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
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文集》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
《學佛通途》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續編•卷下•淨土指要•P592)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增廣•卷一•復陳慧超居士書•P198)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增廣•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P148)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 (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P726)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耳。(增廣•卷二•致包師賢居士書•P349)
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後乃改悔。因未能全無惡報,遂謂佛法不靈,修持無益。(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P829)
凡夫修行,當發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則力能為者,勉而為之。不能為者,必令此心常存。則固與大乘之願心,不相背也。(三編•卷四•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P1151)
菩薩之心,猶如太虛,無不包括。欲利益眾生,作種種方便,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見,妄生測度。以彼已證法忍,了無人我之可得。唯欲攝受一切眾生,入於如來大覺法海。若有計校,便屬情見,便與無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雲布施頭目膸腦,則誠然。(增廣•卷一•復黃智海居士書•P230)
弘一法師
《淨土法門大意》(一九三二年於十一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於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
復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積極的。不起誤會。
李炳南老居士
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索達吉堪布
《淨土教言講記》
不管是學密宗也好,學顯宗也好,淨土法門都是大家公認的,而要弘揚、學習淨土法門,最好不要離開這四種因。我們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對照《無量壽經》還是《阿彌陀經》,假如離開了這四種因,往生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但私底下問他們:你具不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因?你發了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到極樂世界是為了避苦求樂、逃避現實,還是去干什麼?你為什麼要往生?……提出這些問題時,他們經常無言以對。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為了往生,一定要以七支供來積累善根,比如說供佛、磕頭、轉塔等,同時還要忏悔自相續中的罪障,否則的話,念佛法門雖然殊勝,但相續中有很多障礙也很難往生;還要經常觀想極樂世界的剎土莊嚴,沒有這樣觀想的話,想要往生的心也不可能發得起來;最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將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念《普賢行願品》也好、念佛號也好,全部回向給眾生,發願往生,這個非常重要。
對於“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這一問題,各位法師的講法也不太相同,比如說淨空法師也強調發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認為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專注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菩提心;台灣的法藏法師說我們現在不可能發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誠心誠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後,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沒有的話,到了極樂世界可以發菩提心,然後逐漸逐漸地上去。這些說法在佛經裡有沒有教證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輩高僧大德的傳承言教。但不管怎麼樣,我是這樣想的:現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時候,首先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在念佛、修淨土法門時,應該想“我一定要度化眾生,這是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下的誓言”。
所以我們修任何一個法呢,必須要具足菩提心的前提下進行。如果你菩提心不具足的話,不管學禅宗也好,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也好,然後修大圓滿大手印什麼什麼密宗也好,那麼這些呢都通通的不稱為是大乘佛法。沒有具足大乘佛法的話,那我們相續當中能不能獲得這些功德,大家也可以自己問自己,也應該清楚的。所以我們所謂的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於菩提心。所以我想大家應該一方面為了利益眾生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相當重要的。
昌臻老法師
《發菩提心的重要和怎樣實踐菩提願心》
(在四川樂至報國寺第八期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的講話稿)
什麼叫菩提心?和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
菩提(梵文譯音),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不一樣。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淨空老法師
佛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往生的先決條件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講得很清楚,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現在有很多人,他只抓住“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他一生精進努力,還是不能往生!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用真誠心對人,不可以虛偽對人,這樣一來,有很多人說:“我用真誠心對人,別人用虛偽的心對我,那我不是吃虧嗎?”不要緊,在這個世間吃一點小虧,將來到極樂世界占大便宜;現在小虧不肯吃,將來極樂世界沒分!
所以,別人用染污的心對我,我用清淨心對他;別人用貢高我慢對我,我用平等心對他;別人對我自私自利,我對他大慈大悲。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用菩提心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統統磨掉,我們念佛一向專念,才決定得生。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重要,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得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特別是念佛堂的同學,不能不提高警覺,要常常提醒自己:單單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
(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五)
問:下面這是華藏衛視觀眾的提問。第一個,現在我想念經文十二章裡阿彌陀佛的十三種名號,我念“阿彌陀佛”念不出來,但念“無量壽佛”就可以。念阿彌陀佛又念無量壽佛算不算夾雜?如不如法?可否以此方式往生西方?
答:往生西方,你還要認真從經教裡頭去學習。否則的話你不懂這些道理,理論搞不清楚,方法也不明了,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你佛號念的多。你心地不誠,你看看《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都說得很清楚。總的綱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總的。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們這個對聯上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你要自己想想看,我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是不是這個心?如果是這個心,那你的發心真了。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一門深入,你這一句彌陀念到底,行,你決定可以往生。如果你沒有真誠心,對人虛情假意,心地還有染污,心裡面有貪瞋癡慢,就是染污,就不清淨。待人接物還有高下,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你心不平等,你沒有智慧,你沒有慈悲,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統統都有這一句,下輩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也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們最重要,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沒有一點虛妄,別人欺騙我可以,我不能騙人。別人欺騙我怎麼可以?因為他不想往生,他還要搞六道輪回,我不想搞六道輪回了。所以我不能再用虛偽的心,我要用真心,我要求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搞六道輪回。最重要的是真誠,只要有真誠,後面大概都會有,都會具足。所以往生淨土,經不能不讀。現在不但是你要讀,而且要聽講,讀如果不能夠理解也沒用處。你要能真正念懂了,我們念佛往生有理論的依據,有正確的方法,效果就非常顯著,才能成就。
求願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淨宗法門是大乘法門,而且是大乘特別的法門。許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經,問她們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們居然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臨終瑞相那麼好。哦,原來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對了,一心專求西方,那就是人家發的無上菩提心。
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觀察,他對於眾生有憐憫心,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也不執著,但你問他,他也說不出來,但他通通做到了,這就是古人說的暗合道妙。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只要做到真誠、至誠就感通。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誠,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能從真實心中做,沒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對於下品人依然可以往生應該怎麼看呢?
印光祖師在《文鈔》中說:“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通過以上教證所說,可以了知發願往生彼國已含攝菩提心。如此可知只要具備“信、願、行”決定能往生,因“信、願、行”中已含攝菩提心,下品下生者,雖然佛陀沒有說菩提心,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能夠確定此時不需要菩提心。因為沒有說並不等於說不需要。
也許有人懷疑說:這種下根惡人,怎麼可能發菩提心?但是要我們要注意到,並非所有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了。這種“下根”之人是佛陀授記能夠往生者,難道不比那些不能往生者更上根嗎。
如果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那麼是不是說眾生全部都必須往生淨土呢?也不是。因此這些能往生者必定有超勝於不能往生者之處,這裡的下根其實是上上根人,只是現對於往生者來說為下根而已,否則就有上根者無法往生而下根這反倒往生了的過失。如果我們僅僅解釋為:“雖然下根,但此人有信願”,可是如此惡人為何能生起最難得之“信”呢?既然如此難得之“信”能生,我們也無法斷定他們就不能生菩提心。因為二者都是需要往昔值遇過大乘佛法並積累了廣大資糧。
我們注意前面有一句:“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那一句為說妙法,說妙法的時候自然包含了菩提心,否則只要說“教令念佛”就可以了,何必還提“說妙法”呢,這不就有重復的過失嗎。
佛陀說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能生者您不要說人家“下根”,必定是往昔積累過廣大福德者。而如何積累福德呢?要知道福德依賴於心,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積累廣大隨解脫分福德的。因此往生者往昔必定發過菩提心。即使中途菩提心受到了毀壞,中間造作了無數惡業,但此生臨命終時,因佛威力也能夠引發往昔的串習,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再發菩提心。
而至於蓮花開後所發的菩提心,正如金剛永持師兄所言,理解為“勝義菩提心”更為合適,因為花開見佛已經登地,如果說登地以後才發世俗菩提心,大乘並沒有這種途徑。
佛陀和諸傳承上師在許多地方都明確說了“往生需要菩提心”,而沒有一個地方明確說“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所有所謂的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教證”都是說“你看,這種人往生了,他怎麼可能有菩提心”這類型的理由,可是我們根本無法斷定他沒有菩提心。因此以這種理由不充分的教證來將佛陀說的“三輩往生都需要菩提心”以及大量“沒有菩提心非大乘法”等教證全部打為“不了義”,是完全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