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歡喜,諸佛歡喜
一個老居士向清淨哭訴:自己是學佛多年的老居士,在一個寺院齋堂長期護法,寺裡經常來一些不懂規矩的新居士,由於怕新居士做錯事背因果,所以就經常批評他們,結果就吵架,後來居士們都不來寺院了。寺裡住持師父為此不高興,就很嚴厲的批評自己。老居士很委屈,覺得自己一心為了寺院,卻不被理解。
清淨講了一個“宮門惡官”的故事:
戰國時,楚王問陳轸(縱橫家)道:“我對待賢士,夠盡心的了。然而天下的賢士,卻不肯聚來,這是為什麼呢?”陳轸說:“我年輕時,到過燕國,寄住在燕市的客捨裡。那裡前後有許多客店,其中東邊的那家最好,但去的客人稀少,有時整天不來一人。打聽一下緣故,原來是東邊那家有惡狗,聽見人聲就出來咬人,現在您的宮門前,莫不是也有‘惡官’吧?”
清淨說:“學佛有早晚,修行有深淺。居士們就好像學生,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各個層面都有,對於剛入門的新居士,要像對幼兒園的小寶寶一樣,哄著,護著,引導著,慢慢提升。我們作為老居士,要慈悲,要祥和,要警惕自己:野心膨脹,自以為是;冒充管教干部,視新居士為仇寇,惡言相向;看似嚴格要求,其實是欺負新生;自稱教化眾生,實則偉人情節膨脹。這些都是忘失觀照,修行上不進步,卻令貪嗔癡膨脹的結果。師父辛苦建寺院,就是為了安僧辦道,廣度眾生。你處處挑新居士們的毛病,搞得自己煩惱,大家煩惱,寺院沒人敢來,確實不妥。”
居士說:“我是希望寺院來的居士都懂規矩、重修行,不願意看到他們像群野孩子一樣,失了管教。不懂規矩的不願意他來我們寺院。”
清淨講了一個“貢父妙語”的故事:
往年士大夫們很喜歡談論水利,有一人說要抽干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農田。別人便問他:“梁山泊是古代的巨野澤,面積有好幾百裡,現在如果抽干了它的水來造田,可是一到秋夏之間洪水匯集,把它們容納於何處呢?”
劉貢父剛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說:“這有什麼關系,只要在梁山泊的旁邊鑿一個大湖,面積大小正好與梁山泊等同,不就可以容納那些積水了嗎?”
滿座的人大笑,那個說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無地自容,不再提起此事。
清淨說:四宏誓願教導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寺院來的都是守規矩的老居士固然好,可誰也不是天生就通達佛教禮儀,都是慢慢培養的。光要老居士,新居士去哪裡呢?沒有新居士,將來哪還有老居士呢?面對芸芸眾生,我們要運用“正思維”,以歡喜心對待:寺院來人,當生歡喜,眾生歡喜,諸佛歡喜;見老居士,當生歡喜,善事於佛,護養一切;見新居士,當生歡喜,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要經常提醒自己:我對這個生滅無常的世界沒有任何意見,因為我不會久居於此!我不會和任何人發生沖突,因為極樂世界的人會笑話我!我不會貪任何東西,因為我西方家裡什麼都有!
《華嚴經•淨行品》: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诤法。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見丑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