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武俠小說裡描述高手過招時,總是告訴大家,其實高手之間用某某招數已經沒有用了,要想擊敗一個高手就必須找他人性上的弱點,這種弱點是凌駕在招數之上的,也是大俠們難以超越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每個人如果能超越自我,你就是一個絕頂的高手!
其實所謂的人性的弱點就是佛陀在四法印中告訴我們“有漏皆苦”中的“漏”。漏就是指漏洞,有這些漏洞就造成了人性的薄弱點,也正是有這些弱點才導致我們感受無量的痛苦。那麼學佛便是一個堵漏洞的過程,如果漏洞堵完了,佛教上稱為“漏盡”,那樣才是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一個無懈可擊的人。
釋迦牟尼佛用制定戒律來诠釋人性的弱點,每一條戒律都是佛陀精心研究人性弱點得出的結果,受戒就是在幫助我們堵漏洞,減少我們的人性弱點,因此戒律受持的怎麼樣也決定了這個人能達到什麼樣的修持程度,這個類似於“木桶理論”,木桶中能裝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塊木板來決定,學佛用的是“漏洞理論”,木桶中能積多少水應該由木桶本身有多少漏洞來決定,漏洞越少,水積的越多,漏洞越多,水積的越少,沒有漏洞的話,水就可以積少成多,直至裝滿,有漏洞總是難以裝滿的。所以戒律是無漏學,是學佛非常重要的環節。
對於一名凡夫來說,持戒是相對比較痛苦的事情,很多人認為是宗教約束,其實撇開佛教戒律對人性的積極意義不談,就是在世間人也被很多的“世間戒律”所約束,比如法律、廠規、校規、家法等等,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為絕對的自由就是絕對的不自由,沒有約束的行為肯定會妨礙他人的自由。初受戒者之所以感覺到約束很大,主要是心散亂慣了,突然要受管束就好像一匹野馬被馴服的過程,開始的反抗是很激烈的,散亂的心就是野馬,現在要它靜下來,當然會不適應,但長久的串習,戒律就會變成我們修心養性的好幫手,甚至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時候的心一定是非常平和、安祥的。
受持戒律並不是舉行一個受戒儀式就結束了,相反,受戒儀式只是一個開始,從這時起戒律必須從心底裡開始受持,每一條都必須要做到才行,否則儀式上的受戒就失去了意義而淪為一種形式了,況且受持戒律對於修行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致力於解脫的修行人絕對是不會捨棄戒律的,因為正是戒律的存在才不斷的鞭策修行者精進的在解脫道上前進,否則是很容易退轉的,沒有堵漏的方法,再多的水也會從桶裡流失掉的,學佛不受持戒律,如同竹籃打水,最後只落得個空歡喜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