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空法師:學佛修道者常見異思遷應如何避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三十二),編號:21-313-01

問:自古以來,學佛修道者,見異思遷的情形就很多,請問這樣能成就嗎?應如何避免?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確實是我們修學關鍵的問題,而在講席、講經的時候也曾經多次講過。儒跟佛,道也不例外,在中國、在古印度,就是東方跟西方傳承不一樣;東方人自古以來著重在師承,西方人沒有。什麼叫師承?就是跟一個老師學。在古時候,老師多半是父母選的,不是自己,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請好老師來教他的孩子。對老師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德行,所以從小的教育,道德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就是倫理道德。

  老師的學識不怎麼太重視,因為教小孩,小孩他什麼都不懂。所以老師最注重的,教小孩什麼?教句讀;就是教他,從前古時候的書籍沒有圈點,沒有句讀,老師把句子圈出來,教他念,督促他背。最重要的,老師是身教,就是言談舉止都是學生的榜樣,最重要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言教,到太學,那才是研究討論。小學,就是私塾小學,是要背誦,把所有應該背誦的經典統統都要背過,這是老師的責任。學生的德行是要老師培養出來的,這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老師,最重要的是啟蒙的老師,那真正是恩師。你看學生將來在參加國家很多考試,縣考、省考到殿試,就是中了狀元,回家之後,第一個大事是祭祖宗,報祖宗的恩德;第二個,就要叩謝老師,去拜老師。拜哪個老師?拜啟蒙的老師。這說明什麼?說明不忘本,啟蒙的老師比什麼都重要。可能啟蒙老師是個窮秀才,自己無論得多大的功名,做多大的官職,絕不敢輕視自己啟蒙的老師。

  教學的方法,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提醒同學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可以隨便改變;一改變就壞了,你就不能成就,就是一門深入。譬如你學一樣東西,學一部經,學一部《彌陀經》,學一部《金剛經》,你天天學習,學十年,你就變成世界第一。別的東西不會,這門東西是頂尖,哪個人在這門東西用過十年功夫?所以他就變成專家。專家能不能變成通家?能!這在世法裡面是很困難的,所謂隔行如隔山,你通這一門,不見得通第二門。但是佛法不一樣,佛法是講心性,一門通了,一切都通,所以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你要想最快速、最接近的,就是走一條,一條路走到底,全都通了。譬如說我們的手掌,這五門,你就學一門,一門到這個地方,你還是五門,你還是有隔礙;但是你深入到這個地方就全通了,這五個全通,一切都通了,不但出世法通,世間法也通了,就是要深入。

  所以老師教學,我受的教育不是學校教育,還是私塾教育。走進佛門裡面來,確實是非常幸運,還是跟定一個老師。介紹我入佛門的是方東美教授,我跟他學哲學。他最後給我講的一個單元叫"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教,佛教不是迷信,這才真正了解。

  接觸佛法之後,第一個指導我的是章嘉大師,這是藏傳密宗的一位法師。諸位現在提到**、班禅,大家都曉得,說章嘉,知道的人就不多。實在講這是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如果在清朝的時候,那大家都知道。章嘉是國師,慈禧太後的老師,光緒皇帝的老師,國師,哪個不知道?還有一位,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他們四個人是師兄弟,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徒弟。這四個人教化四方,**是前藏,班禅是後藏,章嘉是內蒙,哲布尊丹巴是外蒙。這四個都是清朝的國師,清朝皇帝很聰明,把這四個人抓到,封為國師,中國一半的天下太平、沒事了,都聽他們的話!所以我很幸運,親近到章嘉大師,我學佛的基礎、底子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我那時候跟他三年,每一星期見一次面,兩個小時,三年如一日。以後他老人家往生了,我才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個人通儒、通佛,我跟他十年。

  這三個老師教我都是用古老的方法,在那個時候不知道,到現在才曉得,師承,就是只准我跟他一個人學,不可以跟第二個人學。我學哲學,對哲學很有興趣,希望到學校裡聽老師的課,去做個旁聽生,那時候的目的是這樣。我自己寫了封信,寫了篇文章,送給方老師。方老師看了之後,寫了封信給我,約我到他家裡見面。面談之後,他就問我,那就是口試,問我過去學了些什麼東西?我很老實的告訴他,我說我初中畢業,以後在戰亂當中失學了。那時候我二十六歲,在台灣找到一份工作,要自己養活自己。讀書,沒有錢,學校也不是容易能考得取,工作都很繁忙。方老師聽了我的話,就問我,你說的是真的,還是騙我?我說我想跟老師學東西,完全是真實。

  他就告訴我,他說你寫的信,你寫的文章,我台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所以他懷疑我的學歷。我說這個,我說我雖然沒有機會上學,可是我從來沒有離開書本,我自己沒有一天不讀書。這樣老師就了解。我讀書,涉獵也很廣。老師就告訴我,他說現在學校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我們聽了這個話,涼水澆頭,沒指望了,老師拒絕了,所以當時的表情一定也很沮喪。老師停了幾分鐘之後告訴我,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所以我的課是在他家裡上的,學生就是我一個,在他家小客廳的小圓桌上上課,我跟他學哲學是這樣學出來的。

  到以後學佛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老師的苦心!中國諺語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是什麼?傳人,一個好的老師,一生唯一的目標就是找傳人。傳人可不是容易找的,可遇不可求,好學又熱心,很想學,又是一張白紙,沒有學過,所以這個他看中了。我要到學校去旁聽就會被染污,你會認識很多同學,認識很多教授,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你就亂掉了。所以這是老師的苦心,我們之後才明白。他把你叫到家裡,不准你接觸外面任何一個人,一個人教你,一對一教你,這叫師承,這種教法才能成功。我接觸到佛法之後,我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跟方老師一樣對付我。每個星期兩個小時,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到他那個地方去跟他學習,是這麼教出來的。

  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是明白的告訴我,不像那兩位沒有說出來;但是他真的是這樣子教我,我也很歡喜、也很尊敬、也很感恩。李老師就不一樣,第一天見面就告訴我,你要想到這邊來學習,他說有三個條件,你能不能遵守?我就問哪三個條件?老師說,第一條,你過去所學習的,我跟他講,過去我跟方老師學哲學,跟章嘉大師學佛學,這兩個人李老師都非常敬仰、都非常佩服。但是李老師告訴我,他們兩個所教的,我統統都不承認。你到我這個地方來,一切從頭學起,只能聽我的,任何一個法師大德你都不可以聽,只能聽我一個人,這是第一條。你看以前接受的,他不承認,為什麼不承認?有道理!如果老師講的,我說從前章嘉大師怎麼講的,我就會有話說;他不承認的話,你一句話都沒得說。

  第二個條件,你所閱讀的文字,包括看經書,看任何文字的東西,要經過他同意,他不同意的時候不准看,有這麼嚴格的限制。可是有期限的,他老人家跟我講,五年,五年之內必須遵守。我這才明白佛門裡面講""五年學戒",這就叫五年學戒,五年要跟一個老師學。為什麼?你自己對於世出世間法認識不清楚,你沒有定力,就是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沒有能力,一定要依靠老師。五年之後,你有這個能力了,叫出師,老師放你出去,你可以參學,什麼東西你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接觸,五年之後。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五年學戒,叫師承,老師好好照顧你。

  我接受了,接受李老師的,三個月之後,就有了效果。為什麼?你看不准看、不准聽,只能聽他一個人講經,只能接受他指定的這些書籍讓我讀,我自己想選都不可以,心清淨,妄念少了,心就清淨;心清淨,智慧就長。看東西、聽東西,以前聽不懂,現在能聽得懂。以前聽了,不曉得什麼意思,現在懂得,所以我就很歡喜接受這個。到了五年之後,我向老師報告,我說:"老師,這個方法我很有受用,我自動再延長五年。"他笑笑。我遵守李老師這個三條約法十年,這是根柢。

  你跟一個善知識學是一條路,你跟兩個人學是兩條路,三個人學是三叉路口,四個人學是十字街頭,你怎麼學?你怎麼能成就?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現在學校的功課排得就很糟糕,每天那麼多老師,那麼多課程,學生腦袋全是漿糊,一塌糊塗。我是這樣學成功的,所以,我在新加坡辦弘法人員培訓班,時間是三個月,三個月學生就學一門課,我教他們學一門課。我就拿李老師這三個方法要求大家,三個月當中是萬緣放下,把精神、時間統統集中,學一樣。每個人都能上台,都能講得不錯;寫出來的報告,我們看了也很感人。

  他說在新加坡接受培訓三個月,遠遠超過他們過去三年佛學院。三年學很多東西,我這三個月只學一樣,一樣就成功。三個月學一樣才沾到一點皮毛,如果你這一樣東西學三年,這一樣東西學三十年,《彌陀經》學上三十年,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無量壽經》學三十年,你就是無量壽佛再來;《普門品》學三十年,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真的,一點不假。所以哪個人不能成佛?哪個人不能成菩薩?問題是你肯不肯干?你要懂得一門深入。

  善知識不容易遇到,有很多人說:"法師,你的命好,運氣不錯,遇到好老師,我們遇不到怎麼辦?"古人有例子,遇不到的時候,找古人。你看孟子,孟子稱為聖人,孟子是誰的學生?孔子的學生。實際上孟子在年輕的時候,孔子已經過世,沒有見過面,怎麼學?孔子的書留在世間,他拿了孔子的書,一生只讀孔子的書,只學孔子。不明白的地方就問孔子的學生,那個時候孔子嫡傳的學生還有不少,他認真的學,他學成功了。所以,傳孔夫子的道不是那七十二賢,不是那些人,是孟子。這就是所謂私淑弟子,沒有見過面的,真的學他一個人,這在中國給後人開了一個好例子。

  在佛門裡面,諸位曉得蕅益大師了不起,蕅益大師的老師是誰?蓮池大師。可是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書在,他就依照蓮池大師的書,專門讀一家之言,專門學一個人,他學得很像。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他是第九代的祖師。

  所以,學東西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親近一個老師,不能搞很多,很多老師那就壞了。但是對於許許多多的老師一定是尊敬,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子,不相同,決定不能搞亂。我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這個典型我們看到。李老師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所以我們這個法脈真的是從印光大師這裡傳來的,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他在台中建個蓮社,台中蓮社,專弘淨土,完全依照印祖的教誨。那麼多年,我跟他是十年,這十年我親眼看到。凡是往來從台中經過的這些法師大德,李老師一定向他頂禮,一定有供養,請他吃飯,絕不請他講經,絕不請他講開示。

  次數多了,我們看到,我們就懷疑,""老師,那個法師也是修淨土的,為什麼不請他給我們大家講講開示?"我們有疑惑。老師這才跟我們說,他說不是不請,而是每個人修學,雖然是同一個宗派,淨土宗,淨土宗裡面的派別也不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帶領這麼多的同學修了這麼多年,他要來另外講一套,我們同修很多人會動心,所謂是"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一般大眾總是什麼?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他有這個觀念。跟李老師跟了幾十年,不希奇;外面人,這個很希奇,這講一個特別的東西,那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你就把道場混亂了。為了保護同修,決定不能讓外人來講。他說外面人來講一次,我至少要費三個月的時間才把他恢復正常,那多苦!這我們才真正明了,這是對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訓,我們不懂。

  真正內行的,行家,來請,沒有關系,為什麼?他絕對不破壞你。所以我們接受老師十年教誨,規矩懂得,"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只有贊歎,沒有批評,這就對了。像《華嚴經》最後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修的法門不一樣。善財童子去參訪,你看彼此都是贊歎,決定沒有毀謗,決定沒有批評,那就對了,而且非常謙虛。

  在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那一次講的時間很長,連續講了四個月,星期天也沒有放假,連續講四個月。九龍界限街講兩個月,以後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講兩個月。在那個期間,聖一法師,禅宗的大德,我在界限街講經的時候,他來聽過很多次。聽了之後,我聽說,同修告訴我,他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這個很不容易。而且邀請我到他的寶林寺,是他的道場,大嶼山,在寶蓮寺的後面,寶林,樹林的林,寶林寺。從寶蓮寺到寶林寺要走路,沒有馬路,車開不進去,要走路走進去,走半個小時,很好,很安靜的道場。可是現在飛機場一建,把它風水破壞了,原來那個地方太安靜了。

  我到那裡去參觀,還有四十多位在那裡參禅,每天坐香。他邀我到禅堂裡面去講開示,我修淨土,他修禅,我要去講開示,我講什麼?贊歎禅宗,贊歎他們的同學,贊歎法師,使他的信徒對老師信心更增長,這個對了。決定不能說淨土好,淨土容易,禅難,不可以說這個話;要說這個話,那你就大錯特錯。我們幸虧受了李老師的教誨,懂得。這就是你真正明白,懂得,他非常歡迎請你去講開示,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

  那天我們離開的時候,在半路上,我們有好多同學陪我去,陪我去的同學就說,他說:"淨空法師,禅既然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學禅?"就問我。我們到人家道場,一定贊歎人家,一定自己要謙虛,要贊歎別人。他問我為什麼不學禅?我就告訴他,修禅要上上根人,我是中下根人,我對他們非常贊歎、佩服,我自己沒有能力學這個法門,所以我只好來念佛求生淨土。我說的話都是實話。所以聖一法師跟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每次到香港來他都請我吃飯。

  這是規矩,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自己要謙虛,要尊重別人,贊歎別人。為什麼?每個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釋迦牟尼佛傳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傳那麼多?各人根性不相同,無量法門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自己學一門,但是對於不同的法門一定要懂得贊歎,不可以批評,不可以毀謗,不可以自贊毀他。你要是自贊毀他,你是毀謗釋迦牟尼佛,你就是謗佛;佛所講的法是正法,你要是批評,你是謗法;依照那麼多法門修行的修行人,他成佛、成菩薩,他成功了,你謗僧。你造的業,是謗佛、謗法、謗僧,阿鼻地獄罪業。現在人不懂,連常識都不懂,說是學佛,天天在謗佛,天天在毀謗三寶,這錯了。所以這個問也問得好,大家一定要懂,要真正多讀經。佛門裡一些常識,親近善知識你就能夠慢慢就懂得,才能夠避免不造罪業。

 

上一篇:淨空法師:了凡能轉運,顏回何以不能轉運?
下一篇:淨空法師:誦經念佛的讀音正確是否重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