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雲唐居士:但見於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但見於法

    佛說:“因觸而有愛,此中無愛者;因愛而有取, 此中無取者;因取而有受,此中無受者…。”生命的繼續,是緣起的流轉所呈現的存在,是由於“此有故彼有”的必然性,不是每一緣起中有“承受者”,有如雲多 而雨,此中沒有雲神作之、雨神受之。因此佛言:“有業有報,無作者、無受者。”在因緣流轉與輪回中,沒有各別自體的存在,因此也沒有各別自體的生滅, “我”只是人的無明認知所妄見。

  人沒有看到整體性而只從自己觀點認知,就必然會有雜染,而知見不淨。以毛毛蟲變蝴蝶為例,嚴格來說,不能說毛毛蟲消失,蝴蝶生起。若認為原來的毛毛蟲消失了,則是斷見;認為是新的蝴蝶生起,則是無因生或自生,因為既然毛毛蟲已消失,蝴蝶的生起就與毛毛蟲無關。而且也不是毛毛蟲變蝴蝶,因為A能變成B這就犯了“他生”的錯誤。所以說,是背後因緣的流轉所呈現的存在,不是“蟲與蝶”本位的存在,這才是“但見於法,不見 於我”,才是“法眼清淨”。

  因此,我們談五蘊的生滅時,也要小心別立於有獨立的五蘊,所以修行時要從根塵識整體因緣觀之,莫各別說有五蘊的生滅。而無常、無我亦然,這些都不能直觀的,必須從因緣法來觀,否則會把“無常”或“無我”當作一法,其實無常是因緣故,常即不可得;無我是因緣故,我即 不可得。

  人的認知習慣,總要立個“結果”,要以“結果”的觀點來得結論,所以就忽略了依“因緣”來看眼前的呈現,或者即使依因緣,也還要加上自己的認知,而且以自己認知的部分為主,蓋過了客觀事實的“緣起觀”。當我們從自己的認知出發,把自己立論的“結果”當成事實,佛法 的解脫力就難以穿透我們的知見,於是我們就無法“法眼清淨”,這是我們久修仍無法超越的一大原因,有時並非我們修行不夠用功。

  在生活上,我們常常會有“我怎麼會變成這樣子”的慨歎,這就是“但見於我,不見於法”的慣性思維,“我”一直成為演變中的主角,而不是看到“緣起”才是演變的主角。例如我們常聽人講“我上輩子造了什麼業”的敘述,這也是一廂情願以為上輩子的我是作者,這輩子的我是 受者,這與“有業有報,無作者、無受者”相違,當這觀念根深蒂固時,許多佛子修行的重點,就在“消我的業”,而不是“消除我見”。這樣修行就變成補破網,永遠補不完了,因為只要有我,就會有無明的妄動,就是有漏,十二因緣就一直流轉不停。

  當我見消除,即法眼清淨,知道雜染之緣可以有止息的一天,就是見到“苦邊”,確信煩惱苦必然可以趨向息滅解脫。 這時解脫還是“煩惱的解脫”,不是“我的解脫”。當然若輪回,也還是“十二因緣的繼續”,不是“我的繼續”。同樣的,不能說這輩子的我,變成下輩子的我,所以說,輪回中無我,緣起是無我,不該說是“我的緣起”。佛子即使知諸法從緣起,也知道這“我”是一直在變,但還是立了一個我,這是學佛人潛意識中的死 角,不易發覺。

  佛子正念正知在輪回中沒有一個我的生滅,只是緣起的流轉。如此才能真實趨向“但見於法,不見於我”,回歸現實的 真實。但眾生因無明所惑故,一直離不開我,所以對“我就是佛”的論點就比對“當下無我”說法容易接受。可是仔細看,“當下無我”是事實,這比“我就是佛” 應更實在,可是深入推索,我們要的是“我的安住”,不是“我見的息滅”,所以,雖然佛法要給的是“無我”,但我們要的卻是“我見的認同”。表面上我們接受 “無我”,但所要的是“自我的肯定”,這就是我們的盲點。

  所以與其立“我”,不如說是“五蘊”的身心作用。不過只談緣起而不站在眾生已認知的“假名我”來談佛法,當然眾 生就不容易領會,所以還是要“方便說”,因此有時還是說“我的煩惱與業”。然而平常說說是可以,但嚴格說,則有錯誤,我們要小心別在用語言說明時,卻落入語言陷阱,這就是“依義不依語”。若不明白這樣的“方便說”,就會以為佛法有矛盾,甚至依文解義以為佛還是說“有我”的。

 

 

上一篇:聖嚴法師:神通與人通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