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上人佛書著作-一華一葉一世界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證菩提。這莊嚴神聖的使命,身為佛陀弟子,推動*輪,這是四眾弟子應有的共識。畢竟佛法是面面觀,牽一法動全身,佛法始終是圓滿的、必然性的、普遍性的、法爾如是的。
如來聖典理事兼顧,空有不二,法法融通無礙,大聖出世本懷,一一無非令大地有情,正覺宇宙人生,共登菩提彼岸。
衲慶幸有福報,出家學道,自覺發心弘揚如來正法是僧寶應盡的職責,寶島南北四處弘法,不分都市與鄉村,乃至全台各縣市、國父紀念館、文化中心、電視弘法、佛寺、學校、監獄等處,我皆盡心而為,始終發願不已!
『一華一葉一世界』這本書的誕生,是繼承弘法過後,將演講的經論律法,一一匯集成冊,並分門別類為頓悟門、自覺門、證悟門、淨戒門、菩提門等五大篇幅,如是佛法精粹,頻頻點綴出如來微言大意,前後相互輝映,法義幽微之妙,層出不窮,皆能一一表露無余。願得此書受持者、出資者,皆得共證無生法忍,同登正覺彼岸。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頓悟門
如來大圓覺性海,得念失念,無不是解脫;成法破法,都名為涅槃;智慧和愚癡,統名般若;菩薩和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道;無明與真如,同一境界;一切戒定慧及YIN怒癡,均是清淨梵行;眾生與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堂,皆為淨土;有情無情,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這是如來隨順覺性,所證得的圓覺境界。
圓滿的菩提本性中,原沒有所證的道果,也沒有證道的人,無菩薩眾生等假名。
有能證的我,所證的境,凡心中有所取證,依然都是我相。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無二無別,猶如虛空。
蘊處界相,無我我所,是為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但斷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依般若故,非即五蘊,非離五蘊;非即眾生,非離眾生;非即境界,非離境界;非即行解,非離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議。
法性本無性,勝義谛空如。
菩薩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
諸佛如來與一切法,悉皆如故。
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
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一切幻化雖然滅盡,但真性常存,不會成為斷滅,法身蕩蕩故。
眾生有生死,就像見到虛空中的花飛幻影,不知空花客塵如幻,若悟得本自寂然,而證涅槃,妙覺性體,圓滿普照,如如不動。
覺滅心空,一念相應,頓超凡聖。
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空無所得。
法是無生之法,無生即無虛妄,法是空寂之身,知空寂而了法身,而真解脫。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裡出。
妄想真如不異居,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
見本性,等虛空,有作有求非解脫,無作無求是功夫。
大圓寶鏡鎮安台,眾生不了攀緣病,由斯障閉不心開。
法身體性不勞看,看則住心便作意,作意還同妄想團。
善惡不思即無念,無念無思是涅槃。
所作意住心,取空取淨,乃至起心求證菩提涅槃,並屬虛妄。
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
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捨,正見之時佛在堂。
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
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
世間出世間不二,佛道魔道不二,聖凡不二,諸法本性空故。
法無法比,無相待故。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不住。
無念是實相真空,知見是無生般若。
般若照真達俗,真空理事皆如。
無生生者,則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念念無求,求常無念;菩提無得,得佛法僧。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我法二空,有無雙泯。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玄知妙有。
妙有則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
般若無照,能照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法無定相。
動寂俱妙,理事皆如;理淨處事能通,達事理通無礙。
六根無染,定慧之功,相念不生,真如性淨。
真如覺性,處於煩惱而不減,證涅槃而不增。
一切諸觀中,空觀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佛性究竟空寂,無相無色,非長非短,非大非小,非可稱計,假名施設。
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隨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般若經雲:『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
般若波羅蜜,不著三界,不離三界。
常觀諸法性空寂,以是義故,故名聖人。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一切眾生常寂滅相,即大涅槃。
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
諸法本空上,顯示諸法本寂滅,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印的開顯。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知真如法身佛。
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入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
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
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淨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有無,便是南無大迦葉。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若能通達諸法性,於有於無心不動。
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真如離妄恆寂靜,無生無滅普周遍,諸佛境界亦復然,體性平等不增減。
法性無作無變異,猶如虛空本清淨,諸佛性淨亦如是,本性非性離有無。
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跡。
若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令三寶不斷絕,是報如來恩者。
如來非色非非色,隨應而現無所住。
不離世間,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游虛空。
有诤說生死,無诤即涅槃。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善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
一切世間從緣生,不離因緣見諸法。
於言語中隨順建立非法為法,不斷諸業道,不捨菩薩行,求一切智,終無退轉。
雖說三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不於此死而生彼,是人悟解諸佛法。
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以空法證成四聖果位。
莫認三際,念念不見一切相,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嘗踏著一片地。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惑所動,方名自在人。
自覺門
我原本無我,人亦且無人;會得老僧意,大地現全身。
貪YIN不見法,愚癡意亦然,除YIN去癡者,其福第一尊。
迷則樂境成苦海,悟則苦海為樂境。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心之用,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六根門頭,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睹生死。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去YIN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垢中之垢,莫甚於癡,學當捨惡,比丘無垢。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
五蘊身多障,千生業未消,若能心解脫,便是斬魔刀。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墮。
休將自己心田昧,謹慎應酬無懊惱,莫把他人過失揚,耐煩做事好商量。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一切法空,就是諸法寂滅性,就是涅槃。
法空大乘的寂滅,是我空、法空,是人無我與法無我。
無常是相續中的非常,無我是和合中的非實。
博通法義,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多聞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捨非法,行到不死處。
士有信行,為聖所譽,樂無為者,一切縛解。
已知自覺意,當解甘露要,常當晝夜念,念諸漏得盡。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
廣行慈仁,是謂大人,聖人所履,德普無量。
少壯捨家,勤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
如實知世間,是名出世間。
一念善念生佛出世,一念惡念生佛滅度。
離一切煩惱,常得安樂住。
空寂體用,自有本智,謂知以為照用。
應無所住,本寂之體;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當悟入。
病由業起,業由心造,心淨則業除,業除則病愈。
證悟門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當下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莫生異見,總不出汝心。
雲何識自心?如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無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
你的微笑也是佛性作用,行住坐臥不離汝性,憂悲苦惱不離汝性,乃至慈悲喜捨亦不離汝性,珍重!
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即心即佛,若離於心,更別無佛。
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故佛言: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欲無境,當空其心;心空境空,自性現前。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五蘊如夢無自性,響、影、焰幻化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無相,是法一相,若法無相,所謂無相。
眾生及諸法,非以入無余涅槃時乃空,從本以來常空。
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
六凡不離心,四聖不離心,離心無凡,離心無聖,凡聖空寂故。
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
如來勸人稱念佛號,正攝伏一切妄念歸於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證見阿彌陀佛。
本來法本淨,因昧分別起,念念不昧時,心心從此止。
以相取相,都成幻妄;以真求真,轉見不親。
本來非末初,那得有終始;示語參玄人,應參本來底;吾今本本來,一口吞生死。
妙性圓明,如如不動;觸處相逢,是何面孔!
觸境不隨境流,世事何須更厭;若也別作別為,必也墮坑落塹。
諸佛眾生,本無異相,只緣迷悟,見有差殊;迷時本體不曾迷,悟時本體不曾悟,迷悟都不干本體之事。
發大勇猛精進心,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但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究竟必登涅槃彼岸。
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功夫。
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
情存聖量,猶落法塵。
念佛三種人:
一、念他佛。
二、念自佛。
三、念自他佛。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淨土的信仰確為佛法上,一切大小乘各宗派均有的佛國理想。
菩薩今是學時,非是證時。
宇宙世間乃至生命,都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存在,離此蘊處界則別無一法。
釋尊時代佛教,聲聞弟子都急證解脫為目的。
大乘興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法門,逐漸發展為時代共趣的佛教。
佛法不斷在流行傳遞下去,構成龐大的聖典,後來不免會變質,只怪我們了解不夠,怪得誰呢?
大乘佛菩薩,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
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有心無相,相自心生;有相無心,相從心滅。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心、凡夫心、眾生心,一切皆如。
法相如是,有所得心,無所得心,皆不可得。
諸法相續,念念不住,剎那剎那,非一非異,速起速滅,非斷非常,諸有為法,如陽焰故。
諸法緣成,蘊處界法,如水上泡。
諸法因成,一切有情,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如空中雲。
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於一切法,皆不取著。
有為不實,從因緣起,盛衰電轉,暫有即無。
諸界趣生,隨業緣現,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識由業漂,乘四大起,無明愛縛,我我所生。
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無所取著,猶如虛空。
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
般若波羅蜜多,能出生一切諸佛法,一切菩薩解脫法,一切國王無上法,一切有情出離法。
迷悟有深淺不同,證悟有漸次差別。
常當懇切勤忏悔,消除無始一切罪;若得業障盡消除,清淨佛境自現前。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禅。
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禅內定,名為禅定。
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何謂一行三昧?即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何謂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禅宗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名為真性自用。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無念念成正,有念念成邪。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如實現。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本性自淨,沒塵埃,無染著,絕輪回;諸行無常是生滅,但觀實相見如來。
淨戒門
小乘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大乘菩薩為因,佛為果。
小乘阿羅漢是無學,大乘佛果是無學。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在家眾過本,出家趣菩提。
佛教徒守戒律,不是為佛而守戒,是由自己自由意志而守戒,為登正覺故守戒,如同吃飯是為自己吃,不吃飯不能飽,不是為他人吃飯,無逼迫性。
一般宗教或外道,是遵照上帝或神的約命而守戒,不遵守即違背上帝或神,觸怒上帝,這即是為上帝或神而守戒,如同吃飯是為別人吃的。這行得通嗎?
大乘菩薩戒兩種情形失戒體:
一、犯重戒。
二、故意捨棄菩提心。
小乘戒五種因緣失去戒體:
一、命終。
二、二形(男女根變性)。
三、斷善根。
四、作法(比丘、俗人皆可)。
五、犯重(犯四根本重戒)。
若有受持菩薩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戒有四科門:
一、戒體。
二、戒行。
三、戒相。
四、戒法。
住持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辯,達此三者,方可名為住持也。
出家五年為依止師,出家十年可為親教師,出家二十年可謂上座,出家五十年為耆宿長老。
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余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
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慈?、蘭?、興渠。
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
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獄,如遠行得歸,當知此戒,即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自知有罪當忏悔,忏悔得安樂,不忏悔罪益深。
戒律是道德因果的標准。
遠捨罪福,務成梵行,終身自攝,是名善學。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內學止觀,無忘正智。
比丘立戒,守攝諸根,終無放逸,日夜無為。
持戒清淨,為無上道,亦捨非道,離諸魔界。
受學佛戒,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造眾惡。
身清淨戒,護身三惡故;語清淨戒,離語四過故;心清淨戒,永離貪瞋邪見故。
巧言多求,放蕩無我,懷YIN怒癡,不惟止觀,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莫貪莫好诤,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當出口傷人時-心存還債想。
當流言中傷時-隨緣消舊業想。
當接受任務時-感恩納受想。
當對方無理時-容忍寬恕想。
當別人受難時-奮勇救度想。
當不幸來臨時-正觀因果想。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將戒戒其行,定則定其心,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菩提門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克服自己確實比戰勝別人要來得高尚。
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正法是證成無上菩提之寶筏。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菩提心總攝信願、慈悲、智慧。十方諸佛皆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並護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異。
聲聞緣覺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位發菩提心之菩薩。
一發大心,超過歷劫修行。
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之別。
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之別。
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之別。
菩提心是凡夫與聖人之別。
菩提心是自度自利與度人利人之別。
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四種菩薩:
一、名義菩薩。
二、凡夫菩薩。
三、登地菩薩。
四、佛菩薩。
菩薩性向有三種典型:
一、智增菩薩。
二、悲增菩薩。
三、悲智雙運菩薩。
原始佛教的重心,在於勸人先斷煩惱,繼而勸人回小向大。
佛雖然不能代替眾生吃飯,佛卻會勸挨餓的眾生吃飯。
學佛者各見自性無相,得見本源自心是佛,當知此人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出家僧寶,應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
諸佛出世人間,無不辦水月道場,做幻化佛事,共度群迷為正宗。
父母給我們色身,佛法給我們法身。
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佛法出現人間,普度有情,如昙花一現。
一合掌,一點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不逢出世名師,枉服大乘法藥。
超度有三:
一、知見超度。
二、現生超度。
三、善後超度。
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無放逸為食。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解行相應,方能建立。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背覺合塵為迷,背塵合覺為悟。
若菩薩捨一切煩惱,是名真布施。
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一切世間中,十方三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學佛之人有三類型:
一、信願增上。
二、慈悲增上。
三、智慧增上。
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學佛發三種心:
一、增上心。
二、出離心。
三、菩提心。
發三種心能往生淨土:
一、至誠心。
二、深心。
三、回向發願心。
佛陀言:施比丘已,便供養我;我不攝受眾,依法攝僧。
成佛是一切佛教徒共同的最高大願。
無知的眾生,不明世間是生滅的因果關系,就以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因的、偶然的、自然的,故犯下無知之錯。
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邪見。
自力是解脫的親因緣,他力是解脫的增上緣。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有高深的學問,有堅強的宏願,才有偉大的事業。
菩薩發三種心:
一、發質直心。
二、發深心。
三、發廣大心。
一切法因緣生,所以菩提心當然也是因緣生,絕對不是本來具足。
為度苦難眾生才激發對眾生的悲心,是為度眾生而成佛,非為成佛才度眾生。
真正的佛法,是絕對重視現實的人生生活。
佛教是緣起論,非創造論,非神權論。
凡夫的悲心是小悲,菩薩的悲心是平等大悲。
佛教原本是緣起論,後期佛教則走入唯心論。
四念處: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施比受有福。
若人愛敬佛,亦當愛敬僧;不當有分別,同皆為寶故。
佛法之句,如淨蓮華,華香遠益,遍滿十方,若人持誦,福慧遠揚。
佛教是闡明宇宙人生最高原理的宗教。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寤欲昏亂,榮命難保,唯道是真。
導以所行,釋己愚暗,得見道明。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智者所摒棄。
學當先求解,觀察別是非,受谛應誨彼,慧然不復惑。
學能捨三惡,以藥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谛解義,雖困不邪。
佛教是積極於樂善好施,精進菩提;而消極於造業,乃至淨化五欲六塵。
唐朝布袋和尚雲: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月,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立道之根果,於因正見,行不回顧。
信能度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比方世利,慧信為明,是財上寶,家產非常。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捨悭垢,此之為信。
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能生極樂國,信能悟入無生法忍。
授與善道,禁制邪非,後無所悔也。
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瞋彼所,是為梵行。
常以慈哀,淨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令谛則無犯。
至誠甘露說,如法而無過,谛如義如法,是為近道立。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旃檀多香,青蓮芳花,雖曰是真,不如戒香。
不怕虎生三個口,只怕人懷兩樣心。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郁毒。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服,身心得安樂。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常慈於一切,孰能與為怨!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精勤,世間谛非常,莫惑墮冥中。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同登覺岸。
萬物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過份的喜愛和悲哀,都是障礙我們實踐佛道的根本因素。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眾苦所因,貪欲為本;能不貪欲,則無憂患。
世間多少烈丈夫,往往多受妻兒苦,究竟妻兒何所用,生死分途不相共。
夫為惡者,怒有怒報,怒不報怒,勝彼斗負。
若人打罵不還報,於嫌恨人心不恨;若瞋人中心不瞋,見人為惡自不作。
火莫熱於YIN,捷莫疾於怒,網莫密於癡,愛流駛乎河。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自己有了強烈的貢高我慢心,或嫉妒心,這是斷喪佛道的基因。
佛言: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終之所教誨。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以來,因為有種種恩愛貪欲,所以才有生死輪回。
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過去有恆河沙數諸佛,一尊佛度一位眾生,早應度盡,何以如今我等亦流浪生死,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