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水浒傳》中的偈語(國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水浒傳》中的偈語
國威


  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譯為偈頌、頌。系與詩之形式相同,以一句五言或七言表現的韻文,一般以四句為一偈。禅宗僧人多以之表現悟境、表達思想,在受戒等佛教儀規中亦常見。《水浒傳》中保留了一些偈語,本文擬對此進行梳理和考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書中第四回,魯達在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受戒時,智真長老作了兩首偈語。一是魯達要求保留自己的髭須,智真長老道:“寸草不留,六根清淨,與汝剃除,免得爭競。”(《水浒全傳》,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第33頁。以下引文版本同,只注明頁數。)僧人出家需要剃發,這在佛教經律中是有規定的。《毗尼母經》卷三:“剃發法,但除頭上毛及須,余處毛一切不聽卻也。所以剃發者,為除憍慢自恃心故。”智真長老此偈,表面上是要剃去魯達的髭須,實際上是要求他除去憍慢爭競之心。另一首是智真長老為魯達賜名時所念:“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第33頁)靈光指眾生本具之佛性,清淨無染,靈照而放光明。智真長老早已了知魯達的根性,故有此偈。其中,“智”字一是體現出魯智深的輩分,與智真長老同輩,同時也暗應“靈光”,而“深”字則暗合“佛法廣大”。智真長老此偈,從結構和內容上來講,都是相當精巧的。另外,第五回魯智深離開五台山時,智真長老贈給魯智深第三個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第40頁)應該說,這首偈子是對魯智深一生的點化。“遇林而起”,“林”自是指林沖,魯智深為搭救林沖而惡了高太尉,從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當指魯智深於二龍山落草一事。“遇水而興”,“水”應該指的是梁山泊。至於“遇江而止”,前人解“江”為宋江,並據此推斷《水浒傳》全書應結束於第七十回,後面的章節皆為後人所續。筆者雖然也同意《水浒傳》的前後半部分不出於同一人之手,但此點似乎並不能作為證據。因“江”字亦可解為錢塘江,“遇江而止”,正可與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坐化浙江相印證。

  第九十回,宋江於五台山參禅,智真長老共說了三首偈子,一是宋江向長老問禅:“宋江向前拈香禮拜畢,合掌近前參禅道:‘某有一語,敢問吾師:浮世光陰有限,苦海無邊,人身至微,生死最大。’智真長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縛多年,四大牽纏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幾個筋斗。咦!閻浮世界諸眾生,泥沙堆裡頻哮吼。’”(第710頁)此偈代表了佛教對人生的態度,指出眾生不求解脫,只在混濁的世上掙扎,殊不知人生如電光火石,倏忽即逝。第二首是智真長老對梁山眾人前程的點化:“當風雁影翩,東阙不團圓。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第710頁)“當風雁影翩”一句,使人想起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見燕青射雁,遂有感而發,說道:“天上一群鴻雁相呼而過,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卻射了那數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幾個,眾人心內如何?兄弟今後不可害此禮義之禽。”(第829頁)智真長老此句,正道出了梁山泊眾人的歸宿似群雁一般。“東阙不團圓”,東阙,指朝廷。李賀《秋涼詩寄正字十二兄》:“青袍度白馬,草簡奏東阙。”楊萬裡《诏追造朝供尚書郎職舟行阻風青泥》:“東阙催人赴赤墀,北風攔我泊青泥。”此句暗指朝廷容不下宋江等人。“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中的“雙林”,筆者以為不應解作佛陀涅槃之地,因“福壽全”與佛教所追求的解脫涅槃毫不相干。《水浒傳》第九十回,燕青在雙林鎮遇到故舊許貫忠,許氏因朝廷奸邪當道,故隱居於此。再結合一百十九回燕青的辭去,筆者推測這兩句可能是在暗示宋江放下所立的功勞,應如雙林鎮的許貫忠一樣,隱逸山林,方能求得善終。第三首偈子是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生平的補充和具體化:“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第711頁)魯智深圓寂前領悟了這首偈子的含義:“逢夏而擒”,是預示自己生擒夏侯成;“遇臘而執”,指生擒方臘;“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是暗示自己將在六和寺圓寂。

  魯智深圓寂之時,留下一首辭世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第905頁)唐代以後的禅僧,辭世之前多留下辭世偈,以述已之情懷,如《景德傳燈錄》卷八“米嶺和尚”條下雲:“師將示滅,乃遺一偈雲:‘祖祖不思議,不許常住世,大眾審思惟,畢竟只遮是。’”更著名的是布袋和尚契此的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魯智深此首偈子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之前是“只愛殺人放火”,聽到錢塘江的潮信,想起智真長老“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子,忽然開悟,就此了脫一切,坐化於杭州六和寺。偈中“今日方知我是我”一句,頗具禅意。徑山大惠禅師為魯智深遺體舉火時,亦有一首偈子:“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只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第905頁)這首偈子與魯智深自作的偈頌立意相似,都是對魯智深一生的總結,不同之處是大惠禅師在偈中對魯智深作出了評價。白玉、黃金在佛教教義中皆屬於聖潔之物,佛國淨土亦少不了這兩樣物品,如《觀佛三昧海經》卷九:“閻浮檀金色,其光大盛,照十方界,皆作金色。見地及空亦作金色。滿中金像、金光、金蓋、金台、金華、金幡。見想菩薩純白玉色,手執白拂,有執白華,當起想念,極令鮮白。”可見,大惠禅師對魯智深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理解了書中的偈語,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水浒傳》內容和主旨的研究,亦有所裨益。
 
 

 

上一篇:果煜法師:破繭而出 信徒在那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