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淺論出家的真實意義(源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淺論出家的真實意義
源軍

  提要:目前,我們正處於未法時代,一提到出家,許多人都抱著否定的態度,這是因為大家不了解出家的真正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先是簡單介紹了一下什麼是出家及出家的類別,然後從出家的真實意義和現實意義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以期讓大家對出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出家 孝道

  引言

  當今社會,許多人不懂佛法,卻妄談佛法。他們僅僅通過從書本上獲得片面的知識和電影電視商業化的等等介紹,就主觀地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出家是逃避。常常把一個人的出家,認為是受到重大打擊或挫折,如失戀、事業失敗、生活貧困、作惡多端等等,然後遁入空門,面對清燈黃卷而了此余生。很多僧人也不知出家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不知精進修行,不問解脫輪回,不行慈悲濟世,因此必須了解出家的真實意義。

  1、何謂“出家”

  “出家”是梵文“波吠爾野”的音譯,也可譯做“林居者”,指離開世俗生活、修沙門淨行,原為印度吠陀時代,婆羅門教的遁世制度,佛教興起後也沿用這種制度。《增一阿含經》說: “諸有四姓剃除須發,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 自稱釋迦弟子。”釋迦牟尼佛初出家時,曾發四個弘願:願濟眾生困厄,願除眾生惑障,願斷眾生邪見,願度眾生苦輪。由此可見,出家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大眾,佛教強調凡是脫離家庭到寺院當僧尼者,都應以此四願為己任。從出家的性質劃分,有三種:

  1.1身心俱出家

  身體住於山林寺院,是身出家;心裡不再戀慕世俗的五欲之樂,不計名利的得失,是心出家;身心一致,安心樂道,便是身心俱出家。這是出家的正軌,也是出家的本分。

  1.2身出家心不出家

  身體住於山林寺院,但他們的內心與外表不一致,渴想著五欲享樂,這是為了生活而出家,乃至為了社會的聲望與地位而出家。這是佛所呵斥的,卻又是末法時代常見的一種。

  1.3心出家身不出家

  這是聖位菩薩,他們身體不住於山林寺院,但心裡不再戀慕世俗的五欲之樂,不計名利的得失。不過,這絕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也不是出家的通軌,不能成為一般人出家生活的方式。

  本文所說的出家,指的是第一種身心俱出家。

  2、出家的真實意義

  所謂的“家”,大智慧者認為是束縛身心的牢獄,而愚人則執為快樂、享樂的處所。 《涅槃經》雲: “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出家最淺顯明白的意義,就是捨離俗家趣於非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但這不過是出離俗家,由此而引申勝義,是出煩惱家、出五蘊家、出三界家,才是真正出家。這說明出家的真正意義就是了脫生死、成就佛道,本師釋迦牟尼佛乃至三世諸佛也都因出家而成就佛道。 《華嚴經》雲: “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所以出家非是消極,無所事事,而是肩負著脫離輪回、自度度他的神聖使命。

  2.1出家是對人生的積極面對

  出家是離開家庭束縛。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現為太子時,看到人生的老病死苫,毅然捨去王位,出家修道,最終證得無上菩提。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簡單的“看破紅塵”,它是偉大的行為,因此占德雲: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出家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出生死輪回之家,要具備大福報和大悲智,是發揚人性至高至善的第一步。

  出家是出虛妄“枷”入真實之“家”,是脫離苦海的開始:跳出名利私欲的“枷鎖”,以追尋人生的真谛。出家是對人生的超越,讓自己再向前邁進一步,看破人生的老、病、死苦,以消除人生的迷惑,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對人生的積極面對。出家更重要的是出生死煩惱家、出邪知邪見家、出自私自利家,以此完善人格、覺悟人生,統理大眾、利益有情,這才是出家的真實意義所在。有一幅對聯雲:“出離煩惱家,證入菩提門”,難怪當年順治皇帝在《出家偈》中寫到: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在凡塵當中,往往有許多人一遇到什麼挫折或打擊,就會說我要出家或者說我想出家之類的話,其實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義。好多人錯誤地把寺院當作避難所,以為進了寺院就能清淨解脫。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最後只會覺得心中的煩惱越來越多了。其實心淨則處處淨,心安則處處安!知見不正心怎能淨?德行不夠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即使出家了,心裡也不能清淨,那只是身出家心未出家。俗話說:“有場無道瞎胡鬧,忙來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誤眾生,造啥業來受啥報。”出家是為承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崇高的信仰是發自內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以證悟佛陀的永恆真理。

  2.2出家是大孝

  出家是世出世間的大孝,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舉動,非世人想象的那樣——出家人無情無意,甚至誤解為出家就是與六親眷屬斷絕關系,是不孝父母的表現,其實這是一種錯誤思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用覺悟的心去生活,如果和生活脫鉤脫節,那就是佛呆子。佛陀所說的斷是叫你斷掉“執著”,不要執著情感的妄念,而不是叫你斷掉父母恩、斷掉一切,而是把私情升華到大慈大悲,如果斷掉一切,那就是斷滅法,法都沒了還出什麼家、學什麼佛,修行也就沒有用,像枯木一樣毫無意義。

  佛陀教我們要恭敬一切眾生、感恩一切眾生,以自己的解脫而報答父母恩。佛陀成道之後,還回去孝養父親、姨母。父王生病而為其開示佛法,父王往生後又親身為其扶棺,佛陀這種做法能說不孝嗎?再看看虛雲老和尚,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德,從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去朝禮五台山,風雨無阻歷時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已經亡故的父母,能說出家人不孝嗎?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誤解佛教不重視孝道。假使不孝父母, “人”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佛陀要出家人慈悲為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己利彼,普度眾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連小小的昆蟲螞蟻都要關愛,又怎能不孝養自己的父母?出家人行孝的方式,主要是以修行宋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若父母生活困難,戒律也要求出家人供養父母,甚至接到寺廟或附近居住。我們多劫的輪回,有無數的父母。我們在有生之年出家,精進修習善法,度化有緣的眾生,通過生活環境和方式的轉變,為修行帶來突破與助緣,以達到身心的解脫,然後才能更好地救度今生以及多劫的父母,故說“一子出家,九族超升。”所以說,出家是對父母的最敬。小孝孝於家庭,大孝孝於天下。

  出家不足為了貪圖享受,以為吃著十方供養、自由隨便,看看經書、打打坐就是修行。出家是先使自己超脫三界,再用證悟的智慧去服務眾生,讓眾生真實受益,從迷走向悟。眾生也包括自己的父母,用佛法來照顧,用修行宋照顧,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禅定”的功德都回向給父母、眾生,俗話說: “一人學佛,全家受益。”這才是真正的大孝!因此,出家是有情並非無情,道似無情勝有情!

  3、出家的現實意義

  3.1出家對自己的意義

  出家人須依戒修行,因戒生定,由定開啟自己本有的智慧,最終獲得徹底解脫。太虛大師雲: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若自己能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就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娑婆世界當下即是人間淨土,無處不自在,無處不快樂。剃度出家,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首要的是發菩提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意味著別人快樂自己才快樂,別人幸福自己才幸福。那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就會是一個沒有很多煩惱的人,即使煩惱生起,也能很快調整心態,回歸淡定與自在。是佛法給予了我們生命的真義,我們就必須以歡喜心接納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對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對待一切人1

  3.2出家對佛教的意義

  佛法賴僧弘傳,多一個剃度出家的人,就多一份弘揚佛法的力量,佛教的興盛也就多一份希望。要想佛法常住世間,只有僧寶才能荷擔此重任,佛法的弘傳與延續全靠僧寶的力量。 《贊僧功德經》強調出家眾能住持三寶命脈,延續佛陀智慧明燈的不共功德,經雲: “出家弟子能堪任,繼嗣如來末代法。萬德無量在俗人,不能須臾弘聖教。”縱觀印、藏、漢三地佛法傳播的歷史與現狀,可知佛陀正法賴僧弘揚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現代人對佛教很難接受,最大的障礙是對佛教的無知和誤解,這一方面與大家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育有關,同時也反映了佛教弘揚力度的不夠。長期以來,佛教的弘揚始終被納入在現行教育體制之外,民眾在接受國民教育期間,無法從教科書上獲得對佛法的正面了解。僅有的一點介紹,也是從唯物論角度出發所得出的結論,大多停留在錯誤的片面認識上。因此,振興佛教任重而道遠,佛教需要更多的出家人。

  3.3出家對整個社會的意義

  社會的健康發展,不僅要提高物質文明,更要建設精神文明,否則社會發展就會失衡。積極弘揚佛法,將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經濟才不會走向片面、盲目的極端。佛法是心法,佛教是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而現代社會提倡和諧,這就契合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不講對立而講圓融,人人皆可學習佛法,倘若世人都能信仰佛教、學習佛法,世界將無紛爭,人與人則和睦相處。

  出家人要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個人的力量雖小,但若能真正說佛所言、行佛所行,必能帶動更多的人,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出家人以利生為事業,淨化社會、改善人心,這是出家人的責任。能夠以慈悲心使人心潛移默化地改惡向善,這樣世界上就少了紛爭和不安,這個“五濁惡世”也就成了清淨佛土,每一個人都是蓮花化生,再沒有殺人流血的事件。所以說剃度出家乃為真正利益社會,這樣的人生才過得有意義。

  結語

  出家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追求自在、真誠、解脫的生活。選擇意味著自願,沒有任何的強迫。出家通過團體的生活,將個體的生命融入大眾,在大眾的生活中提升生命質量,實現自利利人;同時,又通過團體的輻射力,將生命的智慧傳達給世人,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共同進步,最終使人間成為一片祥和的淨土。

  (班級:3屆2班指導法師:寂智法師)

 

 

上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念佛與十方淨土
下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彌陀淨土的層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