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慈悲的力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提婆達多雖已隨佛出家,仍不改嫉妒及喜好名聞利養的惡習,雖然能夠讀誦的經典不可勝數,卻無法免除墮入阿鼻地獄的罪報。

提婆達多與阿阇世王交情甚笃,常常一起交換意見。一天,提婆達多跟阿阇世王說:‘我有個主意,你來作新王,我來作新佛,你覺得如何?’阿阇世王回答:‘這怎麼可以,我的父王還在位呢!’提婆達多說:‘那還不簡單,你想辦法殺了他,我也趁此機會消滅佛陀,然後我們一個新王、一個新佛,共同治理天下,教化眾生,世界就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這不是件令人期待的事嗎?’

阿阇世王被提婆達多說動了,於是按照他所說的殺了父親,成為波羅奈國的新王。這時,提婆達多又向阿阇世王說:‘你的願望達成了,接下來就該換我了。’阿阇世王問道:‘可是佛陀有大神力,能夠知道人們心中的想法,加上身邊還有像捨利弗、 目連這樣智慧、神通廣大的弟子,你要成功恐怕不容易。’提婆達多表示:‘正因如此,所以需要你的幫助。’阿阇世王好奇地問:‘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呢?’提婆達多說:‘只要大王設下新規,不讓人民供養比丘們衣被飲食等物就行了。’

於是,阿阇世王頒布了這樣的法令:‘凡供養比丘衣被飲食者,一律斷其手足。’當新法令下達後,佛陀的弟子們連續七天出外都化緣不到食物與用具,只好運用神通,飛往他方世界乞食。

就在這時,提婆達多向國王說:‘現在趁著佛陀的諸大弟子不在,你可以派使者前去邀請佛陀進城,待佛陀入城後,就放出五百頭性情凶猛的醉象,到時閃避不及的佛陀,必然死於象群腳下,這樣我的目的就可以達成了!’阿阇世王聽了提婆達多的話後,便派遣使者去邀請佛陀入城。當天,佛陀帶著五百羅漢前往王捨城應供,阿阇世王按照計畫放出五百頭醉象,象群們在路上瘋狂地奔跑,所經之處樹木摧折,牆壁崩倒,並且發出震耳欲聾的咆哮,直朝佛陀的方向沖去。五百羅漢見到此景,紛紛以神通力騰空,唯侍者阿難尊者待在佛的身旁,但亦因無計可施而驚恐不已。

就在這險象環生的一刻,佛陀舉起右手,以慈悲力從五指當中分別幻化出五頭獅子,當獅子一開口哮吼時,五百頭醉象頓時停止瘋狂的舉動,在場者見到這一幕莫不驚歎佛陀的神力。

就這樣,佛陀被眾人簇擁進入了王宮。阿阇世王得知此事,立刻前往迎接,並請佛上座。待佛坐定後,國王便向佛陀至誠忏悔過去種種惡行,並說道:‘其實這一切並非我的本意,而是受提婆達多所教唆。’佛陀回答:‘我知道,提婆達多不只這一世想加害於我,過去累世亦是如此,我皆以慈悲力化除種種厄難。’

阿阇世王合掌恭敬問佛:‘世尊,過去世時提婆達多又是用何種方式加害於您呢?’佛陀說:‘在過去久遠不可計劫,有一位國王十分喜歡吃雁肉,於是請了一位獵師專門替他捕雁。一天,有五百只雁子成群從北方飛來,就在飛行的途中,雁王不小心誤入獵師所設的網中。獵師非常高興,准備要殺掉雁王獻給國王。這時,有一只雁子哀鳴吐血不止,凝視著雁王,於空中徘徊不去。當獵師張弓對准它時,不但沒有閃避,反而鼓翅飛向雁王身邊,其他的雁子亦於上空徘徊不去。獵師見到此景,不禁動容,心想:“鳥獸之輩,尚能如此不惜生命守護眷屬,何況身為人類的我,憑什麼加害雁王呢?”於是開網將雁王放出。雁王一出,五百只雁子便歡喜地圍繞著雁王逐漸飛離。’

‘獵師回到王宮後,秉告國王:“今日我雖捕獲一只雁王,本應捉來供御廚烹煮,但看見另一只雁竟悲極吐血,即使我張弓對著它,它也無所畏懼,不惜生命想要保護雁王。我震驚於雁群間竟有如此深厚的羁絆,於是便將此雁放了。”國王聽了這件事後深受感動,心想:“鳥獸尚有護生之德,何況是我一國之君呢?”於是決定從此不再捕獵。當時的國王,即是大王您的前身;當時的獵師,則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那只因雁王被捕而悲鳴吐血的雁子,則是今生的阿難;五百雁群,則是現在的五百阿羅漢;而我,即是當時的雁王。我在過去世,亦是以慈悲力化除厄難。’

眾人聞佛所說,心開意解,有證初果乃至四果者、或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或有發聲聞、緣覺心者,一切大眾均獲法益。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

省思

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並不能只靠這一世的互動來斷定。當自己遇到生命中的‘提婆達多’時,又應如何化除彼此的心結呢?所謂‘心生萬法’,一個友善的微笑,就像和煦的朝陽,能帶給周遭的人溫暖及喜樂。慈悲,就具有這樣的力量,不論面對什麼樣的人,只要改變自己的態度,以誠懇之心與人相處,久之,人際關系必能漸入佳境!

 

上一篇:天無絕人之路
下一篇:傳喜法師:《心經》的境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