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教授談佛法與科學 何謂真實
■ 如果你沒有超越人類知識的話,你根本不可能看到真實,你只能看到一個符號世界。現在科學家也承認這個。
■ 科學成果還是人類用自己的感知方式、研究方式建構的一個體系。它不一定就是客觀世界的體現。當然,這個體系它有用,你只能說它有用。科學與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佛教講究“如實知見”。
■ 唯識學主要通過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來對人的認識過程進行解析。
■ 人的認知是怎麼形成的呢?心與外境相接,這是第一步,叫做觸。比如我們現在,看見外面一片綠色,這個是前五識的眼識看見的。如果是一個小孩的話,他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他眼睛裡只有一片綠色,只有經過學習,掌握詞匯,他才能知道那是樹,是樹的綠色。這就是說,首先通過感官看見一片綠色,這叫做“相”。在相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知覺符號,這是人為制造的一個符號,它在外語裡面又叫別的一個詞,這個完全是經過人的認識,給它附加上的一個認識符號。它並不是原來的那個物體,只是一個認識符號,在認識符號這件事情上,人的認識就出問題了。“相”可以說像鏡子一樣的,你在心裡面呈現出一片綠色,還沒有分別的時候,這個在佛教唯識學裡面把它叫作“依他所起相”。它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是眼根接觸色塵,經過眼識的作用形成一片綠色的感覺,這個時候是一種直覺。唯識學認為它是相對的真實。如果是“依他起相”,你看到一片綠色,你只是看到這個,你還沒有認識到它是什麼,是不會生起煩惱的。必須要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經過“思”心所的作用,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然後再進行價值判斷,是我所需要的還是不需要的,可愛的、不可愛的……然後才能生起煩惱。如果你整天住在這種看見什麼也都不動心、不形成概念,就像《壇經》所說的那種“無念”,不分別它是有用的沒用的,美的還是丑的,那就接近於“依他起相”,那就接近於認識事物的實相吧。當然,那也還不是真正的實相。
■ 在“依他起相”上面起了名言概念的分別以後,加上了很多主觀的、不符合事物原貌的東西以後,就叫作“遍計所執相”。人類的認識,整個是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語言學上就這樣講,思維用的工具是“詞”,完全是人造的一個符號,已經不是原來具體的一個事物了。尤其在認識與我們人相關的一些東西的時候,比如說當官的,他當了某某處長,別人不叫他處長,叫他名字就不高興了,但是處長並不是他自己,處長只是他生命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他對真正的他自己並不認識。我們通常認識的都是我們自己形成的一個概念,事物的實相是什麼呢?這一點,拿我們這樣的認識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認識。比如說,我們用眼睛看見的任何物質現象,現代物理學發現,它就是不同波段的光,反射到我們的眼裡。而我們進一步再考察光,光的實體就是電磁震蕩,電磁震蕩說不上有什麼顏色,它為什麼反射到我們眼睛裡,就變得有顏色了呢?這個顏色是不是正確的呢?不見得是正確的。比如有色盲的人,他看紅色就會看成黑色,或者看成褐色。有些人看起來是紅色的東西,有些動物看起來就不一定是紅色。這個在佛經裡面,是用“一水四見”的典故來進行解說的。同樣是一條河裡的水,人的肉眼看起來就是水,是可以拿來喝的;但是在魚看起來,是它的房子,是它游樂的宮殿、園林。餓鬼看到的是膿血,也可能是紅色的,也可能是很髒的、污濁的顏色。諸天、天神看起來,這條河是寶石,非常漂亮。所以我們要拿這雙肉眼直接看事物,看見的只是因緣所生法,是根據我們的“業”所造成的。但是,在別的動物眼裡就很不一樣了。莊子說:毛薔與西施是古代的美人,男人見了都是垂涎三尺,但是魚和燕子看見她就要趕快逃跑。比如說糞便,人聞起來很臭,但是屎殼郎就把它當做美餐,在它的感官裡面可能是很美的。那這個大糞究竟是臭還是不臭呢?只能說在我們人的鼻子聞起來是臭的,如果要描述它的性質的話,很不好描述。那只能說是不香不臭了。它的實體是不香不臭。至於它最終極的實體是什麼呢?要描述這件事情是極為難的。如果要比較客觀的描述,只能這樣描述:它是法界,它是依據法界在人的意識裡面,阿賴耶識所造的,在我們人的眼裡看起來,呈現出這樣的。但是我們人往往把它理解為:它本來就是這樣,它絕對就是這個東西,這就叫做“遍計所執相”。
■ 真實的本來面目,叫做“圓成實相”,其解釋是:“諸法二無我性所顯真如。”那麼怎麼能夠探討到 “圓成實性”呢?因為我們用名與相這兩種符號,所能認識到的,只是“依他起相”和“遍計所執相”,大部分時間都是“遍計所執相”。“遍計所執相”是加入了我們自己虛妄的、虛假的分別,所以它不能如實地反映本來面目,也就是不能反映“圓成實性”。所以我們拿一般我們天生的,還有在社會當中所形成的認識,是不能認識“圓成實性”的。要認識“圓成實性”,那就主要是從“依他起相”著手。這個在《密嚴經》裡面有一個偈子,它就講:“名為遍計執,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在感官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名言概念,是“遍計所執”,是虛假的。感官認識所認識到的相是 “依他起相”,是因緣所生的,不能說它虛假,只能說它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是不是真實呢?下句就講了,還不是真實,比起“遍計所執”要真實,但比起“圓成實性”還不是真實。那就要把名與相,兩者都遣除、都除掉,那就是第一義。玄奘一系的“護法系”唯識學認為,就在“依他起相”上,不起“遍計所執”的種種分別,這個時候就是“圓成實相”。
事事無礙與全息理論
■ 都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執著了,認為什麼東西必須這樣,實際上這完全是一種人為的分別,如果認識法界的本來面目的話,心靈是可以隨意地變造的。時間沒有它的自性,所以一念等於很長的時間。佛就可以隨意地把長時間作為一念。空間沒有自性,所以你可以把整個宇宙看做一個微觀粒子,想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這是法界提供給人類的一種最終的前途,你的心靈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只不過沒有開發而已。如果要去如實地開發的話,最終就可以開發出事事無礙這種功用。但是你沒有開發出來的時候,那你就在事法界,你任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受你所在的這個法界的自然現象、因果律的制約,只要你沒有超出這個,就要受這些的制約。
■ 現代最尖端的科學,都在逐漸證明這一點。一流的物理學家也認為,整個宇宙就是心,認為把它說成心比說成物質更好一些。科學的發展,在最深、最前沿的那個層次,是不斷地向佛法的事事無礙法界靠近的。你看一個硅片裡面可以包含好多個信息。現在發現人的每一個細胞裡面,都包含有全部的生命信息,將來體檢,在一張紙上,你手這麼擦一下,你的基因就留在那裡,你全身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留在上面。這叫生物全息論。
■ 在宇宙萬法裡面,任何現象它都是極無自性,一點自性都沒有的,它同時又是一個心氣的變化、游戲。漢傳佛教,像華嚴宗,更喜歡把它整個看作是心,叫做法界心。整體上大家都是一個,它的性質完全一樣,功用也完全一樣,同時又是互相具攝的,它就包含所有的一切。一個微塵裡面也包含整個的世界,人的一念心裡面,也可以包含十法界,整個的宇宙都可以包括。因為它沒有界限,整體是一個。所以天台宗就講一念三千,你當下一念實際上就已經具備了從眾生的法界到佛法界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身體、心靈和世界,這些全都包括,本來就具足的。所以時間、空間、大小、一多,這些最重要的關系實際上都是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一種人為的劃分。它既然是一體,既然是極無自性,它裡面就既沒有時間,又沒有空間,沒有一跟多的差別,沒有自己跟他人的差別,沒有佛跟眾生的差別,它整體就是一個。既然整體就是一個,就具足其他所有一切功能。那麼,那就是任何現象之間,實際上就包含整個宇宙,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宇宙全息吧。一切都包括了,而且這一切都可以隨我們的心產生一定的變動。因為整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心變造的。
<摘自慧恩期刊第十期精華本 2010年01月 >