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誦佛經的“出入法”
黃震銘
大凡學佛弟子,讀誦佛經是日常的必修課程。佛經法寶,是人類離苦得樂的指南,是佛祖釋迦牟尼為度脫眾生而宣演的無量法門及成佛的真谛。所以,掌握正確的讀誦佛經的方法,亦是修持得力迅捷與否的關鍵之一。本人學佛時日尚淺,但采用“出入法”讀誦佛經,自感受益頗豐。盡管本人淺於學且阙於修,仍毛遂自薦,奉獻同道。期望能拋磚引玉,以達共同探討提高。
何謂“出入法”,始當求其入,終當求其出。虔誠參悟,此是入經法;用得透脫,此是出經法。簡而言之,讀經,要走得進去,也要走得出來。
所謂“入”法,就是懷恭敬虔誠心,認真讀經;懷強烈濃厚意趣,反復參悟。視讀經為人生一大樂事,把佛經讀通讀懂,真正領會經中的旨意。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或斷章取義,獵奇棄意,是不可能探得經中的妙旨,又可能是入寶山而空載歸。實踐使我體會到,讀經要做到“入”,需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迫切的願望和濃厚的興趣。要經常提醒自己:“生命無常,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佛理難知。”讀經學法是了生死之大事,切莫存有來日方長等閒視之的觀念。要有求法若渴的強烈願望和愚公移山、知難而進的精神,方能精進不懈。同時,還要有入經探寶的濃厚興趣。佛經法寶是廣博精深的智慧海洋,能熏發人的般若智慧。若能真正“入”經,必會使你愛不釋手,甚至會廢寢忘食。
2、要無相讀經。即讀誦佛經時要做到心性清淨。不能有求,不起分別。因為求即有相,分別即妄。《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謂無相讀經,亦即讀經時要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讀經時存有求福報、超度祖宗、消除業障等諸如此類的念頭,即是有相。有相讀經雖有功德,但功德有限;無相讀經,則功德不可思量。
3、要正確理解佛經中的名相。不能用現代漢語的詞解去解釋,或從世俗的習慣觀念去對其作錯誤的理解。例如“無念”,佛經的解釋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所以“無念”是活的,是應緣而無所住染,即念起無住,不攀緣,不停留,隨用隨息。如果理解成斷滅念頭,或壓念不起,或一念不生,死在那裡不動,那就犯了方向性的錯誤。若照此修持,則會誤入歧途,後果是十分危險的。讀誦佛經中遇到此類困難時,要親近和求教於善知識,多求開示或多讀高僧大德對佛經的注疏。若將他們的智慧轉為我有,則事半功倍,得力迅捷。這就是常說的“聞法”。
4、佛經法寶一般都義理深奧,要認真讀反復誦,才能逐步理解深入,非上上根者,決不可能一聞即悟。所以要堅持逐步深入,反復參悟方能得大收益。不能貪多求快,切忌走馬觀花,或只讀不悟,或滿足於一知半解。大凡讀經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初讀時似無所悟,但當你讀了一段時日,回過頭來會猛然發現自己收獲甚多,如再堅持下去,就會發現自己在學佛中突然又提高了一個層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就是俗語講的“鐵棒磨成針,功到自然成。”
5、讀經時要善於起“疑”。疑而後能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則不悟。《心經》是筆者的每日必讀課,每每讀到“遠離顛倒夢想”這句,總是疑而不解。因為妄是學佛的主要障礙,為何只需遠離而不加斷滅?此疑長期不解。直到最近才突有所悟。原來妄心不離菩提正覺,除去妄心,即無正覺,妄心只可息而不可滅,離妄無真,真妄不二方合中道。真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又如我讀過多遍《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每每讀完總感到有這麼多“求”字,疑非大乘法寶。今年暑期讀《金剛經》,當讀至“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心裡豁然明朗,突然悟到《普門品》的意旨。得寶後的歡樂真是無可言說。實踐證明,疑是悟之因,悟是疑之果,真實不虛。
何謂“出”經,就是善於把自己從佛經中解脫出來。不去死讀經,讀死經,徒增法縛。要通過逐步深入而達出於其外。要聯系實際,不斷自我觀照,把所學到的佛法真理融會貫通,運用自如。例如,有僧問趙州禅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此“出”是何等的潇灑自如,以至成為千古絕唱。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而自言未曾道出只字,以此告誡弟子,要從法縛中跳出來。佛祖甚至在《金剛經》中呼斥:“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用心何其良苦。《六祖法寶壇經》中說,僧法達誦《法華經》三千部,尚不能明心。六祖曰:“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並說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所以,“入”則被經轉,“出”則能轉經。“出”經實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讀誦佛經的“出入法”,“入”是學法,“出”是用法。“入”與“出”是相輔相成的,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入”就談不上“出”。而“出”不來,則學無收益或收益不大,終不能明心見性。而“入”得愈深,則“出”得愈活。“人”是迷,“出”是悟,“入”是“出”之體,“出”是“入”之用。有體無用,則落於無為;有用無體,則著於有為;皆非不二。“入”即是“出”,“出”即是“入”。方為“出入不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把佛經法寶讀好用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