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 造

慈誠羅珠 恭譯

                    嗚呼!

輪回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修持上師之教言,靜處抉擇心本性。

心如閃電似風雲,思維一切眾念染,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自心原狀自然住,

若修穩固見心性。於師強信得加持,

積資淨障生悟心,故當精勤而修持。

應個別初學者“需修行教誨”之請求,

麥彭巴撰此學處。願吉祥!善哉!善哉!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悔》,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修法。它屬於顯宗修法,不需要密宗灌頂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修。

那麼,初學者與非初學者的界線是什麼呢?所謂的初學者,就是像我們這樣剛剛學佛,還沒有什麼修證的人。而非初學者,就是不依靠任何藥物等外在力量,僅僅通過自己的修證,也能將普通人喝了立即會死掉的劇毒喝下,而沒有一點影響的人。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肯定不是初學者,因為自己已經學佛兩三年了。如前所述,只有具有化解毒性能力的人,才算是超越了初學者的行列,大家自行對照,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了。

本論可分為前行與正行兩個方面:

一、前行

1、輪回無義

嗚呼!

輪回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嚴格地說,任何世間的名利等等,除了能為我們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沒有更多的意義。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像閃電一樣無常,像戲劇一樣無實。

雖然古人也說“人生如戲”,其它人也道聽途說地跟著照搬,但人生為何像是一場戲,他們卻說不出所以然,其實大家還是覺得戲和人生不一樣——人生是很實在的,戲曲卻是虛無缥缈的杜撰。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等等以外,沒有其它的理想,所謂的崇高理想、偉大理想,也就是這些。因為外在的誘惑力相當大,單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抵擋的,所以,世間凡夫都在這些方面投入了珍貴的生命與時間。只要發現別人有而自己沒有,心裡就不是滋味,然後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態中,拼命地牟取暴利、爭權奪利等等。

但佛卻認為,世間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麼投入,我們應該重新建立生存目標或人生目標。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升、淨化自己。

一些有錢、有勢、有名的成功人士也私下告訴我們:他們在眾人聚集的熱鬧場合受到別人追捧的時候,會有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覺,但真正回到家靜下來以後,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雖然有一點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隨時都可能離開,那時自己也跟常人一模一樣了。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不能擺脫名利的誘惑。

為什麼我們會有如此觀念?這與我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同事、家人、朋友給我們灌輸的,都是這樣的觀念——要掙很多錢,發展自己的事業,讓自己成為社會上的紅人,別人羨慕、自己得意——因為身邊的人都這樣想,所以想轉變也非常不容易。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但我們自身卻沒有升級,不但沒有升級,還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人體氣脈明點的結構、能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身體,會時常遭到病魔、衰老與死亡的侵襲。一旦死亡,當我們的意識離開肉體以後,身體在幾個小時內就會腐爛變質,最後我們的身體就會在地球上消失、毀滅。但通過密宗的一些修法,就可以把我們的身體轉變為金剛身。

什麼是金剛身呢?

金剛是不變化、不摧毀、不分離、不虛幻等等的意思。

對身體而言,金剛身是佛智的載體,就像我們的肉體是意識等等的載體一樣。

從精神的角度而言,我們現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東西一直在擾亂它的平靜,一旦遇到外境,內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釋迦牟尼佛發現,在凡夫的肉體和精神當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體驗出佛的金剛身。通過修行,就能體驗到佛陀永久不變的智慧。

世間凡夫之所以在輪回中流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會棄本趨末,追求外在的聲光形色。

當然,雖然佛陀知道輪回毫無意義,但他也不會要求我們立即完全脫離外在物質生活,這是欲界眾生不可能做到的。欲界眾生必須借助於外界的條件——飲食、氧氣等等——才能生存。

佛的意思是說,外在的物質,只能作為生存的條件而不是生存的目標。

雖然每個人、每個團體都需要制定這一世的長遠發展計劃,但這些計劃不但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利益,而且還有可能是欺騙自己的一個游戲。欺騙的結果,就是剝奪了我們自己畢生的自由和時間。

2、壽命無常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每個人必須得面臨死亡,而何時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暫,所以不要作過度長遠的打算。

其實,死亡並不是所有的結束和終點,而是生命的轉折點。生命當中有無數個階段,死亡只是結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怎樣走呢?很多人就沒有任何准備了,因為以前我們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為了前面短短的旅途著想,其它長遠的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可謂是真正的失敗!

佛陀認為,真正的明智之舉,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納入自己的長遠計劃當中,至於現世的生活,就不要過度執著,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裡去,像米拉日巴那樣吃粗粝的飲食,穿破舊的衣衫。只要不過分地浪費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生活水平上簡單、樸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窮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極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過分奢侈浪費不僅對本人的修行解脫有幫助,對整個社會也是一種奉獻。世人皆知,現在全球所謂的發展經濟,大多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的欲望、需求越多,能源的開發與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開發過多的能源,從而減輕對大自然的破壞。

其次,不刻意節儉,強行去過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過程中產生煩惱。

佛陀規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裡沒有貪欲心,不認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東西,若能以前世的福報及種種因緣,不需要努力奮斗,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間像五星級賓館那樣豪華的樓房,也可以隨意享用,不是必須要住在破破爛爛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相對在家佛教徒來說,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已經是最嚴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就更沒有問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華智仁波切去拜訪一位上師時,在上師家裡看到很多東西。

華智仁波切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卻在嘀咕:雖然上師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那位上師了知到華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說道:雖然你認為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實話告訴你,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執著,也沒有你對你那個木碗的執著強烈。

很多人知道,華智仁波切有一個根本上師留給他的木碗,他非常執著這個碗。

話說回來,除了極少數前世積累了極大福報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並不具備不勞而獲,無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條件,所以佛陀允許我們適當地投入,適當地努力。

但如果滿腦子都是錢,認為只要有錢什麼都解決了,至於倫理道德、因果取捨、親情良心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大錯特錯的價值觀!

我學習佛學已經二十多年了,物理學、天文學、西方哲學方面的著作我也看過,並與有些物理學家進行過討論、交流,最後我得出結論:只有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才是唯一的絕對真理。這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噓、自賣自誇,本來也沒有任何人強迫我一定要跟著佛陀學。如果用尖銳的理論來推測,可以發現佛教見解、行為、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會盲目地相信、誇耀佛法。然而,在學佛以後,我不但沒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還從中獲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釋世界和人生的學說,所以才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其它學科,比如哲學、科學等等裡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誰也不能稱之為絕對的終極真理,也不能對其全盤接受。科學家們自己也承認,科學一直都處於發展過程當中,目前還不是絕對的巅峰。

而釋迦牟尼佛卻已經抵達了人類智慧的巅峰,他以高瞻遠矚、卓爾不凡的視角洞徹了宇宙、輪回的本來面目,並總結、歸納出自己的經歷,然後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凡夫怎樣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聽了佛陀的教誨後,沿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也同樣獲得了佛的智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誰也無可否認的。

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個世界東西方的文化中,都沒有一個能夠徹底升級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認為,釋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確是跨世紀的思想。不僅目前如此,再過一百年左右,人類更會發覺到,佛陀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標准生活方式。

雖然在整個生命當中,人類顯得比較有智慧的,但迄今為止,卻沒有人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准確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在精神升級以後,它又可以變成怎樣的。科學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質方面的知識,能創造一些新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已。

有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教條。

判斷任何一件事情,贊揚也好,誹謗也好,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維,只是信口雌黃“這個是迷信”、“那個是迷信”,實際上他自己已經是迷信了。

世間人就是這樣——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覺得是迷信,而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能力;對自己一竅不通的東西,卻不負責任地將其貶為迷信。這都是對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門外漢的一派胡言!

有人認為:佛教很消極。

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干什麼的淺薄表現。佛教徒有度化一切眾生的崇高目標,有乃至輪回未空永無止盡的長遠規劃。世俗人即使再積極,也只不過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慮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為眾生的解脫而努力;世間人的目標再長遠,也充其量超不過幾十年的光陰,所以,佛教不僅不消極,而是非常地積極。

作為佛教徒,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來源,就是聞思。就像讀書是為了以後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樣,聞思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行,有聞、有思、才有修,聞、思、修不能分開。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識,這樣才有資格修行。

二、

正行

1、見解

(1)尋找見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師訣竅

修持上師之教言,

麥彭仁波切接著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這樣一個有限的過程中,不要有無限的計劃。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無限的計劃,故而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

什麼是適當的事情呢?就是從現在起,要走上一條通往輪回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這條路,首先要恭聆上師教言,然後反復思維,在掌握熟練之後,再到靜處觀修。

第二、依靠靜處

靜處抉擇心本性。

所謂的靜處,是指具備修行環境與條件的地方。從嚴格意義上說,最好的靜處,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當年修行的環境那樣的地方。如果暫時找不到,不太適應或沒有條件去這樣的環境,就要找相對安靜,對修行沒有太多人為與非人為阻礙的環境,在比較自然、安全的氛圍中,去掌握、追究心靈或意識的秘密。

為什麼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為第一推動力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神,而是我們的心。

心是萬物的創造者、控制者和毀滅者。佛教徒沒有必要去爭論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因為我們認為,萬事萬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的源頭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宗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頑固地執著外境,把不存在的東西當作存在的,然後去分析這是物質還是精神。

在中觀裡,會讓我們全方位地觀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進行思維觀察,將粗大的物質細分,直至分解到最後的能量,並感覺到空性。其實這都是不需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觀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車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心創造的。我們只需回頭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決了,這是大乘佛法的訣竅。

(2)何謂見解

心的狀態有兩個層面:

第一、心的現象

心如閃電似風雲,思維一切眾念染,

心的現象有如電、如風、如雲三個比喻,經常思維一切外境,各種各樣的雜念染污著我們的意識。

為什麼像閃電呢?眾所皆知,打雷閃電的時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晝,但這個時間非常短暫,一下就過去了。同樣,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剎那變換的。比如說,當心裡冒出一個我要升官發財的念頭以後,如果不去觀察,覺得它會持續很久,但如果在感覺到這個念頭的當下,立即回頭去看這個念頭,既不打擊它也不培養它,那樣就會發現,每個念頭都像閃電一樣,突然間冒出來,轉瞬間又消失無蹤,任何念頭都是剎那興亡、自生自滅的。

噶舉派的大手印裡面也有這樣的修法,就是觀察自己在想什麼。當產生另一個念頭的時候,也同樣去觀察它。不放過任何一個念頭,把每一個念頭都記錄下來。

很多人以為,這就是證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不是證悟空性,而只是發現自然規律的現象而已,就像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閃電幾秒鐘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們的眼睛證悟空性了一樣。

為什麼說心像風呢?雖然詳細深究可以知道,風也有顏色和重量,但從簡單而表面的視角而言,我們只能由身體的觸受感覺到微風拂面或狂風刺骨,耳朵聽見風聲的呼嘯,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肉眼卻看不見清亮透明的風。同樣,我們心裡時時刻刻都有很多煩惱、智慧等等,但真正回頭去看,究竟煩惱是什麼樣的東西,卻是誰也辦不到的。

為什麼說心像雲呢?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看見,雲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飛機上,可以有身在雲端的感覺;在比較高的山上,也能感覺到雲朵從自己身邊飄過。雲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動物、建築等各種各樣的形狀,但實際上雲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動物和建築。

另外,在晴朗、明淨的天空中,烏雲會突然產生,一會兒滿天都是烏雲,然後馬上打雷、下雨等等,過了一會兒,又一下子雲開霧散,烏雲全都消失了。雲去哪裡了?是不是去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了?不是。雲就是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還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狀態,但這三個比喻比較有代表性。

從小到大,我們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念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都是怎麼掌握先進技術,怎麼改造外面的世界,怎麼征服大自然等等,沒有一個老師會叫我們回頭看自己的念頭,從而提升自己、認識自己。

盡管現代科技十分發達,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為全球任何一個經緯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們能不能給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說普通人,即使是科學家、哲學家也無能為力。

十九世紀或更早一點的時候,有些人以為可以給精神下定義了。有人說:用硬物擊打大腦,會頭腦眩暈、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識就是大腦的產物,大腦的活動就是精神。還有一些人也許認為:當某些人恐懼或傷心時,心髒會發痛,所以精神是心髒的產物。

這些現象只能證明,精神與大腦、心髒有相當大的關系,但誰也不能就此斷定,意識是大腦或心髒的產物。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連科學家當中的一部分人都不贊同以前的說法了。雖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為精神不是大腦的產物,目前的主流思想還沒有改變,但包括在神經生物科學上得過諾貝爾獎的著名人士的觀點,也與以往的觀念大相徑庭了。

在精神的問題上,有史以來的很多學者、專家、神學家都被迷惑了,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誰都拿不出一個能說服人的定義,所以很多人都說精神不存在。

那麼精神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只有佛教能夠回答。我們的心像風一樣,是無形無色的,它既不在大腦裡面,也不在心髒裡面。

我認為,世上最偉大的神經科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密宗已經將心的狀態講得非常清楚了。直到現在,密宗描述意識的很多內容,醫學界也沒有發現。但對修行人而言,它的確是存在的。我們暫時不需要了解那麼多,我們目前的課程,就是要給精神一個定義。

大家不能考慮得太復雜了,而是要簡單、純樸一點,認真地看看心的狀態是怎樣的。

第二、心的本性。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

在根本不觀察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知道心是什麼樣的東西。稍加觀察以後,我們會找到意識像風、像雲、像閃電等等的答案,但現在需要進一步詳細觀察,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雖然就佛教理論而言,萬事萬物都是空性,心的本性也應該是空性。但我們首先不能輕易下定義,強迫自己必須按照釋迦牟尼佛說的去想。

那該怎樣思維呢?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管佛陀怎麼說,就是要自己去看個清楚,真正地了解一下心是什麼樣的。

如果想從宏觀的層面向普通人證明,包括宇宙當中的所有星球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心創造的,就很難令人信服,但在我們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裡面,自己開心不開心,與人關系融洽不融洽,都是跟心有密切關系的。意識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幸福、痛苦、和諧、矛盾等等都是它的作用,它一直都躲藏在後台,操縱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今天,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幕後策劃者的本來面目。

觀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加行修法全部修完以後,修一遍上師瑜伽修法,最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心;或者將上師、佛菩薩觀想在自己前面,並祈請上師三寶加持自己能證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祈請之後,就讓心靜下來。

然後思維:所有事物都是在一秒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短暫時間中不斷地生生滅滅。在捨去前面的狀態,重新變成另一個狀態的時候,我們能找到過去的狀態嗎?決不可能。不但是心,包括外面的建築物等等,都只能留下一個過去的影像,以前的事物不可能重現。

有些人認為,愛因斯坦曾說過,物質到達超光速的時候,可以回到過去。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任何一個物質都是這樣,過去的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它再也不會回來,即使我們可以看到返老還童、時光倒流的景象,但那也只是產生了一個新的類似於過去的東西,而不會是真正的重返過去。這就是“過去心不可得”最簡單、最低層的解釋。

然後,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叫做現在的東西。就當下的這一秒鐘來說,也可以切割成無數個過去與未來的片段,但我們就是不可能找到一個現在。這就是“現在心不可得”。

那麼,未來是不是像演員躲在幕布後面,帷幕一拉開,就出現在舞台上一樣,躲在一個地方,等機緣成熟的時候冒出來呢?絕不是這樣。既然是未來,就沒有產生,所以也不可能存在,這叫“未來心不可得”。

精神的存在不需要空間,它哪裡都可以生存,和空間沒有太大的關系,但精神與時間卻有一定的關系。當心裡閃現出一秒鐘的“我要去掙錢”的念頭時,我們可以把這一秒鐘分解。在元素周期表裡面,第109號元素是“短命”的元素,它只會存在五千分之一秒,便馬上分解了。我們可以把一秒的時間分成五千、五萬、五十萬或五百萬分之一……,最後會發現,時間在一再分解之後,會變得不復存在。大家想想,這樣分下去,最終精神真的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的意識又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呢?

在微觀世界,物理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證據。以前很多人認為,科學發達了,佛法就會崩潰,但事實證明,我們不但不需要顧慮科學的發展,反而非常感謝推動科學進步的科學家們。如果沒有愛因斯坦、波爾、普朗特、海森堡等物理學家們給我們提供很好的科學證據來證明空性,即使佛法有一系列的全套理論,也沒有以科學理論來說服現代人那麼容易。如今,我們可以用科學來解釋佛教理論,任何人都沒話可說。科學發達以後,給佛教帶來了非常好的便利,至少我這樣認為,也衷心地感謝這些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們。

我曾遇到過一個美國教授,是在某大學裡教藏傳佛教的,他說:他給學生講唯識宗,學生聽不明白的時候,他就問學生,你們知不知道海森堡的理論呢?當學生回答說知道以後,他就說,唯識宗所講的,就是海森堡量子力學裡講的,這樣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並接受了。

我們當然不能把海森堡的量子物理和唯識宗劃等號,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只有利用現代科學,才可以讓現代人理解佛教,利用科學的力量,就能更好地弘揚佛法。無論科學也好,佛法也好,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學過物理或喜歡閱讀西方科普讀物的人知道,任何物質最終都可以分解成能量。能量已經與通常意義上的物質概念完全不一樣了,它沒有什麼固體的質礙,既然如此,那我們的肉體又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呢?

雖然在西方哲學裡有一個無限小的說法,但這也是一種數學上的錯誤觀念。因為它是一個脫離了客觀存在而無限膨脹的假設而已。我們以前講過,比如,重量有一公斤、十公斤的差別,就是因為其中的原子或更小的粒子數量有差異。這就說明,粒子不可能無限分小。雖然我們的思維可以將物質與時間無限細分,但這只是不符合實際的一種假設而已。

既然空間和時間都不能容納我們的肉體和意識,那麼,整個宇宙當中還有什麼讓我們存在的一席之地呢?這樣去思維的時候,就會深深地體會到,原來一切都像海市蜃樓一樣,只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幻覺。

再比如,從遠處用肉眼看電視屏幕上的圖像,就是完整而清晰的,但如果用放大鏡去看,就變成了無數個紅、綠、白點等等,而不存在一個完整的圖像,如果再分析,最後就是一些長長短短的波,也沒有什麼紅色或黃色了,所以,熒光屏上的圖案也是建立在錯誤幻覺的基礎之上的。

想在人類活動的空間中,找到一個絕對的真相,結果會發現,越是靠近真相,越是連我們自己的定義也確定不下來。

大家好好想想,我們的精神基礎是什麼?它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說精神不存在,那我們的教育就沒有存在價值了。比如說,如果精神真的是大腦的化學反應,那罪犯就不用關到**裡去接受改造,而只需在大腦裡換一個化學元素就萬事大吉,就像有毛病而沒有意識的汽車出問題時不必關在**裡,而只需拿到修理廠更換零件一樣。這就說明,人是有精神的,而汽車沒有。如果精神存在,那它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

我們凡夫就是在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當中誕生、生存並死亡的,但我們現在不能這樣糊塗下去了。

我們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智慧,寧可當窮人也不能當愚蠢的人。什麼叫愚蠢的人?沒有讀書的人是愚蠢的人嗎?讀過書的不一定有智慧,讀過書的人當中也有很多做蠢事的,現在很多高科技犯罪就是不可否認的實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識字,但誰也不會懷疑他是不是智者。所謂的愚蠢,就是對自己沒有一個定義,沒有一個准確認識。

2、修行

(1)修行的具體方法

自心原狀自然住。

如果前面的分析和觀察比較深入和透徹,就能深深體會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是什麼也不存在的。

當深深體會到心本來是空性時,就不用去想其它的東西,而是在這個原始狀態中很自然地靜下來——什麼也不想,一切都融入到虛空當中,身體也很自然地放松,一動不動。如果能對空性有比較好的體會,就可以說對空性有一個初步的理解了。

如果觀察了,但還是模模糊糊的,對空性沒有明顯的體會,就從頭再觀察,一次不行,兩次、三次……反復地觀察,直到生起空性感覺為止。

光是心靜下來有沒有用呢?沒有用!有一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在七、八十年前,色達出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大圓滿上師,他的弟子們也非常偉大。在動亂年代,他的弟子也顯得與眾不同,表現出修行人不畏千錘百煉的高尚風范,可見他們的上師是多麼的了不起。

當時有一個人經常修禅定,在修了很多年以後,當他吃東西、走路的時候,也會一不小心進入一個狀態——就像電腦死機了一樣,在這個狀態下一動不動,甚至持續一、兩天都沒有問題,但卻始終沒有證悟空性的感受。

上師知道這個人修法出問題了,就天天派遣寺院的小喇嘛故意去逗他——拍他的頭頂,大聲地吼叫,就是不讓他靜下來,還找了四個人負責監督,保證這個人在三年內不打座,並要求修禅者在三年中念一億遍觀音心咒“嗡嘛呢叭美吽”。其間,上師還經常把這個人和其他人叫到身邊陪自己下藏棋,以防止他進入禅定狀態。

由此可以證明,僅僅是能靜下來,也會變成證悟空性的阻礙。

證悟空性的智慧與心平靜下來相結合,是最理想的修法。證悟空性的境界能持續很久,就是止觀雙運——寂止與勝觀雙運,這是非常好的境界。其中最關鍵的不是寂止,而是勝觀——證悟空性。那個人就是缺少了最關鍵的因素,所以即使他的心非常平穩——很長時間沒有任何念頭——都沒有用。

早期很多居士很愛說一些神神秘秘的經歷——我昨天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夢啊,我修行時前面發了一個什麼光啊,故而導致很多外界人士也認為佛教就是這些。

有一個光能解決什麼問題呢?你可以因此而解脫了嗎?這和外道已經沒有差別了!一些氣功的書我也看過,裡面就講某某氣功大師坐飛機來的時候,一團光圍繞著飛機,一直飄到機場……如果我們也這麼說,那佛教就變質、變味了。神通不能證明什麼,可能只是一種幻覺,都沒有什麼用處。

藏地有過這樣的故事:有幾位修行人一起閉關修行,其中一個人莫明其妙地出現了一種神通,當他靜座時,今天山下哪個人要來山上了,背了什麼樣的包,包裡裝了什麼樣的東西——酸奶、糌粑還是肉,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也經常給上師匯報。

有一天,上師把他叫到身邊,冷不丁地把自己的念珠掛到他的脖子上,兩、三天以後,神通就沒有了。

修行就要修正規的修法,最主要的,就是要證悟空性。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單單心靜下來,是跟解脫沒有關系的;反之,如果證悟了空性,但心卻靜不下來,證悟空性的境界就不能持續,一會兒就冒出一個其它的念頭,證悟的境界就很容易被中斷。

(2)修行的結果

若修穩固見心性。

居士的信心是比較好的,只是有些不夠穩定,比較盲目。如果有了很好的信心,又修金剛薩垛忏悔了罪過,修曼茶羅等積累了資糧,在有點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下一點功夫,初步了解空性並不難。如果信心很強烈,就有可能突然頓悟。這樣的證悟,已經和密宗的證悟非常接近。但要讓它發展、成長,就要觀待自己的見解與精進程度了。

個別修行人是這樣的,沒有證悟的時候,非常渴望,天天都想著怎樣證悟,如果能證悟空性,那是多麼幸福啊!所以都非常努力。一旦證悟以後,一下子都好像大功告成了一樣,全都松懈下來,再也沒有進步了。所以我想,讓證悟的境界成長、進步、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以為,證悟了就是成佛了。其實,證悟離成佛還很遠很遠。只是在初步證悟以後,一般的煩惱可以自己解決,但這個智慧的能力畢竟很差,當遇到強力干涉、騷擾的時候,我們就無法自制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是需要培養、成長的,等它慢慢增強之後,一切問題才可以迎刃而解。

3、行為

積累證悟的兩大因素:

(1)增強信心

於師強信得加持。

麥彭仁波切在這裡也說,在證悟以後,也要加強對上師的信心,經常修上師瑜珈。

密宗,特別是大圓滿的證悟,不在於聰明不聰明等其它因素,而在於上師的加持。要得到上師的加持,就需要信心,沒有信心是得不到加持的。

(2)積資淨障

積資淨障生悟心。

修上師瑜伽的同時,要修曼茶羅、放生等積累資糧,並修金剛薩垛忏悔罪障。那樣沒有證悟的一定會證悟;證悟了的人,境界也一定會越來越明顯、清晰。

故當精勤而修持。

大家不要認為,大圓滿有很多了不起的方法,自己不修也可以證悟、成佛,其實,如果對空性一點體會都沒有,大圓滿恐怕是沒有希望了;反之,要是能有一些空性的體會,並勵力讓它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推測,大圓滿的境界也終究會來臨。因此,希望大家能精進修持。

 

 

上一篇:達真堪布:《自我教言》講記(四)
下一篇:淨空法師:學佛同學共同的問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