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愛惜物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所有的蜎飛蠕動、所有的動物都是有知覺的,不應該去傷害。當我們有這分仁慈之心,就能做到時時尊敬動物。

    1、尊重生命 長養善根

    “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譬如“憐蛾不點燈”,因為飛蛾在夜晚喜光,飛蛾一看到燈光就會飛過來,假如燈光的溫度太高就會傷害了它們。《文昌帝君陰骘文》提到:“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這都是在點點滴滴的言行舉止上,要顧慮到不要傷害弱勢的生命。

    有位朋友常去登山,他有一個動作,我們看了很受感動。在爬山的過程中,有個蜘蛛已經爬到人行道上來了,他就對其他的小朋友說:“我們來爬山的是客人,這些動物是主人,這個又是蜘蛛的家,我們不應該破壞它們的家庭,所以要繞道而行。”當小朋友從小就能尊重這些弱小的生命,就會長養孩子的善根。

    2、鷹知反哺 物我同心

    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動物的孝行,如烏鴉尚且知道反哺,孝養父母。有個獵人有一天他瞄准了一只老鷹,正要射殺時,突然發現這只老鷹雖然獲取到一些食物,但它卻沒吃。獵人很驚訝:它為何不吃?老鷹又飛走了,獵人就在那裡等老鷹回巢。後來這只老鷹飛回來的時候,它還帶來了一只年紀更大的老鷹,一看就知道是它的媽媽,這只老鷹就叼著食物,一口一口的喂它的媽媽吃。這個獵人本來是要射殺它,當看到這一幕時,他自己深受感動,他的獵槍從此也放下了。面對動物我們要尊敬,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地球都是休戚與共,不應該互相傷害,應該共存共榮。我們早上起來,看到很多的小鳥在那裡啄食,在那裡歌唱,我們的內心也覺得非常的愉悅。

    3、愛惜物品 珍惜資源

    除了愛惜生命,也要愛惜物品。暴殄天物,對東西浪費,與殺生的罪沒有兩樣。因為我們浪費資源,將會給未來人類造成長期的損害,這就間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甚至於他們的生命。當我們把水源污染了,請問這個罪業有多重?太重了!有些工廠趁人不注意,把污水排放到江海,水一旦受到污染再要讓它恢復清澈,不知道要花幾十倍、幾百倍的時間和財物。工廠主人可能都受過小學教育,如果我們在小學的教育中能把這些做人的分寸、做人的道德告訴他們,以後他們在福報現前的時候,就不會造作這種行為。

    4、慈悲心行 首在教育

    我常跟很多老師分享說:“我們要為晚年打算,假如我們不認真教學,未來的天下就是交給現在的這些學生,他們對人毫無仁慈之心,一旦掌握大權之後,他一定會說,不要理這群老頭子,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我們做老師的、做長輩的,一定要把孩子的仁慈之心從小培養好,我們的晚年才會幸福。其實,整個人類真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在這個時代中,任何一個地方不安,我們都有責任盡力去幫助,這種態度相當重要,因為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莊,我們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對於物品的珍惜,也要從小教導孩子。《朱子治家格言》教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問小孩說:“米從哪裡來的?”他說:“從廚房來的。”接著又問他:“廚房的米又從哪裡來的?”“爸爸、媽媽買的。”“爸爸、媽媽又從哪裡買來的?”“從超市買來的。”“超市的米又從哪裡來的?”首先要感謝農民辛勤的耕作,還有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的幫助、運輸,然後父母辛勤勞作賺錢,才能買到這些米。如此尋根追底,他才知道一粒米吃到嘴裡,是多少人的付出,多少人的心血,才有可能成熟結果。我們向孩子們啟發這個問題,就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社會確實是一個互助之體。

    如果父母懂得教育,就會尋找一些帶孩子外出的機會,讓他去體驗農民勞動的辛苦,面朝黃土背朝天,不但汗流浃背,還要等好幾個月才能收成。當孩子能有這樣的環境去親身感受,他才能體會到李白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不朽詩篇的真正意義。當孩子能具備這樣的態度,在每日用餐時,他就能從內心感謝農民的辛勤勞動及所有付出勞動的人。他用這種感恩之心來吃飯,愛惜食物,相信他就能達到人與物的資訊交流,這碗飯的結晶就會變得非常美好,當然吃下去也會對身體有利。

    5、節卦的警示

    “勤是致富根,儉是持家本”。一個家庭要維系得好,一定要節儉,當然致富就一定要辛勤勞動,絕對沒有白得的午餐。《易經》裡有一卦叫做“節卦”,“節卦”的爻辭說:“甘節,吉;安節,亨;苦節,貞凶,悔亡”。節儉的態度還有境界之不同,雖然我們的生活非常節儉,但感受是甘之如饴,那就是大吉。當我們在節儉的同時,還要想到給孩子做出榜樣,想到我們節省下來,就能讓更多的人不至於餓死,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節約,就會感覺到非常愉快。當我們輕物質,重精神生活,你對物質的需求自然就會逐漸下降。我們也不要立刻要求親友將食物的享受降到最低,如此他會生煩惱,道法自然就好,等到他充滿法喜,自然欲望就會慢慢放下。在春秋時代,孔夫子非常贊賞他的學生顏淵,說顏淵能“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個境界唯有契入方能感受,顏淵能甘節,所以他能體會其中的樂趣。

    “安節”,在過節儉的生活時,也能理得心安,不會覺得很勉強,能保持如此的態度就“亨”,“亨”則人生、家庭會美滿順利。假如在節儉時覺得很痛苦,不能承受,那他就會去揮霍享受,所以“苦節,貞凶”。假如你看到一對夫婦很奢侈花錢的時候,就可以斷定他家庭以後的結局,有智慧的人是能看得出來的。古人非常有智慧,他看到人的一舉一動,就可以斷言他一生的吉凶,這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當我們在節約、節儉的同時,也是在斷自己的貪心。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不僅僅只是利益他人,更直接的是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當我們能處處愛惜物命,就不會加以傷害,就不會嗔恨;當我們能捨財作福,真正肯“捨”就能捨掉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悭貪,利人一定利己。
 

上一篇:蔡禮旭:興建大利
下一篇:蔡禮旭:男女相處也要道法自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