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附:佛教三字經(全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三字經

楊文會

自敘

《釋教三字經》者,明季吹萬老人效世俗訓蒙之書而作也。敏修長老為之注釋,流傳二百馀年矣。

頃者普陀印光法師從而新之,正文改十之三,注釋改十之七,原本編為兩排改而為一排,考據精詳,文辭圓潤,超勝舊作,而題名之處,不將重訂者列於其次,可謂坦然忘我者矣。

予不揣固陋,率爾改作,與新舊二本迥不相同,事略而法備,言簡而義周。人有勸予易其名者,因名之為《佛教初學課本》雲。

光緒三十二年春二月石埭楊文會仁山氏識

時年七十

法界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親證。

釋迦佛生

證者誰?釋迦尊,大悲願,示誕生。處王宮,求出離,夜逾城,人不知。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間,習寂定。從定起,出山來,坐樹下,心境開。天龍喜,魔膽落,睹明星,成正覺。啟大教,說華嚴;剎塵海,現寶蓮。愍凡愚,不能聽,隱尊特,顯劣應。說阿含,第二時。四谛法,接小機。證四果,出生滅。演方等,破法執。第四時,談般若,二乘轉,教菩薩。開顯圓,法華會,學無學,得授記。涅槃經,最後說,顯真常,扶戒律。五時教,如是說。亦融通,亦分別;化道圓,歸真際。雙樹間,吉祥逝。阇毗後,分捨利。阿育王,變古制,碎寶末,造浮圖,役鬼神,遍閻浮。優填王,始造像,令後人,修供養。

結集三藏

大迦葉,命阿難,結集經,石窟間。修多羅,是經藏;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昙,是論藏。正法隆,外道喪。藏分三,部十二。遇有緣,作佛事。  

大法東來

漢明帝,夢金人,求聖教,遣蔡愔。騰蘭來,經像至。初譯經,四十二。道教徒,興惡念,請焚經,為試驗。道經毀,佛經全,光熾盛,耀人天。善男女,皆生信,求出家,期親證。建十寺,安僧尼。三寶備,始於茲。

十宗

溯源流,知宗派,宗有十,分大小。

成實宗

成實宗,六代盛;高僧傳,可為證。

俱捨宗

俱捨宗,陳至唐,五代後,漸微茫。此二宗,是小乘。律小大,七大乘。

禅宗

傳心印,為禅宗;佛拈花,迦葉通。授阿難,為二祖,次第承,皆可數。第十二,號馬鳴,造起信,大乘興。十四祖,名龍樹,入龍宮,華嚴遇,傳世間,法雨注;造諸論,施甘露。廿八祖,達摩尊,來東土,示性真;離文字,要親證。有慧可,得心印。傳僧璨,為三祖。信心銘,超今古。第四祖,名道信,知無縛,解脫竟。五祖忍,居黃梅,東山上,道場恢。第六祖,名慧能,傳衣缽,道大行。六祖下,二禅師,南岳讓,青原思。南岳下,一馬駒,踏殺人,遍寰區。青原下,一石頭,石頭路,滑似油。分五家,派各別:臨濟宗,行棒喝,玄要分,賓主別,人與境,奪不奪;沩仰宗,示圓相,暗機投,義海暢;曹洞宗,傳寶鏡,定君臣,行正令;雲門宗,顧鑒咦,一字關,透者希;法眼宗,明六相,禅與教,無兩樣。

律宗

既明宗,須知律;持五戒,本乃立。為沙彌,持五戒;比丘僧,具足戒,戒二百,又五十;尼增百,戒始足;梵網戒,制菩薩,重有十,輕四八。律門祖,優婆離,承佛印,肅清規。先束身,次攝心,得圓通,證道深。唐道宣,精毗尼,大小乘,鹹總持。宋元照,繼其後,著述多,善分別。既明律,須研教,辯權實,判大小。

天台宗一名法華宗

北齊朝,有慧文,讀中論,得其精;祖龍樹,立三觀,空假中,歸一貫。傳弟子,南岳思,止觀法,萬世師。第三世,有智者,演教觀,判高下;藏與通,別與圓,此四教,至今傳。談性具,善惡兼,百界如,有三千。此一派,號天台;宗法華,佛慧開。

賢首宗一名華嚴宗,一名法界宗

華嚴經,最尊勝,初傳來,在東晉。杜順師,是文殊,闡華嚴,盤走珠。第一傳,得智俨,作搜玄,記十卷。第二傳,是賢首,探玄記,世希有。清涼疏,釋新經;並作鈔,博而精。小與始,終與頓,至於圓,五教振。四法界,十玄門,暨六相,義最純。因赅果,果徹因,攝萬法,歸一真。圭峰密,疏圓覺,大鈔詳,小鈔略。此一派,賢首宗,亦行布,亦圓融。

慈恩宗一名法相宗,一名唯識宗

唐玄奘,游西域,學瑜伽,祖彌勒;依戒賢,大論師,親傳授,歷年時。歸長安,傳窺基,通因明,善三支;成唯識,作疏記,破邪宗,伸正義。有現量,有比量,究竟依,聖教量。遍計執,依他性,二者離,圓成證。此一宗,號慈恩,先談相,後顯真。

三論宗一名性宗,一名空中,一名破相宗

三論宗,傳最古,秦羅什,來茲土。真空義,唯第一,群弟子,竟傳習。曰中論,曰百論,十二門,為三論。唐吉藏,施大功,三論疏,傳海東。法藏釋,十二門,宗致記,至今存。

密宗一名真言宗,天竺屬灌頂部

善無畏,至長安,唐一行,受真傳。作疏釋,大日經;真言教,始得明。金剛智,及不空,接踵來,廣流通。灌頂法,不輕授;非法器,轉獲咎。立禁令,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淨土宗一名蓮宗

晉慧遠,住匡廬,結蓮社,德不孤。魏昙鸾,修妙觀,生品高,瑞相現。唐道綽,暨善導,唱專修,為妙道;此法門,三經說,大經該,小經切。觀經語,最驚人,許五逆,得往生。三藏教,所不攝,佛願力,誠難測,一稱名,眾罪滅;臨終時,佛來接,下中上,根不齊,一句佛,同生西,既往生,皆不退,親見佛,得授記,淨土宗,真簡要,協時機,妙中妙。

忏法

上十宗,已說完,忏悔法,更須探。慈悲忏,何人集?志公等,高僧十。梁武帝,心至誠,度故妻,脫蟒形。唐悟達,有夙業,人面瘡,生於膝,遇神僧,為洗怨,三昧水,澆既痊。作水忏,後世傳,如法行,利無邊。

諸法

為學者,須知法。染與淨,善分別。

五蘊

色受想,並行識,此五蘊,本空寂。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應須記。

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塵,亦須識。

十二處

前六根,與六塵,十二處,常相親。

十八界

根塵接,有六識。十八界,從此立。

轉識成四智

末那識,為第七;阿賴耶,第八識。八種識,為心王。轉成智,性發光。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此四智,一心圓。八識轉,體用全。

三身

曰法身,曰報身,曰應身,是三身。自受用,他受用,一報身,說二用;胎生身,變化身,此二種,皆應身。約為三,開為五;相無定,隨機睹。

五眼

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並佛眼,名五眼。見所見,皆無限。

六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聖與凡,各不同。

四谛

曰苦集,曰滅道,四谛法,須尋討。

十二因緣

自無明,至老死,十二因,為緣起。順流轉,逆還滅。當處空,無分別。

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禅定度,智慧度,自他苦,從此度。

四無量心

慈與悲,喜與捨,四無量,稱聖者。曰常樂,曰我淨,此四德,涅槃證。

十界

有情界,說六凡,三途苦,須先論。曰地獄,曰餓鬼,曰畜生,苦無比。曰天道,曰人道,曰修羅,樂事少。曰聲聞,曰緣覺,取滅度,為獨樂。曰菩薩,曰如來,撫眾生,如嬰孩。此四聖,並六凡,為十界,一性含。

器世間

既論身,須論土,土為依,身為主。四大洲,共鐵圍,七金山,繞須彌。為大地。風力持,水火金,不相離。水輪含,十方界。性流動,如何載?業力持,得自在。風金摩,火現彩。庵摩果,比閻浮,果體圓,圓如球。彼上下,與四周,人與物,如何留?楞嚴經,秘密說,善會通,不可執。日與月,繞虛空,不墮落,誰之功。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改。南與北,西與東,並四維,上下通,觀十方,人在中。人居地,地居空,數此地,至大千。凡聖居,各有緣。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後二妙。法性土,淨化土,染化土,分三土。賢首教,如是說,從本源,生枝節。娑婆界,極樂界,華藏界,及馀界,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無礙。

勸學

學佛者,首在信;信而解,解而行;由解行,至於證。識次第,辨邪正。宗說通,理事融。破我執,第一功。四句離,百非遣。妄念消,真性顯。

敘述古德

古之人,行履笃;言不诳,心不曲。守清素,如慧開,竭盡施,不積財。自潔者,如道林,入深山,遠女人。尊師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孝親者,如道丕,為養母,自忍饑。父捐軀,為報國,丕苦求,骨躍出。高尚者,如道恆,避榮命,入深山。感應者,如道生,石頭點,聽講經。求通經,如靈辨,骨肉穿,妙義顯。沖舉者,尼淨檢,凌霄去,身冉冉。神解者,李通玄,華嚴論,千古傳。機捷者,靈照女,老龐公,徒延伫。舉十德,勵初學,依此修,成正覺。

馀韻

三字偈,隨分說,如風過,萬籁歇。非有言,非無言,會此意,是真诠。

 

 

上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余韻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