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二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今天再繼續講「見性成佛」,昨天講了這個主題,全國人民百姓聽了各個法喜充滿,振奮人心,原因是大家認同「見性成佛」,因為人人有佛性,有佛性修行就會成佛,若要成佛就要透過見性這個階段。如何「見性」?「性」在那裡?「性」是怎麼一回事?這都是問題,所以,未透過聽經聞法,看了義的佛法,圓滿的佛法,想要見性成佛很困難,所以見性成佛是完全不啰嗦,不拐彎抹角,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在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將心心相應的心法,傳給摩诃大迦葉尊者,說了幾句話: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今付囑摩诃大迦葉。」

禅宗就在此情況下代代相傳下來。見性的人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離開生活沒有佛法可言。並非離開人間,謝絕人間到深山隱居就叫做佛法,那就誤會了。那不是修行,那是避境、逃世、消極,這樣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中道實相的道理。沒有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把佛法變成空中樓閣,放在高處欣賞,做知識的研究而已,與解脫見性、覺性的生活完全不相干。說了半天,只一句話,見性的人也就是開悟證果的人不離生活,生活若覺悟,生活就是佛法。

如果佛法不能覺悟,佛法當下就是生活,是世間法。總之,每一位開悟的人也好,未開悟的人也好,修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在生活中見性,在生活中悟性,在生活中契會本性,這是自古以來,十方三世諸佛的名言,是所有菩薩的格言,是每一位開悟證果祖師的心聲。我現在要舉用一位開悟聖僧,他開悟證果以後,當下頭一句話說:

「饑來吃飯困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

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

好莊嚴啊!告訴你佛法在生活中,你不要離開生活求佛法,生活必須無染污,無取捨,在生活中,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樣的生活就是覺性的生活,也就是正覺的生活,正覺的生活就是佛法。他說,肚子餓的時候就要吃飯,你若困了想睡的時候就上床去睡。有人說:「吃飯和睡覺怎麼是佛法呢?普通沒有學佛的人,也會吃飯睡覺。」誤會了,世間有幾人真正會吃飯睡覺呢?如果會吃飯睡覺,今天就不會做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在三界內輪回生死受無量苦了,不是嗎?因為凡夫不會睡,睡得不安穩,做一堆惡夢,做一堆好夢,睡得不好。吃一頓飯起懊惱,吃一頓飯歡喜得半死,吃一頓飯嫌東嫌西,噢!太淡了,太鹹了,太甜了,飯添太大碗了,菜煮的不夠軟啦!煮太爛啦!把太太罵得慘兮兮,嫌煮食物的人飯桶、愚笨,吃一頓飯苦惱無邊,請問你會吃飯嗎?你吃飯的分數是零分,吃一餐飯被飯轉得東倒西歪,還說會吃飯,讓人笑掉整排大牙。所以,凡夫不會吃飯又不肯承認,他說:我怎麼不會吃飯?我活到七八十歲,怎麼不會吃飯呢?但是他不知道,他吃飯時都被境界所轉,吃一頓飯起多少苦惱,嫌東嫌西,如此就是失敗的吃飯,被吃飯考倒了。

弘一大師吃飯若菜煮太淡時,人問弘一大師:「這一餐飯如何?」他說:「淡有淡的滋味。」若問會不會太鹹?他說:「鹹有鹹的滋味。」不會被境所轉,那麼這是一餐成功的飯,這頓飯吃得香噴噴,光明自在。就在這個竅門而已,掌握這個竅門,當下自性解脫,這就是生活有佛法,佛法不離生活。佛法沒有離開生活,離開生活並無佛法,道理在此。

所以眾生不會吃飯,不會睡覺,他還不相信,在睡覺的時候,棉被太硬就開始抱怨,枕頭太高就起苦惱,睡覺時,兩條腿又跨東橫西,睡著了又流口水,兩只腳張開睡到惡夢連連,眾生不會睡覺他不相信,如果睡得安穩,今天就已經解脫了。所以禅師說肚子餓了要吃飯,你會吃飯嗎?想睡就去睡,你會睡嗎?睡得安不安穩呢?接下來這句話就見功夫了,他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這「了無痕」真的是功夫,我們走路走不安穩,心著相,染污一切境界。在坐、睡、吃飯時心中一堆垃圾,起多少苦惱啊!又有一些貪著,所以說「行住坐臥了無痕」是真正修道的功夫。

在行住坐臥之中,一切塵埃,一切境界,一切煩惱都沾粘在你的心,你的心布滿塵埃,這要如何「了無痕」?反而是沾粘一堆塵埃染污自性,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不錯,走路有走路的解脫方法,坐有坐的方法,睡有睡的方法,一切如法,自性解脫了無痕,沒有染污。例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蓮花還沒開花之前長在水裡,那水是髒的爛泥巴,一旦蓮花出離水面之後,這朵蓮花仍保持聖潔光明自在解脫出世淨化。蓮花的精神,表示我們生活在這五濁惡世,活在凡間裡,你我大家如果遇到會喜怒哀樂的痛苦煩惱事、快樂的事,乃至逆境、順境,全都不會被它所轉,而能轉一切境界,自性不染一切塵埃「了無痕」,當下此人具有蓮花的精神自性解脫了,如此可向他頂禮,向他禮拜了,他已不是普通人了,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呀!

遇到逆境時,怨天尤人,怨上司沒有提攜,怨晚輩糟踏他,怨來怨去,對社會不滿,埋怨國家,氣憤不平,這是凡夫的角色。聖人不會這樣,聖人知道這個國家社會之所以會如此,全都是眾生的共業使然,因此能轉境不會被境所轉,不生苦惱心。可見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就在這個竅門而已,悟與未悟的差別,淨化和未淨化的差別,有了無痕和無了無痕的差別而已。如此看來,雖然一樣是睡覺,一樣是吃飯,兩人的心境卻有一八0度的差別,一個是聖人的心境,一個是凡夫的心境,兩人一樣在吃飯,一樣在睡覺,但意境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修行就是這樣修的呀!他才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道理就在此。

「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是什麼意思呢?「心空境寂開正眼」「心空」就是他的心裡沒有貪、瞋、癡等無明煩惱,了解貪、瞋、癡無明煩惱當下是緣起性空,所有的無明煩惱,所有的見思、塵沙、無明惑,心內的塵埃、塵境完全淨化掉叫做「心空」。「境寂」就是外在一切法,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是非善惡,心中了解外在境界也是緣起性空,所以,空性的諸法了不可得,也可以說心空境寂,心空就是內空,境寂就是外空。內空、外空諸法皆空,當下開正眼。所以學佛的困難,在難以和諸法的空性相應,之所以會流浪生死、沉淪三界苦海,主要是不能了解「心空境寂」,能夠了解「心空境寂」的人,早就出離三界,轉凡入聖了,那會到現在還在做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

所以修道要用摩诃般若智慧觀看一切森羅萬象、一切諸法,當下就「心空境寂」。「開正眼」簡單說,你的法身復活時,你的大圓鏡智現前時,你的自性彰顯,如風吹雲散,你的一真法界,你的佛性,已經顯現。最怕的是你無法「心空境寂」,你若能夠心空境寂,當下就開正眼,也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了。當你明心見性時,接下來這句話,就要恭喜你了,開悟聖僧說:「相逢原是本來人」聽到這一句話才會大快人心,我們台灣人說「聽了才會爽快」。不錯,等到有一天「心空境寂,行住坐臥了無痕」時,「相逢原是本來人」,代表你見到了本來面目,見到本地風光的時候,即為禅宗所言「明心見性」的時候。

當初我在家,看到這四句偈時,當下就開悟本性了。所以了義的經典,圓滿的經典,見性的道理,我們看到了,勝過中樂透彩百千萬億倍的歡喜,勝過你賭博贏得百千萬億元更好,勝過娶妻、成為大富翁百千萬億倍的快樂,因為那種開悟證果的意境,不是世間的金銀寶物可以比擬的。因為你轉凡入聖,見到本地風光,見到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了,世間的珍寶怎能和明心見性來較量呢?百分之百無法比較。所以,如本講「見性成佛」,有相當的意義和價值存在,我把開悟聖僧的四句偈再念一遍:

「饑來吃飯困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

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

這位開悟聖僧也是在生活當中,一點一滴去悟明他的本性,他就是在生活中見性,見到他本來面目的。所以說佛法沒有離開生活,離開生活並無佛法,因為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覺悟生活,生活是佛法;佛法若未覺悟,佛法就是世間的生活而已。問他生活到底是不是佛法?就問他吃飯、睡覺當中,乃至行住坐臥當中有無「了無痕?」若能了無痕不住一切塵埃,心空境寂開正眼,最後相逢原是本來人,以後見性的人,成佛的人,最後的勝利者,也是非你莫屬啊!

一位社會上的名流仕紳,社會的賢達,問一位禅師:「請問禅師,佛法是什麼?要如何見性呢?」這位禅師說時遲那時快,一語道破告訴他:「肚子餓就吃飯,想睡就去睡呀!」這位居士相當有來歷,似明白又不明白叫做一知半解的反問:「這怎麼是佛法呢?大家也都會睡、會走路,大家肚子餓也都知道去吃飯啊!想睡就到床上去睡啊!這怎麼是佛法呢?佛法不是三藏十二部教典嗎?不是【阿彌陀經】?【地藏經】?不是【阿含經】?不是【法華經】?不是【楞嚴經】嗎?那裡是你說的肚子餓就去吃飯,想睡就去睡,這怎麼是佛法呢?」覺得矛盾,在納悶想不通時,禅師再告訴他:「行住坐臥了無痕」。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心空境寂開正眼,到最後真正了無痕時,功夫已經得力時,開正眼見本性了,這是真功夫。你不要小看這四句偈語,它很有啟發性,很有暗示性,能讓你善根大展流露,行住坐臥中了無痕而見性,要了無痕不簡單喔!

去百貨公司回來後,百貨公司所有的電冰箱,所有的電器,所有的衣褲,所有你喜歡的東西,都全部放在你心裡,要如何了無痕呢?如雲遮日般,一切塵埃籠罩住你的自性,談什麼「了無痕?」。你到親戚朋友家中回來後,和朋友的對話,使你當晚睡不著,如何叫做「了無痕?」和別人吵架、打架、對話一直耿耿於懷揮之不去,那種恐怖陰影始終在你心裡萦繞,如何叫做「了無痕」?可見生活當中「覺悟就是佛法」,道理在此。

例如世人說一句話:「船過水無痕」,船若行過大海,海水立刻合起來,過不了五分鐘就沒有痕跡了,但是你不能否認剛才船開過大海,但船去後不留痕跡,船只不會印在大海中,或海水被船只割開後不會合不起來,稱為「了無痕」。我們修行落實在生活中,了無痕在生活中也是同樣的意思,吃飯不要有吃飯的相,睡不要有睡相,和人說話時說完事過境遷就好了,不要老是耿耿於懷而留戀、痛苦、歡喜、煩悶,這都是有痕跡。所以說「船過水無痕」是啟示我們,在修道中,在生活中應自性解脫,不要沾染塵埃的意思。還有一句話,鳥兒飛過虛空,咻~飛過去,當鳥兒飛過去,虛空不留下鳥兒的蹤跡,也是相同的道理。鳥兒飛過虛空,虛空不會留下鳥兒兩只翅膀、兩只腳、頭和身體都不會粘在虛空中,不留痕跡。

我們心地解脫的境界也是如此「了無痕」,我講經完後,一切佛法的法相不會沾粘在我心裡,要用的時候自在浮現運用自如,不用的時候不留痕跡,說話是妙用,自性不生不滅,如果有生有滅就有痕跡,如果住一切法,被法綁住了,自性就沒有解脫。說法完後,我對全國人民百姓,不會愛染,眾生相不會染著在我心裡,自性解脫。你到百貨公司,看到所有電器用品,你喜愛的衣褲、鞋子,乃至看完種種一切,回來以後,不留痕跡,自性解脫!就像鳥兒飛過虛空沒有留下鳥兒的蹤跡一樣,這就是功夫啊!會用功夫的人,不費吹灰之力,修行輕輕松松四兩撥千斤。不會用功夫的人,幾千斤壓下來,被壓得像肉餅一樣。有功夫的人見性是輕而易舉,就像在桌上拿橘子一樣,只用四兩的力量,就可以將幾千斤撥到旁邊去,四兩撥千斤的力量,功夫就在這裡。

所以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這個道理。你付出的一切代價,福不唐捐不會白費。你過去吃多少苦,用多少功,以後一定福不唐捐不會白費。若不經過這種種一切苦難的事情,付出那麼多代價,你今天也無法「行住坐臥了無痕,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

因此修行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入一切煩惱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寶,道理在此。所以說心空境寂,當下你的法身就顯露,你的自性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聖人。心不空,境不寂,當下就是凡夫。所以開悟本性後你才明白,原來我的佛性並未離開我的左右。還沒開悟證果的人,當然一竅不通,性在他六根當中出出入入,但是他不能自覺自性,因此就是凡夫。如果你無「性」的話,請問是誰帶你去百貨公司?你無「性」的話,請問誰帶動你去找朋友?你無「性」的話,誰帶你來南部?誰帶你去北部?誰帶你去看電影?誰為你打電腦?誰在那裡看電視?誰在那裡講話?誰在那邊吵架打架?誰在這裡講經說法?你坐在床頭回光返照,照見本性,是因為有「性」在帶動,若無「性」把你帶動,請問誰在講話,誰帶你南來北往南征北討?絕對是「性」的作用,「性」帶你雲游四海。我們修道就是修「見性」,見性以後才能開悟證果、成佛作祖,所以重點在這裡。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性,也就是佛性」,在六根門中出出入入,但是你老人家始終是「哇答庫系哇嘎浪累思。」全都不知道,就叫做不覺,不覺就是凡夫。聖人見性以後,他的「性」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小時,每一刻都靈靈覺覺、清清醒醒,他的自性有什麼作用,是清淨?是染污?是贊歎?是毀謗?是稱贊?是批評?他都清清楚楚。他的自性當下是自在快樂,還是苦惱?他明明白白。生死是如何?涅槃是如何?他靈靈覺覺。這個法是了義不了義?他明明白白。這部經典是圓滿不圓滿?他明明白白。這部經典是實教的,這部經典是方便權巧的經典?他清清楚楚。所以一個見性的人,他的智慧是很強的。因此在學佛中,總括一句話,要先見性一切都好說。

既然我們的性,在六根當中出出入入,要如何去契會他呢?如何去見他呢?這要看各人多生累劫乃至今世的善根、慧根來決定。若慧根、善根很強的人,經人點破後剎那間,當下就見性了,慧根、善根比較淺薄的人,要勞駕別人多說兩句,鈍根的人最後也會變成利根的人。所以無漸就無頓,頓是從漸來的,漸漸學,漸漸進入利根中。所以不要看輕鈍根的人,我們耐心教,讓他的智慧慢慢開啟,再稍微點破一下,他就會勇猛精進像野馬奔馳一樣,最後﹁相逢原是本來人﹂。

因為我們多生累劫以來,都不知道明心見性的滋味,也不曾見性過,致使多生累劫沉淪,受無量無邊的痛苦,真可憐呀!所以一位開悟聖僧開悟以後,說出見性的可貴及未見性人的悲哀。高僧在旁邊說:「如本法師啊!我來這裡已經客串三十幾分鐘了,我知道見性那麼可貴,也惟有見性才有成佛可言,如本法師你留幾分鐘給我講兩句好不好?」高僧來到這個講經的法會,咱們何樂而不為?來,我們請高僧講兩句話,他說: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一個有智慧的人,有心要了脫生死,就要聽一些了義圓滿的道理,不要老是參加消災解厄、拜梁皇寶忏、水陸法會這些搞錢的法會,有心要了道的人要淡泊,不然的話,會永遠在原地踏步,不能升華使你見性成佛,你若永遠停滯在人天福報,消災解厄的階段,永遠都不會開悟證果。所以,我們能聽到這「見性成佛」的法門,也就是一乘法、無上大法,這是你我大家多生累劫所結的善緣,曾親近過十方諸佛,才有這個福報因緣得聞無上大法。他這麼說: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當初我看到這位開悟聖僧這四句偈,我就有很大的感觸,就悟入了。「六根門頭一真人」是什麼意思?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六根門頭一真人」就是說,我六根當中隱藏一位真人,這位真人不是道教所說的孫真人、張真人還是蔡真人,這個「真人」是指我們的「清淨法身」,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我們的「佛性」。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有一個清淨法身,「朝朝暮暮伴隨君」日日夜夜、每一天、每一小時跟前跟後、來來去去,陪伴你度過一生。「可惜諸君不相識」可憐哪!這位仁者、大德、賢達、社會上的名流仕紳哪!朝野上下所有的人民百姓,可惜都不認識它。簡單說,就是你沒有見性,你沒有找到你的本來面目。「害得永劫受苦輪」有害到別人嗎?沒有,害得你自己永劫::「永劫」就是多生累劫生生世世,在那裡受盡滄桑吃盡苦楚,在三界六道當中團團轉,轉不出去、擠不出去,永遠沉淪,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聽起來是何等親切啊!聽起來讓我們的心酸酸的,聽得眼淚快流下來了,害得永劫受苦輪哪!所以禅師開悟聖僧,他有智慧,有見性功夫,大空大有,證得空性解脫之後說出這麼軟(感性)的話、這麼慈悲的話,真是不簡單哪!開悟者的心,軟,軟得比麻糬還軟;硬,硬得比金鋼鑽石還硬。

智慧是無量的,悲心切切,他說這些話很有啟發性,表示修行在生活中而已,如何在生活中去見性呢?這是當今之務。再念一次: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聽到這句「害得永劫受苦輪」我們的心就快要碎掉似的。真的,只要你還沒有見性,就免不了要受業力所牽制、纏住、綁住,繼續隨業漂流三界六道,輪回生死。所以想脫離業力的束縛,你要有見性的功夫,要如何見性?六根門頭一真人,如何和這個真人見面、契會?這才是你目前要做的工作,否則,你的佛性日日夜夜都陪伴你,你卻沒去契會他,兩者之間相隔十萬八千裡,真可憐哪!「朝朝暮暮伴隨君」佛性每天和你在一起,每天為你做那麼多工作,你都不能自覺,你說話的當下就現身了,你卻沒看見。走路時移動腳步,也現身了,你沒看見。睡覺的時候抱著佛性去睡,發脾氣時,運用你的佛性做壞事,你也沒看見。你笑的時候變成笑佛,傷心的時候變成傷心佛,哭的時候變成哭佛。同樣有佛性,你卻如此用,是不是很令人遺憾呢?

所以如何將你的佛性運用到自性無染、自性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否則佛性二六時中為你做那麼多工作,每天現身給你看,你都沒見性,名之為傷心悲哀呀!「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你永劫受無量無邊的苦輪。所以佛性何嘗不曾現身讓你看呢?說話時就現身了,在吃飯時就現身了,當你動念頭時就現身了,當你行動時就現身了,當你哭泣時就現身了,在笑的時候就現身了。如本法師在講經說法時,這當下就是性的作用就現身了,我如本永遠自知啊!諸位才是有需要自己去契會它,見性的時候才是永遠自知的時候。所以見性的人,如本說的早就見到了。沒有見性的人,不知道如本在說什麼話。諸位啊!佛性在你的身體裡,朝朝暮暮伴隨君,希望不要說一句「可惜諸君不相識」不要這樣講,要恭喜諸君人人都相識,有見性,才不致以後永劫受苦輪哪!就這訣竅而已。

佛性在六根當中進進出出、自性解脫,你契會到嗎?若沒有契會到,六祖惠能大師現身要講話了,我說過六祖惠能大師是如本法師的偶像,如果有人問如本法師的偶像是什麼人?是六祖惠能大師。他具解脫的風范,他是慈悲的行者,他度眾生的殷勤,慈悲眾生的心,一般有說他是等覺以上的大菩薩來倒駕慈航,他還沒來人間的時候,就被授記了。如本法師非常仰慕他、很尊敬他,所以,他永遠是如本法師的偶像。我也聽很多菩薩在說:我的偶像就是如本法師,真是感謝你,給我很大的面子「阿裡嘎多累絲」。

【六祖壇經】雲:「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要看、要聽、要學、要見性,按照六祖惠能大師這些話去奉行,依教奉行就對了。修道只是「但淨其心」讓你的心清淨而已,要如何清淨?不染一切塵境,不染一切塵埃,內心無相、無境、無塵,但空一切相,你的法身就復活了。但淨本心,使六識就是使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你的六根當中出出入入,來去自如,通用無滯,不要去染污、阻塞,叫做通用無滯。有辦法做到這樣,當下就是般若三昧,也就是你自性解脫的時候名為「無念行」。在有念當中淨化叫做無念,在念念中沒有染污,那念念都是妙用,念念自性解脫,稱為「般若三昧無念行」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希望諸位明白在修道過程中,佛法並未離開生活,在六根出出入入當中,自性把得住,不染一切塵埃、塵境,這當下就是正覺的生活、見性的生活、光明的生活、自性不被束縛的生活,如此你與聖人沒有兩樣。最後如本將我的偶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法語再念一遍:

【六祖壇經】雲:「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上一篇:楊雲唐居士:讓煩惱打開天窗
下一篇:鄭振煌居士:情緒的四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