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一章 禅心 清醒覺察的心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禅是一種內在學習,經由淨化自己的過程,進行心的訓練。從冥思、靜坐開始,到心靈的開悟;不只帶來身心的健康、喜悅的態度,更從中看出生命的意義。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它的價值,透過這項心的效能訓練,我們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
  禅是一種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靈生活的藝術。透過禅的訓練,心的效能就會提升。我們是歷經心識的不斷提升,才有成功的人生、喜悅的生活,從而找到生命的歸宿。心的效能決定個人的思考、情緒和回應能力。禅即是心的效能訓練。
  心如果紊亂、不安,就無法專注、清醒地思考和工作;心情浮蕩、低落,憂郁、煩惱和痛苦緊跟著出現。禅的修持就是要我們從這些無明和塵勞中解脫出來,展現自己亮麗的本性。

禅就是內在學習
  現代人生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價值是多元的,所以呈現在眼前的事物和現象,林林總總,千奇百怪,如果沒有做好心的效能訓練,面對繁復的聲光世界和無窮的信息叢林,就會迷失其中,找不到自我;隨波逐流,厘不清方向;摸索不出人生正確的道路。
  我們的生活情境是競爭,社會現實是功利和快速變遷。於是心靈生活很難逃脫緊張、焦慮和憂郁。緊張久了,心會變得焦慮;長期的焦慮,人就會覺得憂郁和倦怠。要克服這些困境,人們必須提升心的效能。
  禅是一種心的效能訓練。它能幫助現代人找到清醒、安定和自在感,同時也是克服緊張、焦慮和憂郁的自然藥方。在過去50年之中,科學對禅作了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它是一種內在的學習,透過它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提升生活效能,打開心靈生活的視野。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卻只一味往外追尋,於是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環視周邊的人,彼此比較、互相嫉妒,於是陷入爭奪戰的心態之中。我們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內涵,大抵傾向於“向外追求”的學習,而疏忽內在學習的部分。人的內在學習,指的是對心靈生活的提升,保持生活的平衡、悅樂和豐足感;內在學習就是心的訓練,一種淨化自己的過程。
  人的生活既需重視事功的追求,物質的創造,乃至財富、權力和生活現實的維持,同時需要注意內在心靈的成長,內在效能的提升。
  禅就是內在學習。透過心的效能訓練,我們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如果你能多了解禅學、冥思、靜坐方面的好處,就會加深對內在學習的興趣,並從其中受益。

禅坐對身心的影響(1)
  首先來了解禅坐對身心的影響。日本的笠松明(Akira 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 Hirai)研究記錄了45位禅者坐禅30分鐘的變化,發現他們在坐妥後一兩分鐘,α腦波就開始出現;而且隨著禅定的加深,漸漸變強、變慢。最熱烈的人,還會出現θ腦波。α腦波是一種清醒、放松的腦波,若長時間出現α腦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腦波則是清醒、放松而又保持覺察的腦波。
  坐禅的人,對於外界輕微干擾的反應與瑜伽靜坐的結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響一聲“咔嚓”來干擾他們,禅坐組的α腦波會阻滯幾秒,繼又恢復原來狀況,他們開始保持警覺狀態。瑜伽靜坐組則在第二、三聲後,α腦波減少阻滯,到第四聲之後已不再受干擾。他們已經習慣那聲音的干擾。禅者的報告是:
  在禅坐冥思時,對外界每一個刺激,感覺比平常更敏銳。但心靈一點也不受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影響。他感覺到什麼就作出反應,接受每一個刺激的本來面目,而且任它流過腦際。此時,心靈狀態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個人,走過就走過,從來沒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外離相,內不亂
  禅是一種內在效能的訓練,從腦波的證據可看出,它是一種清醒的心理狀態。禅是透過坐禅的訓練,培養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清醒、放松和隨時待動的態度。《六祖壇經》解釋禅定時說: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
  當外界的種種刺激呈現在自己眼前時,只是覺察看得清楚,但不會被它給欺蒙或系縛,而內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亂,這就是禅定。
  從禅坐的內在訓練,遷移到日常生活動靜的響應,是禅所謂向內學習的要領。於是,坐禅成為習禅的重要訓練,不只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覺照。
  坐禅使人安定下來,不過它比一般的靜坐更進一步達到覺察和清醒的效果。現在,進一步討論靜坐冥思對生理機能的變化。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羅伯特·華裡斯(Robert K. Wallace)和赫伯特·班遜(Herbert Benson)兩人,研究36位學習超覺靜坐(TM)三年的人。他們學習想著一個單純的念頭或一個令他安靜的聲音,舒適的靜坐,把注意力集中於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靈超越了它,而歸於此意念的本源。這個冥思方法與禅宗參話頭的法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研究這些受試者靜坐30分鐘,結果是:
  一開始,他們的耗氧量快速下降,身心舒緩下來。
  皮膚電阻升高,表示放松、不緊張。
  心跳緩慢下來,身心感到舒適。
  出現α腦波,身心安定、放松。
  血液中乳酸鹽的濃度下降,焦慮得到緩解。
  這些受試者靜坐30分鐘,耗氧量減少16%;相對於睡眠6小時,才減少8%,催眠時則沒有什麼改變,靜坐的休息效果可見。血乳酸與焦慮息息相關:焦慮症的人,每逢緊張,乳酸鹽濃度立刻上升;如果將乳酸注入人體,不但會引起病人發病,也會使正常人出現焦慮症狀。低濃度乳酸鹽顯然與心神寧靜有關。研究發現,靜坐對於降低乳酸鹽,比睡眠要快四倍。至於皮膚電阻,是松弛的指標,靜坐對於皮膚電阻的提升,要比一般睡眠快四倍。
  研究還發現,超覺靜坐能使自主神經系統平息,產生清醒和代謝的效果,使心跳跟著緩和。如果我們經常緊張、焦慮,心跳加快,氧的消耗增加,全身進入備戰狀態,生理平衡容易受到干擾,則會導致慢性高血壓,心髒功能失常。研究指出,靜坐不失為舒緩身心的良方。
  此外,泰瑞·拉斯(Terry V. Lesh)曾經對心理輔導人員作過每天一小時坐禅的訓練,為期四周,主要的發現是:
  同理心(empathy)增加。
  產生開放的經驗(open to experience)之態度。
  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同理心增加
  同理心是覺察人我關系的心力。同理心強,比較能清楚了解別人的感受、立場和想法,容易和別人溝通。對自己的角色和立場也清楚,不會把自己的感受、意識硬加於別人身上。同理心就是慈悲心,是生命世界相互了解、互助互愛,從而發展民胞物與的襟懷。真正的愛建立在同理,珍貴的情感來自同理,它是精神成長的關鍵因素。
  透過同理,個人才可能從自我中心和執著中解脫出來。透過同理,才有真正的信仰,因為它讓我們與“他”有了真正的默契和會心的互動。
  宗教的情操來自同理。同理心一旦開發出來,你將會仰望著他,但也明白自己的存在。彼此交流著,形成清醒和覺察,從而看清生命的真實。
  同理心使人在精神生活上找到自己。因為它是內在純淨自性萌發出來的力量。
  透過禅定的修持,我們看到自我,認清了“無相”的慧命。
  開放的經驗
  其次是開放的經驗。人的心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感情、經驗、知識和成見所障。心在面對生活情境時,必然產生感受、思考和反應,這是維系生命的本質。我們當然要記取前次的經驗、教訓和感受,作為以後前車之鑒的參考。正因如此,這些過去的經驗和感受,都回過來阻礙我們清醒的思考和回應的智慧。

禅坐對身心的影響(2)
  經驗包括所有經歷過的感覺、情緒、思考、知識和能力,它既是一套心靈生活的工具,同時又可能成為我們認清真實的障礙。所謂開放的經驗,是指一個人不會被過去的經驗、成見和情結所困,但又能清楚地活用這些工具;心靈的自由和智慧就建立在這個關鍵上。
  有了開放的經驗,在生活與工作中能看得真實,就能領會其中動人的喜悅。看得真實,讓我們有真正的見解,去解決問題,提出創意,才有新的研究發現。許多大學或研究機構,設立所謂SCI(Science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的課程,就是著眼於開放經驗的訓練;主要的課題,仍然建立在靜坐、禅坐的心靈放松等課題上。
  人在努力工作和學習之後,保持悠閒自在的心情,放下干擾你的種種想法和意識,讓自己清醒、自由、放松下來,便容易產生創意和正確的思考。
  在生活之中,留給自己悠閒的心境,將會是生活上的豐收,帶來許多妙悅和歡喜之情。禅的訓練對忙碌的現代人尤其價值不凡。現代人脫離不了工作和忙碌,但如果懂得打開心境,就能在生活與工作中,保持欣賞和悅樂的態度,而使生活變得活潑、有生機。
  “放下”你的塵勞,在下班的途中,觸目遇緣,竟然都是興味。如果你帶著不滿、挑剔和敵意,任你看到什麼,都令你冒火不悅。工作時拿起,休息時放下,讓休息時的心保持經驗的開放,你會看到生活情境中,也有許多雀躍和豐收。禅家指出:
  雨過竹風清,
  雲開山頂露。
  用封閉的心去看你的家人和朋友,不免處處拿著心中的標准丈量他、批評他,這時就會陷入封閉經驗的死胡同。如果保持開放的經驗,就能看出量尺之外,也存在著許多值得欣賞的優點、天賦和能力,你就不會陷入強烈的不滿和憤怒。
  開放的心,能開發生活的興致;陽台上一株小花開了,能令你愉悅;天邊的白雲,帶給你松弛、神往;周邊的朋友,令你覺得溫馨和有安全感。
  開放的心讓你有機會看到造化之美,在平常的生活中領會它的神奇。由於禅的訓練,很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超越出來。禅定的訓練,有時會令你從自我意識中解脫,去當一個“局外人”看自己,去看生活和眼前的情境。“局外人”能看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現象,於是有了惜福和感恩。局外人能看到生活中的奇跡及許多美妙的事物,所以會珍惜人生。
  以“局外人”來看自己,使你從主觀和自卑中解脫出來,走出窠穴。這時,你猛然有“大死一番,再活現成”之感,而“再活現成”又是多麼令人喜悅的事啊!
  生活中的自我實現
  其三是生活中的自我實現。禅的生活態度,是一切現成的。每一個人都注定要依自己的現實過生活。我們不可能用自己沒有的東西去生活。因此要回到當下,把自己看清楚,用它來生活。生活的任務是依據現有的,活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從中也得到喜悅。
  禅把快樂分成三個階段。透過五蘊受身所感覺的快樂,那是快樂,是依賴感覺和接觸,是五蘊受身的樂。它是身心的需要,人當然要保持這方面的基本快樂。但如果快樂的來源是靠它,而依賴著它,就會如饑似渴,把快感當快樂,一味追求聲色之娛,甚至陷入更多酒色、毒品和荒YIN的生活,這會使生活潰敗,失去健康和快樂。
  第二個階段的快樂是主動的、創造的和肯承擔的生活態度。透過愛、慈悲、責任和智慧,去創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行菩薩道之中,領受到快樂。這種快樂是先苦後樂的,是經過創造和責任之後所帶來的快樂。
  第三個階段的快樂是禅喜。超越了創造快樂的意識,從真正的悠閒中得到快樂,那是禅喜。
  禅喜代表著對生命的接納,沒有絲毫的挑剔,而歡喜地承擔它,並領受它帶來的喜悅。雖然工作是辛苦的,但找不到受苦的人。生活雖然需要負責和承擔,卻沒有沉重的心理負擔;有的是一種生活的實現、悅樂和滿足。他們領會到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心情安適,觸目遇緣,顯得自在、恬淡和歡喜。
  禅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啟發個人能過實現的生活。實現者已擺脫了我執,能放曠自在;在起居中如實地領受生命的賞賜;在生活中如實地迎接它、回應它,卻也明白它的無常。把生活看成有趣的事;對於能看、能聽、能工作、能穿衣吃飯的自己,抱著更多珍惜和感恩。

永恆的自性與慧命
  禅的功課就是透過這個無常的生命世界,看到永恆的真理,發現慧命的“存在”。它不屬於知性的部分,但也不屬不知的世界。它是一項生命的大突破;他開悟了,最後積小悟成為大悟,他頓悟了。頓悟到原來自己在戲台子上,戲演完了,就要拍拍手,高興地“回家”。家的門是開著的,隨時可以進去歇息。他也領悟到,這現實世界的林林總總,如戲如夢,真正的自己是永恆的自性或慧命。
  人生活在現實的世界,卻也從中找到永恆的歸宿。明明知道它如夢,但要努力做個好夢;明明知道它如戲,但要當一個成功的演員。這時他找到一個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的“自性”或慧命。
  禅是一種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靈生活的藝術。透過禅的訓練,心的效能就會提升。

 

上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從數息到內觀
下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從內觀到參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