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搞文學的朋友經常和我討論佛法,時間久了,她發現我對一些世俗之事毫無了解,並由此擔心我的選擇是否經得起考驗。和一般人的觀點並無兩樣,她質疑“尚未提起談何放下”,只有經歷才能體悟。
後來她強烈推薦我看一部電影《色戒》。起初我以為是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由李安導演獲子多少大獎的《色戒》,知道是一部爭議很大的限制級的電影,所以我很利索地告訴她:我不看。
十年前,我曾是一個狂熱的張愛玲迷,把中學時代大部分的課余時間奉獻給了厚厚的張愛玲文集。小說《色戒》是看過幾遍的。
後來她告訴我不是湯唯版的《色戒》,而是鐘麗缇主演的片子,說:這是一部跟你們佛教有關的電影,你無論如何要看一看。
我馬上去搜索它的影評,並看到一些劇照。這顯然是完全不同意義與風格的兩部電影,然而共通之處在於:限制級。於是我立馬又回復她:還是不能看。
朋友笑曰:你真謹慎。學佛人都這樣嗎,其實看看也沒關系吧,我這大俗人看了都沒啥反應,況你等清心寡欲之古墓派高手。
我莞爾:寡欲不算什麼,得斷欲才行。我不是離欲阿羅漢,說不起大話。清規戒律,別別解脫,條條都得嚴持不犯。
又問:你好執著哦,不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嗎?
呵呵,佛門所謂的“色”,不是大多數人所說的色情的色。
佛門所謂的色,簡單講是指物質現象。一切色法乃因緣所生,緣具則成,緣散則滅,空無實體。性雖空,事相宛然,妙用現前。跟世間大眾所認為的“色情即是空靈,空靈即是色情”,相差十萬八千裡。
影評如此描述:“滿足1000個欲望,克制好1個欲望,哪一個更難?”《色戒》這部以喜馬拉雅山為背景的電影,敘說的是一個甫出關被正式授予喇嘛之名的年輕僧侶,為了追求人間情緣而脫去僧袍一入紅塵,經歷了喜怒哀樂及情愛掙扎,最後仍回歸寺院,成為僧人。正應驗了佛家說的輪回過程,意境深遠,富含禅意。
朋友一直緊抓問題:你看了影評覺得怎樣呢?從小在寺廟長大,苦修多年的達世仍抵不住世俗女子的“情欲”誘惑。你看這說明什麼呢?
呵,這說明什麼呢?這能說明修行是無用的嗎,或者是必須得經歷經歷才能看得破放得下?朋友當然是如此認為的。
出家前我跟一些朋友講到悉達多太子出家的故事時,總會聽到他們的感慨:佛都是結了婚生了子才出家的,你當然也得經歷紅塵後再做出家的打算。我很奇怪他們會用這樣的邏輯思考問題。
難道佛陀所有的示現都是為了讓我們無條件地效仿嗎?佛陀示現太子身,在皇宮盡享榮華富貴,這並不代表所有佛弟子也必須得享盡榮華才能出家,佛陀不過想告訴你富貴如浮雲,沒啥好希求。出家後佛陀還示現了六年苦行,可是世尊已經講得夠清楚了:無益的苦行不可取。如果我們錯解佛陀的用意,統統跑到山林裡麻麥充饑,搞得衣衫褴褛,形同枯槁,這不是違背了中道之義嗎。
欲知山中路,先問過來人。佛陀的經歷,祖師大德的經歷,一切善知識的經歷,積累成寶貴的修行經驗。好比一條路,路上有陷阱,掉過陷阱的人會告訴後面的人:這路上哪兒有坑哪兒有洞,你得小心點,你得繞著走,你可別摔著了。
問題是我們常常固執己見、貢高我慢、自作聰明,我們不聽聖者的話,以為自己比釋迦佛更有智慧。然後,走在自以為風光無限的路上,徹底淪陷在五欲六塵中,一路狠狠摔跟頭,摔得粉身碎骨還不肯回頭是岸。幸虧達世悟性還好,不至於不肯回頭。
經歷,當然也有好處,摔得越痛越知苦,越覺苦。但你不是悉達多太子,你沒那樣的福德智慧,你住皇宮不一定還能發心出離,你修苦行不一定還能回歸中道。你一生忙著戀愛結婚生孩子,忙著工作應酬和消遣,一眨眼一生就忙完了,難道這樣你就覺悟了嗎?
我不是離欲阿羅漢,我不敢說大話。
我不是達世,我不會還俗。
我這人怕疼,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裡摔跟頭,今生少走幾步彎路少摔幾個跟頭,卻招來那麼多人的意見,一切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