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世間的真谛,只有心靜的人才能體會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世間的真谛,只有心靜的人才能體會到;

天地間的玄妙,只有心靜的人才能看明白。 

    “”是人成熟的標志。成熟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游樂與縱情歡笑的輕佻,更不在於頌揚、阿附與意氣的廉價言談,而在於那種由內而外的“靜氣”所至的堅忍和剛毅。

這種“靜”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風度,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從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淡定。 

    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欲,在任何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也就會平靜。抵制感情的沖動,而不是屈從於它,才有可能得到心靈上的安寧。君子的行為,用平和的心態以修身養性用勤儉的生活以修養道德。

(一)

人的心就好像稻谷一樣,到處都是生機,只因物欲掩蓋了生機,但生機始終存在。

人心像明鏡一樣,充滿著光明,只因外在的污染而變暗,然而光明並未消失,只不過少了擦拭而已。

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心胸寬廣。

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閒。

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

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謹慎堅守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制浮躁之氣,則心氣平和。

謙虛退讓是保身的第一法;

安靜祥和是處事第一法;

包涵容忍是待人的第一法;

潇灑脫俗是養心的第一法。

(二)

天地間的真谛,只有心靜的人才能體會。

天地間的玄妙,只有心靜的人才能看明白。

處於世俗煩惱,要能忍耐;處於世事紛擾,

要能清閒;胸中牽掛處,要能拋得開;

處於濃艷境地,要能淡然處之;處於失意憤怒時,要能穩定情緒。

面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責任;

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

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心境以光明誠實為最重要,儀容外貌以老成持重為最重要,說話以簡潔誠懇為最重要。

(三)

人生有三件事最為可惜:第一是不學習,第二是虛擲光陰,第三是敗壞身心。

除自我反省之處,再沒有勝過別人的方法。

除了自我發奮之外,再沒有超過別人的方法。

謙虛是美德,但過於謙虛的人心懷詭詐;

緘默是好的行為,但過於沉默的人則胸藏奸偽。

(四)

屬於人家的隱私,要想著維護,不能有一點說壞話的念頭。

對於貧寒卑微的人,要想著禮遇他,不能有一絲傲慢輕視的態度。

對待別人應從過錯中看到他的長處,不但能保厚道,而且能化解對方的怨恨。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路窄的地方,要留一點地方讓別人通過。

好的味道,要留一些讓別人品嘗。

負責處理困難的事要有力而沒有怨言。

與難以相處的人在一起,要心中有數而口中不說。

以前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愛意,所以人樂於改過,關系也親近,所以教導容易推行。

現在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厭惡,所以被教的人寧可自暴自棄,關系也不融洽,所說的話對方也難以接受。

喜歡聽別人的過錯,不如喜歡聽自己的過失。

喜歡說自己的優點,不如說別人的善行。

涵養虛心便是做人學問。去除煩惱心性自然祥和。

(五)

爭功诿過是小人的本事,掩飾過錯、誇耀功勞是凡人的本色,功勞美好謙讓於別人是君子的行為,替他人擔當罪過是成就德行的事。

事物忌諱到達極點,事情避免極其完美,人則忌諱飛黃騰達。

有見識的人做事能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及撇得開。

用真誠待人,事情雖不一定成功,日後他人必定知我真心誠意。

以欺騙的心腸處事,別人一時或許受到迷惑,但日久必見我心腸狡詐。

(六)

只看別人的一切壞處,是惡的根源。

能明察自己一切的缺失,才是所有善的根本。

欲念旺盛時,能想到招致疾病,興趣即能冷卻如寒冰。

利欲熏心時,想到死後全無,即索然無味。

難以消化的食物不吃,難得的財物不存,

難以報答的恩惠不受,難以長處的朋友不交,

難以重逢的時光不失,難以守的財富不聚,

難以澄清的誹謗不辯,難以釋懷的忿怒不計較。

 

上一篇:濟群法師:被動適應環境能解脫痛苦嗎?
下一篇:愚昧的人敗於惰,聰明的人敗於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