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十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界

  有情界  說六凡  三塗苦  須先論

  一般六凡四聖謂之十界。一切有情在三界六趣死此生彼,流轉輪回,謂之六凡。六凡之中又分地獄、餓鬼、傍(畜)生三惡道和人、天、阿修羅三善道,善惡各三,共為六道。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謂之四聖。四聖、六凡共稱十界。
  世間一切有情根據不同的業力,變現善惡六道,此六道眾生的根身是正報,正報屬有情世界;有情所依住的器界是依報,依報屬器世界。
  《集異門論》卷十七雲:“有情者:謂谛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總之,有情感、有愛著,依蘊、處 、界而建立者,假名有情;若無有愛著,而具願智的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者,此為超凡入聖的覺(部分覺和圓滿覺)有情。
  《瑜伽師地論》卷二說有情有六十二種:“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剎帝利,七、婆羅門,八、吠捨,九、戍陀羅,十、女,十一、男,十二 、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儀,二十一、不律儀,二十二、非律儀非不律儀,二十三、離欲,二十四、未離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刍,二十九、苾刍尼,三十、正學,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男事,三十四、近女事,三十五、習斷者,三十六、習誦者,三十七、淨施人,三十八、宿長,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軌范師,四十二、親教師,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賓客,四十五、營僧事者,四十六、貪利養恭敬者,四十七、厭捨者,四十八,多聞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德隨法行者,五十一、持經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論者,五十四、異生,五十五、見谛,五十六、有學,五十七、無學,五十八、聲聞,五十九、獨覺,六十、菩薩,六十一、如來,六十二、轉輪王。”而《顯揚聖教論》卷八對《瑜伽》六十二種有情中的第四十六“貪利養恭敬”、第四十九“大福智者”各開為二,即“樂利養者、樂恭敬者、有智者、大福者”,共成六十四種有情眾。不過在此六十多種有情眾中,恆受最大的痛苦者,又莫過於那落迦、餓鬼、傍生三塗的眾生,所以三塗之苦,須先論述。

  曰地獄  曰餓鬼  曰畜生  苦無比

  三塗之苦,而地獄最甚。地獄者:梵語那落迦、泥梨等。譯為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等。其依處在地下,如地下之牢獄,故名地獄。按佛教經論中所說地獄總有三種:一、根本地獄(即八熱地獄、八寒地獄)。二、近邊地獄(依《俱捨論》說,即十六游增地獄為近邊地獄;若依《大智度論》說八寒水、八炎火為近邊地獄)。三、孤獨地獄(依《俱捨論頌疏》卷十說,此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及空中等)。
  八熱地獄者:此地獄據說在南贍部洲下至無間地獄底共四萬踰繕那(古譯由旬,一踰繕那略當於現代所說的三十華裡或四十華裡),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然後向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建立其余七種地獄。具體言之,依次從下往上有:極熱地獄、熱地獄、大號叫地獄、號叫地獄、眾合地獄、黑繩地獄、等活地獄。此依《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二所說。《大智度論》卷十六所說八熱地獄與《大毗婆沙論》所說基本相同。1、等活地獄 :彼諸有情受種種斫刺磨撞之苦,被涼風所吹,後則蘇醒,等於前活,故名“等活”。2、黑繩地獄:謂以黑繩稱量肢體,而後斬鋸,故名“黑繩”。3、眾合地獄: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害,故名“眾合”。4、號叫地獄:因逼於眾苦,發悲號怨叫之聲,故名“號叫”。5、大號叫地獄:謂逼於劇苦,更發大號哭之聲,故名“大號叫”。6、熱地獄:火隨身起,炎熱熾盛,苦極難堪,故名“熱”。7、極熱地獄:熱之至極,大火熏烤,故名“極熱”。8、無間地獄:無間恆受極眾大苦,故名“無間”。《俱捨論》卷十一也說:“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恆,故名無間。……七捺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極熱,二者炎熱,三者大叫,四者號叫,五者眾合,六者黑繩,七者等活。”如《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二中說頌雲:“熱鐵地如血,猛火恆洞然,多百踰繕那,周遍焰交徹。”是為八熱地獄之真實寫照。
  八寒地獄者:據說在南贍部洲下極寒冷的地方。《瑜伽師地論》卷四說:1、皰那落迦:謂彼有情於所生處,常為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蜷縮,猶如瘡皰,故名“疱那落迦”。2、皰裂那落迦:此那落迦與上不同者,如皰破潰,膿血流出,諸瘡卷皺,故名“皰裂那落迦”。3、喝哳詀那落迦,4、郝郝凡那落迦,5、虎虎凡那落迦;此三那落迦,由彼有情苦音有別,以立其名。6、青蓮那落迦:謂彼有情常為極重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膚破裂,或五或六,如青蓮花瓣,故名“青蓮那落迦”。7、紅蓮那落迦:謂與上青蓮那落迦不同者,以其色變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故名“紅蓮那落迦”。8、大紅蓮那落迦:謂彼有情身分極大紅赤,皮膚分裂,或百、或多,故名“大紅蓮那落迦”。《涅槃經》卷十一所說的八寒地獄之名與上所說有異。如雲:“八種寒水地獄,所謂阿波波地獄、阿吒吒地獄、阿羅羅地獄、阿婆婆地獄、優缽羅地獄、波頭摩地獄、拘物頭地獄、分陀利地獄。”《大智度論》卷十六、《俱捨論》卷十一,彼此所說亦各有差別。
  十六游增地獄者:謂八熱(大)地獄,各有十六副地獄,也就是每一地獄的四門各有煻煨增、屍糞增、鋒刃增、烈河增四處;八熱地獄合之有一百二十八,是為罪人游履時增加的地獄,故名“游增地獄”。《俱捨論》卷十一引世尊說頌並加解釋雲:“此八捺落迦,我說其難越;以熱鐵為地,周匝有鐵牆;四面有四門,關閉以鐵扇。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踰繕那;滿中造惡者,周遍焰交徹,猛火恆洞然。十六增者:八捺落迦,四面門外,各有四所。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有情游彼,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焦爛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於中多有娘矩吒蟲,嘴利如針,身白頭黑,有情游彼,皆為此蟲鑽皮破骨,唼食其髓。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1、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大道,有情游履才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2、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铦利劍刃為葉,有情游彼,風吹葉墜,斬刺肢體,骨肉零落,有烏駁狗,摣掣食之;3、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铦鋒,下上镵刺,有鐵嘴鳥探啄有情眼睛心肝,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杖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謂此增量廣滿,中熱醎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或橫或轉,被蒸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镬中滿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燃,麻等於中上下回轉,舉體糜難。有情亦然,設欲逃亡,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槍,御捍令回,無由得出,此河如塹。”
  孤獨地獄者:此地獄因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皆由有情別業所招,不同八熱、八寒地獄之有定處,故得是名。《俱捨論》卷十一雲:“余孤地獄,各別業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別多種,處所不定,或近江河、山邊、曠野,或在地下、空及余處。”
  另外:據《十八泥犂經》、《大智度論》卷十六,還說有“十八地獄、十六小地獄、八炎火地獄”等,恐繁不引,讀者可以自閱。
  餓鬼:梵語薛荔哆,舊譯餓鬼,新譯鬼。《正法念經》舉有三十六種:1、镬身,2、針口,3、食吐,4、食糞,5、無食,6、食氣,7、食法,8、食水,9、希望,10、食唾,11、食發,12、食血,13、食肉,14、食香,15、疾行,16、伺便,17、地下,18、神通,19、熾然,20、伺嬰兒便,21、欲色鬼,22、住海渚,23、使執杖24、食小兒,25、食人精氣,26、羅剎,27、火爐燒食,28、住不淨巷陌,29、食風,30、食火炭,31、食毒,32、曠野,33、住塚間食熱灰土,34、樹中住,35、住四交道,36、殺身。
  《俱捨論》卷十一雲:“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余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福樂,自在如天;或有饑羸,顏貌丑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
  又諸鬼中,餓鬼最多,因多立名,故稱餓鬼。《大乘義章》卷八末雲:“以從他求,故名餓鬼;又常饑虛,故名為餓;恐怯多畏,故名為鬼。”
  餓鬼有三類:1、謂諸有情由往昔所種上品悭貪,生鬼趣中,常與饑渴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猶如火炭;頭發鬅散,面容暗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饑渴慞惶, 處處馳走,所到泉池,為余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護,令不得飲;若強飲之,便見其泉,變為膿血,自不欲飲。2、謂諸有情,口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如頸瘿,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噉若飲。3、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熟,由此因緣,饑渴大苦,未嘗暫息。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分,食糞飲溺;或有一分,唯能飲噉極可厭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縱得余食,竟不能噉。
  《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二雲:“問:鬼趣形狀雲何?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或面似豬,或似種種余惡禽獸。”
  畜生:梵語底粟車,舊譯畜生,新譯旁生或傍生。一般為畜養之生類者,名畜生;旁雜人趣而生者,名旁生。《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二問:“何故彼趣名旁生?答:其形旁,故行亦旁,以行旁,故形亦旁,是故名旁生。”旁生者,據經說有三十四億之多,但不外是飛禽走獸,魚龍蝦鱉,鱗介昆蟲等。
  旁生有情常時互相殘害,如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蓄養之牲畜者,常為人類之所宰殺,或被鞭撻。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大苦。
  如上三塗,皆由有情所作種種惡業招感。一般上品惡業多招地獄報,中品惡業多招餓鬼報,下品惡業多招旁生報。又殺業重者,多受地獄報,盜業重者多受餓鬼報,YIN業重者多受畜生報。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癡,亦分別隨上中下三品而招感三塗的果報。是故三塗之苦,地獄最重,餓鬼次之,畜生又次之。總之,三塗之苦,非一般言語盡能形容。
  曰天道  曰人道  曰修羅  樂事少

  天道指人趣以上的六欲天以及色界、無色界的諸天,是為天道。
  六欲天者:因此六重天在欲界中不離食欲和YIN欲,故得是名。1、四天王眾天:此天居於須彌山腰的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住一王,各護一天下。四天王在中國稱為“四大金剛”,是東南西北的四方守護者。東方持國天王,全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全身青色,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全身紅色,手繞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著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各助其王守護空間十方。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典謂此天在須彌山巅,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合此中央一天,共稱三十三天。《佛地經論》卷五雲:“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 3、夜摩天:《瑜伽師地論》卷四稱為“時分”。《佛地經論》卷五雲:“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受樂,故名時分”。據說此天在忉利天往上八萬由旬處,晝夜不分,光明恆住。4、兜率天:新譯為知足天或喜足天,此天在高於夜摩天十六萬由旬處,所住天人,通體光明,能照世界。慈氏菩薩現為該天內院天王。5、樂變天:《瑜伽》卷四稱為“樂化天”,在兜率天往上三十二萬由旬處。因為此天有情的主觀欲望能夠立即變成現實的快樂,故得是名。《集異門論》卷五雲:“謂樂變化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樂受,化作種種男女等事,而自娛樂。謂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娛樂;若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娛樂。”6、他化自在天:此在樂變天往上六十四萬由旬處,是欲界天中位置最高、能自由變化令他受樂的天。《集異門論》卷五雲:“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彼高勝天子於此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問:樂變天與他化自在天有何差別?答:根據《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三雲:“第五(樂變)大眾,獨樂受用自所化境;第六(他化自在)天眾,獨樂受用他所化境。”是為此二天之差別。
  色界者:此有四禅十七天(若加無想天,即有十八天)。1、初禅天,此名離生喜樂天。謂離欲界之欲,而生於色界初禅天中,故名離生;身心輕安,適悅調暢,名為喜樂。初禅有三天:①梵眾天,梵是清淨的意思,為離YIN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梵眾天,即廣大民眾所居住的天。②梵輔天,即輔助大梵天王的各類侍衛、官員所居之天。③大梵天,即初禅天王所居之天。2、二禅天,此名定生喜樂天。謂尋伺寂靜,心一境性,離於初禅,生二禅天中,名為定生;身心輕安,適悅調暢,名為喜樂。此有三天:①少光天,此天於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名少光。②無量光天,此天光明轉增,其量無限。故名無量。③極光淨天,淨光至極,遍照自地,故名極光淨。3、三禅天,此名離喜妙樂天。謂此天中已離二禅令心踴動的粗大之喜,因攝心谛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此有三天:①少淨天,於三禅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②無量淨天,此天清淨轉勝,其量無限,故名無量淨。③遍淨天,此天淨光周遍圓滿,故名遍淨。4、四禅天,此名捨念清淨天。生此天中,既無粗大之喜念,也無微細之樂念,當然就更無有憂苦之念了,唯有寂靜清淨之捨念。此有九天:①無雲天,生此天者,心地寂然清淨,無有喜樂之念雲遮覆心天。故名無雲。②福生天,此天為勝福者所生之處,受用智念捨等相應之福,故名福生。③廣果天,此天上去五天(即無煩天等),為三乘聖者所生之天,故一般凡夫異生果中,此最殊勝,說名廣果。④無煩天,《集異門論》卷十四雲:“身無煩擾,心無煩擾,由彼身心無煩擾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煩天。”⑤無熱天,《集異門論》卷十四雲:“身無熱惱,心無熱惱,由彼身心無熱惱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熱天。”⑥善現天,《集異門論》卷十四雲:“形色微妙,眾所樂觀,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天眾,故名善現天。”⑦善見天,《集異門論》卷十四雲:“形色轉微妙,眾所轉樂觀,轉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善現天眾,故名善見天。”《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六卷雲:“彼天審見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離諸垢濁,心轉淨了,故名善見。”⑧色究竟天,《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六卷雲:“彼天形色,最為勝妙,余不及故,名色究竟。復次彼天審見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離諸垢濁,諸余色天,所不及故,名色究竟。復次彼得上極圓滿品雜修靜慮,余色界善根所不能及故,名色究竟。復次彼天於有色界,最尊最勝最極故,名色究竟。復次彼亦名為礙究竟天。礙者,謂積集色;彼於此礙,最尊最勝最極故,名礙究竟。復次彼亦名為頂究竟天,是一切有色頂,亦是究竟故。”
  無色界者:此有四天。1、空無邊處天:因修空無邊處定,而以空無邊處為觀想對象,超越四禅的物質色想,由此定力所生,為空無邊處天。2、識無邊處天:修內識無邊際為靜觀對象,超越空無邊處天,由此定力所生,名識無邊處天。《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三雲:“若有欲入識無邊處,先捨虛空無邊處想,即於彼識次起無邊行相勝解,爾時超過近分根本空無邊處,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安住。”3、無所有處天:以無所有為靜觀對象,超越識無邊處的觀想所生的天,名無所有處。《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三雲:“復次,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余境都無所得。謂諸所有或色非色相應境性,彼求境界無所得時,超過近分及以根本識無邊處,發起都無余境勝解,此則名為於無所有假想勝解。即以如是假想勝解多修習故,便能超過無所有處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識無邊處,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安住。”4、非想非非想處天:超越無所有處的觀想,進而達到非有想非無想的絕對寂靜狀態,即此所生名非想非非想處天。《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三雲:“復次,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由於無所有處想起粗想故,便能棄捨無所有處想,由是因緣,先入無所有處定時,超過一切有所有想,今復超過無所有想,是故說言非有想,謂或有所有想,或無所有想;非無想,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唯有微細想緣無相境轉,是故說言非想非非想。即於此處起勝解時,超過一切近分根本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具足安住。”
  人道者:謂六道之一,此以五戒善因而感招。《業報差別經》說:“由先造增上中品身語妙行,故生人道。”又人道在欲中,思慮最多。《俱捨論頌疏·世品》一雲:“言人者,多思慮故,名之為人。”《說文解字》曰:“人者仁也。”人住何處?《集論》卷一雲:“人謂東毗提河、西瞿陀尼、南贍部洲、北俱盧洲。”
  阿修羅者:新譯阿素洛,漢譯非天,即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義,此亦為六道之一。阿修羅多由以嗔慢疑的煩惱而造下等善業所招。《大智度論》卷十雲:“阿修羅惡心斗爭,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天海邊住。”《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二雲:“問: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復次,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正故。復次,素洛名同類,彼先與天相近而住,然類不同,故名阿素洛。”
  如上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苦多樂少,縱使生在天趣之中,也不過是暫時的快樂,福報享盡,還得下墮。所以生在人趣的我們,應該如實了知“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一失人身,萬劫不復”的道理,就在今生,就在當下,回頭是岸,猛然醒悟;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以期達到出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因為從六道修行者來說:天趣樂多,沉溺貪著,不易回頭;三塗苦多,飽受折磨,亦無力修行;唯有人趣眾生,苦樂參半,既易回頭,又易修行。如《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七十二引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 、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唯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諸天尚且不如人趣,何況三塗。所以人們一定要時時警策自己,但念無常,勤行正道,慎勿放逸。

  曰聲聞  曰緣覺  取滅度  為獨樂

  前面已說六凡,自下當說四聖。四聖之中有大乘和小乘的不同;小乘之中又有聲聞和緣覺的差別。聲聞是下根,在成道證果時,一定要聞佛聲教,才能出離,所以名曰聲聞。緣覺又稱獨覺,屬中根有情,在成道證果時,依宿住力,不聞佛說教,自修緣起觀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得解脫。《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雲:“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范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總之,聲聞獨覺都是自了漢,沒有大悲心,全是求趣寂滅涅槃 、獨自受樂的小乘人。 《解深密經》卷二雲:“由彼本來惟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生,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曰菩薩  曰如來  撫眾生  如嬰孩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有情,也就是自覺覺他的人。凡發了菩提大願,精勤修道,自利利他、具大悲智者,通稱菩薩。無性《攝大乘論釋》卷一雲:“言菩薩者,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名菩薩。……或即彼心,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菩薩有凡位和聖位的不同,資糧、加行二位,是凡位菩薩;見道、修道二位是聖位菩薩,修學圓滿, 即成如來。言如來者,此是十種功德名號之一。《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同經又雲:“如來者是諸法如義。”此就真如實相而說如來。《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雲:“當知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法蘊足論》卷二中也說:“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谛實有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此兩論皆就所說稱理、如實無妄而言如來。總之,菩薩與如來在此處同屬於大乘,在因位名菩薩,在果位名如來。他們俱以大慈大悲的平等心饒益眾生。所謂見有苦者即拔其苦,見無樂者即施與樂。時時關心,處處愛護,視一切眾生如獨子,慈愛有加,如撫嬰孩一般。

  此四聖  並六凡  為十界  一性含

  如上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如來以及地獄、餓鬼、旁生、人、天、阿修羅六凡,共稱十法界。此十法界平等皆是內因緣所生,有相無體,如夢如幻,於中實我實法了不可得。《證道歌》雲:“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於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壇經》亦雲:“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何以故?凡聖十界,因緣所生,我法之性,了不可得,無一法而不具有真如法性,所謂勝義谛相(法無我性)是遍一切一味相。故頌有十法界、一性含,就是這個道理。

  一佛土,如娑婆世界者然。此世界中有出世大聖的佛陀,也有諸漏永盡的二乘,更有流轉生死的凡夫,彼此同在一世界中居住,故名“同居土”。2、方便土:諸佛世尊大慈大悲,為了方便饒益地上菩薩,使他們受用與佛相似的大乘法樂,以及速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現土,名“方便土”。台宗認為:佛陀方便善巧,為了接引已斷見思惑的二乘人,令其捨小轉大,所現的一種化城,名“方便土”。3、實報土:謂佛自報身所依住的清淨佛土,此土唯佛與佛才能互見,是報身佛受用廣大法樂所依住的無漏世界,故名“實報土”。4、寂光土:此土即是實報土的清淨自性,也就是法性身所居之土。(法性身、土屬無為法,他是無漏有為報身及土所顯的真實性。)故名“寂光土”。此四土中,同居、方便二土,是大悲利他的功德作緣所變現的,粗顯易知;寂光、實報二土,是清淨的有為無為諸功德所成就的,微妙難見。所以有“前二粗,後二妙” 之說。
  法性土  淨化土 染化土 分三土  賢首教 如是說 從本源 生枝節

  賢首宗人對佛土分為三種:1、法性土:此土清淨無相,體性湛寂,無生無滅,非色相可見,非質礙可觸,是法性身所依住的理性土,故名法性土。2、淨化土:此土是佛大悲大願變化所現,其目的是攝受一類覺悟的清淨有情,也可以說就是為登地以上諸菩薩眾所現的他受用土,故名淨化土。3、染化土:此土是佛為度人天二乘及三塗有情大悲方便示現的,其目的是令彼眾生同沾法益、解脫出離,故名染化土。賢首宗認為:此三土中淨化、染化二土都是以法性土為本源而派生的。

  娑婆界  極樂界 華藏界 及余界 界非界 非界界 重重攝  各無礙

  一般同居土、染化土都攝於娑婆世界中。古譯娑婆,新譯索诃,義為堪忍。《西域記》卷一雲:“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訛。”何故娑婆義為堪忍?《悲華經》卷五雲:“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因緣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方便土,淨化土俱攝於極樂世界中,因此土眾生但受諸樂,而無一苦, 故名極樂。華藏界是實報土與法性寂光土合二為一之土,此土是報身佛所居,也是毗盧遮那佛所攝受的華藏莊嚴世界海,故名華藏界。虛空中除了上面所說的幾種佛土世界外,還有象恆河中無量無邊沙數的佛世界。此等諸界若按真谛分析,則世界即非世界。因為心外無法,法由心生,而所謂的世界,也不過是心識隨內因緣力之所變現,如夢如幻,實體是空,故不可言說分別,所以說世界即非世界。若按俗谛分析,娑婆界即不同於華藏界,染化土即不同於淨化土,同居土更不同於實報土,從相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所以說非界而界。雖然依俗谛說有,依真谛說空;依性說平等,依相說有別,實則互相攝入,圓融無盡,無有障礙。猶如一室千燈,燈燈相網,各遍似一,無量佛土唯是影像,彼此融攝,互不為障者如是。所以說“重重攝,各無礙”。

 

上一篇: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23.附身與著魔
下一篇: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24.正法、像法與末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