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兵教授:淨土法門實似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法門實似論

淨土法門,乃數十部大乘經所一致指示。從印度馬鳴、龍樹、世親等菩薩,到中土慧遠、昙鸾、智顗、善導、窺基等祖師,莫不贊歎弘揚。集隋唐佛學大成、被清朝雍正皇帝譽為“古今第一大善知識”的五代永明延壽禅師,稱揚淨土法門“千妥萬當,不容擬議”,博通內外諸學、提倡人間佛教的近代佛教革新主將太虛大師贊歎:

淨土法門圓深廣大,統攝無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

歷代論述淨土妙義、釋疑解惑的著述不勝枚舉,可謂理無不彰,蔽無不解,似已無今人再作闡發的余地。

淨土法門的最大特色,大概要算淺顯易行、普攝群機了。淨土諸經明白曉暢,直到今日,一般人尚不難讀懂;淨土修持簡單易行,即不識字的村夫農婦,也一學便會,正如印光大師所言:“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然其實際義蘊,卻甚為深沉廣大,既使博通三藏,亦未必能窮徹其底蘊。蓮池大師稱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又說此門“似粗而細,若易而難”;專究藏傳佛學的張澄基教授在其《淨土今說》中有言曰:

淨土宗的道理似淺實深,其行持似顯實密,其成果似遲緩實速疾,其目的雖像是死後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卻是現享法樂和濟世益人的二利莊嚴。1

表面上的“似”與底裡的“實”之統一,雖然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但也因為其表面上的諸“似”,往往使粗心人不究其底裡之諸“實”,小瞧了它,甚而輕視、誤解、誹謗這一法門。就像一個智慧深廣的聖者,因為表面上過於平易近人,反而容易被世人忽略輕視。當年佛陀在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時,便有見於此,特引十方諸佛贊歎之詞以資起信,並於經末表白他於五濁惡世,“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元代天如大師說:淨土法門“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這成為淨土法門弘傳中的一個難題。今天,這一問題表現尤為突出。筆者不揣淺陋,特總結古德之說,參以己見,從四個方面對淨土法門“似”下之“實”,試作一番闡釋。

似淺實深

八萬四千法門,淺顯莫過淨土!憑真信切願念佛,命終時便可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之中,永出生死苦海。其旨趣大略如是而已。此門不高談玄深義理,最少紛纭名相,不像中觀、唯識那樣析理透辟、辨義精微、說修證次第井然有序,似乎是攝引鈍根淺機的權巧方便,非淵深究竟之談,愚夫愚婦信之猶可,上根利智何足掛齒。然而,最極了義的經中之王《華嚴》之末,證齊諸佛、專表行願的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淨土,以作全經結歸,足見此法門圓深究竟,為諸乘諸宗之歸宿,有迥超通途教理之深義。淨土法門之圓深,可從義理、事證、契機三方面觀察。

1、涉理之深

淨土法門所涉理論,實際上非常深邃,須徹了顯密諸乘諸宗全部的見修行果及眾生的根性時機,才能深識其奧義。淨土義理之深,主要可從圓攝諸宗、因果交徹、心作心是三義來看。

圓攝諸宗之深,謂淨土一門,該攝了佛教諸乘諸宗的旨歸,解決了諸乘諸宗所解決的核心問題。如蓮池大師所言:

念佛一路,即是入理要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

為什麼?因為諸乘諸宗,盡管說得天花亂墜,而究其宗旨,無非是欲令眾生離煩惱妄執、超出生死苦海而永享涅槃常樂,不出“了生死”三字。禅宗求見性成佛,密宗唱即身成佛,不過為盡快了卻生死而已。大乘之稱為大,也不過是欲盡度眾生共趨常樂涅槃,其發心比只管自己了生死的小乘要宏深廣大。而無論大小顯密,總需落實於人們力所能行的修行實踐,得現前獲益之實證,方為切實有用,否則只屬空談。淨土法門,正是以極為簡易切實的行門,將了生死的理想變為人人即生便可實證的現實。只要深信切願念佛,便可往生極樂,只要一生極樂,便永斷生死輪回、永離娑婆眾苦,最下者亦得享受僅次於無為涅槃的極樂,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的耳提面命下,在淨土種種淨緣的熏陶下,安安樂樂、穩穩當當地快速成就神力方便,回入此世界實現普度眾生的宏願。小乘之三學、大乘之六度、法相之解析心識、中觀之蠲除戲論,乃至宗門五家之機用、四部瑜伽之密髓,所期之事,皆可由淺顯簡易的淨土法門而成辦,所涉之理,亦全為淨土法門之基礎。

就修持言,淨土宗所修念佛禅,可攝禅宗祖師禅,當日禅宗四祖、五祖及北宗一系,即依《文殊說般若經》,以稱念佛名為入一行三昧、明心見性之門徑。天台宗所修四種三昧中的常行(般舟)、常坐(一行)二種,即是淨土宗之持名念佛。般舟三昧,尤為大乘入門要道。《十住毗婆沙論》說:

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世尊,從是二法生。

《華嚴經》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首參德雲比丘,即教以念佛三昧,說明念佛三昧乃大乘修學之初門。蕅益大師說得好:“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故入得淨土一門,便入大乘諸門。

因果交徹之深,謂因果二字,乃全部佛法綱宗,佛法大綱,即被概括於“染淨因果”。印光大師謂“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實則世出世間之理,亦不出因果二字。若論因果,通常皆謂諸經教中說因者為淺,說果者為深。華嚴宗有雲:“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諸佛所證無礙自在之果德,超出凡夫妄情計度,非理性推測所能知,具不可思議的妙用,故曰不可言說。諸佛果德,又以攝引眾生的方便為最究竟,為最不可思議,為佛果功德的最高價值所在。淨土法門,便是依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尤其攝引眾生的究竟方便而建立。極樂世界為何具足種種清淨莊嚴、“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生彼國為何便能永出輪回、於大乘道得不退轉?凡夫眾生為何信願念佛乃至僅憑臨終十念便得往生彼國?此乃行者信願念佛的淨因與阿彌陀佛如理成就的本願功德之淨果結合而生的妙用,此妙用依法性究竟之理而生,乃自性本具功德的發現,須透徹法性,通達凡聖因果、世間出世間因果的交涉關系,方能理解,深解方能確信。

心作心是之深,謂淨土教理,以大乘萬法唯心之義為本。印光大師以《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語為淨土法門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是心作佛,謂淨土依正莊嚴,本是阿彌陀佛以淨心依淨因淨緣而造作成就,當眾生信願念佛、求生蓮邦時,以其相契於阿彌陀佛本願的淨心為因緣,以極樂依正莊嚴為所緣緣,以阿彌陀佛加持攝引力為增上緣,以淨念相繼為等無間緣,四緣合集,必成往生西方花開見佛的淨果。是心是佛,謂淨土依正莊嚴,全體即是眾生及諸佛真心之表德,不出我人自性之外,具足於我人當下念佛之一念,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眾生心中之彌陀,常自慈念眾生,如母憶子,眾生若能如子憶母,常念自心本具之彌陀,則感應道交、子母會合,豈有不往生成佛之理!極樂依正既然即我真心,則念佛即是念心,念極功純,清淨本心自然豁露,極樂依正自然顯現,往生淨果自然圓成,雖生而無生,雖無生而生。此乃法性極旨,非淺智所能解,乃上智所了悟。不見證窮法性之文殊、普賢,尚求生西方,透過三關之永明延壽,亦晝夜念佛,說明淨土義理宏深,若說為方便,則普攝三根而直趨果海之方便,可謂佛法圓極究竟之談。《大日經》謂“方便為究竟”。若阿彌陀佛之大願淨因,不能成就如斯究竟方便,則佛果功德,豈不大大貶值?

2、事證之深

法門種種,都是路標,須力行實踐,最好是即生取證,方為切實。然修行證果,談何容易!將全部身心完全投入,出家離俗,依小乘道勤修戒定慧,最快三生四生才能證果而出三界生死,慢者須六十至一百小劫。依大乘通途勤修六度四攝,須經一大阿僧祗劫方能入初地見道,第二大阿僧祗劫達不退轉,滿三大阿僧祗劫後,尚須百劫專修相好之因,方能圓滿成佛。這還是指精勤修習者而言,若不精勤,如多數佛教徒之不能全身心投入,或僅將佛法作生活之花邊,則歷三大阿僧祗劫,只怕尚難入聖位。此乃通途教義,有諸多經論為證。佛道懸遠,確足令聞者生畏。

禅宗雖高揚頓悟成佛,多分是就悟理、開知見而言,頓悟還只是修行的起點,如沩山靈佑禅師所說,頓悟之後,尚須漸修,以滌除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並非是一悟便真的成了佛。何況頓悟須得上根利器,遇大手眼明師,非中下根器者所能,勤參一生,真正開悟者為數並不多。而淨土法門,不論根器利鈍,即曾作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念佛,亦決定往生。精勤修行得上品上生者,應時即入不退轉位,達依大乘通途修行二大阿僧祗劫才能達到的境地。即造五逆十惡應墮地獄多劫受苦,臨終十念念佛得下品下生者,亦永出輪回,只在極樂世界蓮花苞中住十二大劫,便花開見佛發菩提心。如此從凡夫地一生頓出生死之道,迥超通途教義,是謂至極深妙。

3、契機之深

藥無貴賤,愈病則良,法無高下,契機為妙。若不契時契機,縱使最上妙法,也只是說食數寶,不能令人得其實益。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至等覺菩薩,尚不能出其范圍。其殊勝,尤在於最當末法凡夫眾生之機。經論中說三生四生證果,還只是就正法時代諸緣具足的修行者而言,末法諸緣不具,證果更難。釋尊早已滅度,佛教久已衰落,法弱魔強,業深障重,邪見熾盛,人欲橫流,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舉世逐物拜金的狂瀾,使學佛者也不能不受到沖擊,多難得專心靜念勤修戒定慧,更加上明師難逢、法緣難具,即生解脫,殊為不易。修持一生,能開圓解、悟心性而進入修行起跑線者,已屬難得,何況斷惑證真。《大集月藏經》佛預言:

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現實狀況的確大體如此。張澄基教授說得好:

在世事上失敗了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敗了的人,卻又如何呢?幸虧有一個淨土宗,因為任何人都能在淨土宗裡找到他最後的希望和憑仗。1

縱使不能見道證果,不能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不得神通異能,只要肯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則萬修萬人去,誰都可穩操即生解脫的左卷。《像法決疑經》說:“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意謂此時眾生,宜從念佛中求解脫。《無量壽經》末尾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眾生。

可見淨土法門乃末法眾生唯一可乘的度世寶筏。印光大師說: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又說:“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此乃苦口婆心剀切相告之忠言,絕非張揚自宗的門戶之見!

似顯實密

近代以來,密乘復興,藏密東傳,受灌學法者頗眾,應了蓮花生大師“鐵鳥飛空,無上瑜伽大行於世”的懸記。一些崇尚密法的人,從密勝顯劣的通說出發,貶淨土法門只得臨終生西的劣果,不及密法可即身成佛。殊不知淨土法門從表面看來雖屬顯教,若以密眼觀之,則為顯說普示的密法,而且是極為契機的大密法,於顯表之下深藏甚深秘密。見淨土為顯教而予輕視,乃未深解密乘、未深識淨土者的淺見。具金剛阿阇黎資格而勤修力弘淨土的黃念祖居士說過:“懂得了淨宗才能懂密宗。”翻過來說,真懂密宗的人,必然贊歎淨土。唐密、東密、台密祖師,多以密義闡釋淨土法門,有《阿彌陀秘釋》等專論。近代來內地傳法的蒙藏金剛上師,亦多稱贊淨土法門與密法相通,如諾那活佛說過:“軒轾顯密,為密宗根本大戒。”又說:“如顯教之誦佛號,密宗持密咒,其佛號與咒語之功德,並無大小之別。”貢噶呼圖克圖說:“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淨土法門的似顯實密,可從三個方面來看。

1、佛果之密

密乘之所以名之為密,非僅在其修法之隱密,而在於它是依佛果功德身口意三密而建立,行者身口意三業皆與佛之三密相應,能得佛力加持,令自身本具佛性妙用速疾顯現,得即身成就。諸佛三密,乃果地功德,深含奧義,非凡情妄識所能思議,故說為密。密乘因此又名“果乘”。又因其修持以持佛真言明咒為主,故又名“真言乘”、“持明乘”、“陀羅尼門”。

淨土法門,亦全依阿彌陀佛果地功德建立,依佛果三密加持眾生:彌陀相好、光明、極樂莊嚴為身密,彌陀名號為語密,彌陀本願、彌陀心性為意密。淨土行人觀想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淨土莊嚴,稱念彌陀名號,心契彌陀本願,感得阿彌陀佛護念加持,攝引往生,與密乘行者三密相應得佛力加持而即身成就無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名號、依報莊嚴等為何具有消罪滅障等功德?此乃佛果妙用,非凡夫劣智所能思議,全體是密,除佛之外,余無能知。密乘對佛三密何以具諸神力,亦多隱密不宣。而淨土經論,則有明白揭示:攝引眾生生西功德,是由阿彌陀佛因地本願所成就,此界眾生所以特宜生西,是因宿世與阿彌陀佛有深緣。如《隨願往生經》說:

但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先發心時從此界去,於此眾生偏是有緣。

如此秘密,非佛開示,誰能知曉?故謂淨土法門乃密法顯說。

2、事相之密

將深密不可思議之理,以有相可見聞的符號等事相表示,是密乘教法的一大特點。以密眼觀之,淨土諸事相,皆屬秘密,悉符密意。如淨土宗所念阿彌陀佛,在密乘諸部法中皆列為五方佛之一、蓮花部主,五方五佛,分表一法身大日如來之德,故依深密釋,彌陀即是大日。《大日經疏》雲:

西方觀無量壽佛,此是如來方便智。以眾生界無盡故,諸佛大悲方便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

謂阿彌陀佛表大日如來及一切佛之大悲方便。日本覺鑁大師《阿彌陀秘釋》謂“性德一心,名為阿彌陀如來”,“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藏傳寧瑪派以阿達爾瑪佛為法身,無量壽佛為報身,蓮花生大士為化身,三身一體。該派超度亡人的法本《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中說:

又爾自識,光明真空,不離光體,不生不滅,亦即彌陀,無量光佛。

謂阿彌陀佛即是眾生自性。又阿彌陀佛名號,便是秘密真言。《阿彌陀秘釋》以密義釋“阿彌陀”三字說:阿字為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又為因義,表佛部,示一心法界體性;彌字為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又行義,表蓮花部,示二空實相本來不染,猶如蓮花;陀字為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又果義,表金剛部,示如來妙智果德。淨土宗人常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往生淨土神咒的首句,亦是藏密所傳阿彌陀佛心咒“南無阿彌達拔雅”(namo amidabhaya)。《觀經》稱至心稱阿彌陀佛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神力之大,為諸咒所不及。故稱名即是持咒,甚至勝於持咒。

又,淨土行人打坐常結的法界定印,在密法中即是阿彌陀佛的根本手印。手結此印,結跏趺坐,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意觀極樂依正莊嚴,與密乘行者三密相應修彌陀本尊法,區別何在?尤其《觀無量壽經》所示十六觀法,全符密法事相,具道場觀、本尊觀等,其入手之日想觀,與密乘彌陀法的“紅玻璃密法”,可謂同出一轍。

3、契機之密

法必契機,乃密法傳授的最重要軌則。寧瑪派有諺雲:

法是不是大圓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否修大圓滿的根器。

密乘雖高唱即身成佛,然多分也是就理法而言,若論事修,則有嚴格次第。如金胎二部法說精勤修習者現身能證入初地,後經十六大菩薩生而成佛。無上瑜伽部本尊法一般說修習者最多七生必臻解脫,修生起次第成就,得往生本尊化土。本尊化土,以西方極樂為最上,寧瑪派人尤皆求生西方。諾那活佛教誡學密者:

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淨土。因其他佛土,多賴自力,須修證至二地以上之菩薩果位,方可隨意自在往生。

又說:“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若以生西為歸宿,則兼修自不如專修易於成功。即專修彌陀本尊法,得生起次第成就,亦非易事。生起次第成就,須開目閉目,所觀想境任運明現,收放自如,與淨土宗人修十六觀成就念佛三昧是同一境界。藏地閉關專修者中,能得生起次第成就者,亦不多見。大圓滿法說修習者得三等成就:上根即身成佛,中根中陰成佛,下根依修頗哇法往生西方淨土。修法者如雲,而得上等、中等成就者,從來寥若晨星。如那洛巴、宗喀巴大師之根器與精進,據傳記載亦僅得中陰成就,何況凡愚!即下根修頗哇法往生,亦須有多年修持的基礎,真正成就見觀想境明現者,亦不多見。若連頗哇法也未得成就,還有何法可以度世?《中有聞教得度密法》說,生前未得成就者,最可靠之法,是在中陰境,不管任何境界現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名號,便得接引生西。淨土行者生前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名號,臻於純熟,自然於臨終死後,千鈞一發之際,容易提起佛念,較密乘人之雜修或僅憑臨終超度,更有把握。至於淨土宗之臨終助念,與密法之超度生西更是同一功用。

以密眼觀之,淨土宗之念佛,還有諸多隱密深義。如阿彌陀佛在密乘五佛中表第六意識所轉妙觀察智,而學佛次第,是先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故多數地前眾生,應先念阿彌陀佛,獲加持第六意識之益。又,阿彌陀佛在密法中表五大中的火大、五蘊中的想蘊,其報身為赤色,其光為珊瑚紅色,表轉貪愛為菩提,寓火中生蓮之意。而此界人道眾生,以火大熱能為生命之本,其血赤色,其光紅色,以貪愛為生死之根、最大解脫障礙,以想蘊為造業之元首,按“諧調共振”的原理,與阿彌陀佛最為諧調,念阿彌陀佛,最易引起共振,得阿彌陀佛加持,轉貪愛為菩提,轉想蘊為妙觀察智,轉火大(生命能量)為無量光壽。又,阿彌陀佛在密法中表諸佛口密,《金剛怖畏起分》說:

無量光以口為要,持三乘一切密法。

修彌陀法,以口密相應為要,所謂以聲傳聲,易得成就。而淨土宗人多以持名念佛為主行,正是口密相應。密法修持雖要求三密相應,然亦有一密相應之說,實際修習多以口持密咒為主,強調“老實持咒”,與淨土宗人於四種念佛中多以持名念佛為主、淨土諸師強調“老實念佛”,若合符契。

密、淨相較,則對多數眾生而言,淨土無疑更為契機。密乘蓮花部法、彌陀法雖然也念阿彌陀佛,但旨在即身成佛或得長壽悉地,非專修往生之法。藏地在家佛徒,多終身持六字大明咒,有如漢地佛徒多持彌陀聖號,六字大明咒神力雖亦不可思議,但非專以接引生西,若求生西,與其持六字大明,不如持彌陀聖號。密乘說西方淨土,一般謂初地菩薩往生之處(見《秘藏記》等),攝引凡夫眾生、惡業眾生往生之最極秘密、最大方便,反為密乘所少談。

密法與淨土,也有所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密法修持自觀為佛,淨土則投歸他佛。諾那活佛說:

唯顯教修淨土,平時修持,人佛分而為二,故見佛功德有遲早之分;密宗淨土,人佛合為一致,故見佛功德有即身之證。

然人佛為二,只是淨土淺機,密乘事部法,也是人佛為二,淨土深義,人佛無二,“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自性彌陀,豈存能所自他。且如多數學人,見地未真開,自觀為佛,有增益我慢、障礙往生之弊,投歸他佛,則能淡化我執,利於往生。若真能全體歸於他佛時,他即是自。

二是密法修持,除仰仗佛菩薩加持外,還仗上師加持,這幾乎是密法主要密意,有諺雲:“只要找到上師,便是成就的一半。”上師為修法成就之本。然此上師,必須自身得大成就,與弟子有緣。當今時代,有緣拜到成就上師、朝夕親近的,又能有幾人?雖無此勝緣,只要能認准阿彌陀佛為上師,死心依靠,則何愁不得加持。上師之功德成就,可與阿彌陀佛相比者,恐怕千古難得。

密乘苞羅宏富,有其不共於淨土宗的往生訣要,如頗哇法、彌陀心咒、中陰成就法等,修淨土者若能兼修,或僅知曉,則往生更多保證。諾那活佛說:

修淨土者,顯密兼修,最有把握,所謂萬修萬人去也。

這裡所說之密,指彌陀大法(往生極樂頗哇法、彌陀長壽合修法)。淨土與密法,本來最為相近、多所交參,兼而修之,最是相得益彰。

似消極實積極

淨土法門,汲汲求個人死後的歸宿,仰仗他力救度,不大談現實的利益,與天主教徒寄希望於上帝恩賜死後升天堂享永恆淨福相類,不像禅宗那樣懷“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的自信,不像法相宗那樣倡入生死中歷三大阿僧祗劫磨煉,只圖安樂易行,這自難免“消極”之嫌,引來教內外一些人的輕視。然而,這只是淨土法門的表面,若深究其底裡,冷靜考察它的實際效果,便可發現它的精神和效應至為積極,這大略可從三個方面去看。

1、發心與實證之積極

淨土宗行者,從表面看來似乎是太執著個人死後的歸宿,但從淨土法門的旨趣來看,它實際上表現了一種急切實現大乘普度眾生宏願的積極精神。淨土法門旨趣之積極,首先表現在它的發心。據《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以發無上菩提之心為必備條件。《往生論》謂“二乘種不生”,昙鸾大師注說: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印光大師總結淨土法門大旨“以菩提心為根本”。正因為報答四恩、普度眾生共趨佛道的心願十分急切,才孜孜求生西方淨土,為的是不走彎路,盡快獲得度人利生的方便,盡快回到此世界來度化眾生,並非只為自己呆在西方獨享極樂。就像愛國志士出國留學,為的是掌握先進技術歸國報效祖邦。黃念祖居士說得好:

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去享福,……是為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度眾生的願望。

有人會問:既然急切度眾生,那就應該發願生生世世轉生人間弘法利生,何必遠離人間躲到遙遠的西方去?關於這一疑問,古德早有圓滿答復。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說,若欲度人,須先自度,若未能自度,不掌握度人的本領,雖有度人的一片好心,也未必能實際度人,就像不會泅水的人去搭救溺水者,其結果只能是“彼此俱溺”。未見道證果達不退轉位的初發心菩薩,縱使悲願宏深,敢入生死弘法利生,但自身煩惱業障未除,三惡道尚且難免,即便再生為人,難免造業退墮。何況福智未圓,方便不具,只怕是想度眾生,反被眾生度入生死淤泥,長劫難出,見道證果,免不了要走許多冤枉路,真能度人,怕要到多劫之後了。而往生極樂,便可免走彎路錯路,不再退墮,能超越阿僧祗劫,盡快證得度人利生的方便。就像欲救沉溺者,先盡快學得泅水救人的技巧,這豈非真正積極。

又有人說:既然發菩提心度眾生,便應充滿自信,憑自力自度度人,仰仗阿彌陀佛他力救度,未免過於消極了吧?對此疑問,古德也早有解答。當知佛法雖以自性自度的“自力聖道門”為主,然更以因緣為本,說世出世間一切事,必假因緣方能成辦。自度度人,僅屬因心,欲成現實,必藉勝緣。有如雛鳥,欲圖高飛,必先靠鳥母哺育,以待羽翼豐滿。初發心菩薩,福慧方便未具,須靠佛果勝緣之助。如欲穿洋過海求藥醫治家中病人,放著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輪船飛機不乘,非要去步行跋涉,實為消極而非積極。何況往生淨土,非僅依靠他力,而是自力與他力結合而成辦,如《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所說: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生安樂剎。

從更深層看,法界一如、自他不二故,他力即是自力,全依他時即是全依自,生他佛土時即是生自性佛土。說為消極,只成戲論。

2、發達人生之積極

有人說,淨土宗教人追求來世幸福,汲汲欣淨厭穢,忽視現實人生之改善,會產生消極的社會作用。這是誤解。當知現實人生之改善,以精神文明建設、道德教化為本。佛教諸宗,皆以教人先做好人、完善道德生活、提高精神境界的人天乘法或下士道為基址,淨土法門,尤其重視做人。《觀無量壽經》強調欲生極樂者,須修淨業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按此要求修行,必能敦倫盡分、盡職盡責,遵法守紀,道德高尚,主動勸化後進,起碼不會像缺乏信仰支柱的人們那樣肆意為非作歹。顯然,修淨土的人越多,社會環境必然淨化,文明建設自然發達。淨業三福的修持與淨土信徒了生死的終極關懷緊密聯系,具有促使信徒自覺遵行的強大力量,比世俗的法律約束、道德教育,更能發揮作用。當然,也有些淨土信徒只管念佛不管做人,但這是對淨土教義無知所致,可通過教育提高而糾正。

淨土法門所產生的積極社會效益,更在於它現前解決了人們的終極關懷問題,解除了死亡焦慮所帶來的種種痛苦不安,給人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戰勝厄難的強大力量,現實地起到了利樂眾生、平衡和調節社會心理的作用。正如張澄基教授所說:

不談成佛作祖,不談往生極樂,不談念佛三昧,僅憑一股信心和不斷的努力念佛,就能在現世中得到佛力加被下所產生的祥和、安全和悅樂感。自己切切實實地感到時常在佛力的籠罩及護導之下,人生的一切困難和苦惱都能獲得適當的解決,這樣的收獲還不值得吾人努力去爭取嗎?1

淨土法門這種安樂人心、解毒化瘀的現實功用,是其它社會文化設施所無法替代的。

3、彌陀榜樣之積極

淨土法門的一大積極作用,是樹立了“莊嚴國土”、改造人間的光輝榜樣,這便是淨土信徒虔誠祈念的阿彌陀佛。此佛非天生自然,而是由凡人修成,本為國王出家,名法藏比丘,胸懷改造世界、利樂眾生的大志,專以建造完美理想的世界以安置眾生共享極樂為己任。為實現這一宏偉理想,他請世自在王佛廣說十方諸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於整整五劫中思考此事,設計方案,發下建造極樂世界的宏願。為實現此宏願,他“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無數劫中自行化他,修行六度四攝,終於成就所願,建成極樂世界,攝引念佛眾生。如此誓願宏深、胸懷廣大、勇猛堅毅而已臻成功的偉人,可謂舉世無雙,堪作古今改造世界的英雄典范,足令人景仰崇拜,樹為楷模,效法學習。

敬仰祈念阿彌陀佛,當如阿彌陀佛而發大誓願,改造此方世界,將極樂莊嚴實現於人間。這是淨土行人發菩提心的重要內容,極易引出建設人間淨土、莊嚴人類社會的動力。這一義蘊,過去罕見發揚,乃時代所局限,在今天,應重視淨土法門本具的這一積極義蘊,將往生西方淨土與建設人間淨土相結合,號召淨土行人效法彌陀發心建設人間淨土,以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無私奉獻作往生極樂的資糧,以淨化和改造人間現實的悲懷加深往生極樂的誓願,世出世間功果雙圓,則淨土法門的弘揚,將創造利樂眾生、莊嚴國土的巨大效益。

似易實難 似難實易

淨土法門之簡便易行,雖然利於普攝群機,但也難免在一些念佛人中產生某種弊端:只抓住一個五逆十惡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把往生西方一事看得過於容易,以為只要有了信願,多少念念佛,去西方是沒問題了,於是放任散漫,不修淨業三福,不發菩提心,禁戒不持,責任不盡,經論不讀,佛也不多念,為人處事甚至連一般人都不如,使不信佛者看了他的樣子,對佛教反感、誹謗。這乃是未全面知曉淨土教義、片面理解了淨土法門之安樂易行所致。針對此等弊病,淨土宗大德乃有淨土法門似易實難之談。

似易實難,意謂往生蓮邦一事,並不像上面所說那班人理解的那樣簡單輕易。橫超生死,豈為易事!諸佛菩薩,莫不歷劫勤修,方臻解脫。阿彌陀佛雖以大方便慈悲接引,其願力法力誠然不可思議,然我人無量劫來流轉生死,惡業罪力、煩惱習氣亦不可思議。念佛生西,起碼須由修行消滅障礙生西的重大業障、粗重煩惱,非盡人稍念幾句佛號便得輕易往生。不見世間念佛者多如牛毛,而並非人人臨終都正念分明、安祥往生,這並非淨土法門有錯,而是當人修行不力,或雖勤修而其功力未能消除重大業障。《觀經》說五逆十惡者臨終地獄相現遇善友開導、十念念佛亦得往生,實有此理此事,然此等情況乃是其宿世善根成熟,未必人人盡得如此。不可見經中有此等說法,史傳有此等實例,便掉以輕心,不肯勤修,更不可因此而放肆作惡犯戒。當知臨終之際,入“異熟心”(或譯果報心),這是一種類似夢境的心理狀態,由不得意識自主,若修行不力,重障未除,或突遇災禍橫死而不得念佛,或臨終之際業障現前,突然不信淨土,不願念佛,或遇惡友干擾,或顧戀眷屬情人,或病苦難耐,或昏迷不覺,豈能保證正念分明十念念佛!縱使十念得生,資糧未具,也只是下品往生,花開見佛,成就方便回入此界,須歷長時。有志氣、有智慧者,應依淨土正道,發大行願,精進修行,爭取決定往生、上品往生,以便及早實現報答四恩、度化眾生的宏願。

若欲決定往生、上品往生,則非悠悠泛泛草草修行所能臻,也是甚難之事。按淨土諸經,達決定往生,須勤修淨業三福,盡到做人的職責,嚴持諸戒,力行眾善,真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或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成就的標准,依《觀經》、《般舟三昧經》等,是憶念觀想的極樂依正莊嚴閉目開目明現在前,非剎那間之幻覺,非恍惚模糊,方表示罪障已除,正定成就。依《阿彌陀經》,也須一至七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達“系念不亂”――晝夜念佛不辍,無一他念及昏沉睡眠夾雜間斷,才入事一心而決定往生。這種三昧,若非恆久精勤修持,伏斷煩惱,克期閉關打七,難以成就。而閉關專念,須有平時勤修成片斷三昧、身體好、知法要、具法緣等基礎,非人人可一蹴而就。宋楊億居士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夏蓮居居士說:“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是過來人語。最低的往生條件,依《觀經》,是臨終時十念念佛,然若非平時念佛純熟,何能保證臨終之際的果報心必是念佛?

若欲上品往生,則更非僅成就念佛三昧所能臻,尚須齊修眾善,斷惑證果。據《觀經》九品往生經文,得上品上生,須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一般釋為學教大開圓解);上品中生,須“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一般釋為參禅開悟),“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解釋說:修定、習觀(得念佛三昧)者上品往生,只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者,得成末品。蕅益大師《阿彌陀經疏抄》解釋:

深信切願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大師所說事一心不亂,標准頗高,斷見思惑,已是圓教初信、藏教須陀洹果以上聖人,即能伏見思惑,也已入四加行位,修行臻此,談何容易。中三品生,亦須深信切願念佛而達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已伏煩惱不起現行)。深信切願念佛而從多散亂達不散亂者,僅得下三品生。若雖能念佛而信不深、願不切,則未必能往生,而修行人中,此輩實不在少數。

淨土雖非輕易得生,但比起佛教中其它法門,如參禅之開悟了當、修密之即身成就,則易修易成得多,無疑為佛法中最為安樂易行、最契當今時機的切實可行之道。即使念佛未能生西,只要入得此門,乃至生一念信願,念一聲佛號,還可於中陰境往生,縱入輪回,流轉不久,必然善根成熟,再修淨業而得往生。故說此門似難實易。普勸學佛人,勿尚空談,勿好高骛遠,勿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勿這山看著那山高,須腳踏實地,深識諸法門之利弊,細審自家根器因緣,總結古今正反經驗,遵釋迦遺教,具擇法慧眼,選准契理契機的淨土法門,識其“似”下之“實”,一門深入,萬善齊資,福慧雙圓,現生預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方不枉為人一場、學佛一生也。

(原載《法音》1995年第8期)

 

 

上一篇:妙蓮法師: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蓮長老主持佛七弘法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