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後如何做人[摘編]
有許多人,學佛僅僅是為了升官、發財、保健康、保平安,帶著這種目的來學佛的人為數不少。尤其是初學的人,對學佛的意義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學佛只是為了給自己帶來一點現世的安樂。
我們的色身均會被“三毒”所沾染,哪三毒?即是貪、嗔、癡。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因為有貪念,眾生會迷失本性,竭盡全力去追求去索取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因為有嗔念,眾生會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而遷怒於人,甚至惱火攻心、自取滅亡;因為有癡念,眾生則執迷於“我見”,或目中無人,或趾高氣揚,終會引來災禍。
學佛先做人,然後創造人間淨土,這也是現實佛教的一個宗旨。但是學佛要先學做人,也要明白佛教所說的做人的內容和原則,要從佛經中研究--佛陀教導的怎樣做人,世人不聞佛法,不明因果,不知善惡之真相。
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如果沒有佛的真知灼見為指導,要做好人是很困難的。這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沒有航海燈的指引就不可能到達目的地一樣。所以佛說"正見"為八正道的根本。
要得到正見首先要深入經藏,經為佛所講法的記載,經通"徑",路徑之意,通過深入經藏,我們能找到一條通往覺悟的人生大道。然後我們就循著這條路走,這就肯定可以做一個好人。這是讀經的第一個目的,即讀經明理。讀經第二個目的是開慧。大家都知道學佛修學大綱為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你在讀經時,諸惡莫作,就是戒,你的注意力定在這部經上,這就是定,長期如此修戒定,必能開慧。有了智慧,你對為人處事方面看得清清楚楚,知道何為善何為惡,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樣你還愁做不好人嗎?印光法師就是一個明證,印光法師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和他當初在普陀山的三十年閱藏是分不開的。所以可以說深入經藏是開慧的根本,而有了智慧(正見)就有了做好人的首要條件。
要做好人,在明白了道理之後,還要身體力行,這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念、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等。而這裡最主要的是正精進。大家都知道,有了想法而不去實行,這始終是幻想。而要去實行就要靠正精進。"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學佛做人也是如此,在知道了怎樣做人以後,只有精進不懈,才有可能達到正定,這就是做成最完美的人了。
所以可以說,做人要學佛的八正道,而八正道中最重要的是正見,最關鍵的是正精進。由上可見,做人和學佛是相輔相成的。要學佛,首先要學做人,而要做好人的話必須要學佛。
佛法修行的基礎就是做人,學佛的意義就在於完善並提升我們的生命素質。人生難得,學佛的珍貴在於給了我們一個修行的機會,使我們通過今生的努力為未來種下善的因緣,在未來生命旅程中積下善緣善因,收獲善果。
世間的道德准則和規范也教我們做人,比如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遵守規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誠信,要心口如一。和世間的德行相比,佛法中同樣有類似的教導,佛陀要求我們遵循的五戒十善,以及各類佛門規約,均有利於僧眾的修行。
先賢告訴我們:“人到無求品自高”。怎樣才能無求?沒有了對自我的執著,自然就無所求。無所求也無所謂得失,沒有了得失之心,人生就能因此得到解脫。
修學佛法,首先要認識到做人的意義,然後才能知道如何利用人生來完善自我並造福人類。做人的意義是什麼?做人的意義莫過於實現自我價值、社會價值,但奉獻社會、為人服務的社會價值則更有意義。而我們學佛呢?不僅要自利還要利他,不僅要自覺還要覺他;我們在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時也在利於他人、幫助他人,這樣才能使我們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
一個學佛的人,能夠得到三寶的加持,能夠得到菩薩的護佑。但我們要明確,學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開發生命內在的智慧,能夠斷除煩惱、消除業障,了生脫死,最終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人的境界。《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時,都要心無所住,心不染塵。不被事物所動,心自淨矣;心淨才能自在,自在才能觀自在。
西方極樂清淨之地,方為佛子歸宿之地,
勸君勤勉好好修行,老實念佛不退菩提。
三世因果絲毫不爽, 分別執著一切放下,
專修專念一句佛號,求生淨土一生成佛。
阿彌陀佛 !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
請求;師兄給傳播一下;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書內容: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就在生活與工作中:多數博文帶有《佛教小故事》,讓更多的師兄們能夠看到此書.功德無量.阿彌陀佛!!。下載:網址: http://shouningsi.fj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