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時,憤怒也是軟弱的,它就像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它需要你的關心,這並不是說你要扶持它,而是說,你要關注它,引導它,削弱它所附帶的惡的力量。
試想,一個嬰兒正在大哭,那你會怎麼辦?讓他更大聲地哭嗎?當然不是,你肯定想讓他停止哭泣,可是,即便你抱有這樣的願望,你也不一定能夠做到。你應該細心找出嬰兒哭的原因,在這個基礎上,尋找讓他不哭的辦法,如果他是餓了,就給他吃的;如果他冷了或熱了,就給他加衣服或脫衣服;如果他想睡覺了,就哄他睡覺;如果他的尿布濕了,就給他換尿布;如果他想有人抱,就把他抱起來……總之,大多數時候,嬰兒哭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那些原因很實際,只要對症下藥就可以。對待自己或他人的憤怒也一樣,一定要先找到憤怒的原因,而不是任其肆意發展,從而引發不良的後果。
沒有人願意憤怒——這是一個好的願望,然而,人們也會發現,憤怒是一個很難控制的孩子,有很多時候他是任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他沒有絲毫的辦法。人的身心對正念有著極為敏感的反應,所以,人們需要用正念來關照自己的憤怒。這聽起來有些深奧,但其實並不深奧。如果你覺得無從下手,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那麼你就需要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的憤怒,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開,使自己變成另一個人,從而來傾聽自己。人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化解憤怒並不是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的,普通人也同樣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平息自己的怒氣,關鍵要看,你是否能夠認真地聚集正面的力量,是否能把這些力量用於關照和引導自己的憤怒。
用一顆善意的心去擁抱自己的憤怒吧!不要把憤怒當作一個仇敵,你要把它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既然它屬於你,你就要對它負責,當它發作的時候,你有義務照管它,並最終把它轉化為善的力量。
更貼切的比喻是,你的憤怒就是你的孩子。對一個孩子而言,最了解他的人是誰?當然是他的母親。所以,最了解你的憤怒的人,當然是你。也因此,你的憤怒應該靠你自己去轉化,就像一個孩子應該由他的母親去照管一樣。當你遭遇病痛的時候,最體貼你的人是你的母親,她會溫柔地照顧你,周到地滿足你的需要,讓你在病痛之中感受到溫暖,這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你的康復。那麼,當你的憤怒發作的時候,你也應該很快地進入角色,以真切的慈悲和愛去靠近你的憤怒,找出你的憤怒中隱藏的問題。一個從小缺乏母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埋下一些心理隱患,而且,這些隱患一旦埋下,就很難消除。同樣的道理,一種缺乏引導和關照的憤怒,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最終的結局可能會很糟——相信沒有人願意這樣。就像母親都應該盡量成為好母親一樣,對於你的憤怒,你也應該盡量成為好的照管者。這需要不斷地訓練自己,使自己最終能夠徹底地了解自己的憤怒,以及這憤怒的發作規律。
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心靈得到解脫,你首先需要做的是,靠近你的心靈,靠近你的憤怒。你要把好的力量灌注到你的憤怒中,以此來化解憤怒的力量。如果你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比如呼吸等生理活動,並促使自己微笑,那麼,使心靈從怒氣中解脫出來也並不是那麼困難的。
痛苦源自內心
很多人覺得,自己並不喜歡生氣,他人才是使自己生氣的原因。這樣想的人,很容易就會開始憎恨他人,埋怨他人,也會產生一種不好的想法——要讓別人對自己的痛苦負責。
但,他人真的是造成自己生氣的原因嗎?你痛苦,是因為你的心裡藏著憤怒。你可以和別人互換一下位置,當別人處於你的境況之下時,他們會和你一樣的生氣嗎?很可能別人根本就不會生氣,或者不會生那麼大的氣。這是為什麼呢?你想過原因嗎?為什麼有的人總是那麼冷靜呢?每一個人的心裡都隱藏著憤怒,但,懂得關照自己的憤怒的人,和那些不懂得關照自己的憤怒的人,在同樣的使人不愉快的事情面前,會有不同的表現,前者的生氣程度會比後者淺得多。
一般來說,一個從不講修養的人,他心裡隱藏的“惡”比“善”強大,所以,我們才要強調“修行”的重要性。而修行也不能只停留在表層,實際上,修行是一件艱難的事,是一件與人的內心活動息息相關的事。人們需要不斷培養自己的正念力量,這樣才能盡快得發現一個真理:人內在的憤怒是導致人生氣的主要因素。只有當一個人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才會把譴責的矛頭對准自己,而不是別人;他也才會知道,他人所做的一切,並不是使自己生氣的主要因素。
這樣的認識,可以說是一種很深刻的洞察,需要花費很多精力,然而一旦你有了這樣的洞察,你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回報——心靈的解脫。在你獲得解脫之後,你會感到很舒暢,很多以前會讓你大發脾氣的事情,都不再會使你生氣。這時候,你就應該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幫助更多需要解脫的人。
人們在面對自己的痛苦時,往往措手無策,他們所能想到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轉移到他人身上。也許你也會這麼做,這並非不可理解,但我們並不贊成這種做法,因為它不是消除痛苦的最根本做法。我們要關心的是,怎樣才能在原地把痛苦槍斃掉,而不是任由它繼續產生不良作用。
我認識一對老年夫婦,他們只生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在二十歲時不幸得了絕症,百般醫治無效死了。老夫婦悲痛欲絕!兒子火化後,老夫婦將骨灰保存在銀瓶裡,供在桌子上,每到初一、十五,都在桌上擺滿各種瓜果和佳肴來祭奠,並且痛哭哀號,希望自己的兒子顯靈。
這個狀況一直持續了很久,而且,夫婦倆由於悲傷至極,甚至沒有心思過正常的生活。親戚朋友來看望他們,也必須說一些虛假的話,諸如“你們的孩子肯定會顯靈的”,否則,夫婦倆就會很不高興,不願意和人說話。如果有人好心勸告他們,不要這樣極端,人死是不能復生的,夫婦倆就會生氣,會很不客氣地把來客請走。老夫婦的極端情緒越演愈烈,後來已經發展到不能容忍別人在他們面前表現得快樂了。
夫婦倆有一個侄子,年齡和他們的孩子差不多大,這個年輕人和自己的表兄曾經相處融洽,表兄的去世也使他很難過,但使他更難過的是看到表兄的父母執迷不悟,深深陷入不正確的悲傷情緒中。他很想開導一下夫婦倆。後來他去請教一個師父,把家裡的情況說了一下,這位師父教了他一個辦法,他打算試一試。
一天,他來到老夫婦家,一進門就表現得很悲傷,他說他心愛的狗死了,他的懷裡確實抱著一只死狗。夫婦倆見狀,又勾起了對兒子的思念,忍不住掉下眼淚來。年輕人把狗放在地上,從口袋裡拿出一塊肉,往死狗的嘴裡塞,塞進去又掉出來,但他還是不停地塞。夫婦倆看到他這樣做,就說:“孩子,你可真傻呀,狗已經死了,又怎麼可能吃你喂給它的東西呢?”年輕人就立刻說:“那你們不也每天都給我表兄留著飯菜嗎?”這時,夫婦倆突然醒悟了,回想過去的一年多時光,他們不知道讓多少的親戚和朋友難堪、難過,這實在是沒有道理啊。
一個正常人,通常都會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是幸福而安康的,如果不是這樣,他也不會安穩。所以,他也不會希望自己使身邊的人受到傷害,尤其是不要受到自己的怒氣的傷害。但事與願違,由於人的情緒難以控制,雖然人們不希望傷害身邊人,卻總是會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做出一些傷害身邊人的事情來,因為,快樂、憤怒——這些都不完全是某一個人自己的東西,很大程度上,這些情緒和狀態都會進入他人的世界,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獨自生活,他必定會與他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如何適當地對待自己的痛苦,也就因此而變得重要了。
面對自己的憤怒而不知道怎麼辦的人,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他是無助而茫然的,並且會變得痛苦,不僅自己痛苦,也使自己身邊的人痛苦,這又更進一步加劇了他的憤怒。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不能阻止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循環就會不斷地持續下去,人的憤怒和痛苦也越積越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就糟透了。所以,一定要及時地指導憤怒的人,就算他的某些行為不合常理,並使你生氣,你也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要處罰他,面對這麼可憐的一個人,又何必再加劇他的痛苦呢?那還不如幫幫他,使他得救,也使他身邊的人得救,在幫助他的過程中,你也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如果陷入憤怒和痛苦的人,正好是你身邊的親人好友,那麼,很可能不用別人教你,你都會主動去幫助他們。你與他們之間的愛促使你走近他們,同時也走近他們的憤怒,但你並不因此而煩躁,你是甘願走近他們的,而且,你不會產生懲罰他們的念頭,這是因為,你把他們的事情,當作了自己的事情,你已經成功地把“慈悲”運用於生活了。
想要提高自己的專注力,或是洞察事物的能力,你就需要堅持內心的修養。只有具備了足夠的洞察力,一個人才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也才能想得更高更遠,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憤怒;洞察能力較強的人,往往在對待他人的時候,能夠更加平和,因為他會對別人充滿了體貼和關愛,不會為了一點爭執就生氣;他能夠跳出狹隘的圈子,看到處理矛盾的關鍵所在,並及時行動,傾聽自己的同時也傾聽他人,這類人不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轉化自己的憤怒,還能把他人的憤怒也轉化掉。
你要像了解自己的憤怒一樣,去了解他人的憤怒,在這之後,你才能對他人的痛苦有切實的體察。這會促使你打消你對他人的怒氣,並產生想要幫助他人的欲望。
如果把人的心靈比喻成一座房屋,那麼,每一個人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房屋裡。假如,你因為怕麻煩而不清理自己的屋子,那麼,也許,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你確實免去了一些麻煩,但最終當你回到自己的屋子時,屋裡的髒亂會使你不舒服,甚至煩躁不堪。這只能怪你自己,如果你不想繼續難受下去,你就必須立刻動手,給你的房子做一次大掃除。房子的格局你是清楚的,清潔工具你也是熟悉的,打掃這間屋子對你而言並不困難,只要你肯做,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能夠完成一次初步的大掃除。之所以說是初步的,原因在於,你還沒有美化你的屋子——這需要更長的時間,也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而且,由於你已經很久不打掃,想要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你堅持定期打掃你的屋子,直到你完成每一個角落的清掃工作。隨後就可以考慮美化房屋了。當你做完了這一切,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情明亮了很多,不僅你自己從這種清掃中獲得了愉快,你身邊的人也同樣會感到愉快,因為,你的行為會因為心靈的明亮而變得美好,變得友善。
怎樣熄滅憤怒之火呢?佛陀給我們的教導是,調整自己的呼吸和行為,勇敢地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憤怒,深入地認識憤怒的本質,不僅要認識自己的憤怒,還要認識他人的憤怒,看到自己受苦的同時,要看到他人也在受苦,明白自己需要幫助的同時,要明白他人也需要幫助。
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呢?在呼吸的時候,你應該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和空氣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呼吸,這會使你感覺到,你與身邊的事物緊密聯系,你和它們是分不開的。不管你在做什麼,你都應該下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專注”習慣,這是一種有用的修行,這種修行使你有可能轉化自己的憤怒,進而轉變自己的生活。
最根本的修行是內心的修行,你必須身體力行,把學習到的教導應用於實際生活。只有這樣,你才能具備轉化不良情緒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真正停止受苦,同時也幫助身邊的人停止受苦,從而使自己和他人走向快樂。
有一個年輕人堅持吃素,但他的父親根本不理解。他們產生了矛盾,家庭氣氛一直很不和諧,年輕人想說服家人和自己一起吃素,但按照目前的情況看,是不可能的。
後來,年輕人從外面帶來一卷錄像帶,他態度誠懇地邀請家人和自己看片子,並說別人告訴他這個片子很不錯。他的家人坐下來和他一起看了,片子拍的是屠宰場宰牛的過程,畫面很逼真,拍得也很好,但血腥的畫面卻震動了年輕人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他們以前從未意識到,當人們大快朵頤的時候,很多生靈都在承受著不堪形容的屠戮。從這一天起,年輕人的家人不僅不再反對他吃素,而且還和他一起吃素。吃素一方面是為了培養人們的慈悲之心,但更重要的是,“素”字指的是清淨、簡單、樸質的意思,所以,“吃素”就是指人們應該吃清靜、簡單、樸質的食物。吃素者的心如果不清淨,那麼他吃的素就是白吃。
如果人們想說服身邊的人和自己一起注重修養,光憑嘴說是沒用的,一些具體而生動的方法更容易讓人們認識到問題所在。
我們說,在轉化憤怒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善惡的區別,那麼這區別是什麼呢?關於善惡的定義,有位大師認為,對他人有害的做法,最終也會對自己有害,總的來說就是,對他人和自己都有害,這樣的行為就屬於“惡”;對他人有好處的做法,最終也會對自己有好處,總體來說對他人和自己都有好處,這樣的行為就屬於“善”。同時,做那些對他人有好處的事情,一定就是善舉,這樣的行為是明智的;而做那些對他人有害的事情,就肯定是惡的舉動,這樣做事的人,可以說是愚昧的。一個人行善還是行惡,取決於他的心,因為,心是善惡的根源。
把“善”和“惡”的區別弄清楚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不能以“個人利害”來評判善惡,因為“個人利害”的范疇很狹小,只關心個人利害的人,往往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緊密關系。也許你會說,這些和轉化憤怒有什麼關系呢?當然是有關系的,當你要向別人發洩自己的憤怒時,你就應該立即想到,你發洩出去的憤怒對別人是有害的,它會導致對方也陷入憤怒的情緒,既然你做了對別人有害的事情,就說明你是在行惡。想到了這一點,你就不再會蠻橫地認為,你發怒是因為自己受到了傷害,正在承受痛苦。相反,你會認識到,你把自己的個人利害擴大化了,毫無道理地附加到了他人的身上,而他人是不應該因為你的個人利害而受到傷害的。
由於心是善惡之源,所以,只有當你的心能夠正確地區分善和惡的時候,你才能保證自己的行為是明智的。也只有這個時候,你才能回到自己的內心,冷靜地轉化自己的憤怒,而不是把自己的憤怒外化。否則,你的行為不但不能平息自己的怒氣,還有可能激化自己的怒氣。
修養離不了善意的監督
上面提到,照鏡子可以使一個人看見自己憤怒時的樣子,從而意識到,自己應該改變自己丑陋的生氣模樣。同樣,他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他人表情的變化可以告訴我們,我們的態度是否能夠讓別人接受。
很多時候,你身邊的人並不會逐一察覺你的各種情緒,但他們會十分敏感地察覺你的怒氣,甚至在你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察覺到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你千萬不能認為,別人是在存心和你過不去,如果要追究起來,答案也很簡單——他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站在你的對面,而你則無法站在你自己的對面。一旦有了怒氣,你就會不知不覺地帶給別人一種壓迫感,壓迫感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而對於不舒服的感覺,人的感受是很靈敏的,所以,你身邊的人會比你更早地察覺出你的怒氣。
你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憤怒——這一點,你身邊的人比你自己更清楚,正因為這樣,你可以很好地借他人來敦促自己。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匹馬,而你身邊的人就是馬鞭,你沒有被鞭打,說明一切正常;你被鞭打,則說明有一種力量驅使著鞭子打你,這種力量是什麼呢?不是別的,就是“不滿情緒”,而不滿情緒是不會憑空產生的,既然這種情緒是針對你的,你就不得不想一想,自己是否對他人產生了壓迫感,從而導致別人還擊自己。當你意識到這一點,就已經算是前進了一大步。接下來該怎麼做呢?再簡單不過了,讓那鞭子停下來,但這絕不是說要把鞭子奪下,放到腳下踩碎——你見過哪匹馬把打在自己身上的鞭子奪下並踩碎嗎?肯定沒有,馬只會出於本能奔跑,只要鞭子不停,它就一直跑,而且越跑越快,那我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在這裡,我們真的應該效仿馬的本能——向前跑,盡全力前進,直到驅使著鞭子的不滿情緒消失為止。對於馬來說,它的全部任務就是跑快,而對於我們來說,任務就是進步。被鞭子抽打不是壞事,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挖掘自己的自控力,從而使鞭子停下來——也就是說我們要消除他人對自己的不滿情緒。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顧客高聲喊,指著面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賠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新紅茶很快就准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面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自己不懂,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每個人都點頭笑了,對這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往後的日子,他們每次見到這位服務小姐,都想起她“理直氣和”的理論,也用他們的眼睛,證明這小姐的話有多麼正確……他們常看到,那位曾經粗魯的客人,和顏悅色,輕聲細氣地與服務小姐寒喧。
我們往往欣賞“理直氣壯”,卻往往忽視“理直氣和”的絕妙之處。常言到:有理不在聲高,更何況你是否有理呢?反過來,對於別人的無知、粗魯,我們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好呢,還是“以柔克剛”好呢?別忘了:要用氣和交朋友!
如果不能做到這樣,那麼你可能就會無形中感覺到氣憤,而生氣又會給你帶來什麼呢?生氣的背後是什麼呢?
當我們自己成為那個敏感、易怒、無理、情緒失控的人的時候,我們也應意識到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曾經受傷,而傷口尚未愈合。若我們能了解自己心靈裡面尚待醫治或解決的問題,再對症下藥,必能成為情緒穩定、別人喜歡接近的人。不快樂不是別人造成的,乃是自己心靈裡面的問題。
生活中真實的情況是,朋友和敵人沒有差別。可人們總認為,朋友是親切和和藹的,遇到自己的朋友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是,遇見敵人就完全不同了,敵人只會使人反感、痛恨。一般的人,肯定都無法忍受脾氣惡劣的人,但你不該把別人的壞脾氣當作壞脾氣,而是當成一種訓練工具,以便時時刻刻訓練自己的忍耐力。所以,當你聽到最不中聽的話時,千萬不要火冒三丈。你完全可以把別人的話看作一個切入點——發現自己和訓練自己的切入點,而且,往往是最難聽的話,對你而言是最有幫助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