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攝心念佛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令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雲,學道猶如守禁城,畫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增廣文鈔卷二復徐彥如轶如二居士書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又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三昧也。)斯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聽,眼鼻決不至向外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真有信、願,妄當自已。傥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得緣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覺照,永息此妄,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豈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過頭妄想也。做功課,當依功課章程。念佛歸位,有加釋迦、藥師、二佛者,亦無礙。論理,未念之前禮佛,則系釋迦佛也。世人多以人情為事,人無不求消災延壽者,故加念藥師佛。實則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功德,悉皆齊等,非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延壽也。

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民國二十年)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文鈔續編卷上復朱德大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今日為寫法名,以一函遍復作開示。信發後,看汝信,知汝不知淨土宗旨。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校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既發心念佛,必須戒殺吃素,煙酒同斷。清心寡欲,娶妻原為生子。世人每以行房事,為家常茶飯,而望生好子,則難乎其難。汝以妄為幾殆,當斷欲一二年,為生子故,待婦天癸淨後,又須吉日良夜一行,必定受孕。從此永斷,所生之子,定規賢善強健。又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內而家庭,外而同人,均當以此奉勸,則是真佛弟子。否則尚為名教罪人,況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何可得乎。

文鈔續編卷上復楊炜章居士書

  念佛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若衣冠整齊,手臉潔淨,出聲念,默念,均可。若睡倒,及衣冠不整齊,尚未洗漱,及到不潔淨處,或抽大小解時,皆須默念,不宜出聲。雖睡不可赤體,須穿衫袴。心中常存敬畏,不可放縱。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已經拒絕一切信札。愍汝之誠,為汝說其攝心,及請經書之辦法。然經書已久,恐無存者,即借不到,亦有利益。若借得到,當依之而行,則往生便可決得矣。文鈔三編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念佛貴乎攝心,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可知念佛時,宜萬緣放下,都攝六根。綿綿密密,蓦直念去。自有得三摩之時。三摩,此翻正修正見,或譯正定。文鈔三編卷四復劉觀善居士書一念佛一法,徹上徹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於他法不能修者,於此法固無一不能修之,此所以為如來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門也。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文鈔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念佛必須攝心,使雜念無由而起。若欲攝心,則當谛聽。若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自然心不至於大散。雖不作觀,亦同作觀。若心不能攝,觀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觀,則著魔發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豈作觀方能哉。念至一心,並有大菩提心,又復自行化他,廣行六度,誰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觀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說也。攝心念,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則隨人而分大小。作觀,則不知所以然者,斷斷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

文鈔三編卷三復李吉人居士書


  光現在打七,祈勿來書。縱有商量,且待明年三月。若於三月前來書,概不奉復。祈慈諒。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准。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至於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大心念佛三昧法門,雖各有見處,不堪普遍教人。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雖能修,固不須用此方法也。至於書額,佛之一字,寫得潦草古怪。足見其人之平日,實未能於佛分上至誠懇切矣。凡此惡套,須力戒之。

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七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億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淨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汝父年高,當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淨念。(此三句、師自加密圈、)以攝心於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此系平日勖令專心致志之要義。

文鈔三編卷一復夏壽祺居士書

  唯淨土特別法門,仗彌陀慈悲誓願,與自己信願憶念之力,於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證無生,即下下根人,亦預聖流。其為利益,何可名言。此義乃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謂為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有緣遇者,幸勿忽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況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文鈔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人生世間,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有良師善友,便可歸於正道。否則,燕朋相聚,便日淪於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入於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即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鈔續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

  聞居士久已念佛,不知曾注意於信、願、求生西方否。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癡,令其淨盡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彼離信願以教人念佛求開悟之開示,切不可依。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谛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谛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本欲詳說,以為時無幾,恐誤歸期,故略取要義書之。余詳文鈔、嘉言錄,閱之自可悉知。

文鈔續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

  語雲,富翁不知貧人之苦,壯夫不知老人之苦。汝意光之拒絕,不過為靜修耳,不知真是目力、精神、不給耳。祇汝之來函,並此回字,乃手、眼、二鏡並用,方能看寫。雪白紙耀目,一字不能寫。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所言蕅益警策,當請善書者,寫作恭楷大字,張之庭壁,以發起一切人之信心,實為要義。至祈另作警策,文鈔中所說,均不足以警策乎。現在時局,危岌之極,當勸家屬老幼人等,同念南無阿彌陀佛,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作預防之計。否則,禍來時,避無可避,防無可防,為之柰何。當以此語,與一切有知見之人說之,庶令聞者,種出世之善根。此後切勿來信,凡題跋校勘,概不能應酬。

文鈔續編卷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文鈔續編卷上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果能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文鈔續編卷下靈巖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須知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成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傥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勳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文鈔續編卷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民二十四年)

  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閒,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文鈔三編卷一復徐志一居士書前寄法名經書,此次來信,但雲謹禀,未免太傲慢了。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谛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谛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隨息之法,在淨土十要第五寶王三昧論第九,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觀之自知,故不多說。祈慧察。當此大劫臨頭,家國身命存亡不定之時,固宜一心念佛,念觀音,以祈和平。不宜泛泛然求開知解,以期做大通家也。

文鈔續編卷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

  至於修持法則,文鈔乃為初機入道之要書,不可不看。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非外道只靜坐而已。念佛行住坐臥都可念。行時聲默隨意。臥時宜心中默念,不宜出聲。坐時切不可掐珠,掐珠則神不能定,久則受病。臥時亦然。無論行住坐臥聲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默念不開口,心中仍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與開口朗念無異。此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耳能聽得明白,則六根都攝無遺矣。如此而念,名為淨念。淨念能常相繼,則可得念佛三昧矣。祈努力依行,決定可以出此五濁,登彼九蓮。凡見一切女人,均作母姊妹女想。即自妻亦作此想,則YIN欲魔無如汝何矣。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願為前導。以至誠持念為正修。切不可求開悟,明心見性,看念佛的是誰,此是參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見性,若見思惑未斷,尚無了生死之分。況未到明心見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門。若看念佛的是誰的人,決定無有真信切願。未斷惑,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無真切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墜,弄巧成拙,許多癡人,均以此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今為汝取法名為慧淨。謂以佛智慧所說凈土法門而修,決定可以往生淨土也。(民廿八八月初七)

文鈔三編卷一復孫藝民居士書

  手書備悉。譽我過甚,令人不安。光之為人,心直口快。不過譽人,不受人譽。年雖八十,一無所知。故止以念佛為自了計。但以業重,絕無所得,由有六十年之閱歷,所說不至誤人耳。座下既不以文鈔蕪穢見棄,當依文鈔所說而修,決不至誤汝大事。至於來山一事,實可不必。淨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蓮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親傳,乃後人擇其宏凈功深者而稱之,實則尚不止九十也。光出家後,發願不收徒眾,不作住持,不作講師,亦不接人之法。當唐宋時,尚有傳佛心印之法。今則只一歷代源流而已。名之為法,亦太可憐,淨宗絕無此事。來山尚不如看書之有益。古人雲,見面不如聞名。即來與座下說者,仍是文鈔中話,豈另有特別奧妙之秘法乎。十余年前與吳璧華書末雲,有一秘訣,剀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又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 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

  老人當以念佛為正行。寫經要志誠恭敬,一筆不苟。又須過細校對,不令有錯。若或有錯,當另寫。不可剜補,以免久則糨性退而落脫也。寫一句,校一句。寫一行,校一行。一葉寫完,通葉再詳校二三次,方可無錯。若錯不願寫全葉,則將錯字點一筆。即寫正字於其旁。千萬不可剜補。汝之字,不甚好,不必又寫華嚴。以字不甚好,後來人不甚注重,還是一心念佛好。若念佛有妄想,當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谛聽之法。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正月廿九)

三編卷二復方聖照居士書二

  尚彬皈依法名之信,早已寄去,或是郵誤,或是轉者所誤。今為另取法名為宗誠。宗,主也,本也。謂以誠為主為本,自可業消病愈,轉弱為健。所言次子長子婦之瘋顛,亦是宿業所使,亦或被外道以汝反彼教,役使邪鬼邪神作祟,欲汝仍崇信彼教耳。汝能不為所動,而病者亦不為所動,則彼邪鬼邪神無奈正何,故悉得愈。外道多有此種邪法,蠱惑無知無識之人。所言三皈五戒,在佛前自受者,文鈔中與徐州徐福賢女土書中,有說此事。祈查閱之。尚彬痛為廢人,而念佛日止二三千聲,何得所望者大,而修者小乎。當盡日常念,自可步履如勇士矣。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谛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谛聽告之。余詳文鈔,此不具書。(甲戌十月初五日)
  三摩地,即三味之別名。此雲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

三編卷二復拜竹居士書三

  郵票收到,以後切勿再寄東西。一心念佛,又不可專事閱覽。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書, 祇好念佛。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行住坐臥都好念。看書,非凝神靜慮,不得其義意。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至於開法名之首字,以後代為皈依,此事光絕不贊成。以有流弊,故不開其端。

三編卷二復常逢春居士書五

  手書並劉文章書,備悉。所開單,本欲書於名上,而目力不給,不能細書,因另紙書之,祈為分送。至於開示,總以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為准則。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今為汝寄書二十五包,大部頭無多者,存會中大家看。單本多者,除留會外,擇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送之。劉文章好學,而住處遠,無論大小,每種各送彼一分。不可來信攪擾,但自認真修持而已。二十五包書收到後,只寄收到信片,不得多絡索。光目力不給,看字亦甚吃力,不可不體諒,祈慧察。並與諸人說之。(二月廿一日)

三編卷二復常逢春居士書七

  世間多少聰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誤,畢世不得實益。居士慧根夙植,固為難得。然以多知多見,反為障礙。既信淨土法門,何不於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聞數息唯識等觀,此各種法,均是大乘法門。然皆屬自力,未可與仗佛力之法門論其利益也。今既發心念佛,當以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不必求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谛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

  (六)念佛時跏趺對像坐,念耳聽,手數珠,心想無量光佛,以冀三密相應,乃昏散仍不能免。將從容以待其純熟,抑有何法以資都攝。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則心難靜息,或致受病。宜按鐘計數,一刻鐘念若干佛,即與掐珠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雲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

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縱有他境當前,終不能令此憶母之心,或有忘失。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谛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三編卷四淨土法會課儀跋

  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捨淨土別無長策。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

三編卷四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祗管寫經,別無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寫經。爾時寫經之人,情念一動,遂不能寫。夫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之際,只知寫經,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遂致不能寫經。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上一篇:印光大師:為什麼要今生求生淨土
下一篇:淨空法師:嗔恚對我們修行障礙最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