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士群居士:如何習修禅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習修禅定 許士群 實修禅定或對修定有體驗的人,不在少數。然而何謂禅定,卻是不容易一下子講清楚的。就像呼吸,不知何時才呼吸夠一樣。而禅定對生命的意義,正如呼吸空氣對人的關系一般。禅定與定的不同「定」是把它鎮住,不要讓它動。然而內在世界的動,決非外力的定所能鎮伏的。 事實必須有另外一種功夫,姑且把它定義為「禅定」。禅定與定有其差異性。 禅定是可以很清楚地透過一種簡單的訓練方式,讓自已的身心安止下來。「身」是指外在可以看到的行為。「心」是指內在種種影像或是想象的念頭。而禅定與一般的定其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一般的定是不動叫做「定」。「禅定」即是如如不動,「如如」的意思是可隨順的,不將內在與外在區分為二,是一體的。隨順因緣的定境卻如影隨形般活潑。 禅定與生命的意義 禅定之須要,一如呼吸空氣之重要,亦如航海人之須要燈塔。缺乏禅定能力的人,幾乎無法覺察自已生命的狀況,容易陷入不安、彷徨、掉舉、混亂的狀態。禅定的觀照力就像導航的夜明燈一樣,透過禅定的觀照,生命一旦陷入黑暗、混亂,皆能看得清清楚楚。 禅定與生命互動之關系,更可喻為「自明燈」。一個具備禅定生命能力的人,就像是自明燈一樣,他可以借著自己發亮,無須別人來引導他。很多人一直走不出被引導的范疇,因為他須要依賴,須要拉拔。具備禅定功夫的人,已經漸漸脫離依賴的感覺,也漸漸脫離被拉拔的須求,他可透過自照,自己照亮自己,讓自己生命肯定下來。如若生命旅程有個坐標,有個點的話,他很清楚自己在生命坐標的哪一點上。生命旅程有指標,就不必再騎驢找馬。有了禅定功夫,會把握當下,面對現實;可以一面追求完美,也一面接受當下的殘缺。 所謂生命,就是佛法所講的五蘊展現狀況,色身是物質現象,感情、理智、意志力則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互動的展現。禅定與生命的關系,即是五蘊有任何展現都非常清楚,在哪個時空展現、互動如何,無不了了分明。禅定之於生命,一如呼吸之於生命,是如此相關而重要。更嚴密地說,禅定就是生命的資糧。 禅定與修行 有些人認為修習禅定就是要閉關,要離群索居,時間表排得很緊密,就像機器人一般照著做。認為這樣就是吃苦,就是修行。甚至有的人會強迫自己一個星期不要吃飯,幾乎要餓死了,還堅強地絕不改變意志,忍耐到底。 真正的修行應是對身心直接有益,且能體驗的。修行的簡單定義就是要拿掉煩惱,要解除煩惱。如此認識修行,方能與生活搭上關系。煩惱的內涵往往因時空條件不一樣而有差異。有些人以為不要去想就沒煩惱,但對自己身心狀況清楚的人,都會明白那是自欺欺人。如果不想就可以沒有煩惱,那麼大家都不想,就沒煩惱了。事實不然,有人故意不想,卻沒察覺到,「不想」其實已經在想;堅持不用力,其實已經在用力,未察覺罷了。 我有一次,爬大霸尖山,與避難小屋的工人聊天,我們說遠離都市來爬山真好,他們卻說住在山上住膩了,想去台中逛街。人性幾乎部是這樣,在這兒待膩了,就想去別地方。幾乎百分之九十九.九的人如此,但我們寧可把自己當成是多數中的正常者,因正常所以可以修行,可提升自己。人基本上是騎驢找馬的心態,不妨以一個正常人的眼光來看自己,接納我就是不完美的事實,正因如此才能享受進步的快樂,做個有進步機會的人。 禅定與修行建立於時時清楚自己身心變化的過程。修行如果是用來處理煩惱,則必須看清楚煩惱的產生及其解除的過程。譬如從台南出發到台北去玩,往返的過程,就好像身心展現的過程。如何清楚它,就必須有禅定。萬一迷路,或作計劃,或停留多久,接觸了誰,看了什麼東西,情緒起伏如何,都清楚明白,這清楚的感覺就是禅定。這些行為是身心的展現,亦即生命的展現。簡言之,禅定是用來觀照我們身心的變化,尤其是煩惱起伏與消失的變化,禅定扮演明燈的角色。如果一個人缺乏禅定能力,說是在修行,不妨給它一個譬喻,像是一個人關在黑暗的房間裡摸索,可能會找到所要找的東西,但是卻帶著害怕與沒有把握去摸索,既如此難過,何不打開電燈,看清楚室內的一切,效率會更好,會走得更笃定,更有信心。禅定與修行即是建立在明燈與指引的關系上。 禅定與纏定、明與無明之間,其界定是一種秩序感與混亂感。禅定最大的功能是我們能夠很清楚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在做什麼,明白自己身心狀況。當我們能察覺身心的展現時,就比較有能力知道有什麼外力把我們拉著走,造成零亂、干擾。通常我們的心是胡思亂想,到處亂竄。人在這裡,心在別的地方。短短的一分鐘,很多念頭跑進來,幻想未來,回憶過去,尤其是不如意之事,掌握大部份的腦海、大部份記憶。往往不如意之事與混亂的念頭,會把我們的心思弄得非常零亂,等於把我們纏住了一樣,所以我形容沒有禅定功夫的人是另外一種纏定,被纏住跑不掉了,對自己的身心沒有辦法掌握。簡單說,有禅定功夫的人,同樣面對不同環境,但可以看清楚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甚至可駕御外在干擾;沒有禅定功夫的人,會被干擾拉著走,不能自己。 修習禅定如何下手? 整個修行的次第三十七道品將入正定擺在最後,兩人真正解脫煩惱那種涅槃的感受,就是正定的感受。那麼,正定的感受是什麼?就是禅定的感受。依我自己的感覺,我認為涅槃就是正定,正定的意思是在很專注的狀況下,沒有任何負擔,沒有緊張、焦慮、不安,沒有任何苦受。這樣的狀況,我把它定義為涅槃,這個定義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當一個人對生命意義體驗到某種程度時,對事情的看法將相對地提升到較高層次。解脫道就是要面對身心狀況的展現。當心有千千結,剪不斷理還亂時,無論是凡夫或是覺者,同樣要面對其人、事、物的互動,而一個覺者則只看到現象,所有狀況展現,沒有任何心理的負擔,而且是很清楚,這就是正定。人能如此,方能活得自在,活得快樂。 正定就是正禅定,如何下手?以下列出十二點,提供修行的朋友們作參考: 1﹒從零出發 對任何一件事不要預設立場,任何時刻都是第一步。這樣的觀念,我一直在作試驗。有一次帶孩子去拉拉山玩,當小孩爬階梯,愈爬愈高,超越我的頭頂時,我的反應是太高了,可能有危險。孩子卻說:「爸爸,你不要擔心,我現在爬的這層,把它當作第 一層,就不會怕了。」當我們內在有不安時,馬上停下來看,認為這不安、緊張之展現,是生平第一次,只有這樣來看,才能看清楚目前緊張狀態。我們很容易自己緊張,腦筋胡思亂想,於是剪不斷理還亂,卻沒有辦法面對它,只好想一些其它事情。變得舊的煩惱不去,新的煩惱又不斷地加入,人不斷地受捆綁。 由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從零出發是重新面對。曾經有一個人侮辱佛陀,第二天又遇到那人時,阿難想要與他吵架或報復,佛陀就勸說,他已不是昨天侮辱我的那個人——重新出發,莫記恨。最好不要讓過去不愉快 的事情,重現在這個時候,一切從零出發。 2.止 止的訓練可譬若:我穩定地站在這裡,無論四周圍如何變化,我就是停在這裡。就像站在大馬路中央的安全島上,兩邊的車子奔馳過去是他們的事,我就站在這裡。那樣的感覺,就是當外在人、事、物,一一展現的時候,我依然十分笃定在這兒。又像人站在高山上,有風吹過來,我站在這裡,就是不離開,任風怎麼吹都無動於衷。用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情緒,不愉快的事情來時,我不會躲起來、抱棉被、沖冷水澡、到海邊去。我就是這樣子如實面對,但這不是與自己過意不去,也不是負氣,而是很清楚。 3﹒分段 當觀照能力尚未訓練到某種程度時,不容易同時觀照很多情緒,甚至觀照外在東西都不容易。我們可以訓練閉一只眼數電線桿,數一百支電線桿。若是愈數愈亂,不妨分段來看,先算10支,再10支,慢慢增加,寧可一次10支算清楚,也不要一次算50支,否則算一算還要擔心,不知准確否。因擔心就容易零亂,零亂則無效。所以不妨分段來算。此外也可訓練畫線,例如每條線間隔0.lcm,每一次畫10條,可訓練專注能力。很多外在訓練方式,可培養內在觀照力。可藉分段來表現。 4.慢 處理內在的煩惱,就像是算外在的東西一樣,與其講求快速,造成模糊沒把握,不如慢下來講求效率。我們若把效率定義為:以時間加上清楚,加上准確性,那麼就會讓自己放慢下來。每一次看,都是具體的、明朗的、確定的──看情緒也是如此。當情緒來時,要發脾氣了,可能會肚子緊一下,氣一上來,那麼就慢慢地看,若那個「氣」如何上來。通常人只會看到摔出去的東西破了,他拿起來就只是丟,發現自己在生氣了,花瓶已破碎了。從他起心動念,想要抓瓶子到摔出去的過程,有一連串分解動作,但他沒有看到。只是看到摔出去的杯子破了,然後是後悔。假使一開始看到氣上來時,甚至來不及看到,就看到手裡抓杯子在空中,也可以停下來,好在杯子沒摔出去,尚能挽回。「慢」可看清楚這些。「慢」就是把距離明朗化,把時間、把間隔明朗化。每個人的快慢程度是不一樣的,對一個射箭很准的人,他可看到箭的過程,但對一個盲眼人來說,甚麼都看不清楚。看得清楚與看不清楚,它的差距是這麼大。 5.松 除了看清楚事情以外,還是有東西被束縛住了。松的意義是不須要任何負擔,沒有任何外物束縛。松的感覺得容易體驗,如果現在什麼事情都不想,沒有身體的感覺,只有專注在呼吸,這也是松的感覺。我現在摸摸肩膀,覺得肩膀肌肉拉緊,把它放松,沒有肌肉的感覺,沒有緊的感覺,那就是松。此外,心情的松是:現在就沒事。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做到不要被第二種現象捆綁,只有一個感覺,那個感覺是什麼?每個時空都不一樣,只有一個感覺,那叫做松。 6.清楚 清楚身心展現,是觀察的首要目標,看清楚了才知內容是什麼?尤其是煩惱的內容,惟有看清楚了才會有辦法抓出症結點,才會知道它的成、住、異、滅,才會知道它的形成因緣條件,然後才能夠知道卡在那裡,該斬斷什麼,讓留下什麼,該加入什麼,直到身心平衡,情緒歸零,處於寂靜狀態。 7.重現 重現就是加強我們的訓練能力和記憶能力。若要清楚記憶,以純熟的技巧使印象深刻,不斷重現會加強效果。重現的意思也是讓我們能看清楚,因為要具體知道,看到的是什麼東西,要不斷地自我回饋,再回來看,直到確定這樣沒錯了,再進行下一步訓練。當我們對自己起疑情時,不妨重新看一下。一旦重現,另一種能量會產生,會自我檢討,過去的煩惱是否有殘余在腦海中,沒有拿掉?我們經常有煩惱的輪回「重現」,往往以逃避、壓制、忍耐的方式,例如到海邊跑二百公尺,來處理煩惱。事實上,就在那時候,可能是因為轉移,或心情故意放松,也許可以暫時把煩惱的感覺拿掉,但是否在記憶中有殘存呢?倘能訓練重現的功夫,經常把影像調回來看,靜坐下來,將記憶中不愉快的情景調回來,不斷調回來看。(調回情景並非調回情緒)調回來看時,我們身心可能會有些變化,有不高興,悶悶的,那表示有殘余情緒沒處理,這時就要處理。人沒事就來看看有沒有情緒,這是好方式。 8.出離 出離與厭離是不一樣的。厭離是對一個不喜歡的東西,認為已經造成損耗,只想盡速離開,但是這樣做會有危險,因修行不到家,趨樂避苦的心態還很強,會厭離。可能光是厭離苦,會趨向於樂;避掉瞋會趨向貪。我們不能察覺瞋有時會戴假面具變成貪,苦戴假面具變成樂,結果沒看清楚假面具,經常會陷入錯誤判斷中。出離心的意思是說,我要跳出情境,客觀地回去看,檢定自己到底出離了多少?不管是苦受或樂受,要出離來看,也就是客觀化地看。 9.看「它」 如何客觀化地看呢?煩惱的時候,先不要想為何有煩惱,只看到煩惱本身,煩惱本身是什麼?當然會在身心、感受、念頭上展現出來,我們把它看清楚就好,不用管「是誰在看?」只是看而已,久而久之就會具備一種能力,可隨時出來看看情緒,看身心變化會覺得很妙。看久之後,會發現我在看一個構造在那邊動,會認為一團氣在那邊跑,而不是我的氣在跑。我是氣在跑與一團氣在跑是不一樣的。因為一旦有了我的氣在跑時,會把它掩飾下來。因為在別人眼中,我是有修養人,於是為了自我保護,為了面子問題,貪就來,苦就來。如能看清楚,就是佛陀看佛陀,相見兩歡。看情緒也是這樣看著它。 10.同步行 其實人不要去厭惡自己有煩惱。若本身有煩惱,又再討厭有煩惱,就變成第二支箭,生出第二個苦來。為何不要去排斥它,因我們有了煩惱,應該先看清楚它,才能了解為何有煩惱。如有煩惱,馬上陷入討厭煩惱,堅持不要它,然而煩惱本身決不因你討厭它而消失。這樣的討厭,豈不為自己加上更多的苦?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它同步,和煩惱聊天,跟煩惱一起成長、消失、提升,只有和它同步行才能了解它,和它溝通才能化解它,化解掉就沒煩惱,就不須要為煩惱而煩惱。所以還在修行的人,千萬不要替自己背書,以為我修行一年就要當覺者、聖人,不要給自己包袱,否則會壓死人。容許自己有煩惱,但不要自己制造煩惱,須承認、接納煩惱。我們追求完美,也要接納當下的殘缺。只有接納煩惱,才能與煩惱作同命鴛鴦,才能從中了解,化解掉。你若不接納,就是排斥它,制造瞋心。制造瞋心時,前面煩惱的來源,就看不到,就業上加業,煩惱會更多。 11.四念處 禅定要如何在四念處上來用,是我們在修行上時時強調的。禅定是當情緒生起時,隨時觀照身心變化,身體上出現的狀況,感受上出現什麼,起什麼念頭。這些身心變化和起情緒有互動關系,它是因緣。禅定與四念處的關系是用來觀照身、受、心、法之變化展現。禅定與八正道的關系,即是利用禅定的察覺能力來了解凡事都是有因有緣,煩惱也好,外在事相也好,世間是無常、無我的,是依照四聖谛來展現的,必須認知問題產生之原因及其消除、消除的過程,與消除的方法。每件事、事理,包括煩惱也是有因有緣的。有這樣的見識,就是所謂的正見。正見的內涵,必須具備禅定功夫,才能看清楚。 正思惟,必須看清楚你在想什麼?那件事情與你想的內容,跟你要解決的事,到底有沒有關系?你的思想有沒有帶著貪念、瞋念?是否不懷好意?有沒有正面性?這些都要看清楚。正語、正命也是如。此有人把愛語解釋為:講柔軟的話、溫馨的話、讓人掉眼淚的話。事實上、愛語真正的用意是正語,是有幫助,有正念的話。有時怒目金剛亦是愛語。是否愛語,端看其行為因果關系、出發點如何? 正命是要從事正當工作來贍養你的生命,或對社會付出,能給予正面開展價值性。 正勤是說有個努力方向。不好的東西,不要讓它產生,好的讓它繼續擴大,必須看清楚。對身心有幫助的,或是有破壞的,都要看清楚。正念也就是四念處,對身心展現必須很明確。 12.正定 修行追求最後須契入正定。再強調一句話,禅定並不是要我們追求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禅定是能夠安頓身心,身心統一的狀態。所謂身心統一的狀態,就是一個非常笃定的感覺,非常清楚,做一件事就專心做那件事,而且不會讓自己過份消耗體力,也不會墮落,流於安逸。禅定功夫訓練到這種程度,就可以了。若是讓自己修到如槁木死灰,自認與全世界無關…‥。禅定不是那種定法,而是清楚知道台灣目前發生什麼事,明白這件事與我有何關系,我應該以何種態度來和這事互動。我的能力在那裡?能做多少?心態如何?應該把自己引導向有幫助的正面,這才是正定修行。
 

上一篇:如本法師:萬德莊嚴菩薩道
下一篇:如本法師:影塵回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