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1)
虛空觀(禅定學修前的開示)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四期
丁傑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10.20晚上
虛空觀
空的必要
不空不能獲取~滿故~杯不空何能裝水、垢污不空何能清淨、煩惱不空
何能智慧
不空不能發揮~執著故~不放下不能提起、不放下不能單提一念
空的作用
觀空能獲取宇宙能量,心空故,能得加持、能證涅槃、能生淨土
空的內容
空雜念~合理用腦得聰慧
空煩惱~提高素質,身心自在(精力充沛)
空執著~排除心因,放下解脫(觀病性空,能促康復)
空的利益
~知煩惱性空而斷煩惱
煩惱是苦因,眾苦之因。煩惱別名隨眠,睡在我們八識中
禅定先修空觀,成就法身也靠空觀
提要:
·理論搞清楚了再修禅定,作用就大
·禅定先修空觀,成就法身也靠空觀
·我們走的是菩提大道,只有放大心量,才能把一切眾生放在心裡
·數息易入定,修空能放大心量
·因為一切法性空,所以一切事物不可能不變
理論搞清楚了再修禅定,作用就大
丁傑:大家晚上好。上午老師給大家帶修了虛空觀,很多同學沒聽過虛空觀的講解,現在給大家補一下課。上午老師講的是定學的理論,這是從總體上給大家介紹禅定是怎麼回事,禅定的作用及好處。但是具體到每一個觀法,都有其各自的理論和要求,如果不懂理論,你修禅定作用就小;你把理論搞清楚了再修禅定,作用就大。修佛教的禅定一定要理論和修法結合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懂得理論。
禅定先修空觀,成就法身也靠空觀
我們一開始修禅定,修的是空觀。一般以為初修的內容可能淺,其實空的道理在佛法裡是最深最深的,它通上通下,一開始也是從空觀打基礎,將來成就也必須在空中成就。成佛首先要成就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就是空和明組成的,所以空觀很重要。
我們走的是菩提大道,只有放大心量,
才能把一切眾生放在心裡
佛法裡分大乘和小乘,小乘佛法以證得阿羅漢果、了脫生死為究竟。中國是大乘佛法,不僅為自己了脫生死,而且要度一切的父母眾生都能了脫生死,所以我們走的是心量非常廣大的菩提道。只有擴大你的心量,才能把一切眾生放在心裡。
數息易入定,修空能放大心量
原始佛教是以數息觀為基礎。修息又叫安般,也就是數自己的呼吸。這個方法非常好,通過這個方法,你可以很快地入定。大乘以空觀為基礎,因為虛空最廣大。有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無限放大,放大到跟虛空一樣廣大,那你的心量就大得無有邊際。
因為一切法性空,所以
一切事物不可能不變
很多人都知道佛門講四大皆空,不懂佛法的人一提四大皆空,就認為是消極。其實他既不知道什麼是“四大”,也不知道什麼是“空”。有人把佛門叫空門,說一進了佛門,樣樣都空喽,但還是沒有把這個空解說出來。佛法裡講的空,跟我們平常所講的空是兩個概念,你按平常的觀念去理解,肯定會搞錯。我們平常講這個屋子是空的,大家可能理解成這個屋子裡什麼也沒有。但是佛法講空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指的能夠變化。雖然這個屋子坐滿了人,但終會散去。而且磚頭、石頭、水泥組成的房子,不可能永久存在,總有一天要變化、要分散。像這樣的情況,佛教就稱為一切法性空。組成房子的種種材料、條件,佛法上就叫緣。
一聽到緣,大家都感興趣,說“緣就是緣分”,按照現在的話來解說,緣就是條件的意思。條件具備了,事物就成立了,這就叫緣起。但是組成事物的這些條件都是在變化的,條件變化了,事物也就變化了,不可能一成不變,也就是不能永恆,所以說它的體性就叫空。佛法講的空是體性空,是一切都無常的意思。
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2)
虛空觀(禅定學修前的開示)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四期
丁傑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10.20晚上
佛說四大皆空,
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有個不變的我
提要:
·地是硬性,水是濕性,火是暖性,風是動性,一切物質都是地水火風所成
·佛說四大皆空,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有個不變的我
·不空不能獲取,原有的不空,水也倒不進,思想不空,佛法的道理也裝不進
·只有空掉煩惱才能成為心地潔白、品德高尚的人
地是硬性,水是濕性,火是暖性,風是動性,
一切物質都是地水火風所成
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因為普及一切物質,所以稱大。佛法把一切事物分成兩類,一種是物質,叫色法。比方說這個牆,我們看的見摸得著,這是物質組成的,就是色法。還有一種是我們的心理活動,這叫心法。色法都是四大所成。地大有堅固的特性,比如大地有硬性能安立房屋,就屬於地大,水大濕性,火大暖性,風大動性。任何物質細細分析,都具備這四種特性,所以一切的物質都是四大所成。
佛說四大皆空,
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有個不變的我
人體也是四大所成。骨頭能夠把全身支撐起來,是地大,血液是水大,體溫是火大,呼吸是風大。四大隨時隨刻都在變化,地大如果不能變化,小孩子就不能長成大人;喝進去的水能排洩出去,它也是在變化;人的體溫也在變化;呼吸,一呼一吸也是在變化。四大會變,人能不變嗎?組成人的物質和心理都在變化,你能說有個不變的我嗎?所以佛法講四大皆空,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有個不變的我,如果你執著了,就叫我執。
不空不能獲取,原有的不空,水也倒不進,
思想不空,佛法的道理也裝不進
下面講“空的必要”,為什麼要修空?因為“不空不能獲取”,你不空,你就不能再獲得,因為它已經裝滿了。舉個例子,你要把清水倒進杯子裡去,可是杯子不空,水就倒不進去。我們今天來聽佛法,把佛法裝進腦子裡,大家腦子有沒有空掉?(下答:沒有,怎麼空呢?)我今天聽到有的同學在議論佛教啊道教啊,爭來爭去。我第一次聽傅老師講課的時候,老師講佛教是印度傳來的,道教是中國的,我也不知道道教是什麼,佛教是什麼,但是我想,中國的東西我應該喜歡,外來的東西我就不喜歡。因為腦子裡裝了這個東西,沒有空掉,所以傅老師一講佛教比道教高,我就聽不下去。後來聽了很多,慢慢知道不能感情用事,你既然要知道什麼是真理,就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再後來明白了佛法道理,才知道,佛法的道理的確遠遠高過道教。比方說佛法對心理的研究、對了生脫死的研究,道教都是沒有的。道教沒有辦法解決生死的問題,修到最高只能生天,不能沖破三界、了脫生死。這才轉過來,轉過來就能接受佛教。所以你們到這裡來聽佛法,先把腦子裡原先的思想空一空、放一放,佛法的道理才能裝到腦子裡邊,所以叫“不空不能獲取”。
只有空掉煩惱才能成為心地潔白、
品德高尚的人
“垢污不空何能清淨?”想要干淨,必須要把污垢去掉,如果你要保留污垢,無論如何都不能清淨。人也是這樣,聽了佛法,我們都知道要淨化人心,做一個心地清淨、沒有煩惱、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你光是聽講,自己心裡的煩惱、不良的習慣從不去掉,那你無論如何也不能清淨,我們修行就是去掉污垢的過程。
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3)
虛空觀(禅定學修前的開示)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四期
丁傑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10.20晚上
不空不能發揮,打破執著,
你的心才會磨得很細
提要:
·煩惱空掉,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
·不空不能發揮,打破執著,你的心才會磨得很細
·不放下就不能提起
·你們放下了個人的一切,在為眾生而忙,我非常敬佩你們
·要放下其他的念頭,才能單提一念
煩惱空掉,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
“煩惱不空何能智慧?”佛法裡講的煩惱,不單指我們平時心裡的煩躁,而是指心裡貪嗔癡的念頭。貪嗔癡與智慧相反,心裡有煩惱,智慧就沒有地方放;心裡有了智慧,煩惱就去掉了。我們把心裡的煩惱空掉,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就看你煩惱空得怎麼樣。
不空不能發揮,打破執著,
你的心才會磨得很細
“不空不能發揮”,為什麼呢?“執著故”,不管你是做哪一行哪一業,你想發揮你的能力,你必須要去掉心裡的執著。
我們一般都很執著,例如男人執著自己是男人,女人執著自己是女人。女同志做的事情男同志一般不會去做,比方說洗衣服、補衣服;女同志也是樣,如果讓她像一個大丈夫一樣,很多女同志也不樂意。你這樣執著,你就沒辦法發揮你的潛力。比如男的跟女的比,女同志的心一般比較細,但是你們看老師,他卻是非常細非常細的人,有時候你會覺得老師怎麼比女同學還細。因為老師心裡沒有這種觀念,老師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補衣服。有人覺得奇怪,怎麼喜歡這件事情?我們跟老師學了,慢慢才發現,如果你真的這麼去做了,你的心自然就會變細。所以要打破執著,你的能力才會發揮出來。
不放下就不能提起
“不放下不能提起”,比如你想把熱水瓶拿起來,但你一只手裡有筷子,一只手裡有碗,你不把筷子、碗放下,你這個熱水瓶就提不起來。
你們放下了個人的一切,在為眾生而忙,
我非常敬佩你們
今天大家能到這裡學佛法,也是因為你們在這三天裡放下了其他的事情。只有放下了世俗的東西,才能接受佛法的智慧。有人覺得我們常住的同學不好理解,第一批禅定營裡有一個老總,他曾問我怎麼不到社會上工作。聽了老師三天的課,他就完全變過來了,臨走的時候跑到我面前跟我握手,說:“我非常佩服你們。”為什麼我們能夠到這個地方來,也是看到了佛法的偉大,看到了佛法智慧的殊勝。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那就必須要在事業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佛法博大精深,我們有志要在這個事業裡有一番作為,幫助傅老師一起完成菩提心的事業,所以把社會上的事情放下,來到這個地方。其實工作都是一樣的,社會上打電腦,到這裡也是打電腦;社會上講課,到這裡還是講課,只不過社會上工資拿得高一點,這裡沒有工資。但是人的心態改變了,社會上是為了個人前途忙,為自己的小家庭忙,到了這裡是為了所有的眾生忙,心量就擴大了。心量一大,很多由於狹小的心所造成的痛苦,都會自動消失,相反你會變得快樂起來,這也是說的不放下不能提起。
要放下其他的念頭,才能單提一念
“不放下不能單提一念”,單提一念是佛教的一個修行的方法。佛教修行要入定,你的心裡只能有一個念頭,不能有兩個念頭,這就叫定。你不放下其他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提不起來,也就不能入定。佛法裡很多方法就是讓你放下其他念頭,單提一念。比方說,誦經時你的心要放在經文上,其他的念頭就放下了。我們的心在同一個時間只能起一個念頭,它是第一個念頭滅了,才會生起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滅了,才會生起第三個念頭。你抓住第一個念頭不放,第二念就生不起來,所以只有放下其他的念頭你才能單提一念。
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4)
虛空觀(禅定學修前的開示)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四期
丁傑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10.20晚上
觀空的作用能獲取宇宙能量
提要:
·觀空的作用能獲取宇宙能量
·心空故能得加持,一心求加持,加持的力量就大了,能出現奇跡
·要不死,就要不生,空掉心裡的煩惱故能證得涅槃
·世間一切皆無常,造業就有苦,執我心就小,煩惱不清淨;涅槃則相反,
是永恆的常樂我凈
·心淨則土淨,心空故能生淨土
觀空的作用能獲取宇宙能量
下面講“空的作用”,“觀空能獲取宇宙能量”,宇宙裡有很多能量,比方說陽光、空氣、水分裡都有能量。這些能量我們通過吃飯也能獲取,如果你再觀空的話,能量就吸收得更好了。有人說,廚師肯定在食堂裡吃得很好,所以胖胖的。其實是因為他整天在廚房裡炒菜做飯,很多營養通過毛孔進到他體內,所以通過毛孔也能吸收。我們如果修禅定,一觀空,身體就發生變化,很多宇宙能量都會吸收到體內。了解佛教的人就知道,一個修行人如果能入定,他會很長時間不喝水也不吃飯,有的時候能入定幾天,虛雲老和尚能入定三個月,為什麼他還會活著?就因為他靠定力吸收宇宙的能量。
心空故能得加持,一心求加持,加持的力量就大了,能出現奇跡
“心空故能得加持”,加持就是別人加給你的力量。比如我們早晨念經後,讓大家把念經的功德回向給求加持的人,讓他們也得到利益。有人對此不理解,其實這種力量就是心理的力量。例如一個小孩,他想做一件事情,可是又不敢做,眼睛看看他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朝他點點頭,他馬上就有了膽量,就把這件事情做成了。別人的心理力量加到你身上,你能得到,這就是加持。但是你心裡要空,對這個人要認可,如果你心裡不空,對他沒有信任感,或者有其他的想法,這種力量你也就拿不到。
這種心理力量如果發揮得好,也是非常大的。以前我們在福建福鼎呆過六年,跟當地居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後來我們搬到了湖北,福鼎一個居士的父親到寺廟裡去玩,不小心掉到放生池裡。這個放生池是死水,很髒很毒,他身體摔破了,毒就進到身體裡面。當地醫院沒有辦法,溫州的大醫院也沒辦法,只好送回家。他兒子想起老師同學,就把父親的照片寄過來,希望老師同學念經回向給他加持,結果他父親竟然自己好了,醫院裡的人也不理解這種奇跡。這個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後來老師到了福鼎,他還親自來看老師。
要不死,就要不生,空掉心裡的煩惱故能證得涅槃
“心空故能證涅槃”,有人以為出家人死了叫涅槃,其實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永恆的不生不死。有說“學佛的人最後也死了,也沒有長生不老嘛,怎麼叫了生脫死?”任何事物有生必有滅,你找不到一個東西只有生沒有滅。只有滅掉了不再出生,沒有生就沒有滅了。比方說蠟燭點亮了,生了,這火必然會把蠟燭燒掉,你只有不把蠟燭點亮,那麼它就不會滅掉。人也是這樣,你生出來了,你這個身體必然要滅掉。佛教追求的了脫生死,是你死了之後不再生出來,那你就沒有滅了,這就叫涅槃。其實不是死了之後才有涅槃,當你活著的時候斷盡所有的煩惱,證了阿羅漢果,這就叫涅槃。
世間一切皆無常,造業就有苦,執我心就小,
煩惱不清淨;涅槃則相反,是永恆的常樂我凈
“涅槃”這個詞的含義很多,所以不作翻譯,可以用“常樂我凈”四個字來表示它的內涵:常,就是永恆的意思;樂,沒有一點痛苦;我,這不是個小我,而是大我;淨,清清淨淨。這個常樂我淨,跟我們世間的狀態恰恰相反。世間上一切的東西都是無常的,不可能不變化;我們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種種的痛苦;我們凡夫都把這個身體看作是我,而執著這個虛妄的小我;我們眾生的心因有煩惱故,都是不清淨的,而涅槃則是完全的常樂我淨。
心淨則土淨,心空故能生淨土
“心空故能生淨土”,現在很多唸佛的人求生淨土。我們地球上的眾生個個脾氣剛強、難調難伏,造惡業多做善業少,報上經常報道:今天這個地方殺人了,明天那個地方出了案件,後天哪個地方又搞腐敗,這都是骯髒的表現。淨土則是非常清淨快樂的地方。要實現生淨土的願望,就必須把心裡的煩惱空掉。當你心裡的煩惱干淨了,你的淨土也就成立了。真正來講,你心裡邊清淨了,你所在的地方就成了淨土。
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5)
虛空觀(禅定學修前的開示)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四期
丁傑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10.20晚上
佛為了治我們執“有”的毛病,
就講了空的道理,
使眾生明白,什麼都不屬於你的
提要: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就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
·佛為了治我們執“有”的毛病,就講了空的道理,使眾生明白,什麼都不屬
於你的
·空掉雜念,合理用腦,你就會變成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空掉了煩惱、自私,才能提高素質
·我再不住在鐵門鐵窗裡了,因為不自在,只有身心自在才是快樂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
佛就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
“空的內容”,佛一生講了四十九年的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我們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意思是很多很多。比如傲慢、妒忌、邪知邪見全是煩惱,細數起來多得不得了。我們有一種煩惱,佛就給我們講一種法來對治,好比醫生治病一樣,你有什麼病,醫生就給你吃什麼藥,佛法就是治眾生的煩惱病。
佛為了治我們執“有”的毛病,就講了空的道理,
使眾生明白,什麼都不屬於你的
修空也是藥,這是治我們一切都抓“有”的毛病。比方說我有身體、有家庭、有財產、有事業,樣樣離不開一個“有”,真的是有嗎?(下答:沒有)老師說他以前總認為哥哥是他的,妹妹也是他的,他的所有的都是他的,後來才發現:哥哥是嫂子的,弟弟是弟媳婦的,老婆也是她自己的。(眾笑)兒子呢?兒子結婚了,是兒媳婦的。(眾笑)所以大家想想通,樣樣都不是你的。執“有”的觀念是錯的,如果你不去掉這個觀念,你就會痛苦,因為當你喜歡的東西失去的時候,痛苦就產生了,這就叫愛別離苦。佛為了治我們這種病,就講了空的道理。
空掉雜念,合理用腦,
你就會變成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但也不能亂空,空錯了就麻煩。第一個要“空雜念”,什麼叫雜念?人的念頭有兩種,一種是你應該想的,叫正念,一種是不應該想的叫雜念。例如,大家聽課的時候,心放在聽課上,這叫正念;如果你的心在想:家裡什麼事情沒做好,這就叫雜念。就好像田地裡長了很多雜草,莊稼還能長好嗎?必須把雜草除掉,才能長好莊稼,所以要“合理用腦”。聰就是聰明,慧就是有智慧,你想聰明有智慧,就要合理用腦,一切的雜念全要去掉。
現在的人雜念很多,就說我自己吧,我年紀也不大,白頭發倒很多。我以前說這是遺傳的,我爸爸不同意,他說:“我到你這個年紀,還沒這麼多白頭發呢。”後來我想了想,還是因為雜念太多。我記得小的時候也沒這麼多妄想。現在社會開放了,有好的一面,可以由你自由發揮;但是另一面,雜念也很多,外面的花花世界到處在吸引你,如果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你的心就被勾出去,什麼都想,這樣肯定要長白頭發。如果你空掉雜念,合理用腦,你就會變成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空掉了煩惱、自私,才能提高素質
要“空煩惱”,煩惱就是心裡的貪嗔癡。如果你不空掉煩惱,你身心也不得自在,素質也提不高,因為你的心被煩惱控制了。一個人素質高,會在他的行為上表現出來,他不會出口罵人,也不會亂吐痰,亂丟垃圾,也不會只顧自己不顧人家。我是不抽煙的,我上了公共汽車就難受。公共場合規定不能抽煙,但有些人偏要抽煙,看到別人在咳嗽,他也無動於衷,因為他只顧自己,這是自私的表現!所以只有去掉了自私,才能提高素質。
我再不住在鐵門鐵窗裡了,因為不自在,
只有身心自在才是快樂
空掉煩惱才能“身心自在”,沒有束縛叫自在,如果心身被束縛在一個地方就不自在。我以前的單位是在上海,有個六百多平方米,晚上員工都回家去了,只剩我一個人住在裡邊。後來傅老師路過來看我,臨走時跟我講了一句話,“這裡像牢籠一樣,你怎麼呆在這個地方?”我就思考,這確實像牢籠,門都是大鐵門,窗戶有鐵欄桿,自己在裡邊真像囚犯一樣,身心不自在。其實現在很多人,家裡面都是鐵門鐵窗,跟我當年也差不多,為什麼還不肯離開呢?有貪心呀!離開了,我哪裡去拿工資?貪心就是煩惱,因為你有所求,心裡放不下,所以呆在那裡不肯走。那不是別人關你,而是你自己關自己。身心不自在,你就有苦。
現在我不呆在那個房子裡,我感覺自在很多。在文殊院,我們一個月只發六十元,六十元可能你們一個上午就用光了。(眾笑)我們很多同學一個月一分錢都沒用,因為我們這裡不需要用錢,吃飯也不要錢,住宿也不要錢,衣服倉庫裡有,根本不需要花錢,(眾笑)心身都很自在,非常的快樂,所以要空掉煩惱,才能身心自在。
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6)
虛空觀(禅定學修前的開示)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四期
丁傑講於開化文殊院 2006.10.20晚上
空掉執著,才能得解脫,
人不斷煩惱,就會一直苦下去
提要:
·空掉執著,才能得解脫,如觀病性空能促康復
·惡行來自惡心,所以修行要從斷煩惱著手
·煩惱是眾苦之因
·人生有八苦,不修行,人人都逃不掉
·煩惱又叫“隨眠”它藏在我們八識田裡,人不斷煩惱,就會一直苦下去
空掉執著,才能得解脫,如觀病性空能促康復
還有“空執著”。執著是在心裡,你心裡不排除執著的因,你就放不下,仍然得不到解脫的果。
比如“觀病性空,能促康復”,病人總想“我是病人”,天天想,病就跟他產生感情了,病也不跑了,所以病就難好。比如說話口吃的人,在他心情平靜,忘了自己是磕巴子的時候,他講話也很流利,一想起來,馬上又口吃了。所以生了病,不能光從身體上找原因,還要從心理上找原因。傅老師經常講,一個人生病從心裡去找原因,身體上的病更容易好。
惡行來自惡心,所以修行要從斷煩惱著手
“空的利益”,首先“知煩惱性空而斷煩惱”,修行就是斷煩惱,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修就是修理,修理我們的行為,斷心裡的煩惱。我們講話或者動作,歸根結底是受我們心裡指揮的,你心裡怎麼想就會怎麼說,就會怎麼做,這是一個根子,所以要從斷煩惱來著手。
煩惱是眾苦之因
佛法講“煩惱是苦因,眾苦之因”。其實我們修行人跟社會上的人一樣,都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只不過方法上不一樣。世俗人目光比較短,他家裡很窮,他就認為貧窮是苦的因,所以他就想辦法去發財,他是從這種途徑去解決苦。佛法認為這不是根本,如果有錢了就不苦,為什麼有錢人還會自殺呢?可見得錢財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真正的根子還是在我們心裡。
人生有八苦,不修行,人人都逃不掉
佛教講人生有八種苦,第一種叫生苦,我們從母胎裡生出來的時候非常苦,也包括你生活當中種種的苦。第二叫老苦,上了年紀的人挺可憐,樣子就難看,臉上皺巴巴的,背是弓的,走起路來顫顫巍巍,拄著拐杖,而且現在的老人一般都很孤獨。第三病苦,生病了很痛苦。第四死苦,如果你不修行,死的時候猶如生龜脫殼,活著的烏龜硬是把它的殼扒掉,人死的時候就是這麼苦。今天大家學了空觀,如果你天天堅持修空觀,慢慢身體發生轉化,把緊張都空掉了,死的時候就沒有這種苦。第五叫怨憎會苦,冤家碰頭也很苦,冤家逼得你流落天涯海角,家破人亡。第六愛別離苦,親愛的人分離了,失戀就是愛別離苦。第七求不得苦,很多人都有這種苦:大學考不上,對象找不到,發財沒有機會,想當官沒有路子,這都是求不得苦。最後一種叫行苦,我們是在六道裡不停地行,今天做人是在人道,做了好事下輩子生天,天人的福氣享完又掉到惡道,就這麼在六道裡不停地流轉,這就叫行苦。這八種苦,不修行,人人都逃不掉。
煩惱又叫“隨眠”它藏在我們八識田裡,
人不斷煩惱,就會一直苦下去
那麼苦的因在哪裡呢?佛告訴我們,苦的因就是心裡的煩惱,你只有斷掉心裡的煩惱,才能去掉這些苦;如果你不斷掉煩惱,你會一直苦下去。煩惱還有一個名字,叫“隨眠”,它不是時時刻刻都表現出來的,有的時候你看不到,它藏在你心裡,所以叫隨眠。比如你快樂的時候,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煩惱。它藏在哪裡?藏在我們八識田裡邊。八識田就好比是心理學上講的潛意識,所有的種子都藏在八識田裡。今天時間關系,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