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四德
曰常樂 曰我淨 此四德 涅槃證
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和圓寂。《解深密經》卷二雲:“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故寂靜義多指諸法本來寂靜的“自性涅槃”。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既然諸法無常無我,誰在生死,誰是生死,無有生死,故本來寂靜,自性即是涅槃。所以從寂靜義看涅槃,它不是指有余依,無余依和無住三涅槃,而是指“離諸言語,滅諸心行,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如涅槃相”的諸法實相的“自性涅槃”。寂滅則多指破我執、斷煩惱,既滅生死苦因,又滅生死苦果,使真如出纏證受的“有余依、無余依”二涅槃。因為寂具無為空寂安隱之義,滅具煩惱、生死永滅無余之義;故煩惱永滅無余者,證有余依涅槃,生死永滅無余者,證無余依涅槃。圓寂者,《成唯識論述記》一本曰:“西域梵音雲‘波利暱縛喃’。波利者、圓也,暱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雲涅槃,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雲涅槃”。圓寂義者,一方面指自性涅槃,一方面亦指無住大涅槃。《壇經》惠能雲:“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即是指無住(上)大涅槃而言。
《涅槃經》卷二十五雲:“涅者言不,槃者言織,不織之義,名為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義,乃名涅槃;槃言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義,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無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槃言障礙,無障礙義,乃名涅槃。”廣說如彼經中。
自下主要依《成唯識論》對自性等四涅槃義作一簡述:
1、自性涅槃:全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諸法,無始時來,自性清淨,湛若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真聖者自內所證,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成唯識論》卷十雲:“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塵,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真性本寂,故名涅槃。”
2、有余依涅槃:謂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有余依者,指有漏之依身,亦即證無學果位時最後所依之身體,故名“有余”。雖余此有漏之依身,而障永寂,故名有余依涅槃。《成唯識論》卷十雲:“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3、無余依涅槃:謂煩惱障盡,苦果亦除,遠離生死所顯真如。無余依者,指滅掉了有漏之依身,亦即是滅掉了世間生死之苦果,故名“無余依”。《成唯識論》卷十雲:“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如上有余依、無余依二涅槃,《佛地經論》卷五雲:“猶有變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一切有漏身心盡故,名無余依。”《瑜伽師地論》說世間因滅,證有余依涅槃;世間果滅,證無余依涅槃。《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亦說:“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余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余涅槃。”是為此二涅槃的差別。
4、無住涅槃:《成唯識論》稱為“無住處涅槃”。《佛地經論》稱為“無住大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的法空真如,依此真如,立無住涅槃。因所知障能障智慧,二乘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無差別理,故執著生死為可厭離,涅槃為可趣證。而佛斷所知障得大菩提之真智時,了知生死涅槃平等平等,於生死而不捨離,亦不安住;於涅槃而不趣證,亦不捨離。大智大悲平等輔翼,不墮二邊,不住中間,無住而住,故名無住涅槃。《成唯識論》卷十雲:“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佛地經論》卷五雲:“悲智無斷所證得故,名無住大涅槃。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
如上四種涅槃,一切有情有初一自性涅槃;一切無學二乘有自性,有余依,無余依三涅槃;一切菩薩有自性、無住二涅槃,不過無住涅槃雖能證受,但不圓滿,圓滿在佛;一切諸佛皆具此四種圓滿涅槃。
問:諸佛如來位登極果,已證無上大菩提和無住大涅槃,為何還有有余依和無余依二涅槃?答:化身如來多有此四種涅槃,報身如來嚴格說唯有自性涅槃和圓滿的無住涅槃。若論有余依和無余依二涅槃,則可說在因位八地後唯有最後修變異生死之身尚存,此時可名有余依涅槃(此身是有漏位最後之身);在證“金剛喻定”成佛時,異熟識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已經轉得,無漏清淨的自報身取代了有漏雜染的業報身,此時可名無余依涅槃(有漏之身永不存在,不僅世間因滅,而且世間果亦滅)。因此,從這些道理可以說如來有此四種涅槃。此四涅槃,以自性涅槃為體。在此自性涅槃上,依斷煩惱障證人空真如而建立有余依和無余依二涅槃;在此自性涅槃上依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人法二空真如,而建立無住大涅槃。由此可以說自性涅槃就是《百法》六無為法中的“非擇滅”;後三涅槃就是《百法》六無為法中的“擇滅”。自性涅槃多為“在纏真如”;證得自性涅槃,使真如出纏而彰顯,名有余依、無余依和無住三涅槃。
“曰常樂,曰我淨,此四德,涅槃證”者: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有此四德,故名涅槃。
1、常德:謂涅槃之性,恆常不變,永無生滅,其性本寂,故名常德。
2、樂德:謂涅槃之性,法爾離苦,寂靜永安,故名樂德。
3、我德:謂涅槃之性,無有移異,離非主宰性,故名我德。
4、淨德:謂涅槃之性,無始時來,遠離垢染,故名淨德。
對此常樂我淨四德的解釋,多從自性涅槃而說。
一般凡夫不達世間諸法皆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道理,而執無常為常,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有此常樂我淨之執,是為凡夫的四種顛倒;二乘人雖不執世間是常樂我淨,但又執涅槃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有此執著,是為二乘的四種顛倒。因此,凡夫有世間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故躭著生死,不證涅槃;二乘有出世間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故躭著寂滅,無力濟他,仍不能證得自在解脫的無住大涅槃。是故真學佛者,理應徹底遠離凡夫二乘世出世間的四種顛倒。
問:佛果位上無住大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嗎?
答:無住大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所謂無分別智恆恆常常遍證圓滿的無分別理,無間無斷,永無變異,故謂之常。佛果位上遠離世間生死諸苦,故謂之樂;圓滿報身常受無邊廣大法樂,故亦謂之樂。清淨法報化三身,則不同於漂泊六道輪回、隨業牽引、自無主宰的有漏業報身,故謂之我;再者,諸佛如來轉有取五蘊為無取五蘊,恆受法樂,常以大悲為體,大智為用,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故亦謂之我。佛果位上徹底斷滅了煩惱、業、生諸雜染法,純以清淨無染的有為無為諸功德法之所聚積,故謂之淨。所以說無住涅槃 亦有此常樂我淨的四德。
問:此處所講四德的內容,好像多從菩提而言,並非全指涅槃四德,是何道理?
答:無住涅槃以自性涅槃為體,以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的菩提為能證而成就。能證的是清淨智慧,被證的是自性涅槃,能所現觀,如如一體,此時能在所中,所在能內。因此,談無住涅槃時不能離菩提而另談涅槃,談菩提時,亦不能離無住涅槃而另談菩提。(當然涅槃與菩提不是絕對的一個,但也不是絕對的兩個。)是故在唯識法相學中,有時談圓成實性亦包括淨分依他起性在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談無住涅槃的常樂我淨四德時,始終都有一分菩提(無漏有為功德)的內容在其中,義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