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與往生
楊雲唐
「空」和「有」是佛法的兩大派別,在談無我時,偏偏又說有法身,似乎有些學佛人認為四大身是無我的,但法身是有我的。在此談點法身與報身,來會通無我。
當初捨利弗圓寂時,阿難很悲哀,佛跟他說:「捨利弗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有滅亡嗎?」阿難說沒有,於是佛說:「誰都會死的,但捨利弗的五分法身常在。」原始佛教與南傳佛法只講法身與四大身,後來大乘佛法又於法身外另說報身,這是大乘佛法的一大不同。大乘經典裡所說,幾乎都是報身佛的境界,諸如放光、大身莊嚴等等。法身是以法為身,是無相的,法清淨不滅,諸佛都因證得真理(法)而成佛的,而真理必是無別的,不隨個人而易,所以經中說「諸佛皆同一法身」,有如眾生同一虛空一樣。法身又稱法性身,謂所有的存在,都同一法性,此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故又說有情無情同有圓滿種智,這種智在眾生又稱為佛性,佛性圓滿開展即證入圓滿法身。
但報身隨每人的功德、智慧與願力而有不同,由五蘊在身口意的修行,所證悟的智慧與累積的功德,這部分稱為報身,是有相的,但其清淨莊嚴,勝於四大肉身。所以像阿彌陀佛及在西方淨土的行者,都是示現報身,如《阿彌陀經》所言,這報身之壽命與國土莊嚴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往生淨土世界的法門在南傳佛法是沒有的,這是大乘佛法廣施設的方便法。要往生西方淨土,需具有足夠的「善根福德」,才能有那種莊嚴的果報身,否則就還要在六道乃至邊地(包括未來當生)。經中以從蓮花(比喻清淨功德)化身,說明這種果報身的出現,四種大蓮花是表征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清淨功德的成就,亦即此往生不是從四大轉換的投胎,而是從定心(蓮花)境界的轉化,故與輪回不同。因此往生西方也不是四大壞滅後才發生,是人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在那「結生蓮花」。所謂「花開見佛」其實非指看到佛身,而是指「見法即是見佛」,當此心入於無量,則能見法無量,無量即無生,故當然就是「見佛悟無生」,無生故不退轉。
往生淨土的品位,是依行者心的清淨而決定,不是阿彌陀佛有不同的錄取標准,亦即清淨功德報身決定往生品位,所以最好是消業往生,這表示個人在當下世界就應開始淨土的修行。若四大已壞而下品或中品往生者,在心的蓮花苞中繼續修行,但由於這種的修行是在無染緣的定心中,所以進展緩慢,比起四大身的修行而言,淨土一百年等於娑婆一天。
若問四大不投胎,那是否意謂肉身的部份已永滅?當知肉身的生命是應化身,是業報或願力而有,當行者修到一心不亂,再加上發願往生,業力則缺少延續雜染心的因緣,那應化身就暫時無緣再投胎,所以往生的關鍵是「一心不亂」並且需要「至誠發願」,否則愛染心一起,就難止投胎因緣。若再問為何發願才能往生,難道阿彌陀佛不能主動幫助嗎?對的,無願力的定心是不夠的,還要將此定心、念力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吻合,如此心心相印,才能熏成果報因緣,接上彌陀的教化,果熟而往生。所以未往生前應打好經教的基礎,有了法的熏習,了解佛的智慧與願力,與彌陀願力相合,才容易接上彌陀的教化。
發願是轉變業力的一大方便,願力深則不致被業力拉走,所以即使不想去西方淨土者,平時也應發願往生其他淨土。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土,現存的經典就是等同佛的化身,你也可以發願來此土學佛,若不是因愛染因素,也有類似的九品蓮花,也可以「花開見佛」。也就是說,上品上生娑婆的人比較有好的學佛因緣,得遇善知識,而下品下生就可能有很多學佛的阻力。可是由於娑婆是凡聖同居土,那些雖不發願卻有人身福報的人也往生來此,所以染緣很多,造成心不易清淨,修行便難成就,故也就較不易悟無生,但那些在娑婆悟無生的人也很多,一樣是得不退轉。大乘經說「心淨則國土淨」,心若清淨,當下此土也是淨土,心若不清淨,卻想捨自己的因果土求生他方世界,恐怕阿彌陀佛也愛莫能助。因果是不爽的,不依因果也別想另有捷徑,這就是老實修行之本義。
凡夫四大身是業報身,但也可以是轉凡成聖的功德身,端視你怎麼用它。所謂果報分現世報與來世報,現世報又特指花報,而來世報才是真正的果報。不過,不論是花報還是果報,都是感應的存在,這存在不是「我」,而是一種心念招感的生命現象(這與前所講的蓮花化身一樣,皆是心的因果),生命與其所得的善惡果報有一樣性質,都是得而不得,但由於心的迷惑執著,所以把這業報緣起現象,當作是「有我」。因此一般人平常所說的「我」,其實是此心,輪回與解脫的都是心,不是我。此身體是心的因果緣起,故此招感身也非我,這身心是一直隨因緣而改變,不是「相同」,更不是「永恆不變」,所以從身或心來講,平常所說的「我」都不是一成不變,最多只是集合名詞的總稱,故不是「一個」固定實體,這就是佛法說的「無我」。所以活著是無我,往生也是無我,解脫成佛也是無我,都是空性於此心的緣生緣滅之展現。今天你的幸運與不幸運都是心的招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起個念頭就往生一個世界,不動心就涅槃寂靜,故說「三界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管是生死活涅槃,往生或成佛,皆是「起唯法起,滅唯法滅」,這裡沒有一個我,只是隨緣起法的空性心。若此心識得實相,實無成佛與不成佛,無我的真理不管在那裡都不變。明白此心無我,唯緣起空性法,則是明心見性,有我與無我到此也不必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