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調和身心的關鍵
坐禅的目的,是要透過靜態身心訓練,學習放下種種緊張、不安、焦慮和妄會,讓身心得到清淨和安寧,最後把這種效能,用在生活之中,做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而發揮禅的真正效能。
坐禅的基本要領,包括調身、調息和調心,透過身心的調理,心變得安定、清醒和覺察,並接觸到心智活動的上游,從而契遇到自性或深度的自己。
坐禅同時也是大效纾解壓力的方法。它能使你身心輕安,緊張和焦慮得到緩解,只要每天抽二十到三十分鐘練習,個中妙處自可領會。
禅坐即是坐禅,它是心的效能訓練之基礎。心智的開啟、潛能的開發,乃至生命終究意義的證悟,都要從坐禅開始。
禅坐對緊張、焦慮的現代人,具有安定和緩解的效能;同時對於身心的健康亦有明顯的助益。禅坐具有以下的效能:
透過身心的放松有助於免疫功能的提升。
它是一種自然纾解壓力的方法。
有助於情緒的安定和清醒的思考。
提升生活與工作的效能。
開啟自性中的智慧和創造力。
發現深度的自己或永恆的慧命。
坐禅的方法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三個要素。就順序而言,需先從調身做起,次而調息,再次而調心,茲簡要介紹如下。
調身
一個修習禅定的人,平常應常常運動,如慢跑、打太極拳、八段錦、做體操、做香功等等,做運動有幾個要點:
運動的方式須配合自己的體力。
必須專注的做。
喜悅而興致勃勃的做。
持之以恆。每日早晚各一次,伏案勞神者,每天應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鐘作運動。
運動有助於血液中的化學平衡,使精神愉快、神經松弛,它促進一個人靜醒,也減少心理的緊張和焦慮。
在坐禅前後,均需做適量的暖身運動,並注意按摩全身各部位。坐禅前先運動後按摩,以期身心輕安,血液循環正常。開靜之後,先按摩後起身,再做運動。按摩時應以兩掌搓熱,先輕輕按摩雙眼,依次以雙掌按摩面部、額部、後頸、雙肩、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至右大腿、膝蓋、小腿,再至左大腿、膝蓋、小腿。
坐禅並不限定時間,惟在飯後半小時內不宜(練習禅定的人食不宜過飽),一般人因工作繁忙,可選擇早晚練習,時間隨自己適應能力由短而長,短則三、五分鐘,長則一小時或更長,乃至數小時或數日,一切隨緣,不宜勉強,而影響身心健康。
坐禅的姿勢,通常以七支坐法為通用原則:
雙足跏趺:學者坐於約兩尺正方坐墊上,墊子後段約比前段高6厘米(可依自己需要酌予增減),坐定後以左腿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反之亦可,稱為全跏趺坐,亦稱雙盤坐(如圖一)。不能雙盤者,可采單盤,即將右腳置於左腿上,左腿置於右腿下,反之亦可,即半跏趺坐(圖二)。如單盤仍有困難,可采交腳坐,即把兩小腿交叉向下面盤(圖三)。如以上各種坐姿均有困難,則采正襟危坐(圖四),即坐於與膝同高的椅子上,兩腳掌平放於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距離。以上各種坐法,背均不宜倚靠任何東西。
背脊豎直:頭頂天垂直,收下額,如一座巨鐘。
結手印:右手背放在左手掌心,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如正襟危坐,可置兩大腿上。
放松兩肩:面部肌肉亦隨之放松,任其自然。
舌尖微抵上颚:若有口水緩慢咽下。
閉口而用鼻息。
眼自然微張:投視於身前二、三尺處。對於初習禅坐的人,兩眼宜閉,免於妄念,對於老修者宜開,免於昏沉。
調身最重要的原則是安適,因此環境宜安靜,空氣流通但避免風直吹,光線柔和不宜太亮或太暗,太亮容易分心,太暗容易昏沉;此外要注意身心放松,衣著寬松,兩膝應包裹暖和。
調息
在坐禅的功課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呼吸,亦即調息。呼吸的方式大別可分為四種:“風”系激烈運動後的呼吸,此類呼吸不宜坐禅;“喘”系恐懼、緊張、焦慮時的呼吸,應舒暢後再行打坐;“氣”為平常的呼吸,每分鐘約16-18次,可聽到自己呼吸聲音,這是坐禅的基本要求,坐定後,開始調息。
1. 數息
在禅坐前應先做三次深呼吸:將兩手敷於小腹,先用鼻吸一口氣,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繼續吸氣,使肺部隆起,舒展胸肌,閉氣十秒,再由口把氣慢慢吐出。如是三次深呼吸後,依自己適當之坐姿坐妥,便開始數息。每呼吸一次數一,從一數到十,數完後再從一數到十,不斷繼續下去。數息的目的是克服雜念,也就是說如果能從一數至十,而能保持沒有雜念妄想,便是成就了一個單元。若能一個單元接著另一個單元成就下去,便能入於定淨。數息時可以順著數如一、二、三……十,亦可倒過來數,如十、九、八……一,亦可隔數數,如二、四、六……二十,各種不同數法,是供數久了發生習慣而失去專注時變換使用。
2. 隨息
當數息一段時間,雜念妄想漸漸消除,便將注意力放在呼吸的出入上(隨鼻息),心念似乎就系在呼吸的進出往來之間。久之,連呼吸也忘了,進入清淨忘我的安適。另一種隨息方法稱作隨息想,每吸一口氣,即想吸進的是清淨之水(水觀)或空氣,遍通體內,呼氣時則將濁穢排於身外,久之亦易入淨。這兩種隨息,可以自由使用。此外,禅家所謂“守息則定”,即調和鼻息,使其無聲響結滯,不粗重虛浮,出入之息,細密綿綿,若有若無,神情因而安定,漸趨定境。
3. 止息
隨息一段時間,若心裡覺得安靜調適,會很自然地進入定境,這就進入止的階段。所謂“若心欲靜,便捨隨,凝心止住。”在數息隨息之後,身心如能調和,這種安靜的心境立即出現,這時在心境上已有了輕安舒態之感,由於妄念不起,無為、喜樂、輕松和專注的心情於焉出現,這已經進入初禅了。
4. 觀息
在止的階段,如果心境昏暗恍惚,就要內觀自己呼吸的出入相;呼吸氣長,要了了分明;呼吸氣短,也要了了分明,當心系於呼吸出入相時,自然安定。觀也可以采取“調心”一節中的方法為之。
5. 還息
雖往過觀想,心境仍然浮躁不安時,就要捨去觀的方法,回歸到數息的階段,提起專注力數息便是還。
6. 淨息
透過觀和還的校正,心境漸漸安定下來,便能凝止心神,寂滅思慮和妄念,而達於心清淨。
數、隨、止、觀、還、淨六個方法便是六妙門,從調息、觀想到心淨,不但可以入於定境,亦能入於定慧之門,而開悟見性。《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中說:
如經說阿那波那,
是三世諸佛入道初門。
調息為何會使人入定呢?這可以從生理學的角度加以解釋,所謂調息就是調理呼吸。當一個人坐下來專注於呼吸,尤其是腹式呼吸時,腹肌隨之產生一收一放的張力,它的部位正是傳統所謂的丹田。根據日本關田一月的研究,這個呼吸肌的有規律運動,刺激了大腦的清醒中樞,而使一個人進入清醒狀況,不再陷於昏沉,同時對妄想做相當的抑制。因此,從學習理論看,如果我們配合“數息”或“隨息”的操作活動,就很容易把數息、隨息兩種與清醒聯結起來。練習久了,這個聯結自然牢固,以後只要需坐下來數息或隨息,即刻能產生清淨安定。這種清淨和安定就是佛家所謂的的“三昧”。三昧的體會,由淺而深,配合調心,長期練習,即可進入無相三昧的自在。為了達到上述的學習效果,吸氣時必須膨脹小腹,而呼氣時則收縮小腹,這是腹式呼吸。
調心
調心是坐禅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可說調身和調息都是為調心做准備的。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萬法唯心。當一個人心裡平靜安定,自然一切笃當貼切;心裡浮動不安,必然起妄念焦躁。因此調心是禅定的功課中最主要的一環。
心與行為相互呼應,要調心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為作息,使生活正常有規律;行善布施、寬容博雅和戒殺(戒除殘暴)、戒盜(戒除偷盜和貪心)、戒YIN(戒除不道德的事)、戒妄語(戒除情緒沖動的說話)、戒酒(不以酗酒來麻醉自己),這是佛法中對在家人修習坐禅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貪、瞋、癡三毒才不致闖入心中,心理才會平靜。
其次是坐禅時的調心,它透過觀想(即冥思)的方法來達到禅定。心理的不安和清靜均源自過去的經驗,它是透過各種感官及意識思想而存在(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產生)。換言之,妄想或清淨都與自己過去經驗有關。因此,如果我們能引發儲存在腦子裡清心安適的經驗,來取代浮躁不安的經驗,便能把自己帶入淨定的世界。這在心理學上叫作制約,它可以從學習中獲得。不過,每個人的內在經驗不同,必須先找出過去獲得淨定感受的單純經驗,才能引發清淨感來代替浮躁不安的妄念。也正因如此,必須經過一番內省,才能找出引領自己走入寧靜世界的觀想對象,有時甚至需要有經驗的老師給予幫助。由於每個人的經驗不同,觀想的對象也就不同。茲將觀想的類別歸納如次:
從眼根觀者,觀莊嚴的佛像、觀日、觀水、觀樹等。
從耳根觀者,如觀一個輕恬的聲音“無”“哼”“樸”或其他音符如風聲、念佛聲等。
從鼻根觀者,如數息與隨息想。
從舌根觀者,如以舌抵上颚,心系該處。
從身根觀者,如觀眉心、鼻端、腳心、丹田,或觀全身輕松、清淨、舒暢等。
從識根觀者,如參公案、參話頭(例如參“念佛的是誰”,而觀照在話頭“誰”上)或者內觀自己成清淨的水、春和景明的祥和大地等等。觀想是不能抄襲的,某甲觀日或觀水可以入定,但換另一個人可能使他煩躁,那是因為過去經驗不同的緣故。因此,有些人可以從參禅入定,有些人則必須選擇念佛入定,有些人從觀音入定,有些人則必須以觀佛像入定。每個人心理生活背景不同,協助他入定的方式不同,這在《楞嚴經·觀音圓通章》中說得很清楚。
固然導引每個人清淨安定的觀想不同,但就心理學上看,選擇觀想的對象,仍有可資遵循的原則,茲扼要說明如下:
觀想的對象必須是單純、恬淡、輕松、安詳。
觀想的對象必須能引起自己身心松弛。如果觀想的結果反而引起緊張或妄想,應即放棄,另行選擇適合自己的觀想對象。
觀想時只系念於一處,守住一根(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學上稱為六根),一根清靜安定,其他五根亦隨之安定。
以上所述調身、調息和調心無非是引發一種身心的安適,以淨定代替浮躁,以恬適代替不安。
坐禅的目的,是要透過靜態的身心訓練,學習放下種種緊張、不安、焦慮和妄念,讓身心清淨和安寧。坐禅是有效纾解壓力的方法,能讓身心輕安,免疫功能提升,並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能。
坐禅是心的效能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透過靜態的安住和清醒的覺照,訓練自己的心能,慢慢遷移到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之中,產生清醒穎悟的心力,這就是智能開啟的關鍵。
坐禅的基本要領調身、調息和調心三者之中,以調心為重心,當身、心和性靈得到調伏時,心靈生活就有全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