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三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燈——光明寬闊的胸襟
  每個人心裡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燈便能大放異彩。它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裡點的一盞燈。如果家裡需要點一盞禅燈,也必須明了那盞燈是一種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經常維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悅,待人處世的清醒。
  透過禅的訓練,我們能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走得安穩,能在艱困的日子看到光明的方向和希望。
  人生不免有許多逆境,而順境是克服逆境之後才出現的。辛苦和憂心是生活的必然,但喜悅卻在含辛茹苦之後才嘗得到。順逆之間的轉變,煩惱與悅樂之間的消長,端賴自己是否運用覺照的智慧,開悟的卓見,展開生活的豪情。
  開悟表示自己看出新希望,看出事態的真相,願意打起精神迎接它,並照它的“應然”好好地努力。這種心智狀態,就好像走在黑暗的道路上,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讓自己看清行路,步步踏實,不至於掉落懸崖或踏入坑洞一樣,所以稱它為禅燈。
  禅燈不是供佛時用的燈,而是在供佛之前和供佛之後,從自性所流露出來的光明力量。這種心智能力,不是一般所謂的智能,不是學問知識,亦非遺傳禀賦。禅燈可以勉強解釋為你的生命之眼,它正在看你自己,而且要看出接納它和展現它的意義。正因為看出自己的意義,就能振作起來,有意願去生活,去承擔現在的“應然”。
  禅燈是心靈世界的新希望。人一旦看出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肯接納它時,貧富影響不了你的自我評價,貴賤左右不了你對人生的莊嚴信念。這就能做自己的根器,好好發揮,得到自我肯定的滿足。
  這個生命之眼是在看著自己,也看著自己的生命和周遭;是自性,又是千變萬化背後的如來(根本智)。唐朝的洞山禅師年老時受到病魔的折騰,弟子與他有一段精彩對話:
  “是否在你之外還有一個不病的體?”
  “有。”
  “那不病的體是否看見師父?”
  “是我在看他。”
  “師父如何看他?”
  “當我看他時,看不到有病。”
  很明顯的,當我們用那心靈的眼去看時,才看到他——生命的真實性。而且照得自己通徹明亮,不覺自己有病。因為他已超越了病與不病。
  更具體地說,當智慧之燈通徹明亮時,所有的順逆、成敗、高下、得失都成為生命中莊嚴的一部分,就好像有高山就有深谷,有凹凸就有明暗,有急流就有湖泊一樣;不因為高山就高貴,深谷就低賤;不因為急流就壯觀,湖泊就停滯,都是整個莊嚴的一部分,都具備佛性,同屬尊貴,所以叫平等性智。這就是佛光,就是禅燈。
  在禅的典籍裡,無處不在傳述光明的心燈,照亮人生的光明面,故雲:
  一燈能除萬年暗。
  這是說當自己的心燈明亮時,就可以從萬年的黑暗中走出來,看出希望,有了新生。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禅不是在幫助一個人長生不老,而是要他看出生命的真實現象,發現它的圓滿意義。禅也不教一個人變貧為富,或化逆為順,而是教人面對厄運如何超脫,陷入困局時如何自處。當然也啟發我們在順境中,當如何作正確有智慧的回應。我們不可能用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來解決自己心中存在的困境和苦厄。許多人在煩惱痛苦中掙扎,並不是沒有錢和權勢,而是它們根本就派不上用場。心理的調適必須從心中發現希望,才能掙脫泥淖。

點燃你的心燈(1)
  禅教人點燃自己的心燈,這需要經過一番努力,用自己的生活當資材,用悟性當火石,才能把它點亮。禅宗六祖慧能說: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這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參悟才行。希望的心燈一旦被引燃,生活即刻振作起來,感覺自在,而且能完全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禅宗有許多關於禅燈的公案,可以幫助你了解它。
  唐朝的沩山靈佑是一位禅門高僧,也是沩仰宗的開山祖師。在他還未開悟之前,跟著百丈懷海學禅,是百丈的侍僧。有一天,天氣很冷,百丈對沩山說:
  “去撥撥看爐中是否還有火種?”
  沩山在灰燼中撥來撥去,就是看不到一點子火,於是回報百丈說:
  “沒有一點子火。”
  於是百丈下了禅床,走了過來,深深一撥,卻被他找到一粒炭火。於是百丈挑起它,對著沩山說:
  “看!這不就是火。”
  沩山就在百丈禅師深深撥開灰燼找到火種時而大悟。這則公案告訴我們,肯努力、肯盡責、肯承擔,就能看到那禅燈之火。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
  每個人心靈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的燈便能大放異彩。它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心燈是無形的智慧,是活潑的響應能力,是能克服煩惱、使人自在的積極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裡點的一盞燈。如果家裡需要點一盞禅燈,也必須明了那盞燈是一種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經常維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悅,待人處世的清醒。
  德山是唐朝時代的高僧,他年輕時由四川來到湖南,跟鼎鼎有名的龍潭禅師學佛。一天晚上,他陪師父閒聊,不覺已到深夜。德山離開老師的茅棚,因天色很黑而折了回來。龍潭於是點了一盞燭火給德山。正當德山要去接時,龍潭忽然把火吹熄,就在這時候德山大悟,而向龍潭禮拜。
  龍潭說:“你見到什麼?”
  德山說:“從今以後再也不疑天下老和尚說的話。”
  第二天德山便離開他的老師,繼續行腳參訪去。龍潭對其他弟子說:
  “他的心志有如金剛一般,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將來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在。”
  後來德山成為禅宗大師,培養了許多高足。你也許想知道德山在火把被吹熄時見到什麼。很明顯的,他見到了獨立不依賴的自由性;所以龍潭才會說,他具備金剛不惑的獨立思考,“牙如劍樹,口如血盆”表示他能辯破邪說,破除迷信,而能高顯生活的真理。
  人最忌諱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漸漸被黑暗的罪惡所包圍;最可怕的是步上貪婪、暴力和癡迷。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而最後心靈卻完全黑暗。
  明與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人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時仍有人會綻放雪中送炭的光明。光明不是在佛龛上點燈點燭,而要在自己心中綻放覺醒的牟尼珠光。
  昏黑是什麼?消極的一念就是。消極的思想,逃避的態度,貪婪的欲念,都是消極;惡習氣、壞脾性、壞情緒也是消極,這都會導致心智的昏聩。
  光明是心靈無障礙的自由。自由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是縱欲而不是自由,是物欲色相的奴隸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靈上的自由,是清醒與覺悟。
  唐朝的仰山禅師在悟道前問他的老師沩山說:“什麼是真佛住處?”這話的意思是說,如何才能證悟成佛,沩山當然知道要告訴他,佛唯有醒覺的光明性才能契會到。但他沒有這樣明說,卻用過程來表達,那就更加生動了,他說:
  以思無思之妙,
  反思靈焰之無窮。
  這裡所說的無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觀念所限,不受消極的惡習氣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這正是《六祖壇經》所說:
  去除執心,
  通達無礙。
  所以禅者從無思的自由性中試著點燃自己的心燈。
  教育在培養光明性
  人生需要光明,如果自己認為命不好,就真的時運不濟起來;如果能積極振作,好運就在門口等候你。所以教育子女要從培養光明性開始,要先了解他,接納他,然後才能教導他,督促他,進而鼓勵他,省發他。
  我曾看過一幅圖畫,畫面是兩個人,一個是在通往高山半途中,從姿態中看出勇往邁進的樂觀,畫家把它畫得很有神采,那栩栩的神采就是心燈明亮。另一位坐在離山腳下不遠的地方,垂頭松肩,看來迷惘頹廢,畫家的筆觸表現得沉重緩抑,這個人看來是霉運十足了。
  教育不是用自己的野心和目標來教,不是教孩子成為什麼,而是要培養他的光明性,然後讓他去開拓自己的前程。
  經營事業又何嘗不是一樣呢?光明的心智就是成功的關鍵。松下幸之助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鄉下人一起到城裡謀生。他們一到城裡共同目睹一副景象:城市裡有人在賣水。甲說,這城市連水都要花錢,生活費用太高,很難維持生計,於是打退堂鼓,回到鄉下去了,一直過著貧困憂郁的生活。乙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說城裡頭連水都可以賣錢,那麼賺錢一定很容易,於是留在城裡工作,發展出一番事業來。甲所以憂郁是因為消極,乙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心燈是明亮的。

點燃你的心燈(2)
  心理咨詢的任務是幫助一個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然後修正它,將它化作光明面,那就是點燃他的心燈。學禅則由自己來參修,從而引導自己,走出窠穴,擺脫消極的習氣,從而展現出自性中光明的心力。
  佛教有一則故事很能發人深省:在偏僻的鄉下,住著一對夫妻。有一天,一位貌美端莊的女子,向他們要求借住一晚。這對夫妻答應了,便問她的來歷。這女子說她是幸運之神,所到人家將非常幸運。夫妻倆聽了非常高興,熱忱地款待她。不久,又有一位奇丑無比的女子也要求借住。夫妻兩人問明她的身份,知道她是不幸之神,又奇丑無比,便不肯借與她住。這時不幸之神說,幸運之神是她姐姐,如果要接納姐姐,就一定同時要接納妹妹。
  這對夫妻向幸運之神求證,果然不幸之神就是她的妹妹。夫妻兩個人只因為害怕不幸之神,就把兩姐妹統統趕出門去。
  幸運之神與不幸之神便一起來到另一戶人家,說明她們的身份之後,這家主人則說:不管是幸運與否,都住進來好了,天色已晚,不住這裡就無處棲身,便接納她們姊妹。結果這家人家爾後一直很幸運。
  經典上說幸運之神來自功德天,不幸之神來自黑暗天,兩個是相伴而游的。功德天的神可以將黑暗天的力量,轉動成為智慧和光,所以兩人在一起就完全地光明起來。正如同人的一生,有如意也有失意,只要能用意志力和光明性,就可以把失敗的經驗當作成功的踏板,用改正過去的錯誤化作未來成功的條件。
  一般人都說黑暗過去之後就是光明,黑夜之後必然是朝曦。但禅者的觀點卻非如此,他的法眼中看黑暗本身就是光明。我們該注意一個事實:當你認為黑暗之後是光明,那麼此刻你正無奈地處於黑暗,等著光明的到來。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智,怎麼會得到光明的結果呢?所以處於黑暗,仍然必須像光明時那麼有勁,才能化黑暗為光明。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蓄足了光明的智慧和熱力。
  真正的佛是人的自性
  禅在宗教信仰中,並不膜拜偶像,而是要真正虔誠地禮佛。禅者禮佛是虔誠地學習佛的光明智能,雖然他也拜佛像,但他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沒有佛像並不重要。在沒有佛像下禮佛,也一樣地虔誠。這就是所謂“無相”了。
  唐朝的丹霞禅師,有一天因為天氣太冷,而把佛像劈了當柴燒,其他的禅僧看了,就責備他對佛不恭敬,質問他為什麼要燒佛像?
  丹霞禅師說:
  “我想看看佛像能否燒出捨利子。”
  禅僧們說:
  “木頭雕的佛像怎會燒出捨利子呢?”
  於是丹霞神清氣閒地說:
  “那麼它就不是佛了。”
  丹霞是為了啟發眾禅僧:佛不是色相的,也不是想像的,真正的佛就是人的自性。成佛就是從自性中綻放慈、悲、喜、捨的光明性。
  禅門重視的是覺悟,要弟子見性(展現自性中的光明)成佛,而不是成天只念佛,自己毫不知努力,不肯培養德行,省發智慧。所以趙州禅師說:“念一聲佛要漱口三天。”他所說的“念佛”是指依賴、迷信和不肯磨煉自己的念佛,而不是心系念著諸佛法界的念佛。一個人若流於形式的念佛,那就該慚愧地漱口三天了。
  禅宗的修行是很特別的,他們要避免“宗教的情結”或宗教的依賴性神經質,而要一個人真正能獨立解脫,去面對生命,去承擔人生,去認證宇宙的本來面目,去悟佛入佛。禅燈就在這裡引導禅的參訪者尋得那光明的至寶。
  對現代人而言,禅是不可或缺的。禅與科學文明並不相悖,甚至於能引導現代人善用科技文明,以提升生活的素質。禅的光明心燈,能澄清每個人的心念,讓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流露著清新自在的情操。禅也能幫助我們厘清思考,讓自己在價值紛擾的社會裡,看出究竟圓融的生活之道。當然,這盞心燈,也能照亮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看出無盡的光明前程。

光明的精神生活(1)
  禅學的重心是引導一個人發現自己的真我,從而展露它。發現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來,展露真我則是真正的見性。所以見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見性可以說是一個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裡。真我的流露是淳樸沒有夾雜的,是沒有野心和任何成見或偏見的。唐朝的沩山禅師說: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萬行”是指真我的展現。能從自性中的慧性,去實現自己的根性因緣,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圓滿處,又必須能看出“空有不二”後的常淨,所以沩山又說: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惡、有無、凡聖等對立,而在無差別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現如如的自己,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現在我們來討論日常生活中的禅燈。
  信心
  信心帶給人安定的生活態度;信心與健康的自尊有關;信心好的人樂觀,肯負責任,學習效能較好。
  信心夠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氣。豪氣是願意面對人生,肯對生活負責,期許自己心智成長的勇氣和態度。套一句俗語說,它是一個人的主運,是決定個人命運的力量。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一談到考試,便要求縮減范圍,不要太難。他們似乎沒有什麼擔當,只要高分的喜悅,缺少接受困難挑戰的豪氣。這樣的態度,實不足以承擔挑戰重重的人生。依我看來,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個人的成敗,有信心、有豪氣,肯接受磨煉,才是個人步向光明前程的關鍵。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只重視子女的成績,而不重視信心的培養。
  喜歡好成績,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來是好習慣,但就心理層面來看,有時是一種惡習。因為它很容易使人沮喪,易於造成退卻。消極的心理,經常是求好心切的結果;逃避學習是因為害怕得不到好成績。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養信心,它是一種樂於接受事實,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
  為人父母和師長,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差,便否定他的優點;要懂得欣賞他的勤勞,贊美他對別人的關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表現,就能培養他們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學校的成績只是一時的表現,但信心卻是他未來能克服困難、轉敗為勝、振作志氣的憑借。不要把風光建立在一時高分的逞強,要把根底落實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質。要想培養信心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多培養自己的優點,少挑剔無法改變的缺憾。
  多鼓勵自己負起責任,少給自己偷懶的借口。
  要堅持完成預定的工作。
  要堅守積極的思考方式和態度。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麼優點,然後才能培養信心。優點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大可不必在自己的弱點上花太多時間彌補,而要在現有的基礎和優點上加以發揮。這能使你覺得有信心,有興趣。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把重心擺在哲學的研究上,讀了許多哲學名著,充實自己的思想。我不期待自己樣樣都好,卻期許自己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鑽研。這個讀書方向,使我的專長越來越明顯,給自己增添了信心。
  培養信心有一個簡便的方法,那就是選擇一個目標,朝著它努力,但問耕耘,深耕易耨,日子久了,必然豐收。就拿我對佛學的鑽研和修習而言,每天總是孜孜不倦研讀、修正、檢討和反省。我笃信“日知其所之,月無忘其所能”,同時采取緩慢漸進,不急功,對佛學的認識也就一點一滴培養出來。
  有人認為我的演講很具說服力,認為那是我的天賦。事實不然,演講也是培養出來的,在我受邀上大型演講和電視演講之前,足足有十年的時間,經常四處作小型演講,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當然,我不是為了訓練演講術才去演說,如果這樣,也就很難堅持。我所以能長期地演講下去,是為了一個理想,把我自己的人生感悟傳播出去,幫助許多人提升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我的演說總是帶著對別人的關懷。
  當優點漸漸多起來時,原有的一些短處漸漸失去它的影響力,有時甚至透過優點而克服了那些短處。比如說,我大學畢業時,寫作能力差正是我的弱點,但由於多講多寫,這些弱點也克服了。因此,要把眼光放在培養優點上,不要把心力放在掩飾缺點上,這就是培養信心的秘訣。
  其次,要鼓勵自己多負責任,勉強自己做該做而懶得做的事。人很容易因為安逸而失去許多成長的機會。俗語說“玩物喪志”,一點都不錯。從學校畢業,找個工作,平常下班回來就看電視,欣賞音樂,甚至找幾個朋友打牌玩樂,這是很安逸的。但是,在安逸之中,卻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成長的動力潛藏在肯負責裡。肯為家庭負責的人,在無形中激勵了家人負責的習慣,而形成家庭豪氣。肯為工作負責的人,會為工作盡一份應有的心思和努力,所以能夠不斷地進修,想把工作做好。責任心使人變得能干,而步上卓越之路。此外,責任往往是超越功利的,它不因為你富足就不工作,不因為你已盡本分就不去助人。責任往往建立在使命感上。人因為有使命感才使自己活得有信心、有豪氣。在《臨濟錄》這本書中,記載著一個故事說:唐朝的臨濟禅師,雖然住在深山裡,卻還在種松樹。他的老師黃檗問他:

光明的精神生活(2)
  “深山裡已有很多樹,種樹做什麼?”
  臨濟說:“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
  臨濟的禅風,有很強烈的使命感,無怪乎臨濟宗至今仍蓬勃地發展著。禅是很重視“承擔”的,肯承擔的人,才有濟世救人的襟懷,才有大乘慈悲喜捨的行布,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卓絕豪氣。
  再次,要堅持完成所訂的工作。確實評估自己,訂出適當的工作目標和進度,然後自己堅持去完成它。訂目標和進度時要避免野心的干擾,而造成好高骛遠。在執行的階段切忌毅力不夠,導致半途而廢。給自己訂一個目標,有前景看好的感覺,那是充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所以能振作起來,能激發豪氣。
  堅持把事做完能使人容光煥發,身心健康。如果編造理由,縱容自己退卻,那就注定要軟弱無能了。在心理咨詢上,最常看到的現象是放棄目標,放棄堅持,為自己尋找打退堂鼓的理由。我見過多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在三年級的下學期,突然不肯上學,他們的理由是疲倦、頭疼、瀉肚或頭暈。但是醫生為他們檢查,卻找不到生理上的毛病。很明顯的,這些學生不自覺地逃避考試,在潛意識裡用病當理由,結果真的病了。他們付出的代價,遠比堅持完成工作要大得多。
  堅持是精神旺盛的原因,是培養信心的方法。放棄是頹廢和沮喪的開始,有陷入絕境的危險。母親有一次對我說:“姑息自己是最危險的事。”她解釋道:老年人是多病的,如果姑息自己而不振作,不多運動,不去參加公共活動,那會很快虛弱下去,以致無法做一個清朗煥發的老人。禅門的修行警語有雲:
  當勤精進。
  勤勞令人奮發,精進使你福慧增長。有人常說:“人生很短,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呢?”這是病態的思想。健康的信念是:“人生很短,所以要珍惜振作。”因為肯刻苦的人才有福氣,才有信心和豪氣。
  最後,積極的思想才能培養信心。積極表示樂觀進取,肯改肯學,時時抱著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積極思想的成功者,另一種是消極思想的逃避者。積極思想的人有以下幾種特質:
  對自己的目標有著活潑的想像力,不斷激勵自己朝著那光明的遠景努力。
  當機立斷,沒有拖延的惡習,該做的一定訂出時程去做,絕不拖延。
  把失敗當作朋友,不但接納它,而且在失敗中汲取更多經驗;失敗越多,進步越快。
  樂觀而少憂郁;在樂觀中跨出笃實的腳步,在扎實的工作中孕育出信心。
  信心可以透過自我暗示來培養,也就是說,如果你願意當一個自信、堅毅、樂觀的人,照著上面四個原則,經常提醒自己,積極思想的幼芽就會快速成長,成為庇蔭你終身的大樹。透過積極振作的暗示,必能點燃生命的禅燈。
  給自己期許
  對自己有所期許的人,其人生是光明的。期許不是虛幻的妄想,而是具體的藍圖。對自己有所期許,生活就有重心。有意義的藍圖不是用野心構築的,而是因自己對生活的正確認識所發現的。構築是由外塑而來,發現是由內發展現而得,外塑的東西是因野心和狂熱而生,內在的展現是從見性中獲得。禅者的說法是:你自己就是你的藍圖。要依自己的“既有”當藍本,去實現,去成長。打個比喻說:如果現在的你是波,而整個人生是浪,那麼你必須懂得“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
  隨波逐浪。
  能很自在展現自己,就是隨波逐浪,但不是隨波逐流。人永遠不能脫離自己而生活。事實上脫離了自己也就失去意義。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自己本來就很單純,沒有什麼貪婪和野心,而生活的主體正是本來單純的自己,而非別人。所以自己的藍圖也必然是簡樸單純才對。
  單純的一念,最能產生有意義的期許。一位守總機的小職員,別無其他專長,那麼就好好地做好該做的工作。要用責任感和包容的態度,對自己期許,因為它正是你的生活價值和對生命的肯定。接著可以在業余學習其他能力,透過不斷學習和成長,看到另一個新機。也許學會計算機操作和程序設計,有一天,機緣成熟,可以實現轉業的期許。但在未轉業前,畢竟要期許自己做一位盡責的職員。因為它能令自己振作快樂,把工作做好,並令你有精神努力進修。
  在禅者的眼裡,生命有如朝露,無常且瞬息萬變,最後在陽光下消失。但是在陽光照射時,朝露是何其耀眼奪目。最後它完全融入那光明的世界裡。人必須對光明的精神世界有所期許。因為它讓你成為法界的一部分,和諧光明的一員,而不是一個游蕩的疏離者。這個期許,令人生有一個皈依之處。它安定了心。太虛大師在《三寶歌》中說: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這樣的期許,將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有著無盡的悅樂,因為你明白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此外,期許自己在生涯上有個充實的內涵,就必須作生涯規劃。切記!要忠實於自己來做生涯規劃。規劃的原則是:
  不用好惡來決定生涯,而應權衡自己的根性因緣作選擇,行業的興趣和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光明的精神生活(3)
  先檢審過去經驗,把做得順利、滿意和有成就感的事寫出來,從中尋找自己的行業。
  要多利用現有的能力,再依所訂的行業或目標學習所需的能力和經驗。
  就行業和生涯而言,除了行業的基本能力之外,最有效的學習場所就是工作,從做中學最確實,最易豐收。
  不要用貪婪、狂熱和野心來選擇行業;要真正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本質決定行業或工作。
  決定行業之後,要把它視為人生的一部分,全力以赴,實現它。
  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期許。期許使生活變得有意義,使自己在道德世界中有光彩,在生涯活動中植個根,在生命之旅中有個清明的方向。人有了方向就有了光明的精神力。
  踏實肯干
  踏實肯干的人,眉宇和言行之間總是綻放著光明的氣質。與他交談,就可以感受到一股熱力,甚至會感動你,令你心生敬佩。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踏實肯干的人。這種人處處都需要他,升遷的機會多,成功的概率大。他是真正的幸運者。
  依我的觀察,腳踏實地肯干的人,無論他在學校的成績如何,從畢業那一天開始,就開始走向大運。這種人肯吃苦,肯用心,他們擅長锲而不捨的功夫;能積跬步以成千裡,世上成功的果實都是為這些人預備的。禅家常常提醒弟子說:
  看腳下!
  想想腳下會有什麼值得你注意的呢?當然就是腳踏實地,肯精進、肯努力。腳踏實地有以下幾個特質:
  實際行動。
  艱苦卓絕。
  克服疲倦。
  培養剛健的個性。
  首先,你必須像發電機一樣,不斷發出能量,讓自己有精神去實踐。實際行動的道理看來大家都懂,但真正懂得磨煉自己、實際培養它的人卻不多。洞山禅師說:
  行取說不得底,
  說取行不得底。
  這段話是說,實際行動的能力,不可能從言傳或認知中學會。反之,如果僅僅止於傳述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化作行動。因為它終究還沒有實踐的經驗。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知所行動。當自己決心想做某一樁事時,就要真的苦干。我們要注意一個事實,養成知而不行,在你心理層面的後果,要比失去一次成功的機會來得更糟,因為它完全養成壞習慣,妨礙下一次行動的推展。
  行動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就不可能堅持下去。但堅持需有方法,依我的經驗,如果在寫作上遇到困難,就會把它放下,先做一會兒勞動的事,過一會兒,障礙自然消失,就能堅持下去。此外,我也經常覺得,早上起來,若能抽出時間做一點費力的運動或工作,就會覺得精神振作,做起事來耐力提高,情緒上也閒適許多。調整生活,堅持做些苦差事,對自己的身心有極大的幫助。
  工作加上堅持是不是很容易疲倦呢?千萬不要被假性疲勞擊倒。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提出過所謂“疲勞點”的現象。他說,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覺得疲倦,這就到了疲勞點。這時距離真正的疲累還差得很遠。而絕大部分的人,就在這時相信自己疲累,而縱容自己無精打采地走開或停止工作,擺出一副倦容,墜入假性疲勞的陷阱。其實,若能把疲勞點往後延,堅持下去,又會振作起來。事實告訴我們:一位大忙人並不表示他要比一個清閒的人需要更多時間來休息。
  最後,是要培養剛健的個性。個性是自己生活經驗累積和類化的產物。因此,要創造更多積極的生活經驗,讓它們能在自己的腦細胞裡留下穩固的線索,並成為一套引導自己清醒、勤奮和樂觀的軟件系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好習慣,培養自己的道德和責任感,它會類化成剛健的性格,有了這種性格,一生受用無窮。
  把壞的習慣戒除,每天往自己腦細胞中儲存足夠的好習慣,這就能成長,並步向光明的人生。禅學中所說的戒律,正是這個含義。所以修禅必須奉行:
  以戒為師。
  學禅人一定要累積更多的好習慣,以增強自己的修行和道力。現在我要建議你戒除以下幾種惡習:
  自負:能使自己與人疏離,失去學習的機會,所以要改為謙虛。
  貪婪:造成心理匮乏,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誤入歧途,所以要改為恬淡。
  YIN欲:使人在YIN亂中喪失健康,破壞家庭的和諧,所以要改為慈悲。
  怠惰:令人欲振乏力,隨波逐流,陷入困境,所以要改為勤奮。
  嫉妒:會腐蝕志氣,令人消極,所以要改為自勉。
  憤怒:破壞你的人際關系,浪費你的精力,所以要改為溫和。
  你的個性就是你的命運,要自己好好維護培養,才有成功的人生。就學佛而言,個性就是證道的資糧,如果活到老來個性依然卑劣,那麼往生的資糧就空乏不足了。
  清醒與智慧
  清醒的思考是避免錯誤、解決問題和創造活動的核心。清醒表示正確的觀念或見解,從紛擾的因素中脫穎而出。它正是思考者不被成見所縛,不被外表的假象所蔽,而能真正獨立思想的根本。所以它是光明人生的重要因素。

光明的精神生活(4)
  清醒思考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創意,它從非理性的心靈世界出發,提供了一個觀點。因為創意的點子是嶄新的,所以它絕少是經驗的邏輯,而只是一個點子。這點子還帶著相當成分的情性或情緒性。如果思考者的心情是開闊平靜的,那麼創意容易出現。其二是邏輯的檢驗,它是智能的,是嚴格的經驗系統,它用來檢查那點子是否能解決問題,是否符合道德法則。智能性思考必須與現實世界的法則相吻合。邏輯與檢驗系統,越是精細,越能從現實世界中發現分析的線索;經驗越多,就越能正確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清醒的思考包括兩方面:
  開放的心靈和平靜的心情。
  豐富的經驗和完整的邏輯。
  每天百物不思不叫清靜心,因為它無從孕育智慧;反之,孜孜不倦地博通古今,以為就能大發智能,也未必然。因此,清醒的心應該是努力充實自己,多方面歷練,同時要維持一種平和清靜的心情。唐朝的雲門禅師,提出發慧見性的三個妙招,正好融合現實世界的邏輯經驗和性情世界的創意開展。那就是“雲門三句”:
  一、顧。
  二、鑒。
  三、咦!
  “顧”是指不斷從現實世界、現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中努力學習,要看清它,了解它,把握它,令自己的經驗和情感豐富起來。所以,雲門禅師對“顧”的解釋是:
  涵蓋乾坤。
  如果你從小都不接近文明,就會成為野人:赤貧的知識、單調的情感和凶猛的情緒。無知是文明的障礙,是精神生活的絕境。有人以為部分文盲從未進過學校學習,他們還不是一樣活得好好的。不過,我們必須承認活在文明社會中,使用文明的器具,每天與人往來,就等於每天在學習,所以學習是必需的。此外,人若不肯學習上進,就會適應不良,或在變遷的社會裡被淘汰。因此,如果想要保持好的生活調適,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開拓新的體驗,否則就會漸漸變得愚蠢,邏輯和經驗系統即將發生故障。
  其次是“鑒”,它的含義是看到,發現新的點子或有所省發;它是提供答案的線索。但這個線索是從清醒的心理世界中靈躍出來的。它不是知識經驗,不是邏輯系統,而是在不受現實法則干擾之下才出現的。它是在心平氣和、沒有成見和偏見之中才出現的,所以雲門對於“鑒”的解釋是:
  截斷流機。
  情緒的紊亂,得失心和煩惱結,對於所知的執著等,都是“流機”。它會阻礙非理性世界所孕育的智慧靈焰。因此,心靈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開放的心情。當你的心靈開放給各種經驗悠閒無礙地進出時,就容易有悟的點子。
  接著,你會“咦!”地叫了一聲,你看清了它,看清了事相,看清了自己。你豁然開朗起來,這就是開悟。開悟有小悟,有大悟。在知的范疇裡有開悟,在情感的范疇中有開悟,在生命的究竟中同樣有開悟。知的開悟解決了事的問題,情的開悟解決了心理的困擾,生命的開悟使自己見性成佛。這時,自己能夠真正地自由和清醒,所以雲門禅師對“咦!”的解釋是:
  隨波逐浪。
  面對現實,接受它的挑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地生活,就能開啟清醒主動的心力。

踏著光明的路
  禅燈指的是精神世界的光明性,透過那光明的本性看自己,體驗到“眾緣性空唯識現”,了知“真我”的純淨無染及其永恆的自性,這就是見性。另一方面透過光明性而使生活落實起來,從而知道老實生活,並依自己的因緣去展現,這也是見性。
  見性是在生命之旅中,一則能看清現象界的無常和系縛,而求出離;二則要把自己現有的生活活出光彩來。總而言之,禅的旨意是要人真實地去生活,然後無牽掛地走開。它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同時圓滿相契的,是透過世間生活的展現而獲得出離,這就是不二法門,是真空妙有的。
  禅的旨趣是把修行建立在世間法上,以求得出世間的圓滿之果。它不是要追尋和執著世間法,而是要在世間法中實現出世間法,是在有生之年中看出無限的第一義谛。能在這關鍵上努力,就能兼修“有”“空”的圓滿,那是成功的人生。這成功的人生應從以下八個方面實踐,要用你自性的明燈實踐以下八個正道:
  清醒的價值觀念。
  正確的思維方式。
  良好的交流藝術。
  圓融的實踐智慧。
  適當的工作態度。
  積極的生活意識。
  活用的知識經驗。
  深厚的禅定修持。
  這八個實踐方法就是佛陀所說的“八正道”。它分別為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和正定。這八個實踐法門,是健全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我們透過對它的實踐,使自己的禅燈益發明亮。它照亮自己的人生,發現成功生活之路,並譜下對永恆實在界的體認。

清醒的價值觀念
  倫理與道德是健康人格表現出來的生活規范。因此,人若能實踐倫理規范,精神生活就能健康。我深信現代人對倫理價值的鄙視和疏忽,是精神生活感到痛苦的根源,同時也是社會擾攘不安的主要原因。
  倫理與人類的精神生活是分不開的。當人們在年幼不更事的時候,家庭教育及社會生活開始提供他一套生活的規范系統,它一方面保護孩子免於發生錯誤或喪失心智成長的機會,一方面透過倫理規范的引導,實踐並啟發判斷和思考。因此,倫理是精神的養料,是行為的護欄。
  倫理是一種道德能力,而不是死的教條。它能啟發個人克服種種困境的能力,又能引導一個人開展成功的事業和人生。前已述及的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就是從他的倫理生活中發展出卓越的生活信念,而這些信念不斷引導他在事業和生活上成功。他的處世觀是:
  不應只追求一己的快樂與滿足。
  要能獲得第三者的認同。
  要被社會良知所接受。
  倫理是精神生活的根源,它給你方向、勇氣、信心和力量。長期實踐倫理,回過頭來即能創造倫理,創造自己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第一個階段是“道能弘人”,第二個階段是“人能弘道”。
  現代人普遍不重視倫理的實踐,年輕人享有太多的浪漫,接受倫理的淬砺太少,心智發展上顯得脆弱。相對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復雜,越多紛擾和陷阱;這是年輕一代亟待反省檢討的核心問題。
  人越想逃避實踐倫理生活的責任,就越不能發展獨立自由的人格。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套統整性的價值系統,以應付千變萬化的人生;這套價值體系,是要從倫理的實踐中提取,而不是撿個現成。所以禅者要從行動與頓悟中發現智慧的靈焰,它正是照亮人生的禅燈。
  在禅者的眼裡,倫理正是戒律。他們戒律森嚴,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從而發展微妙的處事態度,茲歸納如次: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非占有;實現帶來喜悅和自在,占有的態度必然導致匮乏。
  心智能力源自成長而非積聚;成長是活的,積聚是死的;經驗和知識的累積本身不足以應付新的情境,而智慧的增長才能應付各種無常的挑戰。
  執著是煩惱之網,對於好壞、貴賤、高下執著越深,煩惱也越重。
  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無限的存在;生命有時而終,慧命是無窮的存續;但若不從有限的生命中修行,就不能證悟無限存續之永恆。
  生活是在實現中才顯得有意義。實現純真的情感,實現助人的悅樂,實現家庭生活的情趣,實現工作上的能力。這使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豐足感。比如說,利用茶余飯後時間與家人閒聊談趣,交換彼此的感受和心得,就能實現親情和天倫之樂;懂得運動的重要,而堅持去做,就有運動後的滿足感;知道知識是生活與工作所必需,規定自己要充實進修,那種成就感也是悅樂的。禅者常說:
  道在何處?
  只在目前。
  要把握時機,好好實現寶貴的一點一滴,那就是生命的清泉;反之,如果所想的都是占有,無論想要的是地位、權勢、金錢等,都會覺得壓力很大。事實上,實現所帶來的地位、權力和金錢才可長久;借投機占有勉強獲取的,雖一時得之,但卻易於失去。
  心智要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成長。成長不只是知識和經驗的累積,而是觀察、判斷、審思和響應能力的提升。我們隨時都要接受新的挑戰,解決新的問題,不成長無異於頑愚不靈。成長是一個歷程。學習或處理任何事務,都能親自去做,從觀察、假設、實踐到完成,都能清楚地思考和執行,自然能訓練出一種行動的智慧。在經一事長一智中,思想從原有的結構和形態,蛻變為更豐富和更具回應能力。因此,人注定不能用人雲亦雲的方式生活,必須學習反省思考;不可以一套到底,僵化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出寬廣的視野,那才是真解脫。
  成長不是接收一個新的觀念,而是改變認知結構。更具體地說,如果想學習耐心,並不是去知悉耐心的重要,而是要從許多生活體驗、工作經驗和磨煉中成長,才形成耐心這種特質。
  執著可能是導致心智閉鎖、失去創意甚至鑽牛角尖的主要原因。人如果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唯一正確的,就不可能把思考的空間騰出來,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這是心智僵化,容易跟別人摩擦對立的原因。
  執著很少給自己帶來創意,卻會帶來諸多煩惱。
  禅重視自由的心靈。它揭示一項真理:如果不放棄自己的成見、褊狹、害怕和自我中心,就不可能打開自由思考的空間。禅者強調:
  應無所住。
  當一個人的心智沒有執著、沒有障礙,能從許多心理情結中解脫出來時,智能之門開了,他才有創意,能看清事相的原貌。
  最後,要看清一個事實:人生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看出無限的存在,才能真正的自在。因為那能發現自己的歸宿,一種永恆的遠景,而臻於滿足和喜悅。也許你會問道,這個生命的究竟趣向是什麼?禅者會告訴你:
  皈依無量壽佛。
  因為你已從有限的生命看到無限的永恆,那不是無量壽佛又是什麼呢?也正因為如此,一個肯念佛,而深信念佛可以往生的人,他已接觸到那永恆光明的信息。這個行動本身就是禅的旨趣。

正確的思維方式
  思想決定人的一生,思想的內涵不斷在意識世界裡反復暗示自己。比如說,有人一直不能信任別人。這個消極的思想,會一股腦兒強迫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地懷疑別人,甚至連對值得信賴的人也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樣的人自然缺乏親密感,人際關系孤立,心理不安和防衛性越來越強。許多煩惱和焦慮就這樣發生了;在生活與事業上,也因為疑心病重而處處有障礙。佛經上說:
  心如工畫師。
  思想影響你的際遇和成敗,左右你的健康和幸福。許多人終日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導致生活適應和人際關系上的困擾。
  錯誤的思想引領人走向錯誤的人生,狹隘的觀念引人步入死胡同,雜亂無章的思想,正是不能有效工作和學習的原因。
  人必須避免上述消極性的思想,才能走向人生的光明面。在日常生活中,要盡力避免以下錯誤的思想:
  以抽不出時間當借口,搪塞學習和成長的責任。
  一股腦兒想著“不可能”“辦不到”“可惜我能力差”“運氣不好,沒辦法”!
  凡事不肯深思或動腦筋解決。
  過慮和疑心病的消極性思想。
  心懷嫉妒,經常憤憤不平。
  不肯面對事實解決問題。
  錯誤的思想,帶來消極的態度。許多年輕人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而陷於彷徨。從心理咨詢中,屢見許多人被一種幾近灰暗的意識所構陷。最普遍的情況是:
  “我覺得沒有前途。”頭低低的,兩眼瞪著用力扭在一起的十個手指。他的心思好像也打了結一樣。
  “一株草,一滴露,每個人都會有前途。”我說。
  “不,老師,你不清楚。我什麼都不會,我沒有前途。”
  這是咨詢的開始。咨詢的旨趣就是要引導他檢視自己的障礙,發現錯誤的思想和盲點。一直到他真的認清錯誤,願意改進時才有轉機。
  人不但要懂得避免錯誤,而且要肯作改正。改正就是吸收正確的觀念和思想,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勇於認錯,並在失敗中記取寶貴的經驗。
  深信只要肯花心思,問題總能解決。
  不能意氣用事,而要冷靜思考。
  要以積極的思想待人處世。
  在唯識家的眼裡,任何煩惱和困境都是可以轉變的。這種轉動不是用硬功夫,而是用意識來扭轉。他們深信,在失敗中必有成功的因緣,只要能轉變心念,情況就大大地改變。比如說,怨偶總是彼此看到對方的缺點,認為對方一無是處,缺乏愛心,所以互相指責,彼此埋怨。他們之間的人際交流,便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反之,如果彼此能欣賞優點,相互鼓勵,情感也就日益和睦。因此,人不怕不好,只怕消極。事不怕慢,只怕站;人不怕意見不同,只怕不能互相尊重。思想上有了積極的轉變,際遇上便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你要記得佛經中所謂:
  轉識成智。
  要把自私轉變為分享,以獲得喜悅;把自負轉變為愛人,以提升自己生命的意義;把失敗視為吸取教訓的機會,以令自己更接近成功;把敵意轉為溝通,以發揮互助合作的效果。積極的思考使人振作順遂,消極的思考令人沮喪挫敗。

良好的交流藝術
  人不可能獨個兒生活,每個人都是人群的一部分。因此唯有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溝通交流順當,才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否則就會孤獨落寞。心理學家葛拉塞(William Glasser)說:“在我們的社會中,孤獨者必然失敗。他們想在孤獨中尋找認同,但這條路正好埋藏了挫敗的人生,帶來憤怒、挫折和退縮。”
  交流使人能與別人交換心得,溝通意見,聯絡感情。更重要的是,透過交流,使自己完成社會化和個性化。在交流過程中,心智得到成長,自我得到肯定,同時感受到被關懷和關懷別人。這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悅樂和幸福的根源。
  個人大部分的心智能力是從交流中學來的,自我觀念和自在感也是交流中獲得的。因此交流是心靈生活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語言的交流尤其重要。佛教十不善業(十種不善良的行為)中,光是語言交流就占了四個。它們是:
  惡口:攻擊、凌辱和謾罵的話。
  绮語:逢迎阿谀的話。
  兩舌:搬弄是非的話。
  妄語:欺騙和造謠的話。
  人因為心理失衡、不安、敵意或匮乏,才會使用以上四種語言。
  人在憤怒或受挫折時才出惡言,猶可諒解,如果一個人經常憤怒惡口,那就該檢討了。這表示他經常陷於失衡狀態,看來他是在罵別人,事實上正在糟蹋自己的心靈。
  绮語的人總帶著不安,所以逢迎阿谀,寧可犧牲真理,也要討取別人的笑容。人一旦有這種性格,正義的心聲就會越來越微弱,終至完全麻木不仁。
  兩舌是搬弄是非者的專長,他們東家長西家短,看來很熱心,但往往造成許多誤會。有時,兩舌者未必存心構陷別人,但他那空虛的心靈,卻像惡魔一樣,催促著他去做兩頭蛇的惡劣行為。
  至於妄語杜撰的人,大部分因匮乏而起,自卑的投射出誇大的妄語,騙財騙色的剝削行為也透過妄語達到目的。妄語是一種煙霧,希望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脆弱和惡行,但妄語本身就是脆弱和惡行。
  這四種惡業,都透過語言來完成。它們的共同點是心理失衡匮乏,亟待透過補償和投射來達到滿足。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越是采用這種消極性的響應,自己越是陷入難以掙脫的孤獨,而成為一個失敗者。
  所以,每個人都要避免以上四種不好的交流方式,要學習正確的語言交流,它的重點是:
  要說真心話和有把握的真話。
  要說事理而不是品評別人的是非。
  心裡激動失衡時不講話。
  不用訓斥和乞憐的方式與人講話。
  說話要掌握時機。
  交流的目的有三:其一是知識經驗的交換,它使人在心智能力上發生成長的效果;其二是情感的交流,它使人們覺得安全感和溫暖,而享受到愛與被愛;其三是意見的溝通和協調。如果你與朋友相處,交談了一整天,而和這兩件事情毫不相干,那麼你和朋友就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了。
  有人說,群居終日熱鬧哄哄,是一件愉快的事。當然,偶一為之是無妨的,如果經常如此,甚至天天如此,那必然是一種心病,要設法克服才好。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熱鬧一天之後,換來的竟然是空虛。越空虛,就越想尋求“言不及義”的麻醉,自己也就在知識、經驗和視野上越陷於貧瘠,目光也就越來越短淺了。
  請留意!不知道交流學習而心胸狹隘的人,是不會有光明前程的。

圓融的實踐智慧
  好的品行正是佛經上所說的正業。不過品行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名詞,所以我們要從實踐的層面來看它,才能體會到豐富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要從“實踐智慧”來看正業。
  真正的善行不是墨守道德的成規,因為規范是死的,情境是活的;規范是限定性的,生活的情境是開放性的;所以沒有實踐的智慧,就不可能作正確合宜的行動。禅家所謂:
  一願也教你行,
  二願也教你行。
  光明的人生必須具備實踐的智慧。它是一種行動的力量,能判斷是非曲直,給自己一種義務感,去解決問題,去過成功的人生。它也是一種反省思考的歷程,從中你能清楚的認知、行動、檢討和實現你的目標。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個特質:
  把干擾思考的因素如自私、貪婪、面子、不安等清除掉,就能認清問題,作出正確的響應。紛擾、不單純的心,正是陷入困擾的原因。
  不斷擴充你的經驗和知識,它能孕育你的行動智慧。
  對於該做的事,一定要采取行動。
  檢討行動結果是實踐智慧的一部分,它能不斷增強實踐能力。
  實踐智慧的培養,並非個人單方面努力即能獲致的,必須有好朋友切磋砥砺才行。人類的知識是在相互激蕩中越辯越明。“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我們的知識經驗大部分是從朋友那裡學來的,良好的行動也是從團體生活中獲得的。所以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則:
  好的人際關系和合群的態度,有益於實踐智慧的成長和培養。
  透過小團體的交換意見和相互回饋,有助於實踐智慧的發展。
  從實際生活和工作經驗的討論中,容易促進自己心智結構的豐富化。
  哲學家亞裡士多德的看法是“知識即是道德”,豐富的知識使人的行為成為善行。在禅者的眼裡,唯有行動能符合“應然”,那才是真正的道德。這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為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你就不可能洞識到那道德是什麼。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光是知又有什麼用呢?禅所重視的正是知與行的相融。

適當的工作態度
  工作或職業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環,工作上的挫折或事業之不順利,往往令人沮喪煩憂。由於它與自己的生計息息相關,所以許多人又認為這是“為了生計不得不工作”的無奈。另一方面,工作卻也令人精神鼓舞,帶來莫大的滿足感。究竟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工作才對呢?我認為正確的觀念是:
  在選擇職業上,要以興趣和性向為重,不應以待遇為考量依據。有興趣的工作能激發潛能和創造活力;沒有興趣的工作,再好的待遇,也引不起努力的動機。
  工作必須對社會有用和有建設性。對社會有害的工作或職業將破壞自己的自我觀念,造成自暴自棄。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設法看出現在工作的意義或價值;它是引發刻苦耐勞、不斷成長的動力。
  要把工作或職業提升到服務的理念上。確認工作是否具有建設性,建設性的工作是福報的來源。
  工作是辛苦的,必須勤奮才能完成,必須創造才能做好。因此,只有勤奮與創造才能體驗到工作的樂趣。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必須有完整的計劃。許多人以為,計劃只有在政府和工商企業界才用得著,個人的家居生活用不著計劃。這是錯誤的觀念。計劃能使人的生活有個明確目標;它能提振自己的精神,更能有效運用時間,獲得成功的生活體驗。因此,無論是家居生活和事業,都必須有計劃。須得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並訂出時間表。要注意把握一個重要的原則:計劃是踏實的步驟,而不是投機或碰運氣。因此,有計劃的工作就是成功的保證。現在歸納有效的計劃是:
  明訂目標、步驟、方法、所需的能力和條件以及時間表。
  設法獲得所需要的能力,用能力去籌足其他條件。
  全力照計劃去做。
  樂觀。
  適當的休閒以培養工作的干勁。
  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工作。工作使人充實、有意義和朝氣。但是過度的工作,變成工作狂,就會影響生活的品質。工作狂的特質是:
  其一,為升遷或收入瘋狂地投入其間;勤奮而沒有想像力。心理學研究指出:A型性格的人,性情急躁,一旦步上工作狂,就會拼死命地工作。他們急性、有野心、有敵意。至於B型性格的工作狂,則往往沉迷在枯燥繁瑣的文書工作中,他們讓自己與工作的單位結為一體,那個機關就是他的天地,任何工作以外的東西都變得不重要,而予以壓抑下來。
  其二,有工作狂的人,對於私人生活極不重視,不幫忙做家事,不關心家人的情感,沒有友誼,只有狂熱的工作。因此,他們的情感生活經常陷於困境。我建議有工作狂的人應注意以下幾個生活細節:
  注意調劑自己的生活,培養興趣,讓自己有時間休閒,與家人和朋友聯誼。
  工作狂的人不宜驟然把工作辭掉,特別是在退休之前,必須先安排自己日後的去處。
  學習延緩報償的生活習慣,凡事不可強求或急於有結果。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個人維持生活、承擔責任,乃至貢獻所能的活動。它不但是一種生產,而且能賦予生活意義,讓自己免於空虛和無聊。但若對工作過度狂熱,就會對健康和家庭生活有所妨礙。工作狂的人,除了把時間耗在工作外,還表現出走不開、不放心,在許多小地方自我挑剔的行為特質。在工作效果方面,很難有傑出的表現。工作狂的行為特質是:
  一味地工作,很少和朋友聊天。
  喜歡把辦公室緊閉著,埋頭苦干。
  不容許別人插話或表現得輕松。
  家人或同事認為他不是隨和的人。
  常因為別人行動緩慢而急得發脾氣。
  無心做家事或布置生活環境。
  不能准時赴約時,顯得焦灼不安。
  很不耐煩等人,甚至發脾氣。
  工作時拒絕聽電話。
  與人談話,常常覺得心不在焉。
  你可以對照著這些特質,檢討自己是否犯了工作狂的毛病。熱愛工作是一件好事,但過分執著於工作,不能放松自己,過於急切,就不是好現象。工作狂是一種壞習氣,它是長時間點點滴滴養成的,背後卻是一個強烈的欲望。解鈴須從系鈴處著手,要把野心淨化,讓它化作熱心才好。唐朝的法融禅師說:
  風來波浪轉,
  欲靜水還平。
  我們心內的欲力像大風一樣,吹得湖面狂濤大作,成為工作狂,如果你能在欲心上稍加澄淨,心中還是能保持平靜的。
  請注意!平靜最能發揮你的工作效率。

積極的生活意識
  從精神生活的現象來看,精神力的流動有兩個方向:一是振作,一是頹廢。振作使人福慧增長,它是一種“生本能”,引導一個人走向光明。頹廢是一種退化和死亡,它是一種“死本能”,能引領人走向墮落、潰敗和黑暗。因此,人必須在振作與頹廢之間選擇振作,在光明與黑暗之間選擇光明。
  積極的意識,是指自己願意不斷的努力,改正錯誤,學習新知,在心智上不斷成長。《六祖壇經》上說: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不肯認錯就是消極,護短更是愚不可及。積極的意識就是肯改過,不護短。
  這令我想起家父的一段故事:1975年,內子懷了身孕。當時我們是一個大家庭,父母兄弟同住一起,父親煙瘾很重,每天要抽兩包香煙,他閒著沒事,就坐在客廳猛抽煙。公寓房子面積不大,冬天窗戶又緊閉著,大家只好耐著性子,吸父親的“二手煙”。當然,我最擔心的就是影響內子懷著的胎兒。於是,我把抽煙的壞處和影響全家健康及胎兒成長的可能性,誠惶誠恐地向父親解釋,建議他盡可能到陽台上抽。他聽完之後,定定地看著我說:“抽煙既然危害健康,那就應該戒掉它。”
  我看著他把煙栽進煙灰缸,熄滅的最後一縷煙,袅袅上升擴散,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沒說第二句話,戒掉了他抽了幾十年的煙。我和內子還有弟弟們都很驚喜感動。
  我母親更是用自己的行動,為家人說出精進和積極的人生智慧。她每天都在精進念佛,都在積極振作地運動和勞動。
  有一天,母親和我閒聊。她說:“我發現振作對老人而言是多麼重要。如果你行動遲緩就不肯運動,不參加活動,就可能迅速退化。受了風寒,疲憊疼痛若不肯振作起來,耽睡在床上,就可能一病不起。注意啊!當你年老時,要留心這事。”我和內子聽了都很受用,因為她好像打著燈籠,走在人生道上的前頭,不時告誡我們,當心崎岖,避免跌倒。
  精進是人類幸福和精神生活開展的動力。許多人以為只要無爭,沒企圖心,就可以使自己清涼自在。這是很暧昧的說法。它往往把人誤導到萎靡不振的道路上,甚至造成生活適應上的困難。我發覺,許多人在采取消極的態度之後,逐漸失去生活的朝氣,漠不關心的疲軟,迫使他采取更嚴重的防衛機制。最後,蒼白和貧乏的魔,奪走了他的健康和幸福。
  我們當然可以不與別人比較,也可以無爭;但我們不可不振作,要勤奮自強,好讓心智不斷地成長,而提升生活的品質。我們也應當放下野心的企圖,但不可缺乏光明踏實的生活目標。
  人必須不停地求知,不斷地歷練自己,令“自我功能”提升,才能正確有效地處理問題,才有快樂和幸福。切忌采取逃避的態度,因為未經解決的難題,會不斷地困擾你。在心理咨詢經驗中,我深切地體認到,逃避是墮落和崩潰的原因;人在放棄精進之後,才以心理症代替解決問題應負的責任。
  我認為咨詢的任務,是要幫助求助者發現並了解他的消極態度,認識它正是目前困難的原因。佛家說:
  長夜漫漫,
  正需要光明。
  積極精進,肯承擔,肯為自己負起責任,願意行動,那就是光明的心燈。打開《華嚴經》就會發現,九次說法大會上都記載著類似的經文說:
  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諸菩薩眾善根力,
  令汝入於是三昧。
  這意思是說,毗盧遮那如來正是你心中的大日如來,是心中的光明性。你要接納這股自性中的威神力量和正確明智的善良行動,才能令你獲得源源不絕的“大智三昧”。
  精進不是一個理念,而是一種行動力量和步驟。培養精進的幾個要點如次:
  看出希望,燃起信心和動機。
  努力以赴,激發你的潛能。
  把握自己,善用自己的優點。
  相信好運,給自己勇氣。
  希望不是欲望或野心,而是看出事情的正面價值,對生活和工作作踏實的安排。它能激發你,令你不會萎靡不振。
  要善用自己的優點,發揮出來,身邊能運用的素材相當豐富。只要你願意,就能用你的勞力、智力和特有的才華,過得豐富充實。能善用現有環境和條件的人,便能創造好運。

活用的知識經驗
  知識與經驗,是在被組織成精確有效的單元之後,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那正確的單元就是觀念。無論哪一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如果不能成為精確的觀念,就可能是錯誤的或虛妄的。
  我們的腦子可能裝滿許多信息或數據,但它可能是不完整的,是籠統暧昧的,是零碎的。這些東西對你待人處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障礙。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禮貌”,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它的豐富內涵。甚至把禮貌界定為對別人微笑,或打拱作揖,或送禮請客等。當然,這些可以用來表示禮貌,但並不表示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當的。因此,當我們不完全了解禮貌的意義時,就可能表錯情、說錯話。嚴格地說,任何一個觀念都由以下四個因素構成,如果殘缺不全,都會造成觀念的含糊不清:
  觀念的名稱。
  觀念所包含的實例。
  透過觀念的實例歸納出來的屬性。
  該觀念所指的功用或價值。
  “禮貌”是一個觀念的名稱。必須通過上面四個因素來檢討,才會充分了解所得到的禮貌觀念,才會完整有用。任何知識觀念,都是由事實和實務歸納來的:事實即是佛法所謂的“事”,歸納即所謂的“理”。透過“理事相融”所形成的完整觀念即是正念。所以說正念是活潑有用的,是創意的。
  有時,對一件事情的觀念與別人不同,那是因為所搜集的數據不同,對屬性的認定有出入,對價值或功用的觀察有了差異。這時,需要的是討論和溝通,而不是各執一端的強辯。辯論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訊息的溝通上,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於是,我們必須面對事實,當立場和意見相左的時候,要設法了解對方。由於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自然互異。唯有彼此相互了解和接納,才能找到意見和認知上的交點。這個相知的交點,便是友誼和互助的開端。
  歧見的發生是由於各執己見,不願意了解對方,而無法形成共識觀念。在抽象的觀念上,相互指責,各舉一些特例來非難對方,互相傷害,加深誤解,共識也就遙不可期。怨偶的對立,親子的代溝,兩個社會團體的敵意,都是這樣形成的。
  此外,正念並不是指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是指一個完整有效、獲得正確觀念的方法。它能令自己思考正確。正念必須透過以下三個因素來完成:
  符合思考的邏輯。
  建立在事實和經驗上。
  符合人類心智成長的道德法則。
  透過正念的思考,很容易破除迷信、禁忌和虛幻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之中,若能養成正念的思考習慣,就能清醒覺照,有良好的生活適應。禅家說:
  道須通流。
  正念的本質不是墨守成規,而是用智慧面對變化無常的生活情境,作響應,那就是正念的心燈。

深厚的禅定修持
  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裡,紛繁的價值觀念令人無所適從,種種的引誘令人不能自拔,很容易墜入欲望的陷阱。我們的社會,普遍彌漫著一種想法:“別人有,自己也要有。”於是,生活的價值范疇變得非常狹隘,似乎只為了與別人一樣的擁有,至於自己是什麼,就完全被忽略了。
  現代人是很外控的。多數人的觀念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左右。因此缺乏自主性,不能自我控制。更確切地說,人很容易背叛自己,出賣自己。人一旦不能依自己的本質而活,而是依照別人的看法而活,日子久了就會空虛,而對付的方法就是麻醉。於是就會越陷越深。
  禅定的意思是不被物欲所引誘,能做獨立自主的人,最基本的內涵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而且還能實現自己,並在實現中發現喜悅。
  自我肯定的人也具有較高的肯定性。他們不用情緒性的反應處理事物,而用持平的態度,作真實理性的響應。比如說:當一個人意見與別人不同時,如果采取侵犯性的批評,我們稱它叫侵略性。如果委屈自己跟著別人附和,那就是非肯定性。對於一個肯定性的人而言,則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意見,而且願意和別人溝通。
  自我控制是禅定的另一種表現。當激怒你的境界出現時,你能不為其所動;引誘你的聲色現前,不因此而迷失,那就是能保持清醒的智慧。否則,就會隨波逐流,不能自拔。所以你要學習坐禅。《六祖壇經》中對坐禅的解釋是:
  何名坐禅?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禅。
  禅的重點顯然不是為了坐,而是培養不被色相境界所牽引的定力,這定力正是獨立思考、開展創意的心靈之光。
  我們不能奢望自己永遠步履在平坦的人生道上。人活著注定要在崎岖黑暗的路上蹒跚而行,要接受許多苦,要避免迷失,要當心掉落懸崖。所以,我們唯一的保證是有一雙強而有力的腳,能行千裡;握著智慧的禅燈,能照亮前程;還要有對好眼睛,能看清一切障礙,走離陷阱。若能如此,道路雖然崎岖,前程仍然似錦。


 

 

上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證心法
下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我是誰─無我的提升與修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