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禮跟敬,是我們學習聖賢、學習佛菩薩入門之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下面普賢菩薩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也」。這就是勸我們,你要想成就性德,自性本具的功德,我們是迷失了自性,自性裡無量功德現在變成什麼?給諸位說,變成無量煩惱,本來是功德,現在變成無量煩惱。現在怎麼樣從無量煩惱再回頭,再回歸到無量功德?那就得修這十種行願,這十種行願能夠幫助我們轉煩惱成菩提,這就重要了。十願第一個,「禮敬諸佛」,先說禮敬。佛法,大乘,尤其是普賢行,大乘當中的大乘,第一個重視的就是禮。我們再回頭想想,我們的老祖宗,在中國古聖先賢對禮重視。現代人常說中國特色、中國精神,有人問過我,中國特色是什麼?中國精神是什麼?我說用一個字來代表,那就是「孝」,孝道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的精神。如果細說,它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具體說明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它最重視的是仁、義、禮,為什麼?它說得最多。五倫裡面,君臣有義,五倫裡頭有義;五常裡面,仁、義,你看有義;四維裡面,禮、義,你看又有義;八德裡頭,信、義,這四科裡頭都有義,這對義重視。第二個,仁也是四個,五倫裡面,父子有親,親就是仁,仁愛,所以五倫裡頭有;五常裡面,仁義禮智信,有仁;四維裡面沒有,八德裡頭有兩個,仁愛和平,仁,愛也是仁,所以它有兩個仁,一個親、一個愛。你看看這是中國人的精神。所以孟子見梁惠王,告訴梁惠王不要講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仁義代表了儒家,「孔曰成仁」,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孟曰取義」,成仁取義。禮講了三個,這對禮就重視,四維裡頭,禮義,頭一個就是禮,禮義廉恥;五常裡面,仁義禮智信,有禮;八德裡頭有禮,講了三個,這都是最重視的。

  禮跟敬常常連在一起的,「禮敬諸佛」,人人都有禮,社會就和諧,矛盾化解了,沖突化解了。你想罵人、責備一個人,人家給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開不開了;你看到那個人有禮貌,在從前,趴在地上給你磕三個頭,你還有什麼話說?所以中國人古時候稱為禮義之邦,和諧社會。中國的社會教育是禮教,禮跟義是連著的,是教禮、教義。在佛法裡面,《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三福,第一條就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敬師,這是中國特色的根本。中國人他是怎樣學成聖賢君子?就是從這個根裡面做出來的,孝親、尊師。尊師是重道,內心裡面把道看重,這是我們現在講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是仁義,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孝親尊師。跟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是功利主義,跟我們恰恰相反,西方人認為富有就樂,中國不是的,中國貧而樂,富就更不必說了。外國人貧他就苦,中國人貧他還是快樂,沒有不快樂的。兩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幸福。

  所以禮跟敬,是我們學習聖賢、學習佛菩薩入門之處,沒有禮、沒有敬你永遠不能入門。老師教學,早年老師常常告訴我們,這個人他有十分誠敬對老師,真誠、恭敬到老師這個地方來求學,老師要教他九分,他有十分的心,教他九分,老師對不起學生,你沒有能滿足他,你打了折扣。如果這個學生只有一分誠敬,老師不會教他兩分,為什麼?他只能接受一分,你再加他一分,漫出來了,他不能接受,那叫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老師如何看出學生誠敬?就在平常禮敬上,很重要。老師不是神仙,沒有他心通,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外表的是你內心的反應。首先觀察你誠不誠實,誠實是第一個條件,再觀察你孝不孝順,然後你再觀察他對長輩恭不恭敬,要客觀的觀察。對長輩都尊敬,對老師當然尊敬,這個尊敬是真的,出自於內心的,真誠心,不是裝出來的,那老師就得認真教他。

  我早年在台灣親近這三個老師,那個時候真是貧窮潦倒,連吃飯都有問題。很想學一點東西,經濟條件不夠,上學繳不起學費,自己要謀生要養自己,收入非常微薄,僅僅夠生活而已,沒有多余的。聽說方東美先生在台灣是個很著名的哲學家,在台大授課。我們就打個妄想,我給他寫了一封信,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目的是希望旁聽他的課,他能夠答應我旁聽他的課。我寫的信是毛筆工工整整寫的,很規矩,寫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長,兩千多個字,也是用毛筆工楷寫的,這是什麼?這是誠敬。寄給他,一個星期之後他回我一封信,約我到他家裡去見面,我就准時到他家裡面去拜訪。見面之後,我們很恭敬,這是心目當中最佩服、最仰慕的一位大德。他讓我坐下,問我家庭狀況,問我過去的學習。我告訴他,因為抗戰,戰亂逃難,這期間當中失學三年,我只念到初中畢業。他看著我:你有沒有騙我?我說:我說的是真話,不敢騙老師。他就說:你寫的信,你寫的文章,我們台灣大學學生寫不出來。所以他懷疑我欺騙他。我就給老師說,雖然失學,沒有在學校念書,我很喜歡讀書,我幾乎沒有離開過書本,喜歡讀書。這他才明了。然後告訴我,他說現在的學校,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老師這些話,這是涼水澆頭,我希望是去學校旁聽他的課,這他老人家明顯的拒絕了。我聽到很難過,表現得當然很沮喪。大概五分鐘之後,他告訴我: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是我們作夢都不敢想的,沒有繳學費,沒有一絲毫的供養,他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到家裡單獨教我,我們受寵若驚。

大概二十年之後我才恍然明白了,他為什麼?那就是誠敬心,大概他所遇到的學生,沒有像我對他這麼恭敬的。就證實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那表現得十分誠敬。所以單獨教我,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我工作,也只有星期天有時間,到他家裡去上課。我對佛教認識就是他介紹的,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從西方哲學講起,講到中國、講到印度,最後是講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從來沒聽說過;「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聞所未聞;「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才把我們以前對佛教那個誤會化解了。以前我們都認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多神教,比基督教都比不上,基督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它什麼都拜,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屬於低級宗教。才把這個觀念轉過來,真不容易。我很好奇,我說老師,你佛經哲學從哪裡學來的?我們能相信他。他告訴我,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有一年生病了,抗戰八年,生病他在峨嵋山養病。那個時候講峨嵋山我還不知道,沒去過,終於在二000年,我上了峨嵋山。我陪同新加坡九個宗教的代表團到中國去旅游、參訪,由中國宗教局接待,派了一位司長、一位處長全陪,安排我們到峨嵋山去參訪,確實那個環境非常之美、優雅。他告訴我,在峨嵋山養病的時間很長,好像住了幾個月,山上沒有報紙、沒有雜志,那個時候連電話都沒有。他什麼東西都不能看,看書也看成習慣了,喜歡讀書,只有佛經,他就在那裡看經,愈看愈有味道。養病期間當中,他認識了佛教,所以他肯定佛教是哲學,佛教不是宗教,把這個觀念介紹給我,我也繼承他這些觀念。

……

  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從什麼地方表演開始?從禮敬,這個諸位要知道,從禮敬諸佛。再說諸佛,諸佛有過去佛,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給我們介紹,過去千佛、過去萬佛,經典裡面有《萬佛名經》,就是佛的名字,有《千佛名經》,這都過去的。有現在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現在還住世,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他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特別是《華嚴經》,給我們講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有佛在那裡教化眾生。未來佛,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佛對眾生不敢輕慢,為什麼?他知道你將來一定作佛,他對你用什麼禮節?用對佛的禮節來對你,這是佛。我們見佛都是恭恭敬敬的頂禮三拜,釋迦牟尼佛見到我們沒有看到他頂禮三拜,好像釋迦牟尼佛沒做到。不是的,那是形式,諸位要知道,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要對你頂禮三拜,就把你嚇跑掉了,你還敢跟他學嗎?你什麼樣的根性,他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你,那是表現在外面;內心對你的恭敬,跟對一切諸佛如來的恭敬沒有兩樣,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有差別,眾生根性不一樣,這叫善巧方便不相同,內裡面那個真誠恭敬心是平等的、是一樣的。所以決定是平等恭敬、禮敬,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

無量壽經菁華  (第十三集)  2010/1/6  華嚴講堂  檔名:02-038-13

 

上一篇:淨空法師: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一體
下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世尊至少講過三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