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我們可以做到又天天在犯錯誤的—敬惜字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敬惜字紙”,在古老的中國曾經是一項極其普及的樸素而虔誠的傳統,包括在廣闊的漢文化圈裡,這個傳統至今都還不絕如縷,深入人心。但也有不少的人認為這項傳統既不符合大生產、高消費的現代社會,更帶有濃厚的迷信宗教色彩,因此不但不再身體力行,甚至心存诋毀。  

的確,古人對字紙的恭敬帶有很濃厚的神秘色彩。古人認為:字紙承載著文明的隱秘信息,附帶著先賢的文化性靈,是“道”的承載者。在文昌帝君信仰中,字紙更被納入“陰鸷報應”的學說范圍。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原有的教義和這個傳統結合起來,致使“敬惜字紙”又同時成為佛教徒的行為准則。印光大師在民國二十四年著的《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裡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

《皈依六支論》雲:應於形象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丑,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可敬田,猶如大師(佛)。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不知道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地區、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宗教也有類似的傳統,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引述看出,亞洲的大多數地區是賦予字紙以神聖色彩的。那麼,又是什麼導致字紙被亞洲人賦予如此神聖的色彩呢?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代社會,是不是還有必要繼承這樣的傳統?在下想根據自己看到的一些名家言論,結合個人淺見,談幾點看法。

一、文以載道,敬惜字紙正是敬重其承載的文明。

這一點在儒、道、佛三家都是通用的。道德、學術、歷史、技藝等等人類文明無不依賴文字來記錄,記錄著人類文明的字紙代代相傳,又成為後世安身立命、發展進步的源頭。這也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由於字紙具有如此偉大的功能,古人出於感恩的心理,出於對先人的崇拜,出於對文明的敬仰,對於凡是記錄著文字的紙張,都表現出虔誠的恭敬來。

不但世俗的文明如此,宗教的文明(教義)同樣離不開字紙的承載。佛教把佛的學說叫做“法”(梵語音譯“達摩耶”),最早的法是口頭流傳的,到了佛涅般後,出現了三次“結集經典”的舉動,就是把佛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我們現在說的“經書”(梵語音譯“素怛纜”)。經書也就是字紙,因為它記錄了佛的學說和教誨,“等如法寶”,所以任何“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都被視為不敬。而恭敬經書,就會被視為是對佛的學說的虔誠信仰,這樣的人,自己也會受到其他人的信仰和恭敬(比如阿底俠尊者)。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的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關注,不少人還致力於傳播世俗和宗教的經典。但對於“敬惜字紙”,仍然有人不以為然。其實,站在對文明的敬重和感恩的角度,無論在哪個時代,我們都沒有理由不恭敬每一個文字,每一片紙。只不過,現代化條件下的“敬惜字紙”似乎還應該賦予更新的含義,即:不濫寫文字,不亂傳文字。這個含義是建立在傳統意義基礎上的。在這個“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有節制、有區別地使用和傳播文字已經成為“敬惜字紙”的新穎方式。

二、物力維艱,敬惜字紙正是敬重其附加的價值。

我們現在有一個時髦的名詞,叫做“附加值”。現在通常說的“附加值”其實就是指制造一樣物品所付出的技術價值,有時甚至就是包裝技巧。但是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勞動才是產品最本質的附加值。中國有一句古話,說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出自《朱子家訓》)。字紙,正是高附加值的技術和勞動產品。

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是我們先民對傳播文明、存史載道、造就人才的偉大貢獻。但是偉大的發明不會忽然從天而降,“羅馬城不是一天建造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在發明、改造的過程中,凝聚了先民太多的智慧和心血。即使在高度機械化的今天,紙的產生仍然離不開許多最基礎的煩瑣和辛苦的勞動。當代書法名家朱以撒說:“紙確是天生的沉默之物。一個人對越是精美的紙張,敬畏的心情就越發濃厚,因為越是精良,說明投入的人力、工序越多,豈能不以真心相待。”一張紙,不但飽含著勞動者的心血和汗水,它還是造物者的精靈。在我們高呼環保主義,提倡綠色消費的今天,紙以其兼有尊貴的人和自然雙重血統,應當受到所有敬畏者的善待。

印光大師說:“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當前,物質越來越豐富(盡管其代價是資源開采過度),生產越來越發達(也許由此造成了環境惡化),“有形之字”來得似乎太輕易了。但“恆念物力維艱”、對人和自然心存敬畏的精神,是永恆的“無形之字”,不可以因時代改變而輕易放棄。

三、珍惜自我,敬惜字紙正是敬重其維系的情感。

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人經常向學生提到“敬惜字紙”。他說童年看到過祖母把每一張有字的紙都要拾起來,聚在爐子裡焚燒,並教育他要“敬惜字紙”。雖然自己也曾經笑老祖母迷信,現在自己到了老祖母的年紀,才明白“敬惜字紙”的文化意義:紙上寫了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視。

對於經常使用字紙的人來講,文字和紙張難道不是我們情感世界的一部分麼?朱以撒就是這樣一個性情中人:

一張空空蕩蕩的紙,落下墨點,對於紙、對於執掌毫端的人,是一種生命的交匯,構成生命中的奇異轉變。人忘了呼吸,忘了思考,進入短暫的永恆,不生不死,似死似生。

因為熱愛書法,紙和墨竟然可以如此融入人的情感世界。同樣的,一個熱愛哲學的人,字紙維系的是他對思辯的情感;熱愛文學的人,字紙維系的是他對詞語的情感;熱愛宗教的人,字紙(經書)維系的是他對偉大教義的情感……。善哉,敬惜字紙者。

《三摩地王經》雲: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我們如何敬重三寶,亦當獲他人如何敬重。

誰不希望受人尊敬呢?我們僅被別人罵一句“畜牲”都會氣憤不已,當別人以百千倍於此的不敬對待我們又將如何?

從佛祖為求法時之因地菩薩為求半偈而捨身,到近代大德印光大師,見一佛字在不淨處,急拾之撣淨置於高潔處,敬之如佛。確實是光大師所說,佛法從恭敬中求,存一分恭敬獲一分實益。

像法時代,許多信眾知道造立佛像有極大福德,而紛紛造像,希望能多有一人見像恭敬得福。現在許多信佛人被人看不起,其實很正常,我們自己沒有敬三寶。時當末法,許多人卻在制造不敬佛像、經文之因。當然眾生不敬三寶增上,則福愈趣下,障亦愈重,則末法愈加速來臨,眾生能聞佛法之機會愈少矣!

目前,在香盒子上、廣告牌上、月餅盒上到處都是佛菩薩像,現在還多了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菩提本無樹……”,如果其結果是大家恭敬視之如佛如法,則眾生得福,然而普通人大都以商品(可消耗性物品)吃完就把這些盒子,運載著這些像和經送到垃圾堆裡。

各位,在《梵網菩薩戒》中雲,菩薩見人販賣菩薩像如己父母被賣,急須贖回。吾等首先應自己恭敬對待這些紙盒上的經像,然後教他(如子女、父母、親友……)以及生產者,勿令眾生因此失福造罪。中秋即將來臨,望諸佛友策勵行之!

 

上一篇:佛教勸我們不殺生的四個意義
下一篇:感 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