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6-1:菩薩四錯謬
寶積經第6-1集
主講:普獻法師
接著我們就來講菩薩的行相裡面,來辨明菩薩的正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錯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其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贊小乘,是菩薩謬。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迦葉!是為菩薩四謬。】
正道,這是講到我們怎麼樣認識真正的菩薩。先來講到菩薩的四種錯謬、荒謬。
第一「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一個人還沒有成就信心,但是我們錯認了,以為這個人已經建立信根,對三寶已經有信心了。「與之同意」就是說,你認同某某人已經是信心成就的人,那麼既然他已經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有成就了,你就不想再為他說法,啟發他、增進他的信心,這個就是失去了一個機會。
因為不了解眾生的根器,他根本就是對三寶都還沒有信心,所以應該要去加強他的信心,讓他對三寶產生信心才對的。如果你誤認為他已經是成就的人了,他就喪失了這個機會。這個就是智慧不夠,不了解眾生的根器、不了解眾生的需要,這是菩薩的一個荒謬的地方。
第二個「非器眾生說其深法,是菩薩謬」。就是說菩薩不知道眾生的根器,這眾生根器很淺,你跟他講很深很深的道理——緣起性空、如幻如夢,這個眾生聽到這些法以後,反而執著這個空,否定因果了,那麼就完了。
眾生的根器,我們要了解他是深還是淺,他是已經相信佛法了呢,還是從來都沒有聽過佛法的,一定要分辨清楚。如果是初初信佛學佛的,一定要從深信三寶、深信三世因果這個地方來下手。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的話,一下子說諸法皆空、無我,那眾生馬上就會變成邪知邪見了。
所以學佛的兩個層次,就是先得「法住智」再得「涅槃智」。第一個是得到「法住智」,就是對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佛法僧三寶、以及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谛都深信。這些都深信以後,才能夠去接受、了解無常無我的道理,叫做「涅槃智」。如果沒有法住智的基礎,我們一下子對無常無我來了解,沒有打好基礎,很容易變成執著空,那麼糟糕了,不相信因果了,什麼善惡因果、業報輪回什麼都不相信了,一切都是空了,就會造成眾生墮落。所以了解眾生的根器是非常重要的。
眾生來聽經聞法,我們講經說法的人必須了解眾生內心准備好了沒有。比如說一個道場在講經說法之前,如果有人大聲的喧嚷講閒話,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來講經的話,就不適宜了。一定要眾生的心靜下來了,有接受的心、有探討的心、研究的心,准備好的時候,這個樣子才能對機說法。如果眾生完全都沒有准備,心很亂,這個不適當的場合,出家人就是要特別小心了。因為眾生還沒有准備好,我們去講再好的法,他都難以接受,也不能得到受用的。
第三個「樂大乘者為贊小乘,是菩薩謬」。我們講的這個大乘、小乘,不是說哪一部經是大乘經、哪一部經是小乘經,不是這樣子的。所謂大乘、小乘,也就是我們研究者、我們學佛者的心態。以我的淺見,所有的經都值得我們來讀,只要是跟三法印相應的經都值得我們讀。只是我們發心不同。
如果我們研究經典只單單為了我個人的煩惱、個人的生死、個人的輪回,一切都是基於個人而修學的話,讀什麼經都稱為是小乘。如果我們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我們修學一切佛法、修學一切善法,都是為了眾生、為了三寶的延續,那麼讀什麼經都變成大乘經。為什麼呢??發大心、發成佛的心、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發利益眾生的心。有了這些心,一切的經典都是稱為大乘。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一輛小小的腳踏車只能載一個人,如果大一點的摩托車可以載兩個人了,再大一點轎車可以載四個人了,然後再大一點的旅行車載了五六個人、七八個人,大的巴士就可以載二三十個人、四十個人,那麼火車的話,幾百個人了。所以越好的車輛體積越大,可以載更多的人,這個叫車乘。
我們信佛學佛也是這樣子的,就是這個心有多大、願有多大,那麼福報就有多大。
我們講到「樂大乘者為贊小乘」,也就是菩薩錯謬的地方。這一個人本來就有大乘根器,為眾生服務、為利益眾生而修學一切佛法,但是我們跟他講什麼呢?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獄,趕緊個人生死要了一了百了,修到最後就是我執斷了。我執斷了以後不再出現生命了,這個生命的動力沒有了;我執一斷以後,沒有辦法再去投胎轉世了。我執斷掉了以後,最少就是證到初果,要不然就二果,或者是不返果(就是三果)。所以阿羅漢就叫什麼呢?無生,不再有生命出現的現象。
因為有些人認為出現生命是很痛苦的,出現生命就有老病死種種的麻煩,然後跟別人產生了瓜葛,認為出現生命是問題多多的,就不敢再出現生命了。因為出現生命是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以這種心態來信佛學佛,我們就是稱為發厭離心,厭離這個人身、厭離這個人群。
但是佛陀來到世間所示現給我們的,不是這樣子的。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有父母恩、眾生的恩、國家的恩、三寶的恩,這些恩如果不報的話呢,我們就變成了負債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同學,也是未來的佛菩薩。這些父母兄弟姊妹生生世世都長養我的這個肉身,增長我的知識。
父母養育、師長開導,這些對我都有恩,如果我就這麼一走了之,就這樣置之不理的話,說不過去。個人是算成功的,但是以佛來到這個人間的真義來看的話,是不對的。所以要發菩提心、發大乘心、發大悲心;這樣子所有的經典都稱為大乘。
但是我們講修大乘,並不是說撿幾本大乘經念一念就好了。所有佛說的經,無論大乘小乘都是要研究,因為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因為經典沒有大乘小乘,是我們的發心有大心小心。發小心就專為自己而修行,發大心就是為一切眾生而修學一切善法。在利益眾生當中,來完成自己生命的圓成,所以是利他當中完成自利。
就像我們有兩只腳,兩只腳走起路來就穩當了,那如果是只有一只腳,怎麼跳也跳不遠。所以學習佛法的人到底要先自利還是利他?我們要知道就像左腳或者右腳,絕對不能用單腳來跳,是左右互為增上,左腳踏出右腳才能夠往前踏,因為右腳往前一踏,左腳才能往前跑,所以是互為增上的。
我們有利他的心,就想怎麼才能去利益眾生,最起碼自己的身心要好好打理。為了利他,就必須自己好好的打理自己的身心。就像我們要勸一個人不抽煙,起碼自己也不要抽煙。你勸人家不喝酒,最起碼自己不要喝酒。你勸人家不要賭博,最起碼你自己不要賭博。所以「利他」是我們一個目標,還是要先自己打理。
但是,不是說自己完全打理好了,自己開悟了、成佛了,再回過頭來度眾生,這也是不對的。因為就像這個腳,你不能說用右腳跳跳跳,跳到一個目標再回來,再用左腳跳,不是這樣子的,是左右互為增上。我們要成佛,必須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必須好好打理自己的身心;利益眾生跟打理自己的身心是同行進行的。
當然在剛開始時,就是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深信因果、深信三寶、深信四谛,深信佛陀所說的法的確能夠打理我的身心。我的身心打理好,自然眾生也能夠分享。所以不管是樂大乘、樂小乘,所有的佛所說的經我們都要去深入才能圓滿。
現在我們台灣有種種的現象,有南傳、有北傳,南傳的就說北傳的經典是偽造的,後代人寫的,這個就是喪失了經典這麼好的道理,置之不讀非常可惜。所以無論大乘經、小乘經,都是我們必須研究的,這樣才是圓滿。如果我們只是把早期的經典來研究,而後期出現的經典不研究的話呢,那就是不圓滿。
我們知道佛陀當時滅度以後,迦葉尊者是負責結集經典的,而迦葉尊者就是有這種傾向,著重在個人生死的解脫。以這種苦行出家的迦葉尊者來主持結集經典,必定會以個人解脫生死煩惱為最主要的一個目標,所以我們可以從初期的經典發現到這個跡象,就是對生命的否定,灰色的人生觀非常非常的濃厚。
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有它的特色,尤其是佛陀是反吠陀文明而出現的正覺宗教。因為最原始的佛教之前,就有這種吠陀婆羅門的思想、奧義書的思想。奧義書的思想,是以祭祀萬能,認為祭祀是萬能的,所有的問題可以透過祭拜來解決問題。那麼宇宙間有一個創造主,是梵或者是什麼,只要對創造主恭敬信順,然後用祭拜,就解決生滅的問題了。
那麼佛陀出現來到這個世間,告訴我們一個正覺的方法:我們一切問題是來自執我見,只要對我執我見用戒定慧去看透它,生死就不再出現了,煩惱就沒有了,輪回的事情也解決了。這個是佛陀帶給我們人類最初最初的福音,叫做正覺。
可是這種否定人生、修解脫道的,在這個時代會被認為是消極、厭世、逃避,所以不能暢談佛陀的本懷。佛陀來到世間的本義就是要拯救全人類,所有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有眾生都是佛陀所關心的對象。如果我們只僅僅的去注意自己個人生死、個人煩惱、個人輪回問題,而不去注意一切眾生的話呢,這個不是佛陀來到人間的真正目的。
所以後來有大乘經的出現,就是以修六波羅密、發菩提心,這個就稱為大乘。就像一部大的車子,開車子的人不但是自己開,又載了許許多多的人,一起走向覺悟的彼岸。就像心經所說的:「揭谛,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走呀!走呀!大家一起去吧!去什麼地方呢?走向覺悟的地方了。
就像我們開一部大車子,跟大家一起邁向覺悟的菩提大道,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掌握了佛陀出世的本懷。否則的話,如果我們太為個人而用心的話,佛法慢慢就會沒落下來。
第四點「若行施時,但與持戒,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這個是講到行菩薩道的人通常以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眾生老是喜歡分別,怎麼去分別呢?那一個有德有學、持戒莊嚴,我們去供養他;那麼有些沒有持戒甚至做壞事的,我們就放棄他。那麼這樣子的話,不好的人會愈來愈壞,好的人當然接受許許多多的供養,有的時候也影響了道心。
所以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不管是好人壞人,都要用慈悲心、智慧心來供養,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的。如果我們對壞人、不好的人,我們放棄他,這個是失去了菩薩度化眾生的菩提心。所以《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對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這個才是真正發菩提心、廣度眾生的菩薩。
如果我們以差別心,認為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好人我們恭敬供養,不好的人我們就失望、放棄、甚至輕慢,這樣子壞的人就沒有機會走向善的、光明的機會。所以經文裡面告訴我們說,如果單單來供養持戒莊嚴的人,而不予惡人的話,那是菩薩的荒謬錯誤。
以上是菩薩的四種錯謬,問題就是我們不能適應根機、不知道眾生的根器、以及我們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這個就會造成菩薩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