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上【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卷上【3】

  卷上

  一窮人遙望。見錢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於其傍。復一人至。得錢一串攜去。夫錢非蛇也。而蛇現者。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錢上之蛇。固是業感心現。而蛇上之錢。獨非業感心現乎。錢上之蛇。一人之別業妄見也。蛇上之錢。多人之同分妄見也。一人之妄見。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見。其妄難知。以易知例難知。難知亦易知矣。然則蛇固蛇也。錢亦蛇也。推此而往。內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得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且娑婆之穢苦。安養之淨樂。皆唯心現。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受用。既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捨唯心之穢苦。以取唯心之淨樂。而乃久經長劫。甘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倘達磨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汝但捨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禅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秪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禀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有禅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賢聖。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稱性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無量長劫。修習大行。至於因圓果滿。自致成佛。法藏轉名彌陀。世界轉名極樂。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唯一。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能。力無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二語。上句說事。下句說理。事是即理之事。謂生即不生。非直以生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謂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為不去也。兩句作一句看。則事理圓融。所謂合之則雙美也。若兩句作兩句看。則事理分張。所謂離之則兩傷也。若不合此兩句作一句。便當演此兩句作四句。謂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雖為四句。義亦無增。合為一句。義亦無減。總一事理圓融耳。與其執去則實不去之理。不如執生則決定生之事為得。何也。以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若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以有生為生。則墮常見。以不去為不去。則墮斷見。斷常雖同一邪見。而斷見之過患深重。故不若執事之為得。然總不如圓會二句為佳耳。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趕蠅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裡信入。

   未完待續——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上一篇:佛觀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的由來
下一篇:達真堪布:懂得因果面對問題時還是很苦惱,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