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真干要從“毋自欺”下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真信聖賢,真信經典,常常把這些教誨放在心上,不懷疑,好好認真去做,愈做愈覺得講得真有道理,你就體證到這個真理,信解行證。而這一點,老實、聽話,而且老實、聽話的人怎麼看出來?不能口頭上說我挺老實,我挺聽話的。重點在有沒有真干?真做了才是老實。好像聽老師講,對對對,都很有道理。回去不做,那叫應付,那不叫老實。顏子做得非常好,孔子回憶到,“吾與回言終日”,我跟顏回講課講了一天,“不違如愚”。他聽的過程當中,都沒有懷疑,沒有質疑,就一直吸收一直吸收。所以感覺,他到底有沒有聽懂?連一點反應都沒有,就是一直聽一直聽。不違就像愚人一樣,很憨。但是,“退而省其私”,他離開以後去觀察他私下的情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給他講這麼多,他都沒有任何疑慮,孔子想他到底有沒有聽懂?私底下觀察一下。亦足以發,“足”就是他很能夠,“發”有兩個重點,第一個,發就是落實在他生活、工作、處事待人,他聽懂以後就真做了。第二種意思,是他能夠把這個義理完全的講給他同學聽。他當助教,聽懂了,講出來,理都是完全貫通。所以孔子講到,自從顏回當了他的學生以後,他其它的學生得到很大的益處。那代表顏回他帶動力行,而且自己又契入那些道理,又能隨一些機緣給同學勸告,回也,不愚。而在《中庸》當中,孔子又講到,顏回是“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他聽到一個善的道理,完全領納在心中,絕不忘記,拳拳服膺,不可須臾離也。從這裡我們就看到顏回的老實聽話,真去做了。

    而真干,首先要從“毋自欺”下手,要打破這一關,修行才有商量的地方。我們不自欺,這個毋自欺當中,剛剛也跟大家講到《大學》裡面說的,“所謂誠其意者”,一個人要讓自己所有的意念都是真誠流露,他首先要不自欺才能真誠,不自欺就要“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就是我們剛剛說的,“見不善如探湯”,馬上縮回來,“見善如不及”,好的趕緊去學,不好的趕緊斷掉,這才是不自欺。而不自欺當中,改過很重要,“過則勿憚改”,一發覺過失,要勇於去把它改正。孔子在《論語》當中有提到,“吾未見能見其過”,前面應該是有“已矣乎”,大家以後在《論語》裡看至已矣乎,那句話就是很重要。為什麼已矣乎很重要?已矣乎用現在的話就是“唉”。告訴大家,聖人歎氣都是重點,這是千古一歎,希望這一歎連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人都能覺悟。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感歎到,他幾乎沒有見過能見自己的過失,又能自我反省的人。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一個人要改自己的過,首先要先知過,見其過是知過,不知道問題沒法改。內自訟是什麼?悔過。悔了以後,“過則勿憚改”,還要下決心去改。所以人不懂得知,不懂得悔,他更談不上改過。師長有句話讓我們印象很深,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今天不迷糊了。所以發現自己過失,好不好?開悟了。哪怕是別人指出我們問題,也很高興,他幫我們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這談的都是實質上的認知。

    我曾經也是遇過一個朋友,我們見面兩天,剛好一起坐電梯。一進來,他就對我講:你覺得我有什麼缺點?你現在馬上幫我指出來。諸位學長,你會怎麼做?我才見他兩天,我又不是每天拿個放大鏡看人家的缺點。可是他很認真,看著我,我也看著他。這時候你們不知道怎麼做?剛剛才跟大家分享過,傻笑!真的,哪有說兩天我們就拿著放大鏡一直照人家的缺點,不是這樣子的。當然我們要能夠贏得別人給我們多提問題,首先一定是我們要有“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才能感召來。人世間的因緣,其實都是自己的心感召來的。他怎麼那麼多人勸他,怎麼都沒有人勸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現在來了,真的都沒有人勸我,你也不要去強求,你也不要一找到人就說勸我一下,人家會覺得你腦袋有問題。一切緣分要讓它自然而然,不然你會把人家給嚇到。人家才跟你認識一天,馬上把他找過來,趕快講出我的問題,不然你就沒有道義,“善相勸,德皆建”,趕快講。緣分還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為好。真的自己沒有人勸,那就自己找!善觀己心,常常聽經。而且聽經的時候,時時保持一個心態,就是在講我,就是講給我聽的。假如是這樣,哪有說聽兩個小時下來,沒有察覺自己問題的,不可能。一察覺了趕緊改,趕緊用功。聽經如是,讀經亦如是,體會經典的時候都拿來對照自己。

 

上一篇:蔡禮旭:福在受谏.
下一篇:感受魚之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