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度眾生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第一要斷煩惱、要除習氣。煩惱的外緣,最困難的、不容易擺脫的,我們實際的生活,衣、食、住、行。我們福報不大,每一天為這些俗事憂慮奔波,心定不下來,這是客觀的事實,誰都不能夠避免。有錢、有勢力、有地位的人,說實在的話,那些財富、地位、權勢,都很危脆、很薄弱、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後,你又怎麼辦?所以沒有一個人,不論富貴貧賤,生活都充滿了憂慮、煩惱。很想自己心安定下來,來好好的用用功、修修行,沒這個緣分、沒這個福分,換句話說,業障習氣太重。因此,佛教我們「斷煩惱、發大心」重要了。只要肯發大心、肯斷煩惱,煩惱沒斷沒關系,有心要斷,有這個決心、有這個誠意,就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就得諸佛菩薩的加持,來幫助你,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斷煩惱讓自己心地清淨,成就自己的德行。
佛法的教學跟儒家觀念,可以說是不謀而合。中國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教學,教學生四門課程,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佛法的教學第一科「斷煩惱」,意思完全相同。第二個科目,四弘誓願底下一個再「學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煩惱不斷,學法門,法門決定不能成就,這個我們要曉得的。你煩惱不斷,學一切法門,最後得的什麼結果?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把你所修學的,全部都變成邪知邪見。誰把它變成邪知邪見?煩惱,貪、瞋、癡、慢。所以要成就真實的智慧,一定是先斷煩惱。煩惱斷盡了,在佛法裡面說,你才是一個法器;譬如一個器皿,你是完整的,沒有絲毫損壞,你有能力接受如來的大法。
佛法稱為無漏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譬如一個茶杯,茶杯要有破損,盛茶就漏掉了,這個漏就比喻煩惱,有煩惱統統就漏掉了,留不住的。必須煩惱斷盡,你這個茶杯才是個完好的,可以盛茶,可以接受無量法門,所以才能夠進入底下一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修學法門的成就,對自己來說,成就自己的無上道、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能;對他來說,對一切眾生來說,你沒有德、沒有能、沒有智,你怎麼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齊,需求不同,你能夠滿一切眾生的願,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是要全知全能。所以佛法發願之後,要真干、要真修。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四集) 1998/6/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