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處理人際關系十大金法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代人的生存壓力除了工作,很重要的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常常決定了一個人的狀態。

  很多人的煩惱、焦慮也在人際關系。和上級的關系大概最要緊。和同級的關系也常常很棘手。如果你大小是個頭目,和下級的關系又常常會讓你煩惱。至於和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關系,幾乎是營銷人員頭腦中每天萦繞的事情,這其中有時還夾雜著異性間的相互糾纏。離開了工作,戀愛、交友、業余活動也都少不了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常常成為工作與生活中壓力的一部分。

  不善於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陷入困境。許多人在遇到人際關系問題時,要不就被難住嚇住,整天埋怨工作環境不好,要不就想琢磨點手段,有些人會想得非常瑣碎甚至低下,去尋找《厚黑學》這樣為人不恥的權術指點迷津。各種現代版的所謂“觀人術”、“處人術”也都粉墨登場混淆視聽,結果問題沒解決,反倒污染了思想。或者似乎暫時把事情搞定了,久之反而關系更加惡化。或者此處的膿包擠了,彼處長出更大的膿包。

  隨之而來的是,自己的狀態也越來越差,而且不知緣由。

  那麼,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呢?如何讓人際關系不破壞工作和生活狀態,甚至有益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呢?

我們的大智慧在哪裡?具體講,是十大法則:

  換位思考,善解人意

  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第一要則。

  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問題,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願望,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一廂情願,從上述角度觀察事物,常常很難了解他人。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切雙邊的、多邊的人際關系沖突幾乎都是這樣。

  只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就會發現,沖突的雙方常常完全不理解對方。

  那麼,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雙邊關系,最大的飛躍就是改變從我出發的單向觀察與思維。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觀察事物。在此基礎上,善解他人之意。

  如此處理雙邊關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會換位思考、善解人意,就沒有別開生面的新人際關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個原則是對由彼觀彼、善解人意的首要注釋,是處理人際關系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這是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古往今來都適用的民主精神。不懂得這一點,才會有那麼多的一廂情願,才會有那麼多的無理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是對同事,對部下,對朋友,對合作伙伴,對戀人,都該遵循。

  不懂得這一點,往一般了說,很難成就自己,往高了說,很難成為偉大人物。每個人都可能偉大。誰能融會貫通地實施己所不欲而勿施於人,就可能造就自己的成功與偉大。

  不求取免費的午餐

  這個世界原本沒有免費的午餐。不懂得這一點,與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條相關。

  人們並不願意給不相干的人提供免費午餐,然而,事情反過來針對自己時,往往就不明白道理了。別人有成就了,我應該分享。別人有錢了,我應該沾點光。別人有名聲有地位,似乎都該瓜分。孰不知無功受祿、不勞而獲古往今來都令人厭惡。

  心中生出求取免費午餐的念頭,常令人生萎縮、心靈低劣,沒有出息。

  有的人即使沒有索取免費午餐的行為,但同樣的心理活動連綿不斷。各種各樣的嫉羨和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充斥大腦。與之相關的諸多不平衡與惡毒的攻擊性更使他備受折磨。

  放下索取免費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靜和坦然,也多了自信與奮進之心。

  己所欲而推及於人

  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一步就該懂得己所欲而推及於人。

  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強加給他人。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做到了這一條,人生狀態就相當高級了。

  當你渴望安全感時,就要理解他人對安全感的需要,甚至幫助他人實現安全感。你渴望被理解、被關切和愛,就要知道如何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關切和愛。

  給予他人理解與關切,會在高水平上調整融洽彼此的關系,也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好狀態既來自於對方的回報,也是自己“給予”的結果。

  善待別人,同時就善待了自己。

  朋友們不妨將最希望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態度一條條寫下來,扪心自問,而後便會想到別人同樣有這些希望。

  在這些條款上對他人慷慨大方,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正確態度。

  永遠不忘欣賞他人

  這條原則是對己所欲而推及於人的首要注釋。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理解與欣賞,得到欣賞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生活與奮斗的很大動力。小時候,父母的欣賞會使孩子積極興奮地上進發展,老師的欣賞會使學生廢寢忘食地努力學習。成年了,社會的欣賞是一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之一。

  善於欣賞他人,就是給予他人的最大善意,也是最成熟的人格。

  每個人都既堅強又軟弱。在渴望欣賞這一點上,很天才的人其實都很軟弱。如果得到的欣賞太稀缺,天才也會枯萎。

  誠信待人

  誠信被人們談了又談,這裡絕非人雲亦雲。因為我們理解,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因此,誠信待人不僅為了在別人那裡造成一種印象,也不僅為了塑造自己的美德與品牌。這種質樸自然由真心流露的誠信,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

  在誠信待人的狀態中,我們找到安詳和思維的流淌通暢。誠信待人,誠信做事,可以使我們理直氣壯,正氣凜然,心胸開闊,心無掛礙。

  誠信不僅是一種待人的態度,本身就是生活的質量。

  誠信不是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目的。

  一個人能夠誠信地生活,是因為他有智慧,有狀態,有條件。即使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誠信也常常造就最傑出的成功。

  和氣寬仁

  古人講和氣生財。不僅在商業活動中,在方方面面,和氣的性格都是成功的要素。

  兩個貨攤賣同樣的東西,一個攤主拉長著臉,一個攤主一臉和氣,後者的生意肯定要好做得多。僅從經濟學角度講,買一份貨,外搭一份和氣,要遠比買一份貨,還得搭一張長臉合算得多。這麼一看,和氣也是含金的。和氣也是商品。

  和氣待人與和氣待己是一回事。和氣待人,必然寬容。當我們和氣寬仁地對待所有人時,就相當完整地和氣寬仁地對待整個世界了。這個道理對朋友們自然勿庸多言。重要的不是停留在道理上,而要在實踐中體驗。

  如果你原本待人不和氣、不寬仁,不要緊,不需要強扭硬拽。只要一點點做起來,就好像做一種精神操,你會在每一次對別人的和氣寬仁中體會心態的放松和開闊。於是,你會進一步和氣寬仁。

  一個良性循環就漸漸改變了你。

  不靠言語取悅於人,而靠行動取信於人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有些人喜歡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恨不能討好一切人,應酬好一切關系。這是拙劣低下的表現。說其拙劣低下,因為它是一種虛假。

  這個世界上人和人的聰明不差多少,短期效應的手法有可能奏效一時,但難以維持長久。按照正確的原則處理人際關系,是我們自然的流露,是我們長期的准則。

  相信別人總會理解和信任自己。即使有不理解不信任,也無所謂。這就是永遠不怕半夜鬼敲門的境界

  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你要盡力幫助。當別人順風揚帆時,不必隨大流湊熱鬧。 這是由彼觀彼、善解人意的自然行為邏輯,是誠信待人的自然表現。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在生活中,有人有恩德於你,有人因傷害過你而有冤仇於你,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德和怨?

  以德報德,該是沒有疑義的。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自然要回報人家。

  對於怨呢?一種方式是“以怨報怨”。別人傷害了我,我要同等報復他。還有一種態度是“以德報怨”。別人傷害了我,我反過來還要給他笑臉和各種利益關照。這兩種態度擺在面前,你取哪一種?

  你可能會先在理性上刪去以怨報怨。那麼,“以德報怨”是否很好的態度呢?

  當你抉擇不下時,我們就可以說出古代聖人孔子的回答了。《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就是孔子的回答。有人問: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子說:如果以德報怨,那你拿什麼來報德呢?所以,孔子的結論是,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當別人有恩德於我們時,自然要回報恩德。當別人傷害侵犯了我們,既不以怨報怨,因為那樣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平,與別人的錯誤做法對等混戰;我們也不以德報怨,因為那會使得這個世界沒有是非,甚至可能助長罪惡。

  以直報怨,就是用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怨恨。以直報怨,這裡包含著道義的譴責,包含著不降低自己水准與對方混戰的尊嚴,包含著既正義凜然又克制的沉默,還包含著一如既往誠信待人的基本信條。

 

上一篇:莫教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汝
下一篇:藏族磕長頭有什麼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