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經【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個地方,世尊叫著捨利弗,也就是叫著我們。勸勉我們要發願,‘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該要發願求生淨土。前面說過,《華嚴經》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根本法錀,所謂是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眷屬,《華嚴經》是根本。這個根本歸宿卻在西方極樂世界,歸宿在《阿彌陀經》。一般人不能相信,總是善根未熟;善根熟了,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善根還沒有熟透!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為我們開導,把這些疑難一層一層替我們解開,我們明白之後,應當發願求生,這才不辜負蕅益大師。
這個地方,佛又特別勸勉我們求生淨土。當然,淨土的殊勝就在“上善俱會”,這個實在太難得了!我們現在學佛,同參道友,善友少、惡友多。什麼是惡友?使我們對這個法門懷疑,不能專修,這就是惡善知識。一味勸導我們、鼓勵我們,放下萬緣,專修這個法門,這是善友。我們同學當中,他又勸你《華嚴經》好,不能不讀;《法華經》也不錯,要多看看,這不是真善知識。為什麼?分心,也就是夾雜,縱然你很努力、進步,你是雜進,不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古來淨宗的大德,一生就這一部經就夠,那叫真善知識,叫真精進;那就是“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才行,專到極處,這樣的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在我們自己的一生當中,我們曾經見過、聽過,這個聽說都有事實,決不是傳聞,決不是虛構。往往有些鄉下老太婆,不認識字,什麼經也沒聽過,就念這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個三年五載,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給諸位說,那些人是真正善根成熟,他一生專精,他一點都不雜,這是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不能夠相比的。古人常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文殊、普賢這些人是上智,他們對這事實真相完全明白、完全了解,所以一心念佛,一心無二用。不錯!文殊、普賢講了很多經,他為什麼講那些經?看到你根器沒成熟,你不能接受這個法門。你想學般若,給你講般若;你想學方等,給你講方等,這是不得已。根熟的眾生,他什麼都不講,專門教你念佛。
這在中國歷史上能看到的,法照禅師,他的緣不錯,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的道場。諸位看法照禅師的傳記,你就明了。聽文殊菩薩講經,聽完以後向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已經不如過去的人,應該修什麼法門才能夠得到利益?”文殊菩薩教給他念佛。他向他請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給他介紹念“阿彌陀佛”。怎麼念法?文殊菩薩念了幾句,親口傳給他,這就是五會念佛。他離開五台山之後,禅不要了,專修念佛法門,到處教別人念佛,所以成為五會法師。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給他,他傳下來的;但是五會念佛這個音調已經失傳,現在有流行的五會念佛譜,那是後人照這個意思來編的,不是菩薩所傳的。這就是說明文殊菩薩觀機,看到法照機緣成熟,沒二話說,就教他念佛;換句話說,他還跟你講其它的經典,意思很清楚,你這個根機沒成熟,你不能接受當生成佛的大法。
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為什麼勸你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如是,就是前面講的,不可算數無量無邊的那些一生補處菩薩,諸上善人就是指這些人,你到那裡跟他們‘俱會一處’。同參道友裡面來說,能夠跟補處菩薩在一起,補處就是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一流的。到那個地方去,跟他們是同學,每天在一起,這些人時時刻刻照顧你,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在西方世界,在我們現在推想當中,大概三劫、四劫,或者三劫都不到,他就證得補處的果位。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這麼多補處菩薩天天跟你在一起,這些人提攜你、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