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十方三世諸佛同贊!歷代祖師大德共舉!阿彌陀佛!
十方三世諸佛同贊!歷代祖師大德共舉!阿彌陀佛! 淨土宗十三代祖師簡介鏈接網址http://www.buddhism.com.cn/jingtu/lz/index.htm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決定可生極樂世界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開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開示
虛雲老和尚開示念佛人--貴在一心 廣欽老和尚關於“念佛/修行”之極精要開示 一、 念佛也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 如果你們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塵境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又說:‘你們看,螟蛉無子,每次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你們知道,它在說個什麼?它在與小蟲說: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這樣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塊壘亦成螟蛉。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專心一意,超凡入聖。每天摒絕根塵侵襲,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後功大成熟,當來必定成佛!’ “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 ——答:‘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二、 1、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間斷,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總是潺潺不斷注入大海。念佛就像這樣,不管念多少,都要持之以恆,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彌陀佛的大誓海裡,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2、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念佛法門普攝群機,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萬不要小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余。”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3、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隨時靜下來就要念佛,念到睡著也沒有關系。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能讓我們橫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修行中遇到境界來時,要眼睛裝作沒看見,耳朵裝作沒聽到,不作六塵,不被境轉,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 4、我們都是帶業來受輪回的,所以病苦多的人,如果能明白這是業障的話,就應該從今以後不殺生,多念佛,業障自然會漸漸消除。 5、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 6、行住坐臥都要念佛。如果我們定下心來念,便可察覺到我們的心幾乎整天都在外頭奔馳,攀緣外境,沒有觀照在阿彌陀佛上。如果沒有收攝身心,被外境轉走,必然是生死輪回了。 7、念佛才是真正清淨、正當的一條路,是往生西方的路。大眾同聲念佛,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能到西方。不須買票搭飛機,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 8、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佛號,甚至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到了這個時候,自然心不貪念,意不顛倒,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這是關系生死大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1 首先要粗衣淡飯,知足常樂。不重金銀名譽,因而無爭能靜。以清淡無爭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貪念、妄想。心要長存“知足”,因為知足就是“無所求”,在修行行持當中非常重要。一開始練習時很不好受,難度極大。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會習慣下來。無苦不成道! 2 誇獎贊美我們的,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錯,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打擊我們的人,當他在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的道業,這是逆增上緣。要藉此去磨練“無我相”,要心能轉境而不被境所轉。此乃西方的資糧,要接受,要承擔,內心還要感謝他們給你一個修忍辱的機會,無忍不成道! 3 別人不想吃虧而不做的,我們要發歡喜心去做。不好吃的東西而別人不想吃的,我們要發歡喜心去吃。修行就是要吃虧!要心量打開才能去除貪嗔癡等等的壞種子。否則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說話,就是沒有修行。 4 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且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時請不要計算念了多少句,否則心存貪念——貪多,這就難以專一,不專注在佛號上就非老實念佛。很難達到至上層的境界——念佛三味。盡量做到念佛念至對境無心,保持清淨心,平常心,無好無壞。 5 以靜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潛能喚醒過來,希望以較快的速度去尋回自己身上不生不滅的佛性,令“身心清淨而得大自在,智慧湧現而成為覺者。” 6 要回光返照,常常作出自我檢討。常思己過,則近“道”矣!一發覺有錯誤,就要馬上進行修改,從一切境中去調整自己。每一個人要將幾十年的習氣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工夫!當你有感覺“艱苦、煩惱”的時候,這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考驗,這時你必須運用智慧來降伏心念上的障礙,拿出修行的精神來克服萬難。因為“有境才好修,無境不成道。” 7 除了自己正當職業的上班時間外,其余空閒時間,不要吃喝玩樂,要對上述幾點精進努力,莫放逸,假以時日,經過艱辛的鍛煉後才有可能獲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內心自然而然的顯現,到時你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奧妙所在!
宣化上人開示:誰若想得度 誰就念佛
不用三祗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一句彌陀萬法王 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念 定入如來不動堂 淨空法師: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目的就是這一句 這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九願,佛教給我們發菩提心;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教給我們十念必生。就是底下講: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 這兩句話就是十八願、十九願這兩願,這兩願是本經最重要的中心。古人有個比喻,他說如果要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來做個比較,《華嚴經》第一,一切經裡頭《華嚴經》是第一;《華嚴經》要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這是古大德做的比較。本經裡面,全經做個比較,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最重要;四十八願願願做個比較,第十八願最重要,比到最後就是十八願。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你們想想看,古人這個比喻有沒有道理?佛度眾生的目的是希望你成佛,成佛,臨終十念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目的就是這一句,千經萬論就是勸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不肯相信,認為成佛哪有這麼容易?哪有這麼簡單?不相信,這才吃虧,給你講真話,你不相信;騙你,你相信。所以現在人聽騙,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這個苦了,諸佛看到搖頭,沒法子,度不了你。 我自己很慶幸,總算很幸運,勸了我三十多年這才相信,才死心塌地肯定了十念必生,才接受這個法門,不容易。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我不是個上根的人,根性很差,勸三十多年才相信。你們這些人沒有勸幾次就相信,你們比我高明得多了,超過我太多太多;勸幾次就相信,我是勸了三十多年才相信。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 對於往生淨土的因行,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 【廣攝九界聖凡之眾。】 『攝』是攝受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包括了九法界。 【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 我學佛到今年三十八年了,我現在才真正體悟到這部經是整個大藏經的濃縮。這部經展開就是全部的大藏經,整個大藏經歸納起來就是這部經,真正是一切經的精華之所在。所以我們念這部經,一切經都念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都修圓滿,一個法門沒有漏掉。我今天跟諸位講這個話,非常的肯定,我一絲毫都不懷疑,千真萬確的事實。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一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4-01 圓瑛法師:念佛最為穩當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因機施教。廣立行門。綜計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然於諸門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無功效。固亦不足貴。而此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此皆危殆之事。 惟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照觸。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念佛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此即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於彈指頃。業卸娑婆。神游淨土。橫超三界苦海。托質九品蓮台。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誠哉是言也。 現在世人。群推禅宗。為最上乘。乃是頓教法門。可以頓出生死。頓超佛地。斯言亦復不謬。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方可一生事辦。倘屬下根。自是完全絕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總不穩當。 如宋朝青草堂。為禅門宗匠。一生精進。晚年見宰相、告老還鄉。十分榮耀。忽動一念羨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禅業。換一世之功名。豈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沉莫卜。羅狀元雲。‘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回。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修行法門之穩當。孰有過於此者乎。 優秀文章能否分享與人,在於伯樂轉載一鍵之間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上一篇:守信—利益的獲得只是一時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922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