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難處之人”,跟人相處,他心量狹小脾氣很大,處難處之人怎麼辦?“要有知而無言”,話少,盡量不講,為什麼?當講了以後又被對方聽到,這一輩子沒完沒了了,“話說多,不如少”,“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弘一大師的《格言別錄》,真是人情練達的功夫。大家有機會,常常像口袋書一樣,一天看一句,那有高度的人生智慧。其中有一句就提到“背後之議”,我們在人家背後批評的很多不是,等他聽到了以後,“受憾者常若刻骨”,知道你在背後都一直講他的壞話,他刻在心上一輩子都跟你沒完,何必做這種事?
不只是朋友之間不可以,夫妻也不行。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在講四千五百年當中,我們提到朋友關系有五件應盡的本分、正確的態度,大家記不記得?第一互相規勸,“善相勸,德皆建”、“親有過,谏使更”,第一個是互相規勸,朋友要互相規勸。第二個互相關懷、關心。你交這個朋友,他的家人你都不認識,他們也不認識你,他們會罣礙,我的兒子常常提到這個朋友,都沒見過,他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叫惱害眾生。真的,我們的心不夠細膩,不能同理心去感受,要持不殺戒,談何容易?你看我們連交朋友都可能讓對方的父母非常罣礙,所以要主動拜訪朋友的父母,所謂見面三分情。你看親人的親怎麼寫?右邊一個見,常常見面就會愈來愈親。第二個是互相關懷。第三個互相贊歎,不能嫉妒,不能文人相輕。第四個要有通財之義。第五不言家丑,對方把家裡的事跟你講是聽你的意見,跟你交情好,你可不能把人家的過失又傳給別人聽。這五個態度難道是朋友之間需要這種心境而已嗎?任何的關系都需要有這種態度。所以我們要善學,不能說這五種就在朋友的時候用,其它的時候不用。
夫妻之間要不要勸谏?要不要關懷對方的父母?要不要互相肯定稱贊?要不要不言家丑?假如他的壞事居然是自己太太傳出去,傳到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你看他會不會抓狂?會。通財之義,夫妻之間假如還在那裡計較錢,那不得了。所以真正懂得為大局著想的夫妻,你看公公、婆婆快生日了,都不用先生講,主動去提醒,提醒完之後:你放心,我去買就好了。你看先生多歡喜,然後提回去:你親手交給爸爸、媽媽。然後兒子拿過去說:這是媳婦買的。你看一家不是都很和樂嗎?當女婿的也是一樣,岳父、岳母生日,自己先跟太太提,你看看太太心裡覺得多溫暖。所以這些心境,要在對任何的人我們都是這樣的心境。
所以剛剛提到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這個知在哪?這個知是看到為什麼他會染上這些習氣,而不是去批判他的習氣。當我們了解他為什麼染上這些習氣,為什麼被這些習氣糟蹋成這樣,把本善都給遮蔽住了,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去看他成長過程,包含他可能夫妻的相處。你本來很討厭他,你了解完之後心境會變,他一定吃了人間很多苦頭,原來是這樣,原來他遇緣都不好。人不學不知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句話我們不知道聽了多少次了,要把它放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