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正法久住
繼平
我們在談論佛教的前途與未來時,經常會說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佛教中的正法分為教正法和證正法,教正法指三藏十二部經,證正法為戒定慧真實三學,或以三學任何一種所攝之善法。在佛教信徒的眼中,如果佛陀正法能夠久住世間,就代表了佛法的興盛。
正法久住不僅是佛教信徒的願望,更是佛陀的願望。佛陀在入滅之前,為了防止佛教將來衰敗,對弟子們作了種種教誡,讓弟子們通過讀誦經典,嚴持淨戒,講經說法等形式,將佛法發揚光大。不僅如此,佛陀還在《佛般泥洹經》中專門論述了令正法久住的具體做法。佛在王捨國鹞山中,讓阿難請眾比丘僧一起到鹞山中聚會,眾比丘到來之後,佛就在山中講堂為眾比丘講說令正法久住的七戒法。對此,經中有如是雲:
佛告諸比丘,若曹當持七戒法。何等為七?比丘當數相聚會誦經,法可久;上下相承用坐起,法可久;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法可久;在山阻間,若在深林樹下冢間,當自思惟五滅,法可久;少年奉道,當先問長老比丘,敬畏承用,受教莫厭,法可久;心當奉法,敬畏經戒,法可久;持二百五十戒,具以得阿羅漢道,欲來學者莫卻,入者相承用,來者所有衣被飲食當共享,病瘦當相瞻視。比丘持是七法,法可久。
佛陀在這七戒法中告訴眾比丘說,作為弘揚佛法的僧人,應當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佛入涅槃之後,出家人應當經常聚會誦經,與其它僧人相處做到尊卑有序,在平時生活中不應像在家人那樣想念家室妻子,處於森林樹下和墳墓之間,應當思維人生的無常;少年出家應當經常詢問長老比丘,虛心聽從他們的教誨,不能有厭煩的情緒;一心奉持佛法,敬畏經典和戒條;嚴格受持二百五十條戒,對於想來跟從你學法的人不能推辭,凡是來者的衣被飲食都應當共享,生病之人應當經常去探視慰問。佛陀認為,佛滅度之後的出家人若能持守以上七法,正法就能夠久住。
佛陀告訴比丘,另有七法應當遵從,才能保證正法久住。經雲:
復有七法皆聽,比丘諾受教。比丘不得貪臥,臥者不得思他事,法可久;樂守清淨,不樂有為,法可久;樂賢共坐,守忍辱行,慎無诤訟,法可久;不得責望人禮敬,為人說經,不用作恩德,法可久;小得道頭角莫自憍恣,法可久;不思諸情欲,心不投余行,如此者法可久;不貪利養,常樂隱處,草蓐為床,比丘持是,法可久。
此七法是佛陀從弟子為人處世方面來解說的。佛陀告誡比丘弟子,不能貪於睡眠,臥床時間過久會導致不思其它事務。佛教認為,過多的睡眠是導致懈怠道業,往生地獄的根源,因此,佛弟子應當減少睡眠,以精進道業。佛陀要求弟子,作為修行之人應當遠離繁華喧鬧的名利場,應當甘於清淨的修行生活。清淨無染的修行環境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能夠使自己安心修道,有助於道業成就。修行之人,還應當與賢能之人共處,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能夠促進自己道德和學問進步的東西。孔子曾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讓我們向賢能的人看齊,見到不賢之人要警示自己不要觸犯。作為出家人,學會忍辱是必須具備的品格,因此,佛陀告誡弟子要守忍辱行,並盡可能不要與人發生無謂的爭訟,以免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在平時與人相處時,不能指望別人禮敬自己,有讓人產生恭敬之心,就會變得計較名利,染污自己的清淨心;在為人說經時,不能有有恩於人的感覺。佛陀警示弟子,如果在修道過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不能產生驕傲的心理,傲慢心一旦生起,修行功夫就會前功盡棄。修行人還應當遠離情欲之想。佛經中說,世情看淡一分,則道念增長一分。修行人心中還應避免做與道不相應的行為。貪瞋癡是影響修行的障礙,為佛弟子不能貪圖信徒的物質供養,應當歡喜隱居靜處的生活,在野草為床的苦行生活中體味佛法的真意。佛陀認為,弟子若能嚴格受持此七法,就能令正法久住於世。
佛陀還從戒律方面對弟子們作了要求。佛陀認為,佛住世時為防止弟子行為放逸,制定了很多戒條,弟子都遵照執行,感念佛陀制戒之恩。在佛入滅之後的佛子,應當嚴格以戒為師。在修行生活中,應當嚴格按照佛法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得做與佛法相違背的事情。平時應當尊敬大德比丘僧,聽從他們的教誨,並按照高僧的要求去做。故言:嚴師出高徒。古往今來的高僧,往往都會親近一些大德長老,並得到指點與印證,從而使自己在道業和德行上不斷進步。佛陀的這種要求,反映了佛陀尊師重道的情懷。
佛陀要求弟子,平時應當多修忍辱的行為,嚴格持戒,按照經典和戒律的要求來去除自己無始以來的貪心,經常想到人生的苦空無常。白天不得對飲食產生貪心,夜晚睡眠不得貪圖好的床鋪。佛教嚴格禁止弟子對外物產生貪心,貪欲一旦生起,道念就會蕩然無存。佛陀要求弟子防止世間俗事的干擾,心中念道永不懈怠,去除心中生起的惡心、邪心。每當邪心生起的時候,應當端心正念。世間之人經常欺騙自心,比丘不應當跟從天下愚人,防止內心偏離正道。對於佛陀此七法,經中有如是雲:
佛在世間,為比丘作師,比丘敬佛所說戒敕,持受戒法,不慢念師恩,持師戒法,法可久;不得下道,當隨佛法約束,法可久;敬比丘僧,受其教戒,得當承用無厭,法可久;當重持戒能忍辱者,法可久;隨經戒,心無所貪愛,常念人命非常,法可久;晝日不得貪飯食,夜臥不得貪好床,法可久;自敕頓思惟世間擾擾所念莫懈,莫隨惡心,莫隨邪心。邪心來至,自戒莫隨,當端心,世間人為心所欺,比丘莫隨天下愚人心。持是七法,法可久。
佛陀又說令正法久住的七法。經雲:
復有七法,比丘僧言受教:比丘當重經如愚人重珍寶,持經當父母,當用經生活父母。活人一世耳,經度人無數世,令人得泥洹道,用是故,法可久;不得貪食嗜味,食不得多,多者病人,少者復饑,趣可而已,不得味飯,法可久;當持身比土,日當憂死,不樂在生死中。生者多憂,憂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奴婢知識畜生田宅。是曹憂者,皆愚癡憂耳。如人有罪,為吏所取,雖有宗親,不得前附,用是穢故。身當以比土,獨來獨去,當與身競,法可久;勤修精進,端身口意行無過失,取道不難,法可久;懼降心意,不聽六情,抑YIN怒癡,無有邪行,法可久;坐眾人中,不羞眾人,為人所敬,心淨端故,不恐不畏,取道不邪,如人為人所讒,為吏所捕。吏雖執之,其人不恐。用無所犯故,清淨持戒,畏佛戒語,坐眾人中不恐,心淨故,法可久;敬慎不自憍慢,從慧者受經戒,見癡者當教經戒,比丘持是七法,法可久。
佛陀要求弟子應當尊重受持經典,並用經典來引導父母都信佛。佛陀認為人只能活一世,而經典卻能夠度無數人得道。在飲食方面,佛陀告誡弟子不應貪食和挑食,每次吃飯不能吃得過飽,以適中為准。如果吃多了容易給人的身體帶來不適,如果吃得過少容易饑餓。適當的飲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佛陀還說,為佛弟子應當將自身比為將入土的人,每天經常想到人生的無常,便會精進道業。佛弟子應當勤修用功,端正身口意不使有過失。在修行生活中,要降伏心意,控制六情,抑制YIN欲之心,遠離各種邪行。與人相處時,不羞辱眾人,為人所敬,心淨不染,不恐不畏。假使為人所誣告,被官吏捕捉,因為自己沒有犯戒,清淨持戒,畏懼佛戒,故不恐怖。從不驕傲自滿,跟從有智慧的人學習經戒,見到愚癡之人應當教育他持守經戒。若能做到這些,正法可以久住。
佛陀還告誡眾弟子,應當受持以下七法。經雲:
比丘僧,當有慈心於天下,有慈心於佛,人罵不得應,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獄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處世間,亦當慈心轉相愍念。比丘執心,人罵無怒,將踧無喜,生有是心,可以無憂。所以不與世人诤者,譬如牸牛食刍草,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成醍醐。持心當如醍醐,奉佛戒法,可久端。舌莫妄語,語莫傷人。意舌當端,舌不端,使人不得道,舌致刀杖或致滅門,為道常當端舌,法可久。端心莫念惡,莫思YIN。有YIN心者,不成阿羅漢道。夜臥YIN欲態欲來者,當念女人惡露,YIN意即解。恨怒心來,當念生在地上不久,法可久。若有將請比丘飲食,余人不得念言:是比丘獨得我不得,不得有是曹念比丘病人。傥有義持醫藥來與之,余人不得念言:獨視彼不視我。……是人持衣物遺比丘,余人不得念言:我獨不得。何以所行乞丐得者,以在缽中,不得言多少,心如是者,法可久。持戒法慎戒法不知者,當問知戒比丘。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莫得休息,展轉相承用。於衣中得虱,當有慈心向之,法可久。見死人言:此人既死,不知經道,舉家啼哭,及知識親屬不知,此人獨如去,比丘以得道,能知死人魂神所趣向。佛經不可不讀,道不可不學,天下徑道眾多王道最大,佛道亦爾,最上道也。如數十人,各持弓箭射埻中,有前中者,有後中者,射不休息,必復中埻,行佛經道如此,莫懈莫念。前以得道,今我不得道,不得有是恨,如人射不休息會中埻,為比丘不止會得道,法可久。坐起當相承用佛經,當讀諷誦,思惟其義,除馑清信士清信女,如此七,法可久。
佛陀在此七法中要求佛弟子應當以慈心待人,對人辱罵不以為意,經常憫念眾生的痛苦。諸比丘,不得與世人相互爭訟,應當嚴持戒法,身口意不作是非之行,不說是非之語,不動邪惡之念,不存YIN欲之心;見到別的比丘被人請去接受飲食供養,自己不被邀請,不應當生瞋恨心;有人以醫藥來探視比丘,不應當存有此人探視他不探視自己之想;有人持衣物供養比丘,其它比丘不應當有獨我沒有之想。當乞食之後,不應當比較缽盂中的食物之多少;當有比丘想持戒而又不知戒法者,應當請教明了戒法的人;比丘應當經常念佛念法念僧;即使在衣服中發現有虱子,也應當以慈心對待;眾比丘,應當行佛經道,不得懈怠,見人得道,不得有瞋恨之心。若能如此,則能令正法久住。
佛陀分別以七七四十九條囑托告誡眾弟子,在自己入滅之後,如果能夠依照自己的教誡來行持,佛法一定能夠興盛發達。本文中僅列舉了佛陀所說七法中的幾種,這些內容包括了與佛子生活和修行相關的為人處世、讀誦經典、持守戒律、飲食醫藥等各個方面。我想,佛陀正是出於對佛法久住世間的考慮,苦口婆心地叮囑弟子們從身口意等方面應當做到的事項。處於末法時代的現代佛教,如果能夠按照佛陀的教誡來做,不僅能夠令正法久住,還能夠迎來佛教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