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下【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下

卷下
雜著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谛。圓融第一義谛。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雲。參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雲。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西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谛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谛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谛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毫厘無差。天地懸隔也。

 華嚴經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結集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波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焉。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仿此。其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苟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虛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惟一真法界焉。蓋圓該萬有。唯是一心。觌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勢含四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剎境交羅。猶帝網之千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淨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徧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淨滿。經雲。此經不入一切余眾生手。論雲。唯付囑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葉之所能诠。豈管窺可得而測。謬承叱命。愧乏精思。勉述大端。聊備采覽雲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余蘊矣。

 楞嚴二決定義


初義蓋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蓋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而觀之。則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余蘊矣。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雲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淨灑灑。赤躶躶。了無定執。夫如是則何惑不斷。何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斷。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頓歇漸修說
前雲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雲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多聞。祇益戲論。似令歷劫漸修也。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蓋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楔。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為長劫。歷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於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祇是一念。復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復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剎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余。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生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復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捨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萬千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違之見。肆口诋呵。障正法門。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茲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上一篇:達真堪布:修得一顆自在的心
下一篇:誦<地藏經>的妙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