佛教十分注重修行,所謂「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升華。例如: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這些都是修行。人際相處,以雅量包容異己;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這也是修行。

人生不能缺失包容。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都需要別人對自己的體諒與包容。而生活中,人們往往只對自己的錯誤、缺點給予諒解、包容,而對別人的缺點總是吹毛求疵。人和人之間缺少相互諒解和寬容、彼此的和睦與關愛。矛盾和爭斗也因之而起,生死輪回也因之延續不絕。佛家的「慈悲」,儒家的「恕」,道家的「自然」,基督的「博愛」。其實都是對人生的包容和關愛。

包容、關愛是性情的空間。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面對生活、工作和世界,就會活得很快樂開心;人生最重要的美德是包容和愛心。人生要學會努力做一片湖。量大,福就大;心大,智就廣。

確實,當西域佛教傳入東土之後,包容通融,從語言到思想,從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說,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從王宮貴胄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YIN女賤民,只要肯發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時代,八宗昌盛,競相發展,使中國佛教缤紛燦爛,事理輝映,後來流傳到東亞各國,豐富了當地文化內涵,直至今日仍歷久彌新。可見,包容異己不但不會導致派系分歧,還能繁衍生機,形成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盛會。也正因為中華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所以說,包容是因也是果。

關於彌勒菩薩的楹聯中,我喜歡這則:

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笑口;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物,自然百事放寬心。

到佛前祈願的人,總是有所祈求的。窮人希望擺脫窮困,富人希望富貴永久,而欠債的人希望早日還清債務,感情受挫的人希望早日忘卻傷痛。然而在把這些希望寄托給佛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眼下的種種困擾和不如意,令你焦灼,吃不好也睡不好的,這些煩惱的根源來自哪裡?你的欲望是不是一個接一個從沒滿足過?明明是力不能及的目標,你為何還要糾纏?笑口難開的原因是源於你沒有一顆守分安貧的心,源於你不懂在有限的條件中去尋找心中的那團和氣。

如果說大肚體現的是一種心胸若大的表現,那麼圓融就是一種文明踐行後得到的結果,它們可以相互依托,相互影響。

做為一個紅塵中人,我們不妨學一學彌勒菩薩這種大肚圓融精神,學一學他的大肚能容,包羅萬物;學一學他的開口便笑,和氣一團。要知道,當你的肚量放大的時候,你就不會再那麼計較了;當你笑對人生的時候,你對生活的報怨自然就會少了。

在生活中做一湖水吧,以大肚來圓融一切惡緣逆境。

 

上一篇:遠離婚外情,拒絕邪YIN
下一篇:滅卻心頭火 勝點佛前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