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修行
許士群 主講
林杏嬬 筆錄
◎ 前 言
感謝張慈田老師於民國七十九年起,在學此課程中所給予我的啟發及教導,日後一直都覺得很實用。過去自己常陷入矛盾,遇到小事情就容易紛亂,至今能夠訓練出一種能力,在短時間內重新微笑,重新放松,這是我學佛的經驗。平時為公務、家庭、孩子占去了大部份時間,較沒有辦法以專業立場與別人砌磋,但我認為沒有關系,學佛能實用就好,世間有如百貨公司,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環境都存在,只要把自己的角色做好,活得沒有負擔,才是重要。
◎ “我”的察覺
要了解人及社會之前,要先了解自己是活在什麼樣的世間,及家庭環境、工作,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佛教在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我”,“我”到底又是什麼?“世間”是指什麼?須先有基本認識,才能確定學佛的目的及調整生活的方向。我們就先來了解人的構造,可做個實驗,耳朵塞住就聽不到聲音,不管別人在罵或贊美、聲音大小,音樂好聽不好聽,都聽不見,人以六根(眼、身、鼻、舌、耳軀、思維)來接觸外界,當聲音進來,我們會有反應,在反應中展現自己的本性,就本性是當時自己的狀況,我們無時無刻活在各種情境中,貪、嗔較能察知(喜歡什麼東西?排斥什麼東西?)但“癡”較難證明,有一種狀況能證明就是“後悔”,“後悔”是感覺以前不對,就是以前癡。平常一天當中在貪、嗔、癡中打滾好多次,在滾滾紅塵中要如何讓自己定下來,就是現在開始無貪、嗔、癡,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即如何在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內外交融過程中達到心境平穩、喜悅、清楚、財信,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
現在讓我先作一分鐘的思考,自己問自己為何來這裡?想做什麼?以前常問朋友說:“你自己知道你有在呼吸嗎?但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呼吸,大部份不知自己在做什麼。有人會說過去是夢,幾十年像是昨天才過,其實是一直活在迷迷糊糊中,我建議現在開始養成每一秒鐘的清清楚楚,就不會對過去的感覺是夢,盡量培養一種習慣,就是每一秒都清清楚楚。再者認清自己和環境是什麼關系?這樣才不會有夢的感覺,沒夢的感覺就清清楚楚,越來越有自信。如果稍加觀察,其實我們有很多的煩惱、害怕是來自於幻想,不知會怎樣?舉例來說,自己的房子已住了幾十年,晚上電燈關掉了,半夜起床還是會怕,其實不是怕看不見,而是怕不知是否有鬼,因我們不知,有猜測的成份,它會引起恐懼,所以平時要清楚自己在猜測什麼?人是復復雜雜,很容易本末倒置、前是後非、朝三暮四,今天否認昨天,明天否認今天,早上決定的事下午後悔,下午答應別人晚上說不要,“我”到底怎麼?同樣的一個人每個時候都不一樣,要自己去找答案,沒有標准答案。
◎ 清楚當下的觀
要具備如何的能力,才會活得有自信、清楚、喜悅、平穩?依個人淺見是要具備“知”,不只是道理或觀念上清楚的知,可以說是內觀的能力,例如,我們在觀念上知要有禮貌,但卻沒有看到自己是否對別人有禮貌,說“人不可這樣”,但說別人時,自己也是這樣,這就是知但沒看到,有的是看到但做不到,心與行不能配合,知但做不來,所以要有內觀能力,觀的意思也可比喻探照的意思,例如靜坐時,不想什麼,只注意呼吸;若有念頭,或沖動的感覺就叫“觀”,接下來介紹如何來具備這種能力。
◎ 內觀的目標
前面所說的是要給自己目標,在內觀方面須做到幾點:
一、平時在工作休息時,利用三分鐘的靜坐。較沒有基礎的,可安排晚上睡前十分鐘的靜坐及早上醒來時半臥躺放輕松,觀察呼吸三分鐘後再觀察自己當下的心境,是否還有在呼吸,先由此開始,再慢慢觀察下床的動作是先左腳或右腳下床,再來是穿衣服,拿東西的過程,透過較詳細的觀察,可證明一件事:世間上實際沒有一種神秘的東西,沒權威的東西,大部份的神秘是加上包裝,而權威是因為怕他,所以怕及莫明其妙的煩惱是來自於猜測。
現在所說的是較高的理想,一開始做不到,可先培養一種想法,我們知就說知,不知就說不知,有人問我是否有上帝,我會回答說不知,因要說有就必須證明它存在,要說沒有也是要證明存在,沒辦法證明就要說不知,說“不知”這一句話是很有自信在說,不怕漏氣,確實不知,如說知,再問長的什麼樣子?迫問下去,會變成互相爭辯,爭辯就是離開理性了,為了“上帝”兩個字,好朋友變仇人是很奇怪的事,所以養成如實知的習慣,清楚就不會有神秘。而對父母、兄弟、朋友、老師不以權威相處,以尊重、關心相處,彼此會更貼切。
二、內觀較深的人,會清楚世間是無常的。這不是背書或聽人家說的而把它記起來,“無常”這兩字必須有氣魄地說自己發現,以發現者的立場來站立,別人以為常是別人的事,自己肯定認為無常,感受、想法甚至身體的狀況都是無常,本來想聽演講,還是去朋友家?想法反來覆去,早上四點睡覺,六點起床,洗臉、吃飯,下午來圖書館然後回去,只要好好觀察,包括內在都是在變化,甚至身體一分一秒都在變化,而這種發現不是別人告訴的,是自己所發現的,如果是看書得來或背來的,都不是自己發現的,必須是從自己本身發現的才是真正知,一直深入觀察到最後就會確定,這時就輕松。有很多事情就盡力做,如做不成,就只好這樣接受事實,沒有任何負擔,這叫做很積極但沒有業績壓力,會成為快樂輕松的人,因為垃圾已清了。
透過內觀而發現世間無常的人,就慢慢會放掉強求很多事情,“一定要這樣,一定不要這樣”的心情會慢慢放掉,不要擔心變消極,可試試看。
三、人、事、物的變遷是復雜的互動關系,所以要建立游戲規則。也要了解人的規律及大自然,大環境的規律,因活在大環境中所以和它息息相關,我們不能離群索居。像一個閉關三十年的人,還是要有人拿東西給他吃,不是真的把自己關起來,必須要與環境相處,這點必須認識。
四、是不殺生。這裡說的“不殺生”與一般的不殺生不同,並不是不殺動物的意思,“生”指的是當下展現,存在不殺生指的是不否定當下展現之意。例如,“這朵花為何放在此地,為何都是土,有不能接受的感覺。”但調整心情,第一秒鐘,“咦?它存在這地方。”不要否定當下的產生,它就是在這裡,先接受它,就不會有預設的立場,而不會認為花放在這裡是錯誤,以較輕松的心情接納它,才再來了解它為何放在這裡,那將會培養以事論事而不會以情緒論事的習慣。
◎ 內觀的技巧
現在介紹一些自己想到的技巧,做為參考:
一、有事辦事,沒有看呼吸的習慣。看有觀察的意思,以自然用平穩的心情看呼吸就是在打坐,一般人平時要做生意、做工,沒辦法一整天過專心專業的修行,培養隨時回來看呼吸的能力,對自己幫助很大,能讓自己放松且訓練專注的能力,如要變成各位的經驗必須各位自己去做。
二、培養念茲在茲的習慣。還沒辦法成為一種能力,只要成為習慣就好。例如,拿杯子時就眼到、手到、心到、眼睛看到,心知要拿杯子,手拿起杯子知道,拿什麼都清楚,就像機器人動作。
三、要加強無常觀。從開始到現在已坐有四十分鐘,沒有改變姿勢的人舉手,(沒人舉手)都會改變。心裡千頭萬緒都是在變化,要把它看清楚。有時會追求喜愛,排斥不喜愛的。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要去看清楚,從今天開始培養,對無常的確認,喜歡也是無常,不喜歡也是無常,有段過渡時期就叫中性,能保持在中性,會很平穩,隨時讓自己在追求喜好與討厭之間能回到平穩的心情,如何回到平穩的心情?看喜歡、不喜歡,以看舞台劇、電視劇在表演的心情這樣來看,用這種心情來看自己的心情,把自己跳出來,客觀的看自己,這就可以建立自己在看喜歡與不喜歡的距離,才能清楚心情的變化。
四、知與行動要一致。在做的當中會有拉鋸戰產生,例如,要布施,但錢要出來都會捨不得,並且找千百個理由,想要拿出又沒拿出,心想要做與做之間的拉鋸戰會痛苦。
五、人生乃是一場不斷的行腳。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在體會無常,我最近在推動修行園之建立,其中強調每天都要換床位,看自己會不會不甘願,今天睡A床,明天睡B床,試試看,我有試一星期真的感到好煩,在家中選三位床,一星期內轉來轉去。
我認為這要學習,晚上從A床轉到B床睡須搬棉被、衣服及其它東西,會發現自己負擔太多了,對自己太啰嗦,所以會訓練自己簡單,而它不是觀念,要成為實際,從這樣會捨掉不必要的垃圾,可先由睡覺地方先訓練,慢慢到很深內在的變化心情,因心情、想法整天都在變化,其實它是在行腳。我曾經請教泰國的出家人在森林三個月行腳的訓練,一開始有八人共住,後來分成二組,每組有四人去睡墳墓,二組人彼此看不見,然後經過兩天再分成兩人一組,再經過三天就一人,此時考驗來了,晚上一人睡在墳墓都沒有朋友,就會知道。還有早上起床就要決定往那個方向走,不能後悔,不管遇到任何狀況,有沒有托缽到東西,到了黃昏就找地方睡覺,當中不可改變方向,過程中會經過很多心情,經過三月的訓練,會養成獨立的個性,行腳最重要是培養出中能坦然接受一切不如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