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我們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 

                                             淨界法師

 

    我簡單的回答二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俱解脫的阿羅漢跟慧解脫的阿羅漢有何不同?

    答:當然阿羅漢就叫做解脫。

    阿羅漢的智慧是相同的,都是證得我空的真理,所謂無生的道理。

    慧解脫的阿羅漢他的禅定比較薄弱,他可能是在未到地定的時候,修我空觀而成就阿羅漢;因為禅定不夠,所以他的神通道力是不夠的。

    你問這個阿羅漢:明天會不會下雨?他不知道(呵呵),他也不知道,因為他是慧解脫的阿羅漢。

    但是有的阿羅漢有神通,那這是因為禅定的不同,所以俱解脫就是他有禅定,所以他有三明、六通、八解脫,主要的差別在禅定。

    問:法師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場,弟子有另外一個道友是獨住的,請弟子跟她共住。這個道友未出家以前是信仰一貫道,出家以後將原本所供奉的金母娘娘供在佛菩薩的旁邊。請示法師:出家人這樣做如法嗎?有沒有犯到戒律?弟子心中有一些掛礙,不知道可不可以跟她共住?

    答:你這個道友以前是一貫道,出家以後把她所歸依的境金母娘娘放在佛菩薩的旁邊。如果她把金母娘娘當成佛菩薩的護法,我覺得是無可厚非。

    現在我比較關心的是,不是她把金母娘娘放在佛菩薩的旁邊,而是她的心中有沒有一貫道的思想在裡面?

    就是她外道的思想是不是改變了,是這個問題。

    佛法不排斥外道,但是你要先建立佛法的根本知見,你要先通達佛法的我空、法空、現前一念心性的道理,通達諸法實相;所有的外道法門、基督教的《聖經》,都是一個方便。

    如果你剛出家的時候,沒有徹底的大死一番,你就學外道法,你很容易受外道的影響。

    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樣:其實你剛出家不要獨住,你最好出家十年以後才去獨住。

    諸位知道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誰嗎?是你自己,我們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

    你說我每天一定要什麼時候拜佛、什麼時候聽經、什麼時候靜坐,你把這個目標設定以後,你要知道,你修行的過程當中,你不是在一個空白的內心修行,你是在一個染滿很多妄想煩惱的心中修行,它不斷的干擾你、障礙你,你不可能每一次都這麼守規矩的去做定課。

    大眾則不同,這個板打了,你不能去要他去,因為你沒有選擇余地,大眾的威德力,依眾靠眾。除非你的修行已經養成一個習慣性,修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時間到了,我就知道什麼時間該拜佛、什麼時間該打坐、什麼時間該看經典,你整個生命的時鐘,跟在家居士那整個因緣完全脫離了,你可以說是從外表到內心,道道地地的是出家人了,那你可以住茅蓬,因為你在大眾修行跟個人修行完全一樣。

    如果你的身心世界沒有徹底的扭轉,我建議你住大眾的僧團,它會使令你在心中在正念以外,當你跟煩惱剛好打成平手的時候,外面有一道大眾的力量加持你,有時候這第三種力量是很重要的。

    因為,有一個力量說我要去拜佛;另外一個聲音說我不要拜佛,今天休息一下;二種聲音在抗拒的時候,第三種聲音會出現,就是打板的聲音會出現(眾笑):這時候把你糾纏不清、剛好是平等的力量,加你一把力量,诶,你就過去了。

    其實往往修行在一念之間,但是這個念受了很多因緣的影響,包括你平常止觀的力量、包括你過去熏習的煩惱,這二種互相抗拒,再加上第三種外在僧團的加持力。

    你去住茅蓬,你只有一種力量──你心中的正念力。

    所以如果你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忏公師父講一句話說:住茅蓬那是一念之間的問題。

    這句話講得很含蓄,但是有深義──一念之間。為什麼一念之間呢?

    住茅蓬的話,誰能夠管你呢?你想想看!你是一個大比丘,誰管得住你!

    你在僧團當中,你動了一個念頭,你不一定做得到,就算你動了一個惡念,你不一定能夠做,因為它有很多的遮障。

    你住茅蓬,你要做什麼,如果一個念失控,你就去做了,你就完了。

    因為你太多的遮障都把它撤離以後,你得到了自由,但是你也失去了保障,你要想想看。

    世間上的事情,往往是二面的,它障礙你自由,但是它也保護你,這當中的取捨,就看你的功力到什麼程度。

    當然我不能回答你是獨住好、或者是僧團好,那要看你自己的程度。

 

上一篇:學佛虔誠何以多病?
下一篇:地藏經與鬼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