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佛教中鏡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中鏡花水月的喻像
董良

  鏡花水月是佛教中常見的一個名詞,亦作“水月鏡花”。本文分別就鏡、花、水、月的喻像略做介紹。

  一、鏡

  鏡子能照見一切,但又是空無一物,因此,佛教以其比喻實中有虛,有中有無,色中有空的觀念。《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弟子品》說:“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楞嚴經》卷五曰:“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這裡都是以鏡喻空,強調世俗世界是空幻的假象世界,宇宙萬法剎那生滅,故不真,不真即空、即假,事物亦空亦假,非空非假。

  佛教鏡喻在最早的外來譯經中就有鮮明的意義。《四十二章經》卷一曰:“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相,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就以磨鏡表心性修養。東漢末支婁迦谶所譯《佛說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裡也有鏡喻,佛告颰陀和:“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見其形,若以持鏡,若麻油,若淨水、水精,於中照,自見之。雲何,寧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鏡、麻油、水、水精淨故。”作為較早的佛教意象,鏡已具有了相對明確固定的含義。前者將修行喻磨鏡,後者以鏡喻佛性圓滿自足。

  鏡喻也常被用來說明解脫之途,即心無掛礙,佛心常在,所在皆空。《大乘莊嚴經論》:“一切諸佛有四種智:一者鏡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觀智,四者作事智。彼鏡智以不動為因,恆為余三智之所依止。”

  佛教又以“磨鏡”比喻除去妄想的污垢,恢復本性的光明。在禅宗五祖弘忍的門下,神秀是主張“磨鏡”的。神秀之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並未違背經意,學佛修習的日常功夫就是“拂塵埃”、“拭明鏡”。然而,從“一法不立”的宗旨看來,神秀未免仍在“有為”的窠臼中,“未見本性”。具有“上上智”的慧能做了一首與神秀針鋒相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也就是“空相”。《心經》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慧能頓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不磨而磨的“無為”之功。《五燈會元》卷十九載:僧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徑山宗杲答:“火不待日而熱。”有問:“磨後如何?”答:“風不待月而涼。”又問:“磨與未磨時如何?”答:“交。”“本來無一物”,磨與未磨,均不改自性的清淨。

  根據常識,磨銅可以成鏡,而磨磚是不能成鏡的。如果把“銅”比喻為“真性”的話,那麼“磚”就是“妄心”了。《景德傳燈錄》卷五載:馬祖道一初往衡山結庵,整日坐禅。其師南岳懷讓便問他:“大德坐禅圖什麼?”道一說:“圖作佛。”懷讓於是取一塊磚頭在庵前的石上磨來磨去。道一覺得奇怪,便問:“師作什麼?”懷讓說:“磨作鏡。”道一說:“磨磚豈能成鏡耶?”懷讓正等他這句話,乘機開示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耶!”道一豁然契會。

  二、花

  佛教和花有著很深的因緣。在壇場的供桌上,花是佛教中的六種供物之一,因它表示萬行成就,故常用其莊嚴佛果。佛門亦稱花為“華”,花華不二,獻於佛菩薩前的稱為“獻花”,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

  花在佛教中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佛觀察到花的特殊性質——它有柔軟之德,能緩人心;它能結果,是因果的天然譬喻。正如禅宗初祖達磨所說:“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花的清淨、柔軟、美麗,最能代表虔誠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為佛菩薩聖潔的象征,也是佛教徒與諸佛菩薩之間溝通的橋梁。大乘佛教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其經名即是以蓮花的潔白完美,來比喻教法的微妙無上。將妙法與蓮華結合,意味妙法本來清淨,如同蓮花入污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開花,花落之後才會結成果實,蓮花卻是花果同時,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另外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之“華嚴”含有以“華”作“莊嚴”之意,在此,“華嚴”是“因”,“佛”為“果”,意思是菩薩修行四攝、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後必能成就佛果。

  在三世兩重的十二緣起論中,以花朵來比喻有情眾生對各種境界的貪愛、染著、執取,實是非常貼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在《雜阿含經》中:“凡盛必有衰,以衰為究竟……如樹無花實,顏貌轉枯盡,色力亦復然,如花轉萎悴,我今亦復爾。”即是以花來诠釋世事的無常。

  佛經又用“虛花、幻花”來比喻一切事物為因緣所生的幻相。又稱為“虛空華”、“空華”。幻花的意象就是指似有非有的事物。人有眼根,能看到花,但花本身並不是真的花,而是多種因緣合和而成的虛幻之物。《楞嚴經》中說,患眼病或用眼過勞的人,往往會看到虛空中有許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在晃動。眾生“無明”妄動,“塵勞”不斷,因此無中生有,執幻象為實在,引發諸多的煩惱。如《楞嚴經》卷六所說:“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又如《楞伽經》卷一所說:“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其中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病目又常用以喻人的思維意識都是空,它攀緣外境,隨時變化,都是人們的錯誤幻覺,離客觀真相本身總是會有距離,但人們把“病目”看到的就當成真相,這便是執幻為真了。認妄失真,故雲顛倒。

  佛教也常以花來比喻種種妙法,如以花譬喻實相之妙理為“實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淨稱“心華”,所以經中以“心華開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蓮花比喻佛的正覺叫“正覺花”;智能開解,如花盛開,故稱“覺華”;以空中見幻化之華的“空華”,比喻因妄見而起錯覺,以無為有。

  三、水

  水的特征就是流動、易逝、清淨。因此在佛教中水的喻像很多,意蘊也很豐富,一般來說水被喻指人生的無常、修行過程或者結果以及佛性的潔淨等。

  水和鏡一樣,都能照見人本身的樣子,因此都可以喻指空性;水和花一樣,具有如幻如化的特征,也是虛幻無常的;水的奔流不息,相續不斷,又如人的意念,念念相續,難以停止。所以水又能代表佛教的空、有等本質。譬如佛教常用“水泡”來代表無常幻滅、轉瞬即逝的事物。《大般涅槃經》曰:“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大般涅槃經》還將生命的流逝比作瞬間幻滅的水泡:“若是行者為生滅法,譬如水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一切諸行亦復如是。”《雜阿含經》也有水泡之喻:“諸比丘,譬如大雨大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谛觀思惟分別,谛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如水泡起滅那樣短暫脆弱,而在無盡的時間之流裡人也如水泡一樣起起滅滅、無有止歇,世間真如苦海無邊。

  佛教把人生命的最終原因歸結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相續不斷恰如水流不歇,所以佛教徒的修行也便被稱為“截生死流”。可見,以水流不止喻生死輪回是佛教的典型意蘊,佛教的水意象突出的是時間觀,講的是人對生死之流如何超脫的道理。

  水本來是清淨的,沒有任何污染,但由於人的主觀想像,水便有了晃動的幻相,猶如本來清淨的自性,卻因為無明所致,而呈現垢染等相。要分清真相和迷惑的假相,就要滅除幻覺,尋覓到清淨根。

  佛教有時也以水的清淨、濕性來喻指佛性、自性的淨潔。《大般涅槃經》雲:“如水無泥,澄靜清淨。解脫亦爾,澄靜清淨即真解脫。”水也可以比喻般若智慧和自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雲:“又如水大性本清潔無垢無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大乘起信論》雲:“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

  水觀,是佛教修習禅定的方法之一,又稱水想、水定、水想觀等。佛教以水能去濁的特點來喻佛教徒修行的過程或結果。《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初觀成已,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水想,見水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佛學大詞典》對於“水觀”有這樣解釋:“一心觀想水,觀法成就,則在水得自然,於身之內外,現出水,亦得隨意,是為水定。”也就是說,水觀修習要首先專心致志地觀想水的清澄,進而觀想己心己身乃至周圍的一切皆如水一樣的澄澈空明,從而達到清淨虛寂的境界。

  四、月

  月因其特性,在佛教中也被賦予了非常豐富的喻像。

  首先,月在佛教中被用來比喻人的自性,因為自性本來清淨圓滿,皎潔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猶如月被事物遮蓋一樣。如《佛說月喻經》曰:“皎月圓,行於虛空,清淨無礙。”“猶月行空,清淨無礙。譬明眼人,涉履諸險,離諸疑懼。”這裡指出佛性本自清淨,猶如明月行空,修行者一旦悟得,則可不疑不懼。《大般涅槃經》卷九《如來性品》雲:“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蝕啖之者,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這段話指出:眾生看月有圓缺有無的變化,其實,月亮不論何時何地都圓滿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靜無染。“而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譬如陰暗日月不現。愚夫謂言日月失沒,而是日月實不失沒。”月有陰晴圓缺,實為人自身處在無明狀態,仿佛有雲遮手擋掩蓋了佛性圓滿自足、清靜無染的本性:“一切眾生本原佛性,譬如朗月當空,只為浮雲翳障,不得顯現。”

  其次,月在佛教中被用來喻指時間,因為時間會流逝變遷,而月也是會時出時沒。佛在《楞嚴經》上講白月黑月,不說圓月缺月,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又,白月指上半月,即初一到十五,從十六到三十的下半月稱黑月。月也常用來喻指人生的短暫、虛幻。如“水中月”是佛教著名的般若十喻之一,佛教常以此來譬喻說明諸法緣起無自性、人生虛妄不實的道理。《維摩诘經》雲:“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大智度論》卷六謂:“解了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

  再次,月在佛教中被用來喻指其語言觀,禅宗主張不立文字,但又不離文字,這就要求借用文字又不能執著於文字。如佛經中著名的“以手指月,指非月”的寓言中,其“指”用以比喻語言文字,“月”則喻佛法真谛。《楞嚴經》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就是說,一個人用手指向月亮,應當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楞伽經》卷四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愚人只看到指頭,而看不到月亮。運用語言宣說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語言,月亮是真理。而執著於語言文字的人,怎能看到真理的本身?

  第四,佛教中常以幻月、第二月來喻指妄念、妄識。幻月、第二月如同幻花、空中花一樣,都是似有非有的事物。如同有眼病的人,看月亮時,會看見兩個月亮,所以便認為天上有兩個月亮。其實,這“第二月”卻是虛幻不實的。《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粗緣影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過去有弟子問“如何是第二月”,其師答:“捏目看花花數朵,見精明樹幾枝花”。“以手捏目”的典故自《楞嚴經》注:“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輪,取其捏出者為第二月。……第二月雖非真月,然離真月,亦無第二月之可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宗認為文字是“第二月”,是遲早要擺脫的“言筌”。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見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從空到有,復歸於空,所以空既是根本,又是與有相互依存的,而有只是建立在空的基礎上的幻相,因為它依因緣而生,又隨因緣而滅,在時間的流逝中生生滅滅,永不息止。正是如此鏡花水月作為佛教一組最典型的意象,以鏡中花和水中月喻示了佛教的空、幻教義,強調了佛教實中有虛、有中有無、色中有空的思維特點。
 
 

 

上一篇:果煜法師:破繭而出 開場白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