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異性而熟,我們在作業時,業有善業、惡業、不動業,感果的時候就沒法稱:善業感善果,惡業感惡果。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所以在果上只有苦樂的差別,而沒有善惡的差別。意思是因有善惡,果是無記性,不帶善惡性,所以因果異性有差別,所以叫異性而熟。為什麼因果異性而熟?如果我們說:我們作的善業感果也帶道德性,那在感道德性果的時候也就不會作惡業,因為他的果本身帶道德性。就把我們局限在道德性當中,你要想作非道德性的惡業是不可能?那麼生在天上,永遠都在天上,不可能下墮,你就不會造惡業,那麼造了惡業感的果也帶惡性,那麼你在惡性的果中,就不可能造有帶道德性的善業,那永遠就把你局限在、固定在惡性的果中,那你要想到善趣當中就不可能?由此,六道輪回就給與否定了,就不能建立,我們要想解脫也是不可能?你那個果始終都是惡性的,你要想造善業,甚至要造無漏業出世解脫,不可能了?
3、變異而熟,那麼眾生造業的時候善友們還要明白,業不是絕對的善業、也不是絕對的惡業,在造善業的時候善中有惡,以善為主,故稱善業。在造惡業的時候惡中有善,以惡為主,故稱惡業。正因為這個惡業當中有善,善中有惡,所以你生在了善趣人天當中去了,你樂報受盡,不善的業現行,他就要下墮,你如果純粹都是善業,不得惡業現行,墮落不下去。那麼我們百分之百都是惡業,不得少分善,那惡業這個報受盡了不得善業來牽引上升。那你就不可能從三惡道起來,所以人們在作業的時候猶其是世間一般的人作業,他這個業力都是夾雜的、黑白夾雜的業,只是說它站的比重不一樣,有多少,善業比重多稱善業,惡業比重多稱惡業,惡中有善,所以善業報盡惡業現行,就得下墮,惡業報盡善業現行,就得上升,相互轉換,無有窮盡;所以六道輪回運轉不息,這就是行緣識。
能熏四義專指前七轉識叫能熏,阿賴耶識叫所熏,能熏有四義:1、有生滅,2、有勝用,3、有增減,4、能熏與所熏共和合性。
1、所謂有生滅,就是指前七轉識是有為法,由潛能生現行的顯能就叫種子生現行。顯能又熏習為種子,就叫顯能轉化成潛能,它時時刻刻都在運動轉化,種現熏生,沒有一刻停頓。說明了它是有為法,有為法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的有為法才能作能熏。(佛教裡頭另外有一派,他有這個說法,他說:真如的無為法,既可作所熏,又可以作能熏,無明熏真如。他說那就是世間,真如就成了所熏,無明是能熏,真如熏無明,真如是能熏,無明是所熏,就由此解脫出離)。真如是無為法,叫如如不動,他有法作能熏沒法作能熏?如果他可能作能熏,又能作所熏他就在動,在動的叫無為法?是有為法?有為法才能動,無為法不能動。嚴格說來,他們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是雖然是錯誤的,現在有很大一部份人他們都是這種講法,也就是說講無為緣起的人,一般在理論上都是這麼講法,而我們所謂的這種前六識或者前七識是有為法,有生滅才能作能熏,如果沒有生滅是無為法,不動就不能作能熏,不能熏習。這種說法是有為緣起主張,是唯識學的主張,所以善友們要記住,確實只有動的有為法才能作能熏,第一個是有生滅,無為法不能作能熏。
2、是有勝用,勝用就是熏習的力量要強,作用要大,如果能熏的力量弱了,就不能熏習成為種子儲藏在阿賴耶識當中,這個可以我們當下能夠檢驗,如象我們要讀背得某一段聖言,或者詩句,或者偈語。如果我們走馬觀花,略看一眼,這個力量弱你就熏習不到阿賴耶識裡面去,也就是說熏不成種子。你就記不到,要看幾遍,反復的熏,讓種子熏到阿賴耶識裡面去,你就記得、背得,背得了過後,稍微一作意種子立即生現行,所以就記得。說到這裡,我們有些善友說我們學了記不得,嚴格說來,還是我們沒有反復思維、作意、領悟,用強勝力熏在阿賴耶識當中去,以種子的形式保存在阿賴耶識裡頭,如果你能作到這樣,你甚麼時候想用,象電腦一樣健盤一敲,信息保存在數據庫裡邊,調起來用就是了,你熏都沒熏進去,那你就沒得信息,是空的,調不出來,是空白。所以真正就是說,增強記意,反復讀誦、思維,是增強記意的最好辦法。所以我們要去多讀、多去理解、多去背,然後把它背熟了,要爛熟於胸,真正要把這個種子熏在阿賴耶識裡頭去,熏得很厚,所以第二叫勝用,有強勝的作用,力量強才熏得進去,力量弱了就熏不進去。如象我在講法一樣,如果大家專心聽,就把大的內容熏在阿賴耶識裡邊去了。如果在我講法的時候,心裡開了小差,心跑了,就象《六門教授禅定論》裡頭講的:“一會兒心裡想到家裡邊的孫娃子,或者他們怎麼煮飯,吃個什麼?屋的豬又怎麼辦?老頭子是不是又去打館子去了”。這個作意就沒專心聽法這個在《六門教授》裡邊講:“邪定作意”,也就說:“思親屬、思家卷,思親朋好友”。沒有專心在我們學習上,意識跑了,所以這個來說,要把種子熏在阿賴耶識裡頭,就熏不進去,也就是說你沒有接受。象現在那些學氣功的一樣,你就沒有接受信息。這個來說,佛法雖然不是氣功,我們在講授,你在專心盡致的玲聽,心裡又在思維。這個在《六門教授禅定論》裡邊叫:“於法留清淨”。什麼叫於法留清淨,於法就是所聽正法,清淨就是意識上,除去一切雜念妄想,把心收回來,專心盡致,恭敬虔誠,玲聽授教,把每一句每一字都聽清楚明白,讓它熏習在阿賴耶識裡頭,把這個信息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頭保存起來。所以有的人聽一遍,他(她)永遠不忘。有的人聽十遍,他(她)還不得好多印象,這個來說,主要是在聽的時候,用心的程度、用功的程度、接授方面的程度,還是有差別。所以說能熏中的勝用很重要,一定要有強勝的作意力,然後才能熏,熏種子,才能夠把信息輸在阿賴耶識裡頭去。
3、有增減,因為有為法一般它都是波動的,也就是它不是一味的,時而在增,時而在減,時而力量強,時而力量弱,那熏習的種子來說,由於種子在裡頭,各式各樣的種子,類形不一樣,性質不一樣,多少不一樣,所以不會達到圓滿境地。時而增,時而減,時而有,時而無,時而弱,時而作用強,時而作用羸劣。
4、還要與所熏共和合性,這個與所熏共和合性指什麼?我們的第六意識,耳朵聽,心在思維,然後第六意識跟阿賴耶識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兩個一個作能熏,一個作所熏。就象我們拿一口鍋下面在傳火,要想把鍋上熏鍋煙墨,必須煙子就熏在鍋上,如果我們在山門外面安一口鍋,在裡邊用多少柴架起,熊熊烈火,污煙沖天來熏,熏了半天鍋還是在門外,沒有熏上鍋煙墨。這就是能熏所熏沒配合,所以能熏與所熏共和合性。講到這裡,說明一個問題,我在講,你們還是要有所收獲,也還不是彼此要互相配合不行,就是說我要專心講、認真講、深入淺出的講、對機而講、你們接受的能力水平來講。那你們在熏的時候,也要本著虔誠、恭敬、殷重這三心來聽,在聽時,還要收其心,查其念,專心盡致的邊聽邊思維,邊理解,隨著我的思維,隨我的境界而轉,這樣來說,你們就有收獲,如果我在講這裡,你在講那裡,那就不行,那就象熏鍋煙墨一樣,熏不上,這就叫與所熏共和合性。以上就是能熏四義,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與所熏共和合性。
阿賴耶識叫所熏,它也有四義:
1、堅住性,所謂堅住性,阿賴耶識不象前六識有大的生滅間斷,它是一味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的這樣存在著,如《解深密經》裡邊講:“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暴流就是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你說它是疆死不變嗎?是錯的。你說它是中間有間斷嗎?也是錯的。所以它既在運動流轉,中間又沒得間斷,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這個就是堅住性,而不要把它理解成固定疆死不變,帶有體的這個性質去了不是,所以這叫堅住性。
2、無記性,所謂無記性,就是阿賴耶識不善不惡,它不造善惡業,同時它也不得煩惱與它相應。因此阿賴耶識本性就是無記,沒有善惡可記別。前六識有煩惱與它相應時其性是惡,有善心所與它相應時其性是善,如果沒有善心所、煩惱心所與它相應,只有遍行、別境心所與它相應時,就是無記性。前六識三性都有,第七末那識它雖然有煩惱心所與它相應,但它沒得嗔心所,沒得小隨煩惱與它相應,它也不造善惡業,一味向內,為系阿賴耶識見分為我,所以第七末那識其性也是無記性,不帶道德、不帶非道德性,所以它是無記性。但是末那識的無記性跟阿賴耶識的無記性有點不同,末那識要執我執法,那麼有我法執就把外面諸法的真實性遮被住了,能認識諸法真實性的見分智慧的正確認識,也就遮被住了,使所緣的真如法相不顯,能緣的正智不生,智與理不能現觀相應,所以它就叫有覆。就是說我法執把智慧法性真如遮被住了,所以它須叫無記,它叫有覆無記。阿賴耶識無覆無記,常時體性顯露,沒得我執,沒得法執。雖然沒得我執法執,但它不是智慧,原因是煩惱的種子也儲藏,前六轉識所造善惡業的種子也儲藏在它那裡頭,這些種子是他的相分,所以就把阿賴耶識給染污了,而不是清淨的不是智慧的,不是無漏的,而是有漏的,染污的,雖染污但沒得我法執的遮被,叫無覆無記性。
3、可熏性,指阿賴耶識,它長時都沒得我執法執遮被,體性顯露,隨時都在接受前六識的熏習。所以說晚上做夢,我們夢中也可以熏種,第二天眼睛一睜,雖然已經醒過了,但還能記住夢中情節。說明阿賴耶識還是在接受信息熏種,這個叫可熏性。
4、與能熏共和合性,就是說阿賴耶識本身也要與前七轉識能熏互相協調配合,然後它才能夠接受信息,才能夠熏習成種,保存於賴耶識中。那麼我們懂得能熏所熏各具四義,然後才能夠明白行緣識的道理。
也就是說行是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活動,為什麼能引起異熟識,就是前七識作能熏,阿賴耶識作所熏,能熏所熏結合就有種子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頭,而這種種子主要指善惡業種子和不動業,這三類種子儲藏於賴耶識之中,賴耶識隨業種變果,就有我們剛才所說異時而熟,異性而熟,變異而熟這三異,再加上阿賴耶識真異熟的三異:恆常不斷,業果不失,還有周遍三界。所以阿賴耶識,就叫真異熟識。這個就叫行緣識。
這裡有個問題,如果欲行、惡行、凡夫行,它熏的種子,就有兩部份,也可以說是三部份,哪三部份?本身眼等前六識,由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叫“名言習氣”。如果是以無明為根本,引起的行,這個行的身、口、意三業,猶其是在意業的認識上,夾有無明,夾有我執法執,夾有能取所取,它熏習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邊,就叫“二取習氣”。如果是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活動,剛才我所講有善、惡、不動三業,熏習的種子在阿賴耶裡邊,它就叫“業習氣”。由此這一個前六識在運動轉化,如果是以無明為根本引起的行,再與這個行造作活動熏習的種子,這個就會引生阿賴耶識異熟識,由此異熟識裡邊,阿賴耶識裡邊的種子有“名言習氣”“二取習氣”和“業習氣”三類,
那麼我們不是以無明為根本,而是以智慧為根本,以智慧為根本指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那意識對事理就沒有我法執著,完全能明了,這時熏的種子就可以對治“二取習氣”。成為叫般若智慧的種子,由於他的正確認識支配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活動,也是正確的行為。這個行為熏在阿賴耶識裡邊,就叫無漏福德的業種。由於他有無漏福德,也有智慧作增上,那麼本身眼等前六識他的自身轉化,熏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邊,本識中成了“清淨的名言習氣”。那麼這個本識,行緣識這個識,就不叫異熟識,也不叫阿賴耶識,而叫“無垢識”。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凡夫也有行緣識,聖者也有行緣識,聖者的行是以智慧為根本指導的行,以智慧為根本指導的行,由行引生識就叫無垢識,凡夫以無明為根本引起的行,就是欲行、惡行、善惡不動三業,由這個善惡不動三業引生的識,叫異熟識、阿賴耶識。現在又要說明一個問題,就依世間凡夫行緣識的識,又叫阿賴耶識、又叫異熟識、又叫阿陀那識、又叫心、又叫根本識、又叫藏識海、又叫所知依、又叫窮生死蘊等等。
那麼現在我就簡單給善友們講一講,如何從行緣識,熏習的種子來看,這裡頭會有個問題出現,轉識當中的第七末那識,他就要執阿賴耶識見分為我,阿賴耶識的見分就成了愛被末那識所執的對象,也就是所執的境界,生我法執的所緣境,由此這個第八識根本識,嚴格說來就叫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它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這三義。說它叫能藏,我們剛才說了前六識熏習,它能夠接受信息,你再多的種子,名言種子、二取習氣種子,業種子都能接受過來儲藏。就象一個大的倉庫一樣,五谷雜糧的種子他都能夠儲藏,從能夠儲藏五谷雜糧的倉庫來講,它叫能藏。五谷雜糧被倉庫所保存所儲藏,從種子這個角度來講叫所藏。從倉庫這個角度來講叫能藏,猶如寶庫能夠儲藏寶物的寶庫叫能藏。寶物被寶庫所收藏叫所藏。寶庫有寶物必須要一個人去守,但是守寶庫這個人不曉得這些寶物不是他所有。應該是大家的、國家的。他就在那裡起顛倒夢想,認為這個寶庫包括寶物都是我所有,他就堅執是我所有,死守不放,這個就叫我愛執藏。猶如末那識執阿賴耶識見分為我一樣,也就是守寶庫的人,死執唯這是我所有的寶庫,他把它守倒起,堅執不放,這就叫我愛執藏。
菩薩修行到什麼時候就不得阿賴耶識《八識規炬頌》雲:“不動地前才捨藏”。就是說:修道位菩薩修到第八地時候第七末那識就圓滿轉識成智了。他就再也不執阿賴耶識見分為我,阿賴耶識就不具備末那識所藏,阿賴耶識就不具備我愛執藏了,他不具備我愛執藏。
阿賴耶識要具備三義,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才叫阿賴耶識。這時他不具備我愛執藏,這個時候還叫不叫阿賴耶識?不叫了。但不叫阿賴耶識,他的有漏業種還在,這時又叫什麼識?《八識規炬頌》上講:“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就是無漏的福德,二取習氣也不得,只有智慧儲藏在本識當中,裝圓滿了就成佛了,這時叫無垢識,異熟識就不存在了,所以修道位的第八地捨阿賴耶識,修道位到成佛金剛喻定捨異熟識。
行緣識這個識,可以說它叫阿賴耶識,可以叫它異熟識,從三藏義講叫阿賴耶識。
從業種作用這部份來講招感變果形成三界六道輪回,這叫異熟識。
從他能夠受熏,儲藏所有種子,這個叫一切種子識。
但是這個種子當中,如果從名言習氣這部份來講,我們剛才說了,從業習氣這部份來講,叫異熟識。
名言習氣這部份來講,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時這個叫集起名心。
現行熏種子時叫積集名心。
所以從名言習氣,運動轉化來講,就叫心。
這個很重要,每個識為什麼都有他特定的含意,他站在不同的角度講的,不同的作用方面立的名。這個行緣識,熏的種子很多,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如果我們取喻為名,就象大海的水生波浪,就是種子熏現行。波浪跌下去又為水。就是現行熏種子。水生波,波跌水,就是種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不斷的這樣運動轉化,這個不僅指的是眼等轉識和本識之間的關系,也還包括地、水、火、風物質性的一部份名言,還包括表義名言這一部份都在內那這個來說:主要指的是藏識海。藏識海來說就是海水生波,波跌水,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水波互相轉化,運動很激烈。如象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這個暴流不停的運動轉化,這個叫藏識海。
另外,無論你眼識、耳識這些轉識,都要依阿賴耶識為根本,離開了阿賴耶識,轉識不能存在,離開了阿賴耶識,地、水、火、風的現行法不能存在,離開了阿賴耶識,三界五趣這些種種的千差萬變都不能存在。所以人生宇宙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從這個意義上講,阿賴耶識就叫根本識。
但是這些種子再多《金剛經》言:“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以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學習佛法,種的善根,再多的種子。看你保存好久,有漏種、無漏種、善種、惡種,佛陀說:“假死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所作業不忘,為什麼所作業不忘,百千劫都不忘。因為有一個執持這個種子,保存這個種子,讓這些種子永遠都不會失掉,這個就是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個執持義,他執持種子,讓種子不會失掉。
另外阿陀那識又叫所知依,所知就是指的法,有為法,無為法,不管你說世間有好多法也好,百法、萬法也好,萬法唯識,這些法都有一個根本所依處,如果離開這個根本所依,這些萬法統統不能成立。因此這些法所依之根本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又有一個名字,叫所知依。
另外有漏凡夫阿賴耶識隨業飄泊,隨業流轉招感。不遇善知識,菩提種性,不生現行,永遠不得解脫,只有我們遇到了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把我們本有的菩提種性引發成現行,這時我們廣積福德,廣積智慧,對治阿賴耶識裡邊的二取習氣,業習氣。最終轉識成智、成佛。這個來說生死就可以窮盡,否則的話,生死無窮無盡,從生死無窮無盡來講,就叫窮生死蘊。
行緣識,主要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幾個別名,它從不同的角度,也從各個方面,不同的意義建立了諸多的別名,阿陀那識、阿賴耶識、心、異熟識、根本識、一切種子識、藏識海、窮生死蘊、所知依這些都是阿賴耶識的別名。上午講到行緣識,這裡行緣識,主要是從造善惡業,熏成種子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邊,阿賴耶識又隨善惡業種作增上緣,招感三界五趣,形成世間的生死果報。從這個意義上講,此處的識,應該多指異熟識。
那麼識緣名色,現在我們講識緣名色,這裡的道理有點深,比較細,希望善友們好好聽,這個識緣名色的名色二字,實際上就是指五蘊,《心經》善友們都在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名是指受想行識,色就是指的色蘊,名是指的受想行識四蘊,名色就是指的五蘊。為什麼把受想行識稱為名,因為他不象色法的物質,有其形狀,可以眼見,耳聞,身觸。而精神性的受想行識需有作用,但無行持,超越時空,是屬精神性的能量,對一般的人來說,他不易了知,不易理解接受。所以只有用概念。名言來進行代表诠釋顯示。所以就只有名,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指的色蘊,名色就是指的五蘊。那麼此處所說:識緣名色,就是指阿賴耶識,異熟識可以變生起世間有取五蘊,這個五蘊來說分兩部份:一部份是有取五蘊,又稱雜染五蘊,又稱有漏五蘊。
另外一部份就是無取五蘊,也就是清淨五蘊,無漏五蘊。
那麼這個五蘊為什麼有染淨?有漏無漏?有取無取?如果我們有執著,有邪見,有分別,熏習的二取習氣,由二取習氣作增上,然後生起色受想行識五大類法,其性是有漏的,其性是雜染的。
如果我們沒有二取習氣,沒得我執法執,能夠通達無我無法的真理,以這種般若智慧作為變生五蘊的增上。由此對於五蘊就是實事求是,有即知有,空即知空,不增不減,而就還他一個五蘊的真實相。這種五蘊,名字曰:清淨五蘊。名字曰:無漏五蘊,也就是無取五蘊。有取五蘊是凡夫;無取五蘊是聖者;有取五蘊和合所成的根身,是屬於三界五趣,四生九有的有漏身體,其身夾有生老病死諸苦。
那麼如果沒有我執法執清淨五蘊的身體,這個身體就是佛身,佛的身體,也就是遠離生老病死,常時都是莊嚴、清淨、無漏、美妙的佛身,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前提,如果是以異熟識變生的名色,他就決定這個名色的五蘊,就是有取五蘊。如果是以無垢識作增上,也就是清淨的、無漏的。所以識緣名色的這個識,就看指甚麼識,聖者也有識,凡夫也有識,凡夫的識是根本識阿賴耶識,異熟識。聖者的識是無垢識,大圓鏡智,那麼無垢識來緣起名色,就是佛身佛土,以異熟識來緣起名色,就是凡夫的根身器界,所以這個地方,識緣名色裡頭很有內容,那麼現在我們就要給善友們講一下,凡夫異熟識是如何緣起名色有取五蘊的,這個就涉及到曾經我們學習過《八識規炬頌》中講:阿賴耶識有五種作用,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去後來先作主公。就有這五方面的作用,能夠如實了知這五種作用,也就能真正理解識緣名色的深刻含意。
首先我們上午就說到一個問題,前七轉識為能熏,阿賴耶識為所熏,能熏所熏結合就會熏習成種,這個種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邊,由阿賴耶識也就是根本識所攝藏,所執藏,但是這裡邊的種子來說,就有三大類,有名言種子,有二取種子,有業種子。
一、名言種子又分二類,1、表義名言。2、顯境名言。表義名言是诠表諸法的概念語言,也就是我們翻開書本,書本上的文字,這些知識、語言,如果我們反復的讀,反復的誦,然後就可以熏習成種,我們作的詩,作的文章,學習的佛法,這些都能保留種子,讓他在相對的時間內一般不會失掉,我們運用的時候稍加作意,然後就能記意,這一種語言文字熏習的種子,嚴格說來就叫表義名言。表就是诠表,義就是所認識的諸法,诠表一切諸法的名言概念,熏習的種子就叫表義名言。
依這個名言概念所诠表的對相,也就是具體指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色法這些。如果他們在潛能階段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邊,這部份的種子就叫顯境名言。
顯境名言是緣生法的種子,有為法的種子,具體指的心、心心所法,表義名言是诠表心心所法的概念語言。所以這兩個把他分清楚,這裡邊表義名言當中,名言種子的表義名言,只作生起一切諸法的增上緣,它不能接直作親因緣。顯境名言作一切諸法生現行的親因緣,平常說決定一切事物生起現行時,他的性質不變,這個主要是指的顯境名言,眼識生現行時,始終是眼識,它不會轉化成耳識、鼻識、舌識。那麼色種,種子生現行時,他始終都是色法,而不會轉化成眼等諸識,同時色種生現行時,它也不會轉化成所謂的二取習氣的現行法,以及業力所形成的外貌形態。它始終都決定一切事物生起性質的,所以這個來說,一般都是形成諸法的親因,決定事物主要性質,是生諸法的親因部份。
二、二取習氣是執我執法,能取所取的習氣,它生現行時,是決定這事物是雜染的、有漏的,一般是由二取習氣來決定它,如果有我執法執,有能取所取,那這些事物生現行時,無論如何也是有漏的、雜染的。
三、業習氣,業習氣來說,他是作為一切事物生現行時,就是有種種的外貌形態,千差萬別的外表形態,就是業作增上,業力構成的,在這裡邊就給善友舉個例,如象我們是個人,但是這個人的身體,就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每一個人又有八識,又有心所,又有色法,這些來說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法構成的。嚴格說來它都是由名言習氣作親因變生而成,無論你是甚麼人,這個性質不變,但是如果沒得二取習氣,那這個身體應該是無漏的、清淨的,那他就不是一般世間的人,而是聖人,超凡入聖的聖人,如果有二取習氣,那這個人身體其性是雜染的,有漏的,首先決定著他是世間凡夫,流轉三界,他不會解脫;我們這個人,雖然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及五蘊和合,但是他的外貌形態各有差別,從性別來說有差別,就是同性來說也有差別,相貌、身體個體的差異各個方面他都有差異的。這個差異的形態就是業力構成的,所以這一件事物上面就有因和緣的兩部份。在緣上面,又有二:一是二取習氣作緣,二是業習氣作緣,因來說就是名言習氣作因,那識緣名色。
這裡邊我們要給善友們講一個問題,甚麼問題?佛法裡邊講的,識變果,一般有二種變法,一是隨因緣勢力變,一是隨分別勢力變。《成唯識論》說:“然諸識變,業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變,二隨分別勢力變,初必有用,後但唯境”。甚麼叫因緣勢力變?甚麼叫分別勢力變?首先我們要明白,因緣勢力變,這可以說是人生宇宙的絕對真理,沒有哪一法不是因緣勢力變,佛法始終都是講的因緣生法,因就是生起事物的親因種子部份,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形成事物的主要根據。緣來說:就是形成事物的外部條件,那麼有了根據和條件的結合,也就有新的事物形成。
從我們佛法唯識學的角度來講,因緣勢力變,以眼識為例:在眼識生現行時,就具備因和緣的兩個條件,眼識的自種是因緣,但是具備眼識自種缺乏緣,缺乏其它的增上條件,這個種子是不會生現行的,眼識生現行的增上條件,根據《八識規炬頌》來說:一般要具備八個條件,除開種以外。
一、要具備所謂增上緣的根,眼識生現行時,如果沒有眼根,如果沒有視神精,眼識生不起現行。如是有了根,有了視神精,沒得其它的緣也不能生現行。
二、就要有所緣境,就是說眼識必須要有所見的色,沒得所見的色境,只有能見眼識的見分,沒得相分,而眼識生不起來,同時只有親所緣緣,沒得疏所緣緣,眼識的親所緣緣亦生不起現行,同時見分就不會轉化為現行,所以所緣緣是第二個條件;要有所緣的境。
三、識生現行時,它是前念不斷滅,後念相續生,因滅果生,相似相續,從這個意義上講,還要具備一個緣,叫等無間緣。等就是同類平等,無間前念開導後念,中間沒得間隔,無間平等開導生起,顯示出這個法是運動的、是變化的、是前後相似相續的、是前滅後生、因滅果生的,從這個條件來講,這個緣叫等無間緣;這是第三。
四、眼識生現行時,還要以阿賴耶識為根本依,猶如我們的玉米、小麥,這些種子。要生根發芽、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如果離開大地,那是結不起果的,阿賴耶識猶如大地一樣,所以種子生現行的根本所依;阿賴耶識叫根本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四。
五、依末那識為染淨依,所謂染淨依,染就是指末那識有我法執著就叫染。淨末那識沒得我法執著就是清淨的。前六識之所以叫染,就是末那識有我執法執,所以前六識叫染,前六識要清淨,末那識首先要去掉我法執著。那麼前六識才會清淨,因此,末那識是前六識染淨的根本;所以眼識生現行時,除開自種,這是它第五個條件,就是染淨依。
六、是分別依,那就是第六意識,也就是說眼識生現行時,第六意識必須是在活動起現行的時候,如果第六意識沒有生現行,那麼眼識也不會生現行,要意識分別、意識思維,意識由潛能轉化為顯能,這個過程,然後作一種增上條件,眼識才能隨之而起,在這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眼識生現行時見色境,意識有五具意識,明了意識,它與眼等同緣前五塵。如果意識沒生現行,它沒有活動,不與前五識同起作用,同緣色等五塵。那麼這個眼識它也不會生現行。所以眼識生現行時還有一個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識;所以這就屬於第六。
七、眼識生現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空間,也就是說我們見色境的時候,如果把這個所見的色境,顯色也好、型色也好、表色也好,如果跟我們能見的識,距離太近或者沒有空間距離,他是不能見的。就象我們見東西,蒙上眼睛就不能見,所以要拿開,中間一定要有空間距離,然後眼識才能見,所以空間距離,也是眼識生現行的一個條件,這是第七。
八、眼識生現行時,以人為例還要有一定的光明,如果沒有光明,眼識也是不會見顏色,如像晚上黑夜,撐手不見五指,其它諸緣皆具,唯獨缺乏光明的條件,那麼這個眼識同樣生不起來。
所以這裡說明一個問題,眼識除了以自種為因緣外,其它還要有八個增上條件,增上條件這個就叫緣,自種就叫因,眼識生現行,就要因和緣共有九個,所以因為一,緣為雜,共有九。這樣眼識才會生現行,那麼你看眼識是不是緣生法,很明顯這就是緣生法,眼識如是。以此類推,所謂舉一反三,以一貫萬,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無不是緣生法。即各各以自種為親因,也要障其它諸識為增上條件,而後這些識才能以種子轉化為現行,由潛能轉化顯能。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所以這個識就是緣生的法。善友們要記住,很多人不懂唯識,一提到唯識,哎呀!唯識它講的有一個實在的識,實際上他根本就沒理解唯識,這個唯識的識,實際是緣生的識。如果離開因緣的識,是沒有識可得的,只有眾緣和合顯現的、如幻的緣生識,那麼既然是緣生識,這個識是什麼?依它起自性,就是有為法,佛陀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唯識說,依它起自性如水月鏡花、陽焰、谷響,相有體無,是有而非真,這就是識。說明識是緣生法,識是如夢幻泡影,所以只有緣生如夢幻泡影的識,而沒有帶主宰性,帶實體不變的識,所以說識是緣生,這個就叫識隨因緣勢力變。
現在只舉了眼識,其它幾識,心所是不是隨因緣勢力變,那更是隨因緣勢力變。這個心所兩個字,一個說明它是心王所有的法。唯心所有,與心相應。所以才叫心所有法,這叫相應心所,心王生現行時,心所隨之而起。它不能單獨生起,同時與眼識相應的心所,眼識要具備九緣,同時與它相應的心所也要具備九緣,與耳識相應的心王它具備八緣,心所也要具備八緣,相應的心心所隨心王的它所具備的條件、所帶的緣有多少、聚多少緣、聚多少條件。所有心、心所法都是緣生,那麼你說心、心所法是緣生,物質色法是不是緣生呢?更是緣生。
如像說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地大的物質,所謂地以堅為性,肌骨、肌肉、毛發、五髒六肺,這些都是地大。它也有自種為因緣,生現行時還要以業力為增上緣,還要以阿賴耶識變果作增上緣。如果沒有這些條件作增上,這個色法的物質不會由潛能轉化為顯能。所以心、心所法是緣起,而色法亦是緣生法,真正識除了緣生的心、心所、色法之外,那裡還有一個獨立的法,是沒有的。不相應行法是由心、心所、色法三位和合的假法。由此我們說:識由因緣勢力變。就是要徹底弄清楚、弄明白,心、心所、色法這些法,這些識無不是因緣和合而形成。有因無緣不能生現行。法不從因生。如果你說:“法從因生,沒得緣就可以生現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它離開緣是不能生現行,但是有了緣雖然能起現行,如果沒得自種,沒得因,只有緣也不起現行。所以說法亦不從緣生,也不從緣起。那麼一定因緣結合,才有假像的形成,所以無有一法不是緣生,這就是識隨因緣勢力變。
隨因緣勢力變,顯示二個問題:一、說明法不帶主宰性。如果帶主宰性那裡還具備這麼多的條件,帶主宰性,不具備條件也能轉化為現行,說明它不帶主宰性。由此佛法講的實我就是空,了不可得,我叫主宰義才叫我,你看那一位能夠主宰,如果能主宰,每一個人都想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世上的人千歲或幾百歲的人都難找到。有生必有死,會都必離,這是自然規律,法爾如是,任何都不能違逆,所以你能說我主宰我不死,這是不可能的,我能主宰自己不老不可能,我能主宰自己不生病不可能,我肚子餓了主宰我不餓不吃不可能,那麼你吃了過後你說只吃不上廁所不可能。為什麼?因為我無主宰,一切隨緣,因緣所生。所以佛法說帶主宰性的實我不可得,就是因為它是緣起法。
但是又有一個問題,既然是緣起法,又不能否認他全空,如果否認他是全空也是錯誤的,必定他還有一個如夢如幻緣起的法,我們學佛的人,就要如實了知,緣起之法是有,主宰實體之法是無,沒有帶主宰實體之法。我們就不執著一個實體之法,不執著帶主宰性的我,但是緣起的假像幻像因果是有,所以我們當隨順因果的,還要隨順因果。止其惡,修其善,捨其染,趨其淨。而後還要撐握自己的命運,還要依因果而得解脫,所以還要遠離斷滅、空無邊。所以通達緣起法至即重要,這就是法隨因緣勢力變。
但是法隨分別勢力變又怎麼講呢?這個分別,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它有二個含義,然後才能明白,怎樣隨分別勢力變,一個分別是廣義的分別,廣義的分別就是所有的識都叫分別。因為識有一個名字,叫虛妄分別。《辨中邊論》彌勒佛說:“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虛妄分別有就是說帶虛妄分別的識是有,也就是指識是有,我們要記住識叫分別。從廣義的來講,所有的識都叫分別,因它是虛妄分別,不能如理認識事理,這是廣義的分別。
另外有一個狹義的分別,專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利用名言概念,對一切事理,依名取相,分別執著,而這一個第六意識的分別,是狹義的分別。此處所說隨分別勢力變,多偏於廣義的分別勢力在講,也包括狹義的分別在內,現在具體把兩個分別,它的性質不同,但是也有內在聯系給講一下:所謂廣義的分別,識隨分別勢力變,我們剛才以眼識為例,說識都叫分別,眼識要以阿賴耶識為根本為例,說識都叫分別,眼識要以阿賴耶識為根本依,阿賴耶識又是不是叫虛妄分別呢?阿賴耶識雖然以它為根本生眼識作增上,協助眼識生起;末那識又能作增上為染淨依;意識又能為眼識生起的分別依;我們剛才說了,所有的識都叫虛妄分別。眼識生現行時,阿賴耶識為根本依,末那識為染淨依,意識為分別依,它自身也是屬於虛妄分別當中的一法;前念開導後念這個也是屬於分別勢力變,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作增上,協助眼識生起,這就說明眼識也是隨分別勢力變,從自身的因來講,它本身就具備分別,它本身就是虛妄分別,才叫識;虛妄分別才叫識,從因來講,它本身就是虛妄分別勢力變。從緣來講,其它識作它生現行的增上緣,其它識也叫虛妄分別,所以其它識作增上,眼識則生,所以眼識從增上緣的角度,也是分別勢力變;眼識是這樣,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心所、八識、色法無不是,屬分別勢力變,只要百法當中任何一法生現行時,其它識作增上,它才能起現行,只要是以其它識作增上的,這個法都是屬於分別。
同時,它自身種子生現行,自身這個識也叫虛妄分別。嚴格說來,從因的角度講,也是屬於分別勢力變;從緣的角度講,也是屬於分別勢力變;所以說識從分別勢力變。這是從廣義的角度在講,如果我們不能夠如實認識分別勢力變或決定這個因緣勢力,就成為有漏的、就成為雜染的、就成為不清淨的世間因果。有漏因果,也就是染分依它,為什麼他是染分依他,是因為第六意識是狹義的虛妄分別;他不能如實了知所有一切諸識諸法都是因緣勢力變,是廣義的分別勢力變,其中沒有實我沒有實法,他不了解這些道理,他認為這些是真實的、絕對的,然後他生顛倒夢想,生我我所,以這個狹義的分別作增上,由此使這一切法在因緣勢力變時有染污,而成染分依它。成世間因果,成為虛妄分別的識。從廣義上講就成了虛妄分別的識,而不是如理分別的智。這就是狹義第六意識的分別,最終它可以決定廣義的因緣勢力變和廣義的分別勢力變,有漏的、雜染的、是世間因果;是虛妄分別的識,屬於染分依他,而不屬如理分別的智和淨分依他;如果狹義的分別勢力變,第六意識能如實認識因緣勢力變,分別勢力變這個道理,知道法是相有體無,無我我所執,既不生增益執,也不生損減執,如理通達因緣勢力變和廣義的分別勢力變,這時候第六意識它這種狹義認識,它也就能作增上,這種認識,實際上就是智慧在觀照,以它這種狹義正確的認識作增上,而使廣義的因緣勢力變和分別勢力就成了清淨的依他起自性,又叫淨分依它,也是出世間的清淨因果規律。這些道理有點深,有點細,但是道理很偉大,真正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那善友們說實在話,你們對佛法又要上一個台階。因為經常佛法裡邊講:“然諸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變,二隨分別勢力變”。但是很少有人去認真的參悟,去弄清楚。所以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作為一個突破口,讓他真正理解得很正確、弄得很清楚,由此可以打開一個缺口直接通往解脫的光明的涅槃彼岸,通往無上大菩提。所以在因緣勢力變和分別勢力變果上。一定要弄清楚。
因緣勢力變,我們說唯識這個識:眼等八識、五十一心所,還包括色法,這些識種、五根五塵這些法是不是緣起法?完全都是緣起法。那麼既然是緣起法,《八識規炬頌》說:“九緣八七好相鄰”。眼識九緣,耳識八緣,鼻、舌、身識七緣,以此類推,意識六緣,末那識五緣,阿賴耶識四緣,每一法都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形成,那麼識就是緣生的識。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些是緣生的識,狹義的第六意識虛妄分別,狹義第六意識的分別勢力變,如果生了顛倒妄執,起我法執著,不知這些法隨因緣勢力變,這樣認識就是虛妄分別,是染分依它,是世間因果。每一個識生現行時其它諸識作增上,而使這個法不會生現行,其它諸識每個識都叫虛妄分別,都以分別叫識,既然那些識都叫分別,分別名識,所以這個法生現行,其它諸法作增上,而使他生現行,所以這個法叫分別勢力變,同時既然那些法都叫分別,那這一法本身也是屬於分別,分別就叫識,眼識生現行,眼識本身也是虛妄分別,所以從自種的因緣角度來講,也是叫分別勢力變,從增上緣其它識作增上來講,也叫分別勢力變。所以這個叫廣義的分別勢力娈,我們狹義的分別勢力變,就是第六意識,能夠如實了知廣義的分別勢力變這個道理,不生顛倒,不生執著,這個第六意識就不得我執法執,這個就是如理認識,正確認識,以此作增上,而使這個廣義的分別勢力變,將來就成為佛的四智相應心品。如果是狹義的分別勢力變,帶有我法執著,顛倒妄想以此作增上,而使這些識生現行,就成了有漏的心、心所法,就不叫四智相應心品,而叫心、心所法,所以這個狹義的分別勢力變,它就可以決定廣義的分別勢力變和因緣勢力變。是世間的、出世間的、雜染的、清淨的、凡夫、聖者都在狹義的第六意識分別勢力上來決定。廣義的分別勢力變和狹義的分別勢力變及因級勢力變三種在變果上,哪是所認識?哪是能認識?以上三種都是所認識,但是狹義的分別勢力變又是能認識。如果我們能認識是錯誤的,有我執法執,沒有把所認識這些因緣勢力變、分別勢力變弄清楚,這樣就生顛倒夢想,就是第六意識,就是凡夫,如果我們把廣義的分別勢力變和因緣勢力這個所認識弄清楚了,那這個狹義的分別勢力變,就是正確認識、如理認識、那就是妙觀察智,那就是聖者。在廣義分別勢力變和狹義分別勢力變及因緣勢力變這三種變果上,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
識緣名色,名色就是五蘊,五蘊有有取五蘊、無取五蘊,根據剛才我們所講,識隨因緣勢力變,識隨分別勢力變;分別勢力有廣義、狹義兩個變義,有取五蘊是狹義分別變中哪一個識作增上,而變生的有取五蘊,是有我我所執,顛倒妄想作增上而變生的有取五蘊(是作增上,而不是作親因)。有取五蘊和無取五蘊都是以因緣勢力變生而成,也是以分別勢力變生而成;分別有兩種:有虛妄分別,有如理分別;虛妄分別是識,如理分別是智;虛妄分別又是以第六意識狹義的虛妄分別為主作增上,然後使其它諸識都能成為虛妄分別。如果狹義分別是如理分別、正確分別作增上,就能使其它諸識也叫分別,轉染成淨、成為四智、成為真正的般若;這就是如理分別,這種如理分別、正確分別、它也是緣生法,這就是淨分依它,也就是無取五蘊。如果是錯誤的分別、虛妄分別、也是緣生法,它就是有取五蘊,也就是染分依它,世間因果。所以識緣名色的這個名色,就是指的五蘊。五蘊就有有取、無取兩種,統統都是以狹義的分別作增上,而形成有取、無取的,狹義的分別是正確的,如果是在認識上以因緣勢力變真實相相符合,這個就是無取五蘊。如果狹義的分別與因緣勢力變這個真實相不相符合,就成了有取五蘊、染分依他。
希望學了過後,大家進行討論學習,還有自己參悟時,也應在這裡多參悟,把廣義、狹義分別勢力變果和因緣勢力變果,彼此三者關系、三者變果關系、形成染淨的差別、因果關系,此處道理都應弄清楚。然後才懂得到一般所說的唯識乃至轉識成智,甚至所謂的一切諸法跟隨有情的認識正確與否為轉移故名唯識的這個義理。都能如實知理,就很不錯。識緣名色就講到這個地方。
名色緣六入:甚麼叫六入,六是數目字,入是指的根和境互相協入,就是說境不離根,根不離境,根境互相協入。而後識才能夠生起來,六入就是玄狀法師所翻譯的叫六處,也就是十二處當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六根處,六根處叫六處,也叫六入,處跟入意義不一樣,處就是識生起的處所,識生起的地方。入是根境互相協入,互相滲透,彼此不離。六入簡單說就是六根,六根有沒有心王部份,心王部份唯有一個根,就叫意根;意根是第七末那識。因為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生起的根,意根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是心王,它是心王部份。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色法部份,十一色法五根五塵,色法是物質。意根不是色法,是心王精神部份。前五根有二個別名,叫經緯物質,淨色根。淨色根,跟其它粗大物質不一樣,一般來說:顯微鏡才能見,肉眼不能見,得了天眼通的人才能見,現在所說的神精這一部份,那是經緯物質,叫淨色根。五根來說:前五識就是以根而立的名,依眼根生就叫眼識,依耳根生就叫耳識,意根外作第六意識生起的根,內作阿賴耶識生起的根。意根是末那識。名色緣六入,名色指五蘊,嚴格說:色蘊裡邊就包括了五根,識蘊裡邊包括了意根,名色就應該包括六根在內,但是這個地方他把六根跟五蘊分開講,所謂名色緣六入,就是以五蘊作增上,就能形成六根而派生六識,然後就可以作增上生起六識,由六識就可以認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此他就可以建立十二處、十八界,進一步才能夠建立起凡夫與聖者。在這個地方一迷一悟,一個解脫、一個不解脫,在此說明了蘊、處、界三科,名色就是五蘊,六入代表十二處,六入就是六根,有六根就有六塵,六根六塵就叫十二處,根塵結合就會生六識,就叫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再加五蘊,這就叫蘊、處、界三科。
也就是下面六入緣觸,這個觸包括三部份,根境識三和合生觸,觸在百法裡面有觸,色聲香味觸法有一個觸,此三個觸含義各有不同,所觸一分專指六塵當中色聲香味觸法的觸,所觸當中的觸是物質,百法當中的觸是屬精神部份的觸,百法的觸是在遍行心裡面,屬於精神,現在講六入緣觸是根境識相結合所生的觸,這個觸既包括能緣心所有法觸的一部份意義,也包括所緣的六塵中觸的一部份意義,還包括根觸境的一部份意義,所以這個觸與前兩個觸又有不同意義,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觸字弄清楚,這三個觸字意義各有不相同,有物質方面的觸、有精神方面的觸,有根境識和合所生的觸。
行緣識的識不能講成第六意識,為什麼在此要提這個問題,因為有很多資料在講十二緣起時,把行緣識的識講成是第六意識,是錯誤的,原因是他們講法沒有建立阿賴耶識,只講前六識,不講阿賴耶識,所以他講行緣識,只能講意識,就沒有講異熟識,不能講阿賴耶識,只有唯識才講八識,所以唯識他就講異熟識,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就是這個道理,猶其是講《中觀》、還有講《毗昙》、還有很多宗派都不講阿賴耶識,所以它只能講第六意識,但是他就不會講出第六意識為什麼能會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業果相續,有情生命不斷。他就不能把這些道理講出來。所以只有講出阿賴耶識,行相業用,才能如實把這些甚深義講出來,阿賴耶識叫異熟識,他還有哪些別名,使一切種子不會失掉壞,叫阿賴耶識;
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現在問幾個問題?變生根身、器界生起時決定他的性質不變是屬於哪種種子?是指名言習氣,名言習氣就是五蘊的種子,色、受、想、行、識五蘊法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他作為生起事物的親因緣,決定性質不變。決定將變生五蘊生現行時五蘊是有漏的、雜染的、是不清淨的,這個是屬於“二取習氣”。我們學佛過後要想將來五蘊生現行時五蘊是無漏的、清淨的,那我們的種子就要有般若種子,稱為叫“無取五蘊”。我們現在還是“有取五蘊”。古人雲:“人心知不同,各如其念”。我們每個人心不一樣、臉不一樣、身材不一樣、形狀不一樣這些差別相是屬於哪一類種子而形成?主要就是“業習氣”形成。如果我們要使自己的身體變化為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那我們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變生過來?主要就是要造“無漏業”。佛經上說:“三祗種福德,百劫修相好”。三大阿僧祗劫種福德。《金剛經》言:“不與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要無漏福德種得多,將來招感清淨、莊嚴、美妙的大丈夫相。這個就是業力構成的,但是業有:
有漏、無漏。在種子當中,什麼樣的種子決定是“有漏”?什麼樣的種子決定是“無漏”?有“二取習氣”就決定是有漏。對治“二取習氣”生起般若智慧,就決定業是“無漏”。一語道之,總的來說:我們學佛就是要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來源於對法義的如實通達。對緣生法的正確了解。如果不能夠對緣生法正確了解,對如來所說的正法不能如實通達,這個智慧是生不起來的,講到此處,給善友們說一個問題,智慧亦是緣生法,它要具備幾個條件才生得起來,今後我們要想生智慧,你就去創造這幾個條件,具備這幾個條件智慧就生,沒具備這幾個條件,智慧就生不起來。
一、智慧要靠智慧種,也就是菩提種性,智慧的種子為因緣。但是有這個菩提種性,還要具備其它的條件才能生,條件一,必須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要具備五點:
1、多聞,聞法聞得多,如果他都聞得少,有些他看都沒看過,當然就不能理解,又沒見過,又不能理解,怎樣給人家講說。
2、見谛,自己要有親身的證悟境界。如果你沒在生活當中有生動的證悟境界,說出來的東西,就是教條、空洞、死板、而不是自己生活當中內心深處流露出來的,沒得親切感,沒得感染力,不能真正度化眾生,所以還要靠自己親生證悟,實踐檢驗這個理論,是否正確,是否收到立竿見影,當下得到受用的這種效果。
3、善說,因為我們弘揚佛法利生,只有二方面才能做到弘法利生,①、嘴講,和善友們一起面對面的講說。②、筆寫,如遠處和未來世的眾生怎麼辦?把通達的道理寫出來遺流下去。要善講善寫,如果不善講善寫,就無法弘法,所以佛陀說了一個是善說,要有大辨才,把甚深微妙極難通達的佛法,用平時通俗、親切的語言,能夠給循循善誘,方便善巧的流露出來,展現出來,合盤托出。讓他人當下聽了,就可以得到受用,所以要求弘法者善說、善寫。
4、要有慈心:就是說我們長期都要有一顆慈愛無邊眾生之心,如果我們弘法利生,要想成佛,沒得一顆大慈悲心,那是不行的,但是這個慈悲心很重要,上對所有三寶,善知識,下對無量受苦眾生而慈愛,而不生分別,只要別人有長處,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統統都要看齊學習,他的短處,引以為戒,不去學他的短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一定要有慈悲心,慧能大家都曉得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他是禅宗裡邊的一位大祖師,他常時講法、玲聽的人也很多,開悟的弟子也不少,但是到他晚年入涅槃的時候,他那些弟子都在那裡哭泣說:“祖師,您現在就要走了,我們如何才能成佛嗎”?慧能一聽,他們還是把我抱得很緊,無大悲心,並沒問眾生如何成佛,光問我如何成佛,慧能知道這些人的修定,缺乏大悲心,缺乏菩薩精神。所以慧能說:“若識眾生,則識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這時慧能對症下藥,知道他們缺乏大悲心,光是我解脫,我成佛。而沒考慮眾生,所以真正的善知識要有大慈心。
5、生歡喜:古人有雲:“君子坦蕩蕩,小人長齊齊”。真正學佛的人來說,不管他人說長道短,他說我壞到頂點,我不一定就壞,他說我好得像佛一樣,我不一定就好得像佛一樣,自己有個標准。別人說好,我心不喜,別人說壞,我心不怒,長時坦蕩、自在,應怎麼作就怎麼作,自己的路認准了,正道而行,努力前行,不論他人言長說短,所以常時都要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心裡要有一種法喜充滿,受用無邊法樂,所謂學法的人,口以法味,身以法語,意保法樂,心生歡喜,如果常時眉頭趨起,心裡經常都是這樣放不下,那樣看不開,這個學佛就不好,所以學佛要越學越自在,越學越逍遙,越學越快樂,越學越覺得有一種快樂、安樂這種境界出現,這個就是對的,那麼我們給善友們講這個叫善知識就要有這五點。因為現在末法時代弘法的人也很多,但是善知識就少。《解深密經》就說:“求真善知識”。那真善知識就更少,所以這個是佛陀就告訴我們的,無著菩薩也對後學,學習佛法,參訪善知識,要做到哪幾點才是善知識,就有以上五點,是恆量標准。善友們要記住,這些就是尺子、標准。今後在學法的時候,管他哪個在講,只要講得正確,八十老翁,三歲蒙童都可以拜他為師,師者師道、師法,他只要能夠傳道使人解惑,皆是我之師。沒有具備這五點,管你是什麼人,我也不說你,就不能跟你走,跟你轉,所以這個就是善知識。講到這裡,就是我們對佛法要正確認識,正確理解,猶其是般若智慧是緣生法,我們的智慧要生現行,就必須是第一親近真正的善知識,所以有很多人說,哎呀!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喲?我又辨別不到,他說他是善知識,你說不是,我又說不出個道道來。確實也是,現在已把標准交給大家,你們今後可以恆量。
第二個智慧生現行,必須是聽聞善知識講說與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四依四不依這個標准相符合的正法,來玲聽、受學,如果他講說的這個佛法不與這個標准相符合,那不是正法,所以第二要隨順依善知識講說的正法來聞、思、修。
第三點我們學佛的人還要把所聞的正法與我們的實踐緊密結合,達到理與行、教與證、理論與實踐要高度統一,而不是只學理論,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所以還是自己親身弓行實踐。
第四學佛的人還要貴在堅持,決不說我平一時之興趣,高興看一下書,聽一下法,不高興扔過去麻將過夠了再去跳舞,有機會,有時間就去學,不得時間就算了,這個是不行的,這個學佛來說,就是要善始善終,始終如一。慧能都知道:“終生堅持,定入聖位”。如果我們沒得恆心,沒得毅力,善始善終這種精神,一般我們學佛是沒得成就。
第五還要常時把我們是如何發的心,親近的善知識,如何聽聞的正法,如何思維修正的,毫無保留的宣傳給其它與佛法有緣的人,讓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破迷開悟,解脫出離,從而達到在度化眾生當中,長養自己的福德,長養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福慧增長廣大而後圓滿。所以般若是緣生法,除了自己這個菩提種性而外,所以這些都是條件,如果你離開了這些條件,智慧就不能生。
下面接著昨天講的接著講,昨天講的幾個問題,我想有必要再問一下大家,昨天講識變境有因緣勢力、有分別勢力變,我想問善友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些識,它是不是因緣勢力變的?因緣勢力變表現在什麼地方?如何把因緣勢力變的道理很具體的講出來?《八識規炬頌》言:“九緣八七好相鄰”。眼識具備九緣,耳識具備八緣,鼻、舌、身各具備七緣,意識具備六緣,末那識五緣,阿賴耶識四緣,心王都是緣生法,那麼識都是緣生法,我們就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唯識是緣生的唯識”。因為很多人在說,你講那個唯識,我們曉得,識是有,那是法執,破不到我們的執著,成不了佛。他根本就不懂,唯識是緣生的唯識,既是緣生,我問善友們,緣生法能說他是實有嗎?不能。能說他是空無嗎?不能。對緣生法既不能說是實有,也不能說是空無,緣生法本生就是中道。所以緣生法最重要,那麼心王是緣生法,心所是不是緣生法?心所他具的條件生現行時,我們昨天說過,他具條件,跟心王有關系不得?心王具備多少緣與這個心王相應的心所生現行時,也就要具備同樣的緣。眼識具備九緣,與眼識相應的心所生現行時也就具備九緣,阿賴耶識具備四緣,與阿賴耶識相應的遍行心所生現行時也要具備四緣。心所隨心王而轉,系屬於心、從屬於心、不離於心、與心相應、為心所有,所以心、心所都是緣生法,那麼心、心所都是緣生法,是沒有絕對精神,色法也是緣生法,色法即物質是也,物質是緣生法,離開心、心所沒得色法,既然離開心、心所沒得色法,那色法是自種作因緣生的,還是心、心所法派生的?是自種作因緣生,而不是心、心所派生的,心、心所對色法只能作增上緣,而不作親因緣,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質,那物質對精神也只能作增上緣。
分別勢力變有二種:一是廣義的分別勢力變,一是狹義的分別勢力變。狹義的分別勢力變主要是指第六意識,依於名言對諸事理進行分別思維、推比度量認識,這個是狹義的分別。廣義的分別,一切識都有一個名字,識名叫虛妄分別,萬法唯識,那萬法都叫虛妄分別,法與法彼此之間互作增上緣。所以說法就叫分別勢力變,如眼識九緣,阿賴耶識作根本依,阿賴耶識也是虛妄分別,所以他屬於阿賴耶識作緣而變;第七末那識也是虛妄分別,作染淨依,末那識的虛妄分別作增上緣而變;意識是分別依,意識也是虛妄分別,所以意識作增上緣而變;因此稱為叫作分別勢力變,從增上緣的角度是分別勢力變,從親因緣的角度識叫虛妄分別,還是分別勢力變,無論從因從緣都是隨分別勢力變,這個就是廣義的分別勢力變。
分別勢力變、因緣勢力變,對這個道理不能明白,不能通達,這個意識的狹義分別勢力變是錯誤的狹義分別勢力變,就決定著因緣勢力變和分別勢力變是世間因果,是雜染依他。如果如實了知因緣勢力分別勢力變的道理,對狹義的分別實事求是,如實而知,以此作增上,這樣就使因緣勢力變、分別勢力變成為清淨依他,出世因果。這個道理很殊勝的,但是猶微深細,難得通達《解深密經》講:“甚深、最甚深;微妙、最微妙;難通達、極難通達”。相信所有的善友都有大智慧,不難通達,容易通達。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名色另外有個名詞叫五蘊,名是指的五蘊當中精神部份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色蘊;五蘊裡邊行蘊從《百法明門論》來講:行蘊裡頭有那些法?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都是行蘊的內容,都是在五蘊裡邊,相應行法中遍行心所的受想兩種心所,應該把這兩種心所除開,五十一種心所除兩種,就是四十九,再加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所以五蘊裡邊的行蘊就包括百法裡邊七十三類相應心所和不相應的行法,因為受想單獨建立了兩蘊,就要把他除開。百法裡邊都稱為叫相應行法和不相應行法,他都叫行法。行法他根據五蘊當中的行蘊這樣取的名字,行蘊他具備造作義,他又是有為法又具備遷流變化義,行蘊裡邊的不相應行法只具備遷流義,不具備造作義,因他是假法,假法哪能有造作義,但是他具備遷流義,最終還是無常,不可得,不能說他是常可得,這就得分開答,這也是很關鍵的,學者必須背得、理解,然後融會貫通,要靠自己去用功,行蘊這個行,就包括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這兩類行法都是五蘊當中的行蘊所包括。但是裡頭有受蘊和想蘊兩種又是相應行法當中遍行心所裡頭觸、作意、受、想、思,受想兩種心所單獨建立,所以在五蘊當中講行蘊時,就應該把受想兩蘊除開。所以只有四十九,再加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共七十三法在百法裡頭都是五蘊的行蘊包括的內容;但是這個行又具備遷流義,又具備造作義,那行蘊裡邊的行就要分開講,就說行蘊裡邊相應心所,他既具備造作義,他跟前六識相應的時候就造身業、造語業、造意業,但是他又是有為法、緣生法,所以又具備無常遷流變化義,所以相應行法,具備造作義和遷流變化義;不相應行法是心、心所分位假像,他不具備造作義,只具備遷流變化無常義,因為他不與心王相應,沒法造身、口、意三業。
五蘊的名色、六入的十二處,再加十二處就生六識的十八界,觸就表現的是十八界,根、境、識三和合就生觸,蘊、處、界三科,佛陀建立他的目的在於什麼?主要是破除眾生的三種我執,眾生迷執有自信我,不知道是五蘊和合假立的一個似我,他認為有個自性、有個實體,然後佛陀為了破這個實體的自性我,所以才講五蘊,就一法一法來分析,就說你這個人是由色受想行識,精神物質兩大類而組成,並沒得一個實體的自性可得,你把色受想行識除開,那裡有個體呢?所以他是些條件組合的一個假我、似我,你這樣觀一下就可以破自性我執。那十二處就是根、境,六根六塵和合叫十二處,佛陀說:“十二處是破眾生的受者我執的”。一般眾生認為,我能感受,有東西實在的境被我感受,始終都認為有個我在受,人我、法我在感受,佛陀說:“除開了六根、六塵之外,你到哪去感受”。所以只有六根六塵,而沒得實在的感受者,所以喊你觀只有六根、六塵和合才生感受,意思說只有緣生如幻的感受,而沒離開根塵的實有感受者。十八界佛陀說他的目的是破作者我執的;一般人認為我能作善,我能作惡,任何我都能造作,佛陀就分析說:“除了六根、六塵、六識外,你能造作嗎”?不能造作。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起也只顯現了一個眾緣合和的一個假相造作,這個叫緣生造作,緣生造作沒得實體。所以你要找一個有實體的,不帶這些根塵識三和合所顯現的似造作相,那是找不到的,所以說十八界是破眾生的作者我執。這個就叫六入緣觸,我們要知道十二緣起的緣,只能作增上講,而不能作親因講,也就是說,那個六入他不能直接派生觸,觸來說是根境識三合和生觸,作親因講就錯了,那不是六入直接派生觸,如像說異熟識就是身口意三業造作所派生的?不是。他只是前法作條件,為增上引生後法,是從增上緣的角度來講緣,而不能從親因緣來講這個緣,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所以這個緣不能作親因緣講,只能作增上緣講。
觸緣受:觸對所有的境界,對我們業力作增上招感的一切境界;我們的識就有感受,受裡邊一般來說有三受或五受的說法,三受就是苦受、樂受、捨受;如果在這三受的基礎上再加憂和喜,就成了五受,這個受是個什麼意思呢?就是古時候說:領納為受,領納就是現在的感受,對於境界,對於我們心識變現的根身、器界、引業、滿業所招感的這一切,現實生活具體的異熟、異熟生,我們的識他就有苦、樂、憂、喜、捨這五方面的感受,所謂苦受來說,如像我們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求不得、怨嗔會、無常有取五蘊苦,一共就有這八種,每一個人都有這八苦,所以一般來說苦是相同的,苦受就是我們感受環境時,心裡面不舒適、不快樂,有一種感受,一般來說:多偏於苦受,二、就是樂受,我們對環境,對這些境界感受的時候,心裡有一種舒服感、快樂感,這個叫樂受,但是善友們要記住,在世間的樂也叫苦,不叫樂,把世間的樂稱為叫壞苦,壞苦就是指他是無常的,敗壞之法,沒有真樂,沒有永恆性的樂,既是有一點樂,也是暫時性的,樂過後,苦就要來,所以把這種不真實,無常敗壞的樂也稱為叫苦,就叫壞苦。那麼我們剛才所說的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求不得、怨嗔會、無常有取五蘊苦,也有個名字就叫苦苦。三、捨受,就是不苦不樂的感受,但是一般的感受也叫苦,和合顯現的苦樂感受也叫苦,什麼苦,就叫行苦。行苦者他是有為法,遷流變化,像我們人沒有顯著的苦樂感受,但是我們的身體、細胞、還有新陳代謝,有剎那剎那,他都在向著老、死這一個方向前進,所以最終來說他是無常的、變就變老了。再就要死,所以這個就稱為叫行苦,也就是捨受。這裡有個問題?苦樂捨建立的是三苦,苦建立的是苦苦、樂建立的是壞苦、捨建立的是行苦。也就是我們平時的苦樂捨三受;另外我們剛才說了五種苦,就是在這三苦的基礎上,再加憂和喜,這個憂來說一般只通心不通身;前面我們所說的那個苦,他就通身心;憂為在心而不在身。另外就是喜,這個喜來說,也只是在心,而不在身,那個樂來說就通身心;身體上的舒服安樂,心裡有樂,身體上也有樂,但是那個喜,就沒法說身體有喜?只能說心能喜歡,所謂笑在眉頭、喜在心,善友們要知道,為什麼苦樂捨過後要加憂和喜,就是因為憂喜只通心、不通身。因些我們的感受就有這五種,但是現在我們就給善友們說一個問題,很關鍵,我們在學習十二緣起,在學到這個地方,觸緣受這個地方,就看我們是凡夫、是聖者,就看在這個地方形成 如果我們是凡夫,那我們在感受境界時,心裡就要生顛倒、生執著、生分別,就有貪受,就有真取,就有後頭的有,有就是熏習在阿賴耶識裡面有後頭感生死苦果的業因,然後就有未來的生和老死。那如果我們在觸緣受時能夠做到如《金剛經》所講:“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分別瑜伽論》彌勒佛所講:“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若是住內心,執所取非有,執能取亦無”。慧能說:“若既說是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既無所縛也”。俱留孫佛、七佛講:“見身不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我們要想成佛就要觀心如幻,觀身不實,而不生身心的執著。我們凡夫迷,就是在觸緣受境界上認為真實。《因明學》上講:“所作性故如平”。我們當下也可以成聖成凡,比如:你們見我也是假象,聲音也是假象,坐的橙子也是假象,心裡清淨不生我法執著,就在根塵相觸時,遠離我法執著,你當下就是佛。如果你根塵相觸境像時,不能遠離我法執著,你就是凡夫。所以觸緣受這個地方很關鍵。我們修行就在觸緣受這裡下手,我們每天每一個時刻不是在觸境生感受。慧能說:“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名般若三昧”。我們的六識,就在六根門中出來,但是我們凡夫就在六塵當中迷住了。老子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赤程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訪”。這就是凡夫,我們覺悟也要在這裡覺悟,不是到別處去覺悟。你要到其它地方去覺悟,是找不到的。“菩提只向內覓,何必向外求玄”。慧能說:“以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什麼叫自真如性?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我們感受的時無不是緣起法,性空無我、無我所這個道理,就是二空真如。每個人都具備,時時都現在其前,只是迷而不覺,就是凡夫;覺而不迷就是聖者。所以我們學十二緣起到這個地方,特別特別的留意,要抓做佛法,找到下手處,由此而入門、由此而解脫、由此而生智、由此而成佛。如果做不到這幾條,那就由此而迷、由此而成凡夫、由此而流轉生死。這樣對我們學習就沒多大的益處,講到這裡,給善友們說個問題,觸緣受的時候,你說我們在這裡解脫,能不能具體點,結合十二緣起,我們啷麼具體下手。
這個我們結合達摩祖師的四行觀:1、報怨行,2、隨緣行,3、無所求行,4、稱法行。這四行用在這個地方修行在也恰如其分不過了,這個報怨行,前面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已經生了無明,造了業,感了這個果,這個身體是往生無明業力作增上,造作招感而成,那形都形成了,苦境也要現前,生病要生病,你說不要它生還不得行,你說不老也不得行,老了吃不動,人家吃得香,有時也要生煩惱,有時眼睛也是花的,看不清楚了生煩惱,聽不明白也要生煩惱,背要陀,面如彩畫被(臉上起班點、很多皺紋),然後頭發先花後白,再後就落,你說不生煩惱,他看到這個樣子,就生煩惱,李白說:“白發三千丈,言惆是過長,不知明鏡裡,何時得秋霜”。世間一般人,到此時就趕緊行樂,了達日子不多了。但是我們學佛的就要曉得修報怨行,管它今天果報好不好,都是往生前世所作諸業報感形成,他是心識現的,阿賴耶識隨因緣勢力變的,只有個影像,我應逆來順受,樂境現前不貪著,知其也無常是壞苦。苦境現前也不生嗔恨知其也無常終究有一天要結束。所以任你甚麼境界現前,坦蕩、自在、坦然面對,不生憂喜,這個要修報怨行,不然的話,有很多人都是看見人家又如何,自己又如何,總是相互攀比。而不知因果通三世,不知修報怨行。人家好是他前生所修,我們應該隨喜,但願所有的眾生都好,都能夠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在這個地方就要修報怨行,要有慈悲心、喜心,這個很重要。
要修隨緣行,慧能給我們做了榜樣。他到五祖東山去求法的時候,他一進門,由於他不得文化,打一雙光腳板,走哪麼遠的山路,一身汗氣重,門衛就不讓進去,問他你這個蠻子,你來做甚麼?五祖知道他是個人才,問了幾句,然後送他到後房舂米,到這個地方要曉得,要是現在不是真正修學的人,他就受不了,我又懂佛法,你們又不懂佛法,把我弄去服苦役,那就不得干,那你要曉得,五祖一個是考驗他,真正求法的人,要為法忘軀(為了求得正法,可以把身體,身命都捨掉)玄奘法師言:“寧願西行半步死,不願東退半步生”。在關鍵時不退道心都能忍受,說明你才能有智慧,忍者多力,智慧觀空才能忍,這時看你有不得智慧,我執多大一陀,鼓上鼓下,那都忍得了呀?學佛者一定要有為法忘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我就說句實在話,五祖他就不看到慧能給他寫那首偈語,他能在後房服苦役六個月,如果沒有大智慧觀空,你能做得到腰上一個大石頭舂米。所以五祖不看偈語看他生活中的這些行為,已經就是聖人才能做得到。所以五祖後來才到後房去問?米熟也末?早熟已只欠篩了也。然後五祖用拐杖在石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後來慧能得了法,用《金剛經》印證了,然後離開黃梅五祖到東山躲在獵人隊伍裡邊,人家要殺他,躲在獵人隊伍中十五載,心不慌、也不急,然後獵人叫他守獵,不守就要殺你,守時該放的還要放,實在放不了的也莫法,吃又怎麼辦,也無法把鍋洗幾次,只有吃鍋邊菜。這些都是修的是隨緣行。學佛在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達摩祖師說慧可二祖:“我佛如來半偈捨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刺血飼饑、投涯飼虎”。你這麼容易求個法,所以求法是很不簡單的,是要經過艱苦的煅煉,要把堅固不壞的道心完全樹立起來,彰顯出來。二來說對佛法要獲得大的勝解,就是決定性,絲毫不懷疑的理解,然後才不被他人引奪。三是長期堅持,始終不渝,不更改,不會說今天我學佛法,明天就學其它那些功、學道什麼的,這個就要不得,也有這樣的人不是不得,所以這個要修隨緣行。
還要修無所求行,就是在我們當下現實生活當中,當止惡就止惡,當修善的就修善,當度眾生的就要去度眾生,但是不要去求果報,不要說早上我布施了一點,下午怎麼還沒給回報起來,牽個貓兒去,要送個駱子來,這個叫有所求。學佛來說就是要隨緣任運,無所求該怎麼作就怎麼作,因種好,不管怎麼樣,有因必然就得果,不去望果,不去求果,而果自至。種因要得果的話,天天去求果也沒得果,所以叫菩薩為因,凡夫為果。這個就叫無所求行。只管種好因,不去望果報,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有人學佛還是有懷疑的,他說這個頓悟成佛,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又沒有像孫猴子一樣火眼睛精、穿壁的功夫,然後往來還要去趕個汽車,如果腳尖一墊過高山如走平地,過海洋如走大橋,為什麼沒得這個功夫。然後就對佛法有懷疑,這個來說,還是他的因沒種好,光去求果去了,這個還是把我抱得緊,只要把我放下、看破,只種善因、淨因、不管得果。《金剛經》說:“菩薩所得福德,不應貪著”。這個才叫真正學佛,也才叫真正福德,只要做到這一點,當下不是佛也是菩薩,如果說我們光去求果,有些人說:“我又看到菩薩、佛像、羅漢像,然後認為這個人學得好,就跟這個人跑,原來寶光寺就有一個,來學佛時我們也說過他,這也是心識所現的影象,他不聽,還是經常宣傳他看見菩薩像、羅漢像、屋裡到處都是佛菩薩羅漢像,其它人就認為他學得好,就跟著他跑。”後來這個人不久死去了,還死得非常不好,其實這個人已經入魔了。《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定不要去求看到怎麼幻相,學佛是求心裡清淨,求開智慧,求破執著,一定要把這個撐握到,所以修無所求行。
什麼叫稱法行?就是指我們主觀的認識和行動,要與客觀的一切事理相符合。有就知其有,不要把有說成空,空就知其空,不要把空說成有,有說成空、空說成有,就叫顛倒,有如實知有,空如實知空,就叫稱法行,就叫不顛倒,也就是實事求是,如實而知,叫慎法行。我們以前說過的不取不捨、不增不減、菩薩在度眾生當中,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福慧雙修,都稱為叫稱法行。有就不捨、空就不取,所以不取不捨,恰好是有和空如實契合。實我實法是空,緣生事理是有,理是緣生法所顯的真實相,它不離緣生法而單獨有,所以就說緣生事理是有,實我實法是空,緣生法就是依他起,依他起上的實我實法是沒有這個道理是真實的,就是圓成實,我們主觀顛倒執依他圓成為實有或空無,這個就叫增益遍計所執,這個就要把它去掉、遣除、空盡,所以依三自性來理解,不然的話在生活當中哪些是有,哪些是空,又弄不懂,簡單說:在度化一切眾生的現實生活中,遠離我執、法執,這個就叫做真正的稱法行。也就是大乘菩薩,行六度、福慧雙修,這就是成佛之道,就是《金剛經》講:“將所有一切眾生度於無余涅槃滅度之,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度化所有眾生又無我法執著,也就解脫、就是佛。我們在觸緣受時就要行這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但是四行嚴格說來,最重要的,又是稱法行,用稱法行統率報怨、隨緣、無所求這三行,所以他還是有個重點,有個主次,每一個人時時都在感受各種境界,衣、食、住、行、見、聞、覺、知、視、聽、言、動。佛陀在《轉有經》上講:“世間諸世俗,牟尼皆不著,無著孰能取,見聞而不愛”。(色、聲、香、味、觸、見、聞、覺、知都叫世間世俗,牟尼指入涅槃的如來,對世間無有執著,無著就無我執,見聞而不貪愛)。這個就是活禅,就是生活禅,是當下得解脫。《金剛經破空論》說:“衣食住行事及理,一切毘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見實相,護念付囑善應知”。
毘尼是日用生活,護念常時提起正念,我法皆空,付囑不但自己照此修學,還要傳授給他人)。讓更多的人也了達二空真理,從而得解脫成佛。
受緣愛,彼此之間都有密切關系,以前我們也提示過,十二緣起,主要是說明世間人道眾生流轉生死輪,從無明開始,老死結束。他講出三世因果,講出了世間一切諸法運動轉化不停的自然規律,但是這一種規律有它一定的原因,也就是說:必須是以我們的煩惱、愚癡、無明為起始,由於我們不明白諸法的真實相,就能引生我們自己身、口、意三種造作活動,因為身口意三業的活動要受我們認識的支配,受認識指揮,而這種認識主要表現在第六意識上,第六意識猶如一個師令部一樣,那是一個總指揮所,我們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活動得是否正常、是否如理,完全就取決於我們第六意識認識是否正確,是否如理,如果認識不正確,不合理,那麼我們的行為也就不合理,在此說明幾個問題,一個是《八識規矩頌》上所講:“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這個就是說:有情形成生死相續,前後不斷,主要是業力作增上構成,業力這種雜染性和清淨性,有漏性完全取決顛倒執著錯誤的認識形成,這種認識一般在佛法裡邊叫虛妄分別,也就是顛倒妄想,我我所執,以這種顛倒妄想為前提,支配身口意三業,那我們的三業就有兩大部份形成,一部份是引業力的形成,一部份是滿業力的形成,引業當中又分兩部份,一個是變生有情身體的引業力,一部份是屬於變生我們世界的引業力,變生身體的引業力他稱為叫不共業,變生世界的滿業力他稱為叫共業,但是這當中變生身體的不共業部份又分兩部份,一部份是變生我們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業力,另一部份是變生我們扶根塵的業力,變生我們扶根塵的業力,有個名詞稱為叫不共中共業,那麼變生我們諸根的業力作增上,這個也有一個名詞稱為叫不共中不共業,這個不共中的不共業,唯獨只作為變生我們的諸根作增上作用,而這種諸根又只能發我們眼等諸識,而不能為其它有情作用,其它有情他的識而不能借我們的根來發揮作用生現行,而只能各自有情自識起作用,生現行,作增上,因此他這種稱為叫不共中不共,但是保護這個根的外因組織,在佛法裡邊的名詞稱為叫扶根塵,或者亦名叫扶塵根,那麼也就是粗大的皮毛,以及筋骨、肌肉這些,一般都是保護根的外圍組織叫扶根塵,作為扶根塵作增上變現的業力就是不共中的共業作增上,不共中的共業,不共中的不共業,統稱叫引業當中的不共業,他是變生我們有情作增上緣的。還有一部份就是引業當中的共業,共業就是指變現我們器界的業力,但是變器界的業力又分兩部份,一部份是屬共中的不共業,專門是指我們身體常時所依住的這一部份器界(如像生我們的地方、長養我們的地方、乃至我們工作的環境及地方、以及我們生命結束走到盡頭的地方),像這些時時不離我們根身所依住的部份器界,業力招感主要屬於共業當中的不共業,另外就是變器界,還有一部份的業力,可以為其它有情互相往來,互相受用,這一部份的業力稱為叫共中共業。所共中共業這個就很寬,變現的器界和局限,我們身體所居住的這個器界這個地方,同時還包括我們身體還沒去依住,沒有去受用,也不一定我們眼睛能夠觀察、或者耳朵能夠聽其聲音、身體能夠感觸,一般說來不一定前五識直接所受用,他的范圍很寬廣,這些器界來說屬於共中共作增上形成,這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統統都是阿賴耶識隨業力來變現我們的根身器界,有個名詞根身器界叫異熟,他主要是引業作增上變現,在我們造業的時候,除了主要的部份業力作引業外,還有其他雜業付帶的業力,次要的業力;這一部份業力多稱滿業,滿業也就是滿我們的生活、身體一生受用境界的這一部份業力;猶其是我們前六識能夠受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一部份作變生色、聲、香、味、觸、法的業力,主要是屬於滿業部份,當然我們阿賴耶識變根身器界是以引業為主,也有少分滿業作增上,但主要是以引力為主,前六識是以滿業作增上,變現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又為我們前六識作受用,這個來說,在佛法裡邊多稱叫異熟生,異熟生必須要以根身器界的異熟為原材料,以根身器界為本質境,而後進行第六意識上的構畫、安排,前五識的具體造作而後加工制造形成,然後才能被我們前五識受用,或者說整個前五識所受用。因此,這一部份,就是滿業所招感,就稱為叫異熟生。異熟生與異熟結合,就稱為叫異熟果。因為這個十二緣起來說他多從異熟因果這方面在講,多偏於業感緣起這方面在講,但是因緣緣起他也在講,不過一般說明世間流轉門,由無明為始,由老死為終,這個一般來說,他主要偏於異熟因果,隨業力牽引飄迫六道,常於苦海之中流轉,使我們生死不息,同時也顯示出我們的生命無窮無盡,這都是主要從業感緣起這方面在說,所以有必要使善友們必須要明白,以無明為增上,為條件引起我們行和識、名色、六入等主要表現在我們要明白的這是業力作增上,而業力當中有引業有滿業。引業當中一般稱變根身的業力和變器界的業力稱為叫不共業和共業,不共業又分不共中的不共,不共中的共,共業當中又分共中共,共中不共,所以這個都是由阿賴耶識,隨其這部份業力作增上,來變生有情的根身器界而成為異熟。另外我們前六識隨滿業力作增上,又以阿賴耶識根身器界為原材料、本質境,而後進行加工制造,成為我們前六識受用的一部份境界,這一部份一般稱為叫異熟生。異熟與異熟生結合,才稱異熟果。異熟果嚴格說來,就是我們講十二緣起當中名色、六入、觸、受、愛這部份都是異熟果。也包括未來的生和老死,這些都是異熟果,但是佛法裡邊講的因果彼此之間不是絕對獨立,而是有一定的內茬關系,它不能截然分開,一般在講因果的時候,佛法就講四緣、十因、五果。這個四緣:就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這個四緣善友們比較熟悉,但是十因:第一個是隨說因、第二個是關待因、第三個是牽引因、第四個是生起因、第五個是攝受因、第六個是引發因、第七個定異因、第八個是同事因、第九個是相違因、第十個是不相違因。一般說來我們講因緣生法,講因就要講這十種。如果我們沒把這個因和緣弄清楚,一般所說的因緣生法,就比較弄統,不具體,一般就只知其所當然的少分道理,而不知所以然的圓滿道理,所以要把四緣十因弄清楚,接著就應該弄清五果:第一個就是異熟果,異熟果多從業果緣起這方面在講;第二個就是等流果,等流果有兩部份善友們要明白,等就是平等流出,由前為因能相續引起後面的果,那麼後面的果是由前面的因平等所引生,後來果又能為因又能引起余果,由是因更有因,而因無盡;果更有果,而果無窮。在這裡邊第一個如象我們的八識心所和色法,他是各以自種為因緣,而後轉化為現行,然後再由現行法熏習成種,再由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永遠永遠不得窮盡,象這個來說也叫等流因果,還有一個等流因果帶有習氣之義,舉個例子來說:如象我們今生是個樂善好施的人,由於他今生的這種習氣,就能影響來生也能樂善好施,如果今生他是一個屠夫、好殺,他見到這個殺就起意樂、起興趣,其它職業不感興趣,只有殺業才感興趣這就說明他往生就是一個以殺為業的人,今生的習氣是往生的,只是今生顯示出來,今天他要重超舊業。但是今生來說又能引響來生,今生愛殺來生又愛殺,所以他這種習氣影響著生生世世,他的意樂、他的興趣、他的身口意三業的業力,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就是說等流果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嚴格說來異熟果,我們造的某種業隨業感某種果,這個不可怕,為什麼?果從因,因感果,然後就要結束,果把因感了就沒得了,但是這個等流因果不容易一下就把他去掉,就是今生他是一個愛學外道的,邪見深重,由於他的這種邪見的熏習,儲藏在賴耶識中,來生他又愛其它的外道,聽到那些歪理邪說與因果不相符合,對人類社會沒有益處的,一般這些東西不僅不遠離,反而生興趣,他要去學習,你給他講正法,他反而聽不進去,沒得那個興趣來聽正法,今天這樣還可以傳播到來生,來生影響再來生,生生世世可以說不息。如果我們樂於親近善知識,樂於聽聞正法,樂於止惡修善,猶其是對佛法一聞,有特殊的愛好興趣,不願遠離,這裡說明往生你就是一個學佛的人,然後以往身的這種特殊愛好興趣遺傳到今生,以今生的這種特殊愛好興趣引想著來生,所以培植某種愛好和興趣,這個來說就有正確與不正確的兩方面,惡的事堅決要止,善的事堅決要修、要行,正法一定要努力聽聞,逐漸要培養我們對於正法、對於因果、對於真理這種特殊愛好的興趣;所以有的人一聞佛法,聽了過後法喜充滿,有的人學一輩子越學越苦腦,聽了過後如坐針氈、如履溥冰,戰戰兢兢皇恐不安,猶其是聞到諸法實相,二空真理,他怕、畏懼,所以這個為什麼有這些情況,是往生他的習氣帶來的,影響著今生。等流因果特別要注意,如今生一個人愛罵人,那恐怕來生這個人又愛罵,愛罵、會罵熏習成種子再來生他又愛罵、會罵。其它方面不見長處,唯獨這一點任何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這個都是屬於等流因果。所以今生我們在學習佛法這方面,常時就要審查自己缺點、錯誤、不足,發現了過後有時更是要痛哭流涕,認真忏悔改正。不然改不過來,又影響來生,來生沒聞到善法、正法、善知識的幫助、善友的開導,那這個習氣,遇到了現行境界他又要展轉熏習,又要影響再來生,我們簡單舉個例:釋迦牟尼佛有兩個弟子,一個是目犍蓮,大家都曉得他神通第一,還有一位是個獨覺(成了辟支佛),但是書上沒記載他的法名,那個目犍蓮一聞到那裡打羅的聲音,就手搭涼棚,跳來跳去,一會兒跳在椅子上,一會兒跳在樹枝上,作猴子像。當時就有很多弟子問佛陀:“目犍蓮是聖人阿羅漢,為什麼一聞打羅的聲音,還要作猴子像,跳來跳去呢”?佛陀說:“因他五百生中存作彌猴”。他五百生中當彌猴,今生需然聞正法,得到了解脫,成就了聖人阿羅漢果,但是他還有習氣未盡。所以當外境現前,馬上習氣就生現行。另外一個辟支佛也是一個聖人,他每天都要擦煙抹粉、打口紅、掛耳環、打扮得十分妖娆。那些弟子問佛陀:“這個辟支佛是聖人,他為什麼還要擦煙抹粉、打口紅、掛耳環”?佛陀說:“因他往生多劫是個妓女”。妓女一般都要打扮十分妖娆,她故意在人前要買弄,所以這個都是她的習氣,遺流下來的。這個也叫等流因果。所以我們學佛,盡量要改惡習,不然的話,二天不知不足要流露一點出來。所以等流因果特別應該引起重視。因為他不容易斷掉,不經過相當長的時間,猶其是惡性,等流因果那是要經過漫長的時間,要經過認真的、艱苦的修行,才能夠一分一分的逐漸去掉,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來說,這個人有些怪現象,有些人本來是個男生,生了他就厭恨自己,要想成為女身,報紙上經常都在登,據說成都都有這樣的人,他從17、18歲開始集錢,到26、27歲就去作變性手術,後來如願以償,手術成功了,他高興得不得了,可能他多生都是女身,可能在某一個念頭起,所以現男身相,但他對男身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女身,這是習氣現行,這個就叫等流因果,等流因果很寬。
增上因果,一般是當下可以得的,增上因果也有窮盡,如象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大的善事,今生可以得到很多人的稱贊,他自己可以改變其命運。如象袁了凡一樣,今生多病,或者說他短命,到那時不但沒死,反而還很健康,壽命遠遠活過了算命先生算過的那個年齡,這個都是屬於增上因果,增上因果是當生可以成就,如象又舉個例來說:某個人他去殺了人,做一件大惡業,那麼今生就逃脫不了社會的輿論,也逃不了法律的制裁,你殺了人就逃不了法律的制裁,一命償一命,一命還一命,逮捕勞改或槍斃,這個就叫增上因果。但是今生你殺了別人,來生別人殺你,來生你就成了被殺者,這個在來生就稱為叫異熟因果,如果你今生愛殺,來生你好殺,再來生你還是好殺,這個叫等流因果,所以等流因果最可怕,就是這個道理。
士用果:主要是我們人士拿著工具去造作,當下結的果,這個是立竿見影,馬上就得,他不象異熟因果,時間很長,才能夠得果。也不象增上果,也還要一定的時間,一般來說,不會當下立竿見影、馬上得果。猶其是士用果是立即得果。如象我們拿起筆在本子寫字,畫一橫就是個一,中間畫一豎就是個十,這就是馬上得果很快,這就叫士用果。農民種地,工人做工,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等等都是不能離開士用果的,所以士用果是立即得。
離系果:在十二緣起裡面,如象上午講的,在觸緣受時,依於達摩祖師四行來修,四行二如來修行(理如事如、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這樣就可以使我們超脫三界,解脫出離。講到這裡,也就是上午所說四緣、十因、五果。現在我們講到離系果時,離系果是離世間一切染法,離我法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最終有所成就。再是我們在世間流轉當中要去掉過去無明,要去掉未來的老死,所謂橫超三界,那也就從觸緣受這個地方下手,如果在觸緣受的時候我們真正能夠明白事理,心不顛倒,遠離妄想執著,依法修行,就能夠當下成就一種解脫,是相解脫,相解脫是橫超三界,當下獲得,再就是粗重解脫,因果解脫,時間就要長一點,不是說我們今生修行,來生就不修了,為什麼?我們今生都修圓滿了,何必來生還要修,這個也不正確,因為我們今生只能得相解脫,不能得因果解脫,因果解脫就是要阿賴耶識的種子對治掉,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無垢識,這個來說就不叫橫超三界,相解脫就是橫超三界,頓悟成佛,當下獲得,只能夠轉變前六識的錯誤認識和行為,正確認識,正確行為,當下就能成就,當下就能獲得,當下就可得到一分受用,這就說明離系果當中也有橫超三界相解脫當下獲得的。我們所學十二緣起當中就在觸緣受這個地方下手,而並不是說從無明到老死。有的人說涅槃死了過後才證涅槃,那種說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是在我們有正確認識,有般若智慧,在觸緣受的當下能夠正確了知諸法實相,不生顛倒執著當下解脫的。在四緣、十因、五果,凡夫有四緣、十因、聖者也有四緣、聖者在十因當中一般沒有相違因,其它九因還是有的。另外五果當中,凡夫沒得離系果,聖者沒得異熟果,但是等流果的聖者,看他學的那一方面,如象名言習氣生名言現行,五蘊種子生五蘊現行,五蘊現行熏五蘊種子,這也是屬於等流因果裡面的,他只不過是由染轉淨,由有取到無取。從這個來說,聖者一般沒得異熟因果,凡夫沒得離系果,其它的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通於世間和出世間。
在我們十二緣起當中,現在給善友們介紹一下老死和生,必須要有愛、取、有作增上才能形成,而愛、取、有嚴格說來就是屬於前面的無明、行、識,所以這裡可以畫等號,相同。愛、取、是無明和行,有是識,生和老死一般來說就是名色、六入、觸、受,所以前面是因,後面是果,由此就產生我們二個問題,十二緣起說明了二重因果,不是說三世因果,無明和行,按照表層佛法來講,他是屬於因,過去世的因,還有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現在世的果,同時愛、取、有又是現在世的因,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果,所以這樣可以說明三世因果,無明、行是過去世的因,識來說:看我們站在那一部份講,也可以說是過去因,也可以說是現在果,從他變現起名色的根身、器界來講,可以說是因,但是異熟識既通過去,又通現在,他從受熏持種來講,他是過去世,從直接變果,執持現在的根身器界來講,他又通現在世,所以有的來講把無明緣行,行緣識,劃到過去世的;有的是劃在現在世的;兩種說法都可以,都是說得通的,那就可以說這是因;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都是現在世;在現在世當中有前業招果這一部份,也有現在世為未來世果種下了因的這一部份。所以今生就是受報、造業、種因,即有前業所感的果,又為來生之果種因,今生是因果具足之處,也是屬於因果交會之處。在此處我們學佛的人要明白,來生的果怎麼樣,就看我們今生種的因怎麼樣,因種得好,果就好;因種得不好,果就不好;所以未來的果完全超縱在我們現在種因上,佛法講的是自己的命運自己撐握,業自我造,命自我立,主觀決定客觀,人生支配宇宙,而沒有其它的神天來主宰,完全是我們自己在撐握,就看我們如何把握、造作,如何作業,如何認識,所以這是一個很關健的地方;再一個就是前業招感的果來講,既然已經種了這個因,該招這個果,所以上午講到就要修報怨行,明白因果,已有其因,必招其果,要想遠離這種因果,一般來說是不可能的,只能逆來順受,觀他是緣生法,也是心識現的影像,這個果也是心識現的影像,沒得實體,沒得我在受,也沒得以前我在作,只有幻相的因果,而沒得實體的我法,這樣他自己對這個果輕而易舉接受,而且就不生嗔恚,不生逆返心理,不生怨恨,然後主要把握住當下種因,當下作業,這部份就是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十二緣起裡面有幾種緣起,一個是因緣緣起,一個是增上緣緣起,一個是受用緣起,這個因緣緣起來說在十二緣起當中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屬於因緣緣起部份;二個來說就是無明和行、愛、取、有這是增上緣緣起部份;三個是觸、受、生和老死,這是受用緣起部份;所以緣起法,一般講三種:因緣緣起、增上緣緣起、業感緣起(受用緣起)。業感緣起一般來說要局限一些、狹礙一些;增上緣起要寬一些;受用緣起從果上講,增上緣和親因緣都是站在因上講。十二緣起當中那些是因緣緣起,不是增上緣緣起,主要偏於因緣緣起這部份,識、名色、六入、觸、受這部份偏於因緣緣起(因為識緣名色這部份主要偏於心法、心所有法、還有色法;六入的意根是心法、五根是色法;觸是根境識和合所生的觸,該攝在十八界中,它也是屬於心、心所、色法所攝;還有我們的受,就是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當中的受也是屬於心所有法);因此,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因緣緣起部份。
那麼增上緣緣起是哪一部份,愛、取、有是屬於增上緣緣起部份。哪一部份是受用緣起,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些都是受用緣起,他是果上的受用余塵所用境界,生是生苦(八苦當中的)老死(也是八苦當中的),他是受裡面的,受有苦受、樂受、捨受,還有六入、觸、受這些都是受用緣起裡面的,所以十二緣起說明三種緣起的道理。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裡邊說:“世間之所以有這些外道出現,就是沒有如實通達因緣緣起和增上緣緣起”。不通達因緣緣起,就不通達這些法是各各以阿賴耶識裡邊的自種為因緣而生。他就認為是哪裡來的,有的說是大梵天創造的,有的說是其它延期現像行成的,叫自然外道,有的說這個是屬於自淨為因,有的認為是接觸為因,有的講是無因無緣,總的來說,他就有這樣和那樣的邪見,你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他不曉得這些識從哪裡來,儒家認為一切都是從無極太極來,這些都是不明白因緣緣起,也就是說我們眾生有阿賴耶識,一切染淨諸法由自種而生,不是其它哪裡派生的,有的外道搞不懂這個道理,然後就給他安個叫自然行成,叫自然外道,這裡有個頌子:“刺叢是尖,飛鳥異色,誰知所作,自然而爾”。刺為什麼錐人,天上飛的鳥有各種顏色,飛鳥異色,是怎麼形成的,所以他就說:是世間自然形成的,飛鳥異色,誰知所作,自然而爾。他就不曉得還是有一定的內因內緣形成的。以前有很多外道,有些說:天上有個梵天,梵天在我們世界,有個大海,海中間有個天月蓮花,然後在這個天月蓮花當中肚子眼就發金光,光中又現七個頭九支手,然後眼睛能見大千世界,然後他就在這個肚子眼光門當中出現,出現過後又跟其它神靈結合,然後就生這些人,我們這些人從哪裡來的?就從這裡來的。所以這也是想像的,這個叫外道,錯誤的,歪理邪說,所以我們學佛,你不懂因緣緣起,就不懂佛法。無著菩薩為什麼講阿賴耶識,就是要建立如《解深密經》所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講:“若有一浪生緣現前,便有一眼識起,若耳若多浪生緣現前,則耳、鼻、舌、身、意識起”。意思是說這些轉識都是阿賴耶識當中的種子為緣生起的,所以這個叫因緣緣起這部份。
增上緣緣起,也就是業感緣起,我們如果不懂宇宙間千差萬別的外貌形態,是業力作增上構成的,然後就如像生盲摩象(也就是說生下來眼睛就看不到,然後他去摩象,如果摩到象尾巴,他說象如像掃帚,掃帚就是掃地的大掃把;如果摩到象的鼻子,他說大象如像力柄(農民耕田的力頭);如果摩到象的背、背脊,說大象如像一座山;如果摩到象的肚皮,說象就像一垛牆;如果摩到象的腿,他說大象如像一根柱頭;如果摩到象的耳朵,他說象如像筲箕;為什麼他把大象說成像掃帚、力柄、大山、牆、柱頭、筲箕,說明他不懂業感緣起,業感緣起就會行成宇宙間,萬事萬物有各種千差萬別的外貌形態,這些形態都是力業作增上構成的。如果你不懂業感緣起,就不知這些千差萬別的形態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多從隱上在研究,嚴格說來這種研究要把這個真實揭示出來還是不容易。因為他是業感緣起作增上,因緣緣起作親因,而後因緣結合形成的,所以學佛法特別要懂這兩大緣起,懂這兩大緣起作親因,而後生的果為受用緣起,然後三種緣起法彼此之間的關系,三種緣起法特定的內涵、實質、完全弄清楚,那我們才能夠通達佛法,所以說十二緣起說明這三種緣起的道理,這個大象構成的親因,因緣部份。還是色受想行識為親因而形成,如:雞、螞蟻、大象有著不同大小的差別,但都是業力作增上而形成,需大小不同,但都是五蘊合成的,都有物質部份和精神部份,物質的身體地、水、火、風,還有五根這些都是物質部份,另外還有受、想、行、識精神部份,不論你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沒有哪一類眾生是超越不是五蘊合成的。五蘊就是物質和精神兩大類,五蘊合成的是親因緣,看你是哪一類眾生,生在哪一趣,這個性質不變,所以我們除了名言習氣,五蘊的種子是決定一切事物生起的性質的,這是因緣緣起部份,我們剛才說: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因緣部份,我們坐在這裡有男女差別相,長相的差別各有各的不同,這是業感緣起,增上緣緣起形成的,我們不管你是什麼樣子,你能超越地、水、火、風而成嗎?我們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還有色法這些,難道我們不是由這些法組合成的嗎?都是由這些法組合而成的。這個來說彼此相同,就是因緣緣起,性質不變。所以十二緣起說明三種緣起的道理。
入了無余依涅槃的聲聞,入了無余依涅槃的獨覺,成佛過後,此三類聖者是無有十二緣起法的。因為他們是用般若智慧證得自己的菩提了,菩提是般若的圓滿,般若是菩提之因。
十二緣起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諸法都是由我們內心隨分別勢力、因緣勢力變,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對治無明生般若,由此出世解脫。所以出世間是以般若智慧為根本,世間來說是以無明為根本。般若是能對治,無明是所對治,有了般若就沒得無明,佛學名詞叫:“現行對礙”。顯能的法彼此有對治作用。無明無有智慧光明,用般若智慧對治無明就無有了。好比屋子無有燈光很黑暗,只要安上電,裝上燈,屋子就明亮了。有黑暗的同時,就不得光明,有光明的同時就沒得黑暗,我們如果般若智慧長住心中,那我們就沒得黑暗的無明,一旦我們的般若智慧在心中消失了,即是無明現前。所以善友們時時要保持一顆清淨心,要保持有智慧的心。對所有的事理都要大覺不迷,如實了達緣起法,只有相似相續的法,沒有實在的我法(帶主宰性的我法沒有),我們常時都有一顆清醒的頭腦,正確的認識,也就是有一顆清淨心常時現前,那我們就可以處處自在,處處解脫(要達緣起理,破我法執,才叫正確認識,有正確認識,就得解脫)。最後普皆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