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淨空法師《晚晴集講記》
處眾處獨,宜韬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
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
——翠巖禅師
我們雖然不參禅,有一些禅機對我們也有啟示,對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像這幾句,就是很好的警惕。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個毛病?“處眾”,是跟大眾相處;“處獨”,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沒有第二個人的時候。底下就是韬光養晦,要懂得這個道理,決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潛藏——能若不能,智若無智——這樣好;自己的才華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癡人作的事情,真正聰明人不會露出來的。下面都是比喻。怎樣才能作到韬光養晦呢?“若啞”,像啞巴不會說話一樣;“若聾”,別人說什麼沒聽見;“如癡如醉”,像一個糊裡糊塗的人。“埋光埋名”,“光”就是智慧,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知名度,真正修行人不要這個東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煩就來了。中國有句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豬一肥,人家就要殺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煩就來了——嫉妒、障礙、陷害、毀謗都來了。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養智養慧”,要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這個“智”要靠“養”才能夠得到,不是學,“學”,得不到的啊!要知書讀的再多,聽講再多,這屬於知識,不是智慧,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知識就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博學多聞,且記得很多,這樣仍然“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呢?不是自己領悟的,都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不是外來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呢?從定裡面來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就是清淨心,要養啊!這個是修養。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開悟了,那個叫作智慧。諸位要知道了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為什麼前面教我們韬光養晦,目的是使我們的心定下來,不被外面環境所動。心在境界裡面永遠是清淨,所以“隨動隨靜”,在大眾相處的時候動啊!一個人獨居的時候是靜啊!“忘內忘外”,這個忘是不執著了,內外都不執著,這個心才叫真正的清淨。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外都忘。內外沒有了,是什麼境界呢?內外是二;內外都沒有了,就是一,《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就證得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得到了。修行只要還有內外,就住在十法界裡頭,不是一法界裡;必須在這個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