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其它:培植柔和之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培植柔和之心
 
〔日〕庭野日敬 
陳星橋譯


一、忍耐與柔和相輔相成

  作為菩薩的修行要求為六波羅蜜,其中第三項即為“忍辱”波羅蜜。據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語大辭典》中的解釋,所謂忍辱,意謂“於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氣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來說,“於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連小孩被淘氣的孩子欺負時也能忍耐,何況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們在被上司斥責或被周圍人以刺耳之言傷害時還是能默然忍受的。不過極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復數次,就很容易給身心造成惡劣的影響,這是為精神分析學和心身醫學所證實的。即被壓抑的情感作為心理變態滯留於潛意識中,就會引發神經衰弱、抑郁症、胃潰瘍或哮喘等各種各樣的疾病。反過來若不善克制,聽到不如意之事立刻回罵,或打架,或爭吵,就會在心底留下一個更大的疙瘩,甚而成為人與人之間斬不斷的最大羁絆。
  因此,所謂忍辱不應只是極力忍耐,重點應放在中村元博士說的後半句:“心平氣和不起瞋恚之念。”
  《法華經·法師品》謂“如來之衣忍辱柔和之心是”;《安樂行品》也有“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之語。可見忍辱與柔和總是一並出現,相輔相成。為了能忍耐,必須相應地培植柔和之心。
  有一則寓言故事很有名,說的是北風和太陽在荒野為爭奪行人的斗篷而較力。北風越是呼呼地吹,行人越是將斗篷緊緊纏在身上。而太陽一送來溫暖的陽光,行人就馬上脫下斗篷。人與人的關系也是這樣,若你以柔和溫暖之心待人,就能柔化對方的感情而卸下敵意之铠。我們佛教徒就要象太陽那樣,經常以溫暖柔和的心、柔和的語言、柔和的態度待人接物。


二、把苦難當作考驗

  然而,當我們遇到他人的侮辱或迫害時,怎樣才能保持柔和之心呢?其捷徑就是把它當作增進自己德行的一種考驗。釋迦佛對七度試圖謀害自己性命的叛逆者提婆達多,竟以前世的故事而表感謝之情:“我之所以得悟成佛,多虧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如果將此作現實性的解釋,我認為它表明了這樣一種心境:“提婆達多的憎惡、嫉妒、權勢欲等,將導人迷惑的各種煩惱暴露無遺。由此之故,使我的人生觀愈益深刻,從而更加堅固了必須拯救一切眾生的決心。”這樣一來,將加給自己的苦難當作增益德行的一種考驗來接受,並由此形成一種感謝的心情,那麼其心境就必然會變得柔軟、溫和、安詳起來。
  不過在現實中,很多人都會認為,當受到侮辱和迫害時總是保持那樣的心情是不可能的。正因為這樣,所以要學佛。佛教講的是因緣之教。通過早晚在佛前誦經,消除根本的因,也就是過去曾多次引發瞋恚的惡因緣,就能逐漸養成柔和忍辱的品格。何況我們知道,學習佛法、完善人格,最終就是要培植起如佛陀般的心。若能將此銘刻不忘,不斷地修行,日久天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饒恕一切的寬容之心。例如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說:“立正佼成會的人總是那麼和顏悅色啊!”就是良好的證明。會員們無論是受到前輩嚴厲的訓斥還是世人的非難,由於能以感謝之心予以接受:“多謝指教”、“承蒙關照,不勝感謝”,保持和顏悅色也就理所當然。在這一點上,大家都應樹立起更大的自信心。


三、踐行忍辱乃和平之基礎

  不只佛教以忍辱為美德,一切純正的宗教無不倡行忍辱。基督教《聖經·馬太福音》中就說:“要愛你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做你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這不由令人想起《法華經·藥草喻品》。該福音書接著說:“因此,正象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樣,你們也要成為完全的人。”這與《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表述的“常自作是念,雲何作眾生。當入無上道,速疾成佛身”的釋迦佛本願何其相似。立正佼成會的會員綱領確立以“人格的完成”為終極目標,即本於此。凡屬純正之宗教,誠然是“萬教同根”。
  我從恩師新井助信先生學習《法華經》講義時,聽到了前人誰也沒說過的解釋:受到別人褒揚而不驕傲自滿,也是忍辱之一種。忍受令人發怒的事可以說仍屬較容易的忍辱,而受到別人贊揚不驕傲自滿的忍辱就要難得多。事實也的確如此。當由生氣、發怒而變態時,有點修養的人往往能反省自己“啊!失態了”而馬上回到正道上來。但若被贊揚而沖昏頭腦的話,就不會反省,迷惑則日益加深。我聽過新井先生的這個講義後,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導,銘記至今。
  近來我更深刻認識到,忍辱的品格對於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同時,對一個國家來說,也必須以此為旨趣。如果大多數國家都能徹底奉行忍辱之教,那麼世界和平的實現就不是夢想。
  特別是日本由於發展成為世界上少有的經濟大國,就有點忘乎所以起來,這是應予反省的。即或遭到嚴厲的打擊,也要著“忍辱之衣”,常以柔和的態度予以處理,並且若能對亞洲非洲生活貧困的國家投入豐富的財力和先進的技術,以真心作布施,相信必能獲得世界各國的信賴。
  (編譯自日刊《佼成》1991年No.6)


 

 

上一篇:果煜法師:楞嚴新粹 耳根圓通與參禅法門
下一篇:果煜法師:楞嚴新粹 三無漏學與四清淨明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