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典所談的道理統統是相貫通的,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契入這個道理,孟子有一段話也點出了反求諸己的重要。“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沒聽過,有聽過沒有?還是你們現在的境界就是每一句都當第一次聽?那種態度,這樣也很可貴,這樣會讓台上的人很有靈感。“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苦口婆心,有人看《論語》比較短,《孟子》比較長。因為時代不同,孔子那個時代,講這樣的話人家就懂了。到孟子那個時代,人的基礎差了,講得太短了他聽不懂,還得要從好多角度給他分析、給他引導,他才“哦!原來是這樣”。所以不能嫌孟子啰嗦,你就誤解了孟子的一番苦心。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得要講到這個分上的時候,人才有一點明白。所以從幾個角度。

    我們去愛護人,但是沒有辦法跟他搞好關系,要“反其仁”,就是反省自己這個心是不是真正念念為人著想?還是只是做個表面功夫而已?大家有沒有發現,或者是自身可能都有這種感覺,比方我們對這個人很好,另外一個人跟他關系也不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反而比不上另外一個朋友跟他的關系。而那個朋友其實很少跟他怎麼聯絡,久久打一次電話,我們一個禮拜還打三次電話,結果他反而跟那個朋友好,跟我們比較沒那麼親。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事?感覺心裡平不平衡?我都花那麼多時間,對他那麼好,他對我這麼冷淡。那個人一個月才打一次電話,一接到,他說真高興接到你的電話。心裡極不平衡。這個都是看到相上了。那個打一通電話的,他是至誠心,一接上電話,至誠感通,他們的心沒有距離。許哲女士她們成立的那個單位叫“HEART TO HEART SERVICE”,你們都沒有注意?這個也要寫嗎?heart to heart,heart不是心嗎?真心對真心,自然沒有距離。所以遇到這個情況也要反求諸己,為什麼我們花那麼多時間經營這個友情,反比不上人家一個月才打一通電話?還是反求諸己。帶著目的,有求的,對方有壓力;無求的心、道義的心相交,一點壓力都沒有。好,所以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我們今天管理人、帶領人,不能管理得好,反省自己的智慧、見識不夠,不能怪底下的人。“禮人不答”,我們對一個人很恭敬,他不怎麼理我們,我們要反省,不能只是做這個恭敬的動作而已,我們自己的內心有沒有真正的誠敬對待他人?比方我們學了《弟子規》之後,回到家裡對家裡的人特別恭敬,恭敬在哪?九十度鞠躬。那只是個相,那個恭敬要在哪裡?不是那個鞠躬而已。有沒有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對他有恭敬的態度?真是這樣,跟家裡的人絕對不會有不愉快,不會有摩擦。你這麼恭敬他,怎麼可能會摩擦?可能九十度鞠躬,但心裡面還不認同家人很多行為,心裡還在那裡嘀咕,還在那裡指責,只是沒說出來而已。反其敬,內心沒有真正的恭敬,所以皆反求諸己,重要。這一句教誨要透過博學,我們從孔子的教誨、孟子的教誨、聖賢的教誨體會愈深,就博學了。

    審問,請問大家,我們昨天在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時候,我們心裡面有沒有突然有疑問跑出來?都沒有?有沒有?有沒有感覺?有委屈的感覺。都沒有?請受小弟一拜,你們的境界太高了,馬上這句話就容納在心裡面。可能就會有人問:我已經對他這麼好,怎麼結果是這樣?很好,他提出來問,你要很高興。現在這個時代,人有時候不知道,都不問,悶在心裡;他悶著,沒有完全接受、搞清楚,他用不上的。接觸了一大堆經典,聽了一大堆演講,生活還是生活,用不上。他得要理解了,他才能去落實。所以他聽不懂馬上問,這是很可貴的,這就是學習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裝懂。

    但是有時候,比方我們從事教學,講的時候看到底下的人的表情就是不懂,可是他又問不出來,怎麼辦?要幫他問。你們有沒有經驗,比方說你們去聽一堂課程,他在講一個道理的時候,你馬上疑問就跑出來了:是這樣嗎?假如是什麼情況?結果那個疑問出來的時候,這個講課的人下一段就剛好就講你的疑問。有沒有這個經驗?那就是講課的人他發現人家問不出來,可是他知道問題在哪裡,“力不能問,然後語之”,《禮記.學記》裡面講的。他已經把疑問很自然的表現給你看,你假如了解了,剛好幫他問、幫他答,這是可以的。現在怕問題出在哪?聽的人聽不懂,臉還是裝懂,然後就這樣。其實說實在的,嘴巴在笑,眼睛騙不了人,觀其眸子。但是不懂還要裝懂的時候,人家也不好說,那就再看機緣。所以,其實審問很重要,審問它包含的就是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境界,坦誠很重要,誠才能學道,掩飾、逞強那個學不了道。

    我們昨天有提到,人生就像鏡子一樣,你對著鏡子笑,它就對你笑,你哭它就對你哭。可能我們馬上想到,我對他笑了一個月,他怎麼還是對我哭?問題還是出在哪?自己。你折磨人家三年了,怎麼要求人家一個月就變過來?這也沒有道法自然。所以任何情況出現,心裡有疑,還是要有一個堅信的態度,就是不是經典有情況,一定是我們自己有情況。經典假如有情況,這幾千年來早就被去除掉了,還留在經典當中的都是真理。所以我們昨天在跟大家交流,從五倫關系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統統是慎思、明辨。明辨自己為什麼做了,得不到好的結果?原來自己的心上還有求,還有貪心在,心上還有傲慢在,人家感覺到這分傲慢,縱使我們講的道理再好,人家心裡抵觸。我們可能心裡還有情緒在,還有怨恨在,這個都是明辨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一修正,結果就愈來愈好。

    接著,道理搞清楚了,落實,笃行。“言忠信,行笃敬”,都從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心境當中流露出來。懲忿,一有摩擦了,我自己脾氣不好,反求諸己。窒欲,被一些境界轉了,我自己定力不夠,德行不夠,欲望太重。所以,這一個反求諸己,貫穿在整個四千五百年老祖宗的教誨當中。道理都是兼容的,它不是跟知識好像一塊一塊的,我們不是學知識而已,我們是學智慧、學德行。這些理都是貫通的,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要用悟性去學。顏回,孔子稱贊好學,顏回是聞一知十,羨不羨慕?想不想要?你們的意願不是很高。
 

上一篇:淨空法師:扎根教育、基礎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下一篇:蔡禮旭:監獄變學校:人是可以教好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