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人:貧?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人:貧?富?

作者:黃威南

與一位學佛同修聚首,閒談間提及了學佛人是否真「信」佛的話題:我們是否對佛所說的一切具足信心?對因果?對戒律?若是深信,我們必然會毫無疑惑,義無反顧地受持奉行,又那會有「退轉」或患得患失的情形出現呢?談著、說著,這位佛友突然冒出一句話:「問題是:明天我們還要吃飯!」聽了這話,我楞了一下,當時只回應了一句:「所以,才要信佛啊!」我的意思是:信佛所說的因果法則,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收獲來自耕耘,明天要吃的飯不就是來自今天的努力工作所得嗎?告別佛友後,我不禁思考了很久:似乎,信佛與貧困,在某些時候常被劃上了等號;信佛,為何便得擔心「明天沒飯吃」呢?

這件事情讓我又回想起另外一件往事:當時一位同修正在短期出家期間,彼此見面,問候近況。由於有好一段時間自己對健康和精神並不愛惜,所以,有段期間在工作和經濟等各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形成了生活上的一些困境。還記得當時自己是用故做輕松的自嘲式口氣道:「看,我又黑又瘦,這個月的房租還沒著落,就要走投無路,『出』-『家』:被趕出家門,流浪街頭了!」這位同修非常誠懇、認真地勉勵 、安慰我:「不,你瞧:我雖然目前出家修行,但是白白胖胖,不像你,看:真的,你的樣子比我更像修行人呢!」哈,說真的,當時心裡還真感到絲絲溫暖,人間依然充滿希望!但是細細回想,「修行人」難道就該是一副貧困、苦惱、潦倒樣嗎?

發覺其中顯然有著一種觀念的混淆:信佛、修行者,好像都在這個世間沒有甚麼「希望」!很無奈!感覺還有一點「悲慘」!隱約之間,似乎…富足與不堪和違背佛法,好像有一點被「扯」在一起的味道。老實說,如果學佛學到最後的結果竟然是走投無路的貧困處境,我還真該考慮是否就此做罷,算了!幸好,打開佛經,接收到的訊息完全是前途一片光明!

我們先來看一則「蛤聽法得生天緣」的例子。此則記載出自《善見律毗婆抄要略》。話說往昔佛在世時,有一次曾到膽婆國的迦羅池邊,在那兒為大眾說法。那個水池中有一只蛤,因為聽聞佛在池邊說法的聲音而受到了吸引,立即從池中爬出躲入草根底下,也來聽佛說法。當時有一個手持拐杖的放牛人,因為遠遠見到佛在座上為大眾說法,便立即前往佛所在之處,因要走入群眾中聽聞佛法而以拐杖刺地-因為要入場聽法嘛!就像現在我們把雨傘或一些隨身雜物置放在場外的情形那樣,他把拐杖隨手插在會場外的土地上-沒想到,拐杖卻誤中正在草堆中聽聞佛法的蛤頭,此蛤當即命終,並且馬上投生忉利天。此蛤所投生的天人以其福報的緣故,所住宮殿縱廣十二由旬,還與諸天女一起娛樂,享受著快樂的生活。蛤生天之後,因為聽法之故,證得了須陀洹果。(《諸經要略文》卷)我們知道:須陀洹,即聲聞初果,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中對須陀洹的解釋如下:「《金剛疏》雲:此翻入流,又曰逆流。斷三法者,約逆而言,即四流中逆見流也。得果證者,約入流而說,即入八聖道之流也。今經雲名為入流,又雲不入色聲香等,不亦二義乎?四教義翻修習無漏。刊正釋雲:初見真理故。」親自見證了佛所說的真理,當然在「信佛」這方面是沒有問題的;然後,我們也常聽說的「人天福報」,天福比人間福報當然也更加殊勝!本來是只墮落在畜生道的蛤,因為聽聞佛法,後來不幸發生意外,卻轉世生到了天上,享受天福,同時還證得了初果。看來,福報與智慧,修行與富足並沒有發生沖突,而且還是相輔相成。

再看第二則「鳥聞比丘誦經得生天緣」的例子。此則記載出自《賢愚經》。那是往昔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天,有位比丘在林中誦經,他讀誦佛經的音聲是那麼優雅美好!以致於有一只鳥因此而得到了聽聞佛法的機緣,小鳥伫立在樹上靜聽誦經的美妙音聲,接受佛法的沐浴。這時,有位獵人卻提起了弓箭將小鳥射下!小鳥命終後投生忉利天。這位前生原為小鳥的天人面貌端正,無與倫比!而且他自識宿命,知道自己是因為那位在林中誦經的比丘而有緣接觸佛經,從而得以聽聞佛法,方才得生此中享受天福。於是,這位天人便手持天花來到了比丘所在的地方,對比丘禮敬問訊,再以天花香來供養比丘。比丘問知了其中原由,便立即讓天人入座,為他說法。結果,這位相貌莊嚴的天人證得了須陀洹果。證果的天人隨後又回到了天上。經典中有這麼一句評注:「禽獸聽法,尚獲宿報無量無邊!豈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根?」(《諸經要略文》卷)這段話引人深思:動物是我們眼中愚癡、少福的眾生,一旦接觸佛法,接受了佛法的教導,便能獲得佛法的利益,很快地便轉換了自己的境界,享受天福,還證得了初果。我們回想自己接觸佛法已有多年,誦經聲不知道已聽過多少遍!為何還是愚癡,亦不見福報有何增長?我不禁深深地自我檢討:問題到底出在那裡?

我們再看第三則「鹦鹉聞說四谛得生天緣」的例子。此則記載亦出自《賢愚經》。且說過去佛在世時,捨衛國中有一位須長者,他信敬佛法,為僧壇越眾僧供給一切所須。須達家中有二只鹦鹉,一只名為:律捉;另一只名叫:賒律提。這兩只鹦鹉禀性敏慧,解人言語。當有比丘到來時,鹦鹉會先通報家內,呼喚裡面的家人出來迎接法師。後來,有次阿難尊者到長者家時,見鳥聰明,便為他們說法,講的是「四谛」:苦、集、滅、道。長者家門前有樹,二鳥聞法後飛向樹上,歡喜誦持。入夜後也逗留在樹上眠宿,卻不幸被野狸所食。但是兩只鹦鹉緣此善根得生四王天、忉利天等。就這樣,在天界投生七次之後,重到人間出生。生而為人的他們出家修道,兩人都證得了辟支佛果,一位名叫:昙摩,另一位則名為:修昙摩。(《諸經要略文》卷)我們自我反省:自己學佛是鹦鹉學舌,也能說會道,也會講會寫,但是沒有真正轉變心念、改革習氣,所以至今依然是一事無成!這兩只如假包換的鹦鹉卻不僅學舌,而是將自己口中誦出的經文佛法,一句句發揮作用,一字字灌入心田,智慧增長、福報也增長!

明,一如《三藏法數》釋「辟支佛地」為:「辟支,梵語具雲辟支迦羅,華言緣覺。謂緣覺之人,發真無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見、思習氣,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謂侵入習氣之內,而除斷之也。見、思習氣者,謂見、思惑余習之氣分也。)」明白地告訴我們:辟支佛是福報和智慧都深厚,而又能大大發揮其作用的證果之人。

再看《大乘經纂要義》卷1的這段文字:「昔有童子以恭敬心施僧白石一掬之許。承斯因緣於無量劫生豪富家。雨其七寶具足成就快樂自在。」過去有一位小孩子以恭敬的心供養僧人,結果就依靠這一次的因緣而衍生出了在那漫漫無盡歲月裡皆生於大富之家的極大福報!他的財物多到有如天上下雨那樣,各種財寶紛紛而致,而且這些財寶並沒有為他帶來困擾,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地快樂自在!

以上這些經典記載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又一幅親近佛法、學習佛法之後,生活越來越豐足,物質、精神兩方面皆圓滿具足的畫面,顯然並非一幅窮困潦倒,苦不堪言的畫面。也啟示了我們:取財、用財,是可以在符合佛法、契合真理的情形下加以實現的。求財不意謂著必定就得做出違背佛法之事,反之,誠如諺語所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那麼,到底甚麼是財富具足背後的秘密呢?在《長阿含經》卷2中記載著佛陀對一群在家居士的開示,經文敘述:「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丑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這是告訴我們求財不得如願的原因:犯戒。毀犯戒律之人,縱使已有所得,也將漸漸消耗破敗,而且處處遭人輕賤,在社會上難以立足,還得面對臭名遠揚,聲名掃地的狼狽局面。最終還得承受萬劫不復的地獄之苦!反過來另一面,經典中說:「(佛)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佛陀告訴我們,持戒有五種好處:一、祈求如願,當然包括求財;二、財產增加,不會虧損;三、得到眾人愛戴;四、在社會上名聲日隆,好名傳千裡;五、最後,來生來世還享福,到天界當天人;精神、物質生活都大幅度提升到另一個更高層次!

學佛本來就是為了解脫苦惱,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的修學過程,隨著人格修養的提升,受到的信任與尊敬當然也是與日俱升的,被重用的機會和別人因仰慕而來求學的因緣也必是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多。不論任何時間地點,有智慧的人當然是被敬重的對象,而智慧在發揮作用時也必定產生利益眾生的效果,福報和歡喜也是自然而然地隨之而產生。這本來也並沒有甚麼特別需要值得訝異之處。反倒是,如果說越學佛越萎靡,越修行越苦惱,甚至搞到走投無路,那才是值得警惕反省一番:是否那裡偏差了?感激那位佛友的好意安慰之余,我不禁勉勵自己:一定要認真檢討,繼續好好努力向佛學習,立志往福慧雙修的路上前進。

(本文原刊於《佛友資訊》)

 

上一篇:命運的好壞是如何產生的?
下一篇:平時走路都可以隨緣放生救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